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矿山环境问题的分析

来源:华佗健康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ISSN 167l一2900 采矿技术第8卷第4期 2008年7月 July 2008 CN 43一l347/TD Mining Technology,Vo1.8,No.4 矿山环境问题的分析 王秀明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 河北保定市摘071051) 要:分析了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和矿山环境立法的缺陷,并提出了矿山环境地 质问题防治的建议。 关键词:矿山环境;生态环境;矿山开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规 定,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使矿山地区大气环 境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硫化工矿山废气污染,在 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 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 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矿山环境主要是围绕矿产资源开发而产生的,是环 境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特殊的研究对象。 矿山周围形成酸雨,并造成森林及农作物的大面积 死亡。因二氧化硫污染导致我国酸雨地区面积占国 土面积3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青藏高原 以东地区 。 (2)矿产资源开采造成地面塌陷、边坡失稳,诱 发地质灾害。全国因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180处以 上,塌陷坑1600个,塌陷面积达1150 km 。全国发 生采矿塌陷灾害的矿业城市近40个,其中严重有 l 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矿山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矿山环 境是指与矿业开发活动相联系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 25个。全国每年仅因采矿导致地面塌陷造成的经 济损失达4亿元以上。陕豫接壤的小秦岭金矿区 1994年因强降雨诱发矿渣型泥石流,摧毁民房、道 路、通讯设施、矿区设施、护提等,交通、电力、通讯中 断,造成51人死亡,上百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上亿 元。西北地区1971~2002年间发生过崩塌的矿山 100处;1987年至今,有50处矿区发生过泥石流灾 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主要包括一定范围内 的矿产、土地、水、大气、海洋、森林、草原、野生生物、 自然遗迹等。狭义上的矿山环境是指存在于矿山企 业的矿区范围内的、在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加工、运 销到闭坑的过程中发生的并与之有关的包括矿产 (含矿石、矿渣等)、土地、海洋、水、大气、声音、林 木、草原、野生生物、地质遗迹、城乡建筑物等在内的 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从实践上看,这一概括更 具有现实性 。 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万元的有9处。1000万 元的有8处,上亿元的有2处。 (3)采矿使矿区水均衡遭受破坏。引发地下水 我国是世界第三矿业大国。矿业经济在国民经 位下降、泉水干枯、水资源枯竭、水质污染等问题。 由于矿山开采过程中需要疏干排水,导致区域性地 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矿业开发在为社会 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带来大量 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由于历史认识局限性。在矿 下水水位下降,破坏了整个地表水、地下水系统的均 衡,从而使水源枯竭或河水断流,致使很多水田变成 旱地。另外矿山附近地表水体,常因废水废渣的排 放遭受污染。 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忽视环境保护工作,高强度、大规 模的矿业开发和无序群采,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 趋严重。我国矿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给生 态环境带来一些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侵占大量土地与破坏土地。据估计,我国 采矿破坏土地面积累计达586万公顷,破坏耕地约 157万公顷,且仍然以每年4万公顷的速度递增。 (1)矿山开采中废气、粉尘、废渣排放,造成大 气污染和诱发酸雨。煤炭采选行业的工业废气排放 量占全国工业废气排放量的5.7%,位居第5位。 其中有害物排放量每年达73.13万t。主要为烟尘、 我国因采矿造成的地面塌陷灾害损坏耕地130万 亩,造成耕地绝产或半绝产。全国因采矿而破坏的 森林面积已达106万公顷,占用草地面积为26.3万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94 采矿技术 公顷。 (5)矿坑排水或冶炼废水污染水资源和环境, 造成公害。我国每年因采矿产生的废水约占全国工 业废水排放总量的5%左右,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 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严重。矿山“三废”排放导致地 表水、地下水污染严重,加剧了矿区工农业生产用水 和人居饮水的紧张矛盾。据不完全统计,由废渣、尾 矿造成水体严重污染的有色金属矿山30多座。矿 井疏干排水导致大面积地下水位下降,某些地方形 成了大面积疏干漏斗。山西省因采煤造成18个县 26万人吃水困难,30多万亩水田变成旱地,井泉减 少达3000余处 。 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国社会主义经 济的发展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必须看 到,我们的矿业生产,特别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 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矿产资 源开发所产生和遗留的环境问题很多,矿山环境形 势还相当严峻。为尽快改变矿山环境面貌,首先摸 清我国矿山现状,开展矿山全面调查十分重要。同 时,大力开展矿产资(包括尾矿等二次资源)的综合 开发利用,有效地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不仅可 提高资源利用率,也是从根本上治理矿山环境的最 有效途径,对此,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当然,依 靠科技进步,改进矿山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加强科 学管理,加大土地复垦和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的力 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是关系到 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为此,建立和完善矿产 资源保护、综合开发利用、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有 关政策、法律、法规体系,采取科学管理措施,是最根 本的保障。在这方面,一些先进国家的有关法律、法 规和措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 现有矿山环境立法的缺陷 (1)“法”多、“治”难。