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有效互动,生成精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研究

来源:华佗健康网
教育探索┆教育教研ASIA-PACIFICEDUCATION163摘 要:“新基础教育”以学校转型性变革为主要研究内容,核心任务是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本文基于“新基础教育”理论对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以课堂实践为抓手,阐述并分析了课堂师生互动中的误区,并进行反思,提出了相应解决策略,以期推动课堂关键词:的多向互动、新基础教育;动态生成。课堂互动;有效互动;精彩课堂有效互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研究生成精彩

福建省厦门第二实验小学 林淑娟

一、良好师生互动的意义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提道:“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的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当下,教学中的互动生成、共同发展等理念已深入人心。良好的课堂互动,不仅能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推进有效课堂的生成。

二、一)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误区师问生答、过于形式化

小组合作讨论是目前课堂互动的常见方式,但过于形式化的课堂互动缺乏正确的师生互动意识,便会使课堂失去有效性。以小组合作讨论为例,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体性,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往往会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同桌或小组讨论。问题设计不恰当,学生思维过度发散,小组分工及要求不明确,给予讨论的时间不充分,都会导致讨论学习流于形式,二)过于单向化

使课堂教学失去有效性。当下的课堂师生互动形式往往是师授生学、一问一答,课堂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而生与生个体、群体之间则缺少思维的互激与碰撞。看似热闹的互动课堂,其实是经过特殊三)过于重视的,这样便难以生成独特性的体验与成果。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家园,“认知互动”

课堂教学要成为师生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流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要把学生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而不是容器”。但大部分课堂过于侧重对学生的培养,教师缺少与学生内心情感的沟通交流,使得课堂缺少生气,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三、一)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

“新基础教育”落到实处,促进生成

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新’字是精髓,‘还’字是关键,‘活’字是目标,应吃透‘新’,把握‘还’,突破‘活’”。而要将课堂还给学生,首先是教师的观念需要更新。叶澜教授说:“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

展。”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尽力体现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其次是保证课堂互动形式的有效性,将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有机结合运用,小组讨论时给予明确的讨论(要求与分工,二)多向互动,促进课堂气氛的活跃、互动并非仅仅指的是师与生之间的互动,尊重个性

学习效率的提高。还包含生与生、生与本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动”并非仅仅指的是讨论互动,而是思维灵动、思维互激,生成富有独特性的体验与成果。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提高表达能力,同时也给予他人一定启发,学习(能力就会在其中有机增长。三)重视情感互动,于漪曾说:“教师的语言要深于传情,巧用语言

语言不是无情物,情是教育的根。教师的语言更是应该饱含深情,带着感情教,满怀深情说。”因此,巧用语言,对于培养良好师生情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巧用评价语。教师的评价语言贯穿于整个课堂,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与情感的重要媒介,利用好评价语言,将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促进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使用赞扬语时,语言应富有美感,因人而异。

巧用体态语。除了有声语言外,课堂上教师的“非语言符号”也十分重要。体态语包括表情、动作、体姿、身体空间距离等。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慈祥的微笑、一个温柔的动作,都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与关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对教师的喜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做到真正关爱学生,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习氛围。

四、结语

总之,师生互动作为课堂教学的灵魂,其真正价值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突显个体生命色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其享受学习的过程,并从中汲取知识。学生是生命个体,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是灵活的、具有生命活力的,一堂好课不应是已经预设好的模板,等着学生“对号入座”,而是在教学中应有师生的思维、兴趣、情感的积极参与,在互动中生成资源,生成过程。参考文献[1]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09).

[2]陈国琴.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J].新课程(综合版),2011(10).

[3]陈照星.新基础,活课堂,师生乐——“新基础教育”的学习与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06).[4]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包装”(“知识与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