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高一语文记叙文写作训练之审题方法
来源:华佗健康网
(经验)高一语文记叙文写作训练之审题方法审题记叙文写作,审准题极为关键。下面就如何提高记叙文审题的有效性,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谈几条审题的经验,以供参考。一、捕捉题眼法所谓“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性词语,它往往显示题目的特殊性,规定作文的重点。抓住了题眼,也抓住了题目的核心。在多数情况下,题眼往往是由题目中的定语或状语充当的。例如2007年天津卷《有句话常挂嘴边》,要突出一句话,而且这句话是常常挂在嘴边的。那么,偶尔提提、不轻易谈起的话,就不能写。这句话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常挂在嘴边,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这应该是作文的主要内容。不管你选择谁来写,都要突出写他(她)的那一句“常挂嘴边”的话,否则即视为偏离题意。再如2006年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从题目看,这是一个完整句子的题目,主语、谓语、宾语齐全,很清楚地叙述了一件事,即“我”(考生)因为什么“想”“握住你的手”。文章写作重点就在“想”字上面,为什么“想”,怎样“想”,这就是文章构思的重点。为什么想握住你的手,即握手的背后是什么,既然想要握手,肯定是有一番话语要倾诉,此中的情感是什么,或者对生活有什么感受要交流。二、题意引申法1有些作文题目,其中的关键词语往往含有一定的比喻义、象征义。审这类题目,除了对字面本身的理解之外,还要从它们可能具有的比喻义、象征义着眼。如2007年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现在我们对“提篮春光看妈妈”这一短语作一些语义分析。“一篮春光”实指春天的美好事物,虚指骄人的成绩、丰硕的成果、美好的情感等等。“看妈妈”的“妈妈”实指赐予生命的妈妈,虚指山水灵动的自然、谆谆教诲的良师、临危济困的路人、亲情弥漫的故乡、欣欣向荣的祖国等等。而题目中的“看”也有“回报、感恩、反哺、报效”之意。总之,这个作文题目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但又不乏生活的韵味。想到了这些,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找准一个合适的写作角度,写一篇有情文应不在话下。然而有许多考生却在审题时出了偏差,没有对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的含义加以引申,写出的作文可以说是离题万里。有考生写不谈回报“母爱”的,也有考生写不求感恩“妈妈”的。至于“提篮春光”更是有多种不可思议的理解,有的理解为“妈妈提着篮子在明媚的春光下”,有的理解为“‘提篮春’这个人只去看妈妈”,把“提篮春”看做一个人的名字,把“光”理解为“只”的意思。正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记叙文,在审题方面存在着诸多严重失误:误读误解,偏离题意;反偏为主,转移话题;穿靴戴帽,生套硬搬;抛开话题,另起炉灶;选材不当,转移话题等。如果我们进行一些有针2对性的训练,总结其规律,掌握其要领,也就不会谈“审题”而色变了。选材材料关系到情节的曲折程度,关系到主题的开拓和深化程度,关系到习作的创新程度。有了好的材料,记叙文就不怕写不新和写不深。选材就成了记叙文写作教学的重点。一、情感——选取能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叱咤风云的伟人,惊天动地的大事,固然能打动人心,但作为中学生知之不多,了解不深,很难把握。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小”事,同样能触动人的心灵。触动心灵首先就是能触动作者的心灵,让自己激动不已,让自己感悟不已,让自己难于忘怀。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章结尾写到:“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让读者情感上产生共鸣。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做到了这一点。朱自清的《背影》也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描写背影的时候,不仅融入了对父亲的深深感激之情,也融入了一种辛酸和悲凉的情绪,正是这一种情绪加深了读者对父子情深的体验,引3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高考试题全国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有一位考生选取考场上借铅笔那一件小事,不仅自己感悟颇多,更可贵的是打动了阅卷老师的心,结果获得了满分。[例文]不逝的风景上高中的那一年,父亲病重,母亲脱不了身,叫妹妹送我。那天,山里风很大,稚弱的小妹肩挑两筐沉沉的行李,在沟沟洼洼里晃荡,瘦小的身子像根离地的狗尾草,颤颤地颠簸在荒凉里。我默无言语地随在后面,静静地听风里绿竹扁担的吱呀声。满山是血色的夕阳,浸赤着草尖林梢,染红了隐隐的村落,小妹蜡黄的脸映得像红山茶一样。“哥,前面就是状元泉。四爷爷说,叫了状元泉,今后准能中状元。”小妹一脸稚气,凌乱的头发下,是一双充满渴盼的眼睛。小妹放下担,理了理乱发说:“哥,我帮你叫,我声尖。”小妹像山里的妞赶集似的掩不住喜色。