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台山“申遗”成功后的现状及其反思
关于五台山“申遗”成功后的现状及其反思
作者:张亚如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4期
摘 要:五台山作为全人类的宝贵遗产之一,在“申遗”取得成功之后的由于大规模的开发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发展状况实在堪忧,对它的保护与开发要从多处着手。 关键词:五台山;发展问题;非遗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2-0245-01 一、五台山发展的现状
五台山是全国风景胜地,山中气候寒冷,早晚温差大,在盛夏时节,五台山依然凉爽怡人,故又有“清凉山”的美誉,不失为一个绝佳的避暑胜地。然而五台山于2009年申遗成功之后的变化,却发人深思。 (一)门票价格水涨船高
五台山从1999年到2009年这十年间花费了近20亿元来申遗,数额庞大的申遗成本使得五台山需要吸引广大的游客来为这些成本“买单”。于是便盲目通过抬升门票价格来促进经济效益的增加,门票便一路水涨船高,从90元涨到168元。而五台山香火最旺的不是其作为文殊菩萨道场的“菩萨顶”,反而是一座被称为“五爷庙”的小庙,而在五爷面前要祈福,也是明码标价。给三口之家祈福需要的一炷香标价三百元,给父母兄弟姐妹祈福的香要四百元,如果还要祝愿朋友,得再添一百。如果香客是希望升官发财,那么底价是一千,上不封顶,这与五台山申遗时作为佛教文化“活化石”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生意疯狂虚假和尚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地政府意识到想要扩大五台山的知名度,出资开始修建道路。八十年代中期公路竣工后,五台山便开始敞开大门迎接八方来客。一些镇外的人们看到了商机,各种商铺开始进驻到台怀镇,开始朝着小商品经济的方向发展,当地及附近的农民们开旅馆、开餐厅、卖纪念品、开旅行社、做导游。五台山虽然现存很多古已有之的完好寺庙,但是被经济利益熏心的不法人员,悄悄地建了“新庙”来吸引香火,有些和尚是由当地人假扮,串通黑心导游和旅行社,通过不法“开光”或者烧香等骗取无辜游客的钱财,五台山多次被游客举报在当地受骗,无疑是在给“佛国圣地”蒙羞。 (三)神圣缺失过度商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五台山申遗成功后,佛门资源成了当地的“摇钱树”,当地政府还打算建立一个大型剧场,并邀请著名导演张艺谋参与创作一部“印象五台山”的大型室外情景剧,这一“印象”系列很明显是在模仿“印象丽江”这一成功的范例,可是各地特色不同,这么盲目的跟风使得五台山这一佛教圣地过于商业化。如若不是在五台山的寺庙中,真正有潜心于佛法的高风亮节之人,他们醉心于佛法的博大精深,投身于弘扬佛法,才不至于使得五台山的佛教圣地之名毁于一旦。 二、关于保护方式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建立佛教遗产文化的保护机制
在政府主导下的非遗保护虽然可以有很好的庇佑作用,但是却很难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性,针对这一现状,五台山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构建全民参与的五台山遗产文化保护机制,除了要有政府的支持外,还要充分调动民间环保组织、学者、社会热心传统文化之人士组成的非遗保护团体共同出力。 (二)正确处理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本土性特征,在其开发的过程中,要突出特色、关注游客体验要求,遵循本真性保护,适度开发。开发五台山的文化资源应以本土化、因地制宜、体验性为原则,保护为先,注重开发、创新发展、建立并完善保障机制。五台山依托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是信仰佛教之人的朝圣之地,其佛教历史之悠久、佛教建筑规模之宏大、佛教文化底蕴之深厚,无一不是依托于佛国圣地的名号。因此在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时,五台山作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应以“佛教文化”为其内在的核心主题。五台山是“深山藏古寺”的典型,更不应破坏这份美感,在开发五台山景区的过程中,要实现五台山独特自然风景与寺庙建筑相互映衬的美感追求,达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五台山拥有独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质构造、底层剖面,以及古森林覆盖面积,将这些独特的地域风貌与登山、科考、探险等旅游活动相结合,使得五台山的旅游不再单一化。 (三)努力发挥旅游在社区发展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活态性文化现象,存在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空间里,是日常社会生活中生动鲜活的人类行为方式,文化是存在于特定的文化空间中的,五台山的佛教文化资源是依托于台怀镇的,在开发五台山佛教文化资源时,要全面关注社区居民利益,对于台怀镇以及有文化保留价值的村落,采取原址改造的策略,建设独具五台山传统文化特色的原生态乡村文化聚落,并以此发展五台山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构建五台山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则有利于为当地社区参与旅游提供更多的渠道和机会,提高台怀镇居民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以及主观性,二则以乡村社区的保留与振兴,继续发扬五台山作为佛国圣地将五台山遗产保护上升为地域生活氛围与人文环境的整体保护层面。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毕晋锋.五台山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型构建及评价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12(07).
[2]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否只能临终关怀[J].探索与争鸣,2007(07). [3]耿波.“后申遗”时代的公共性发生与文化再生产[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