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有效阅读教学三步曲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正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怎样将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则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阐述从三个步骤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首先,教师正确解读文本是提高阅读有效性的前提,其次,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关键细节,最后,还要让语文阅读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 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新课程实施以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正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怎样将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则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课堂上,许多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还只停留在表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多的只是外在形式的变化而已,不少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未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很多语文教师都在苦苦探索:怎样才能有效地落实课改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1.正确解读——有效阅读教学的美妙前奏
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正确的文本解读。
1.1 追求实在的教学目标
向。[3]而
追求实在的,有价值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要练的,呈现出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适宜于学生,教学才可能有效,才能显示应有的价值,才能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以词句学习为例,在一篇课文的学习中,哪些词句是应该花大力气教的,哪些是可以不教的呢?一般的说,新出现的词语和句式,或在具体语境中具有更新,更深的意义的词句必须成为教学的对象。至于对那些学生早已熟知或是经过他们的努力可以自己弄明白的问题,我们就不用再作低效或无效的重复说解了。比如《假如》一课,“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他再也不用只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而是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在这几句中,要学的词句应该是:“不幸”,“健康”和“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因为“不幸”“健康”是刚出现的新词,而“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对于健全的孩子来说没有感性的认识,至于其他的词句经过学生自己读就可以弄明白,就不必再费时多讲了。
1.2 凸显文本解读的“语文味”
这篇文章讲了什么?”“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这是许多教师解读文本的习惯方式。这种重“文”轻“语”,得“意”忘“言”的粗旷式解读方式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经常见到。以致于丰实的文本变成干瘪的故事,空泛的意义留在学生的记忆里,生动鲜活的语言被忽略,遗忘了。构成语文的核心要素是语言文字,这是不争的事实。学习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立足“字词句篇”的学习,提升“听说读写”的能力,毫无疑问成了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
的特有属性,也理所当然成为语文教学的标志性,根本性目标。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语文意识,必须在教学中强化语言学习过程,凸显出“语文味”。 有个老师教学《花钟》,其中一个片段,他抓住“左右”一词,问“花儿准点开放是这样吗?”(生:不是。)“从”左右“一词你发现了什么?可以给”左右“换个说法吗?——(生:大致。)”作者多么注意用词啊。然后再指导学生读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接着师生配合读,生读表示时间的词,师说什么花开了。然后问:“老师说得最多的几个字是——(生:花开了。)把文中描写花开的词都换成“花开了”,齐读一遍,感受感受,“有什么感觉”——(生:太单调,太没意思。)“画出文中写花开放的词语,我们来体会体会。”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抓住了表示时间和花开的词语,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用词的生动,强化了语言学习过程,凸显了文本解读的“语文味”。
2.关注细节,有效阅读教学的灵动旋律
1]解决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细节
问题,提高每个细节的有效性,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支持,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2.1 关注教师主导的有效性
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如教师每一次对学生所提的要求要明确,初读课文应是什么要求,精读课文又应是什么要求,都应明确,
不能含糊。每次提问的内容要紧扣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如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师提出“小男孩明明知道捡不完,可他为什么还要一个劲儿地捡?”像这样的问题就比较明确。
2.2 关注主体学习的有效性
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时,要给学生充分的静心读书的时间,在课堂上,有不少老师要求刚出示不久,就急于组织学生交流,大部分学生刚刚进入思维状态就被打断了,课堂成了少数尖子生表演的场所。另外还要关注学生信息收集的内化程度,课堂上很多学生对课前所收集的信息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并没有真正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收集资料时,学会吸纳对课文学习有益的资料,摒弃对课文学习无关的资料。让学生小组合作时,目标应明确,小组成员分工要清楚,而且时间应保证。如有的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时,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这样的要求,表面上是尊重学生,实际上要求不明确,学生你读你的,我学我的,达不到合作的效果。合作学习还应注意内容的适宜性,如有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就没必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合作的问题应有一定的难度,有合作的价值,让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2.3 关注师生信息的有效互动
率。有的教师课堂上讲话音量太小,或者语速太快,学生发言声音
太小,以至于信息流通无法清晰到位,这样势必影响到教学效果。另外,有的学生对所提问题答非所问,只顾自我表达,教师就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来议题。
2.4 关注课堂的有效生成
其是在新课程环境下,课
堂教学更有许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生成”是课堂动态过程的本质特征,[2]生成点随时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更高层次上把握教材,预测学情,并根据课堂学情的变化,及时接纳弹性,灵活,创新的教学信息,抓住机会,采取积极措施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入。在教学《识字5》一课中“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时,教师拿出一根筷子,请一位学生上台折,学生很容易就折断了。随后老师又拿出一把筷子,由于课前准备不很充分,虽说是一把,其实是几根而已。此时老师有点担心也同样被学生折断。这时学生跃跃欲试,其中一个孩子激动地嚷:我能折断,我能折断。当时老师想:如果真被折断了,那可不好,一根被折断,一把也被折断,那不是没有区别?该如何收场?于是老师匆匆用手比画一下,说:这可比一根难折多了,就草草收场。课后这位老师在反思,其实课堂上那个孩子在嚷:我能折断,我能折断。那就是一个很好的生成点。教师完全可以让他上台,先演示折一根筷子,再折一把筷子,即使被他折断了,也没关系,虽然都被折断,也有难易之分,孩子更能从中体会到“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体会到“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3.联系生活——有效阅读教学的华彩乐章
大语文教育”,因为母语学习得天独厚的优
势就是资源无处不在,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每个人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因此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例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就鼓励孩子在生活中识字,大街上的广告,招牌,电视上,书报上的字都应引导学生主动去认,去读,并定期进行“识字大王”选拔赛。鼓励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字进行组词,造句,并与家人进行对话,交流,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经常向孩子推荐一些好书,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并做好读书笔记,经常性地举办故事会,演讲比赛等活动。上《丑小鸭》,就让学生交流安徒生的其他童话故事,鼓励没读过安徒生童话的学生去阅读,并举办安徒生童话故事会,学生兴趣盎然。根据课文的特点,有的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有的让学生课后去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时时刻刻将着眼点放在语文教育与生活的结合上,促进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融合,重视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重视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刘小坤著. 关注细节 实施有效教学.福建教育,2008 (7):36-37
[2] 叶润身著. 追求有效的小学语文教育.福建教育,2009 (7):44-45
[3] 缪晓芬.刘仁增著. 有效教学从目标的有效确立开始.福建
教育,2009 (8):36——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