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发表时间:2020-09-29T01:21:01.066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0年第15期 作者: 金立涛
[导读] 矿产资源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在对其进行开采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降低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确保其能够长期稳定的进行发展,为此要从矿山的现实情况来进行分析,制定出有效的对策来对于矿山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宁夏总队 宁夏银川 750021
摘要:矿产资源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在对其进行开采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降低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确保其能够长期稳定的进行发展,为此要从矿山的现实情况来进行分析,制定出有效的对策来对于矿山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基于此,文章就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1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及治理的必要性
矿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而且是十分重要的生产能源,要是在开采过程中不能确保其合理有效性,势必会造成自然灾害等问题的发生。可是在过去得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矿山企业未能认识到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所以大肆开采而继发严重的环境问题。基于这样的遗留问题,我国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力度,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指出做好矿山生态恢复与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并做好恢复治理工作,其关乎着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不仅相对艰巨而且具有长期性。基于“双赢”观念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真正做到生态系统的持续性发展。国家在未来治理工程中应从积极动员社会力量,与此同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将管理政策进一步完善从而在形成科学的矿山开采体系的基础上,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2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问题 2.1植被资源的破坏问题
矿山露天开采将山体进行表土剥离,从而导致原土层表面生长的植被遭到破坏,同时,开采出的矿石及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渣随意堆放在矿区周边,对原生植被造成破坏,且矿区周围的植物群原本的生存条件也遭受破坏。井工开采方式植被资源的破坏主要来自于矿石筛选后的废渣堆放,对矿区周边植被的破坏。无论是哪种开采方式,都将会造成矿区及周围植被减少,植被原生长环境恶化,在植被覆盖度降低的情况下,就会逐渐出现山体土壤沙化、水土流失,从而加剧矿山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2.2地质灾害隐患问题
不合理的开采方式会给矿区带来次生地质灾害,如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由于早期露天采矿开采方式比较落后,大部分选择高台段或者竖向爆破的方法,使得山体结构受到破坏,出现岩土体松动和临空面,原地形地貌的改变,会产生安全隐患,在长时间的风化作用下,会出现山体崩塌现象。井工开采方式对原有的地下岩层结构造成破坏,使矿山出现许多采空区,在降水及地表水的作用下,会出现地面塌陷,形成塌陷坑。矿山开采过程中会将大量的废渣等固体物质堆放在矿区周围,在雨季的强降雨时,可能会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3废气、废水、废渣的危害问题
在开采、加工、选矿时,由于加工设备落后,防护措施不到位,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废气,对人体健康有较大的危害,废气、粉尘长时间的对大气污染,会影响到气候条件。在选矿过程中排出的废水,渗入地下水、土壤中,废水中的有害物质难以分解,进而对植被、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在采矿、选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这些废弃物的随意堆放会造成地形地貌的破坏,压占土地、破坏植被,污染土壤和水质,破坏生态系统。 3 改进措施
3.1植被生态系统的恢复 3.1.1自然恢复与人工干预相结合
采矿活动破坏了植被及其生长环境,根据生态环境修复的要求,要对其破坏的植被进行恢复。采空塌陷区由于山体正处于塌陷期,人工干预会存在安全隐患,气候湿润地区采用自然恢复的方式恢复植被;无法自然恢复的地区,要用废渣回填采空区,塌陷趋于稳定后再进行人工恢复。人工干预恢复植被主要以人工造林植草的方式加快生态环境的恢复,使破坏区域与矿区周边原生态系统相协调。 3.1.2不同坡面采取不同的植被恢复方式
边坡坡度小于30°坡面,可经过刷坡清理,人工覆土后,植树种草,也可采用鱼鳞坑、种植穴的方式植树绿化;边坡坡度在30°~45°之间坡面,可采用修建格构并覆土,植树种草;边坡坡度在45°~60°之间坡面,可采用土工格室喷播或三维网喷播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坡度在60°以上的坡面,可采用分级削坡修建马道的方式,并在马道上种植乔灌木;无法进行削坡的直立面可采用藤类植物进行攀爬绿化。 3.1.3植被种类的选择
选择的植被种类应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要达到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目的,首先要以本土植被为主,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其次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快的先锋物种,宜养护,采用乔、灌、草、藤结合的方式,使植被更快生长,起到生态环境恢复的作用。 3.2矿山的土壤治理
首先要对矿山的土壤进行培肥,也就是改良土壤当中的物理以及化学的性质,使其能够处于一个有机营养的状况,这也正是能够实现矿山治理的一个关键因素,土壤培肥主要的方法就是在采矿之前取出,以及保存土壤表层,之后再覆盖废弃的土层,从而使其中的氮肥以及微生物等能够得以保存,同时也可以让矿山的植被重建。在改良矿山土壤当中的化肥等结构,这样情况之下,虽然植被会被破坏,但是土壤当中养分能够得以留存,使植物能够获得更多的生长空间。 3.3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在堆积废弃物的场地建设相应的排水工程,同时也要尽量防漏,拦挡,对于有可能会影响到矿山安全的坡面,在坡长的基础上,分置排洪渠以及截流沟,并且配置相应的防护林,使植被的覆盖面积增加,从而减少径流有可能会对地表造成的重刷,使矿山能够安全地运行,在开采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边坡,很容易会影响到周围的植物,所以需要按照其稳定性以及对周围有可能产生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防护。
随着我国矿山开采工作的不断深入,也要不断地让地质环境的数据得以更新,在矿山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来进行分级和规划,建立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信息网络,同时要及时的交换和传送数据,有关部门也要整理及汇总矿山的资源数据,探索矿山开采环境的发展趋势,从而促进可持续的发展。
3.4对于污染的水资源进行处理
第一,可以借助遥感成像技术来了解矿山周围的水源,掌握相关的位置信息,并借助于超声波来进行探测,了解矿区内部是否存在着地下水等,当这两项检测工作结束以后,对于所收集到的水文信息进行总结,绘制出完整的矿山周围水文图。
第二,在对于矿山周围的水文情况有了大致了解以后,可以立足于水文情况来合理的按照过滤设备,减少污染的出现,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加大力度对于周围被污染的水源进行治理。
第三,在制定了相关方案以后,要通过模拟仿真技术来进行实验,确保其是真实可行的。
第四,要使用新技术来治理水污染。当前,最为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是超滤膜技术,其能够对于以纳米为单位的物质进行过滤,也可以理解为能够通过过滤膜的只有水分子,其它的金属成分、矿产资源颗粒、大型污染物等都会被隔离在滤网之中,为此,其有着较高的过滤能力,能够对于矿井用水情况进行控制,减少对于周围水源造成的污染,对于农田进行保护。
第五,要尽可能的将矿山的水源污染进行控制,杜绝出现的污染。可以通过设置沉淀、对于污水进行处理、建造排水沟等方法实现目标。
3.5监测措施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过程中需掌握露天采坑的边坡情况、采空区地表是否存在地裂缝和塌陷情况、绿化植被生长、存活情况及治理目标完成的情况,因此,制定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监测制度,对矿区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巡检,对辖区内所有生态环境监控目标进行跟踪监控,加强对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等生态恢复工程的管理与维护,确保能够实现矿山生态恢复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矿山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是一个特别复杂且比较繁琐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要真正的做到生态环境的防范以及保护工作,对矿山的土壤进行治理,恢复植被,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吴小利.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技术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9(13):260+262. [2]赵晓萍.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探索构架[J].世界有色金属,2019(08):273+2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