我国与矿山环境保护有 关的法律、法规很多,既有全国的,又有地方的;既有 中央的,又有部门的;既涉及到大气、水体、土地,又 涉及到矿产、森林、海洋;至于与矿山环境保护有关 的部门更是为数不少。在这种情况下,众多的法律、 法规之间由于缺少协调,各部门之间缺少制约与平 衡,造成法“多”、“治”难,真正的矿山环境谁都管, 又谁都不管,在矿山环境整治中“政府失灵”、“市场 失灵”。 (2)缺少完整的矿山环境法规。我国没有一个 完整的矿山环境法规,对矿山环境的监督、管理分散 于各个部门的法律法规中。众所周知,矿业对环境 的影响既有开发时的近期影响,也有闭坑以后的长 期影响;矿山既有自身尾矿、固体废弃物中的有害、 有毒物质对环境的危害。也有选矿、冶炼生产过程中 添加的药剂或氰化物等对环境的危害;矿山开采既 有露天开采,也有地下开采,还有地下溶浸和地面堆 浸,不同的方法带来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此外,矿 业开发既有破坏生态环境明显可见的一面,也有潜 伏、诱发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和促使土 地砂化、酸化,缓慢、漫长影响环境而当时不可见的 一面。如此等等,没有一个完整的矿山环境法规,就 难以顾及到矿业开发对环境影响的方方面面。 (3)环保法太“软”,缺少可操作性。现有的法 律、法规中缺乏有效的矿山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制 度。环保法太“软”,缺少强制性,使法难有实效,法 规太原则化而又难以操作。各种环保要求大多只有 号召性的规定,对不履行义务者并没有有效的制裁 手段。现行环保法以污染控制为重点,以污染环境 控制和“排放控制”为基本环节和内容,依然是以末 端控制为主,不注重源头控制,功能单一,适用范围 过窄,不能全面有效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 (4)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由于我国矿产资源单一矿多,综合共伴生矿多的特 点,矿业开发时考虑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不仅会 给矿山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减少对环境 的影响和生态的危害,有助于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现在的矿业环保基本限于对污染的防治,将资源 保护与环境治理截然分开,立法时,二者之间缺少有 机的联系,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法律体系。 3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建议 (1)广泛宣传矿山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危害性, 增强全民防灾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大力 宣传矿山地质灾害带来的严重危害和损失,宣传矿 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和发展趋势,提高广大干部 群众、采矿权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和自觉保护 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对矿山地质灾害的识别能力 和临灾抗御能力,把灾害减轻到最低程度。 (2)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合理开发矿产资源。 在资源开发之前,要充分论证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 度及其相互作用,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坚决改变 (下转第96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采矿技朱 前一分隔段内物料处理完毕,又将泵推至下一分隔 点,一步步完成整个水仓的清理。 (4)为防止水仓排泥管多处盲管堵塞,在每次 泵工作时,均应抽一段时间清水。 (5)每次排泥结束前均应抽一段时间清水冲洗 管道,以防排泥管堵塞。 4 结 语 新工艺方法正常作业时由6人完成,每班最多 开机3 h,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设备运转稳定,故障率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年节 图2水仓分隔示意 约劳动力成本86400元,年清理水仓4次,多清泥砂 1793 m ,年节约生产成本215160元。同时把无用 3 排泥过程的几个要点 (1)设备的移动是建立在不断的更换出口软管 与排泥管联接点基础上,靠近出口软管的移动是有 限的。 的泥砂变为有用的充填骨料,大大减少了泥砂堆放 的地表占用空间,保护了地表的生态环境。 由于排吸砂粒过程中物料浓度较低,势必将大 量的水带往采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一40 m 以下中段水泵房排水的负担。 作者简介:肖伯凡(1958一),男,工程师,主要从事矿山采矿 技术和管X_v--作,Email:lixiaoyuanl l@163.corn。 (2)砂子地段,物料的移动主要靠人工拖耙。 (3)因泵是高位布置,泵开动前的抽真空靠高 压水充盈泵体并通过闸阀的调配解决。 (上接第94页) 作,开展调查、勘查、评价工作。对地质灾害发生频 度高、危害大的重点矿区要建立监测站网和监测、预 报、预警系统,为各级政府及时提供地质灾害信息, 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5)增加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的资金投入。当 前,地质灾害勘察费用不足灾害损失的1%,远远低 于一般国家10%的投资比例 。因此,有关部门应 广开门路,较大幅度增加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资金, 本着“谁受益、谁投资、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多 方筹集专项使用,为减轻地质灾害损失奠定经济基 础 。 参考文献: [1]刘[2]王[3]董欣.保护矿山环境[J].中国地质,1999,(8):40~41. 博.资源与产业[N].中国矿业报,2000,(9). 东.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保护示范[J].地质环境保 那种以牺牲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掠夺式开发资源, 换取经济增长的错误倾向;放弃导致矿山地质灾害 的工程经济活动和开发计划,限制诱发环境地质问 题的工程规模和强度,求得环境优化与经济发展同 步进行的发展途径。 (3)强化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加速有关法制法 规建设。尽快建立健全保护地质环境、防止人为促 进地质灾害发生,发展以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 利进行的一系列法规和制度。各级政府要坚持以法 治矿,杜绝以言代法,以权代法和地方保护主义行 为。特别是矿山开发和地矿主管部门,要努力提高 自身执法水平,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对防治工作全 面规划,统筹安排,要按“谁开发、谁保护、谁闭坑、 谁复垦、谁治理”的原则来保护和整顿矿山秩序。 对采矿者的资质要进行严格审核,不具备相应资质 的就不能进行探、采矿,把各种采矿活动纳入法制的 轨道。 护工程,2005,(1O):25~30. [4]张瑛.辽宁省采矿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与防治[J].辽宁地 质,2000,(1):17~18. [5]李强.矿山环境当如何[J].中国地质 2001,(7):8~9. (4)开展矿山地质灾害勘查、评价及监测。目 前,当务之急是查清矿山地质灾害的分布、类型、发 (收稿日期:2008—03—18) 作者简介:王秀明(1979一),男,河北唐山人,工程师,主要 生发展规律。各部门要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分工协 从事环境地质研究,Email:xmwang1979@163.COr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