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
1.耕作制度:农作制,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2.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3.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4.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5.种植方式:即栽培方式,指一块地上在一季内或一年内栽培作物的种类及其配置方式是种植制度的重要环节。
6.单作:同一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7.间作:同一田地上成行或成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
8.混作:同一田地上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 9.套作:同一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0.复种:同一田地上在一年内接连种植一茬以上生长季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11.轮作:在同一地上,按既定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12.换茬:在同一地上,一种作物收获后换种另一种作物。 13.重茬:在同一地上,前后茬为同一作物。 14连作:在同一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
15.茬口:是作物在轮作、连作中给予后作物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总称。 16.休闲:指农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的方式。 17.撂荒:指荒地开垦种植几年后,较长时间弃而不种,待地力恢复后再进行种植的土地使用方式。
18.熟制:一年内同一地上,收获作物季数。
19.多熟种植:一年内同一地上同时或先后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20.界限温度:指作物各生育期的起点温度、生育关键期的下限温度以及作物生长的温度。
21.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22.耕层:指农业耕作经常作用的土层,也是作物根系分布的主要层次。 23.耕层构造:是指耕层内各个层次中矿物质、有机质与总空隙之间,总孔隙中毛管空隙与非毛管孔隙的比例关系。
24.土壤耕作实质:通过农机具的物理机械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耕层构造和适度的孔隙比例以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况,协调土壤肥力各因素之间的矛盾,为形成高产土壤奠定基础。
25.基本耕作措施:又叫初级耕作,指入土较深,作用较强烈,能显著改变耕作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26.表土耕作:又叫次级耕作,是在基本耕作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27.土壤有机质:在调节土壤理化性状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不同的农作物形成生物量的数量质量不同。
28.耙地:为收获、翻耕后,播种前甚至播种后出苗前、幼苗前的一类表土耕作措施。
29.耢地:又称耱地、擦地。是耙地之后的平土、碎土作业。 30.中耕:在作物生长期内进行表土耕作措施。 31.镇压:具有压紧耕层、土块,平整地面作用。
32.常规耕作:用有壁犁耕翻后,随之耙、压整地的一类耕作方法
33.免耕:又叫零耕、直接播种,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在作物生育期间不用农具进行管理的耕作方法。
34.少耕: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和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介于常规与免耕之间,是土壤耕作发展趋势。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