娘娘岭上,小妹立在翻涌的草波里,夕阳柔柔地裹了她的身子,像芦苇荡中的丹顶鹤。小妹瘦小的双手捂成海螺状,微微地耸起身子,深吸着涩涩的山风,一个尖长尖长的声音,远远地掠过山风,在草坡间穿梭……山风正凶,娘娘岭上却如一个沉静的湖,落日的余晕染红了小妹耸立的身影,染红了那声如岸边号子的长音:“哥,你能考上,准能——”4“哥,你听状元泉回声了,你听,你听!”小妹回眸间的一脸悦色,使我的眼眶盈盈地湿润起来。也听出了份量。“哥,你准能考中!四爷爷说,状元泉有灵性。”小妹扑闪着亮黑的眼睛,定定地凝视了我一阵,默默地又挑起筐赶路。远山的雾渐渐朦胧起来,浑圆的夕阳收起最后一抹霞光,暮色淡淡地袭来。凝视着小妹挑着硕大的箩筐颠簸着,瘦小的身影隐入暮色,我泪流满面。回城的日子我精精细细地跋涉每一个朝暮,不管我未来的日子是否感应到小妹呼泉的灵气,是否有风有雨,小妹,我依然感谢你,你给我一生的感动,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身影,永远是那道心弦上不逝的风景。山谷的回音,嗡嗡的,一片模糊,我却听得真切,二、主旨——选取具有典型性,具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人和事所谓典型,是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能比较集中突出地说明某一社会现象或某一社会集团本质特征的人和事。《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了写出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东西”、“最可爱”的原因,所选材料都具有典型性。就描写对象的广泛性来说,有某部先头连的英雄群体,有蹈火救人的勇士,有普通的战士;就人物活动的环境来说,有枪林弹雨刀光剑影的战场,有浓烟滚滚、烈火炙人的民房,有冰天雪地、狭小潮湿的防空洞;就情节主体来说,有壮烈动人的阻击战,有火中救朝鲜小孩的场面,有吃雪蹲洞心底宽的谈心明志场面;就主题5来看,有表现战士胸有祖国和人民的美好心灵。总之,由此可见作者选材上的匠心。文章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或陶冶情操,或启迪心灵,或感悟生命,或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总之,就是要让读者受到某种启发和教育。[例文]拨开天空的乌云(片段)于是,在一条僻静的小巷里多了一个孤独的身影,慢慢地移动着。走着,走着,路过一卖泥人的小摊前,地上摆放的各种姿态的泥人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停了下来,拿起其中一个泥人。那是一个小女孩,手里捧着一本书,坐在一张小板凳上,聚精会神地看着,题目是《幸福是什么》。雕刻甚是精致,虽然只有一个拳头大小,但人物的每一体态,每一表情,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字的每笔每画都清晰可见。这一切可以看出雕刻者的细致、严谨的态度,我爱不释手,于是便想把它买下来。一看卖主——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一只粗糙的手握着一把小刀,在泥人身上不停地削动着。老者两眼注视着泥人,看了又削,削了又看,直到脸上露出微笑为止。然后小心地把它放到桌子上,摘下眼镜,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他神情专注,旁若无人,自得其乐。这一幕,顿时令我感动不已: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竟然对这不起眼的小泥人这么执著。他卖泥人绝不会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一种生活的追求。这种生活虽然平常,但它却体现了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老者如此,我作为一个青年,作为一个尚在花季的学生,难道不应该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吗?——我把那个小泥人买了下来,尽管它只卖16元钱:它不仅凝聚了一个老人的心血,更体现了作为一个老人对生活对生命的珍爱。它启示了我,激励了我,使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对人生充满了信心。三、情节——选取具有复杂性、曲折性的事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记叙文写作,最重要也最难的是写出事件的波澜。静若死水的事件,勾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跌宕起伏的事件,能够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使读者的心随着事件的起伏而起伏,忽而攀上云际,忽而跌进壑底,有时让读者一声叹息,有时让读者一掬同情之泪,其效果不言而喻。情节的波澜起伏首先就来源于事情本身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促织》故事情节曲折,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荆轲刺秦王》中为了刺秦王,发生了一系列事情,准备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助手、易水送别、厚遗蒙嘉、秦廷搏击、倚柱笑骂,具有复杂性。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