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诗词写作的立意

来源:华佗健康网


在这里的朋友都是喜欢文字喜欢诗词的,也是喜欢写作诗词的。问一句:为什么喜欢写作诗词呢?答案或许各式各样,每个人的回答都会千差万别。比如盆栽黄杨就因为封笔二十年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遇上了一位当年的女同学,见面第一句:“你还写诗吗?”然后觉得“为你写诗”是件很浪漫很诗意的事儿,所以又重新操起这支破笔,写了起来——这当然只是个玩笑,因为这个问题无关紧要。可是如果我们写下一个题目,我们就该很认真的问自己一句“为什么写这个题目?”因为诗词写作是一种有目的的文学活动。诗词写作的“目的”就是“意”,确定 目的就是“立意”。一篇没有目的的诗词作品形同行尸走肉,有些虽然也有华丽的辞藻不俗的语句等光鲜的外表,但却没有深刻的内涵,这样的作品没有灵魂,不会产生感染力。

戏剧家汤显祖在《答吕姜山书》中说:“大凡作诗,先须立意。意者一身为 主也。”这里说了两层意思,就是意在笔先与立意在诗词中 的主宰地位。 中国古代有“文道统一”的传统, 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贯 道”“诗言志”,其中“道”“志”就是“意”。唐代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 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诗词总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李笠翁在《闲情寄语》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 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意”指一种情感、一种观点、一种主张、一种思想。如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忧国忧 民,建功守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孤高自许,不同流俗,怀古幽思,咏叹盛 衰,思乡怀人,离愁别绪等。 诗词中的“意”偏于情感,因为诗词具有抒情的特点。其表达某种思想、认 识、观点较笼统和模糊。

一、 诗词中的意主要指作者的“原意”, 以及诗词中体现出来的“文本意”。

作者由于生活经历、艺术修养、个性特征不同,对同类事物有不同的立意。

1、《红楼梦》第九十四至九十六回中写到大观园中众女子咏絮之活动。

林黛玉《唐多令·咏絮》:

粉堕百花洲,

香残燕子楼。

薛宝钗《临江仙·咏絮》: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

空缱绻, 说风流!草木也知愁,

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

凭尔去, 忍淹留。

白玉堂前春解舞,

东风卷得均匀。

蜂围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

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林黛玉词的立意偏于忧伤、无助、失望。“嫁与东风春不管”,表现出寄人篱下、无依无靠的悲凉。 薛宝钗词的立意偏于自信、抗争。“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好风凭借 力,送我上青云”,表现勇于与命运抗争,野心勃勃,春风得意之心情。这与她 得到贾母的宠爱有关。虽然这些作品都是高鹗借文中角色写就,但立意不同,表现出人物不同性格不同命运不同心声。

2、同写听筝,李端、柳中庸、白居易三人的立意就不一样。

李端《鸣筝》:

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柳中庸《听筝》:白居易《夜筝》: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鸟啼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紫袖红弦明月中,

自强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

别有重情一万重。

李端诗的立意:渴望得到周郎(某人)的赏识,摆脱目前潦倒的处境。 柳中庸诗的立意:借筝声的意境表达重重的“离别恨”。 白居易诗立意:表现弹筝者的低微地位和有苦难言的悲伤。联系《琵琶行》 来分析,对这首诗的立意就要容易理解。

二、诗词立意要求精、深、新。

精:要求立意单纯,集中,不宜复杂,因为诗词短小,字数有限,不能表现 多种复杂的情意。

如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该诗集中反映陆游对官场冷淡、对世事炎凉的感叹心情。陆游曾因主战,救 济江西灾民被秦桧打击,罢官。后孝宗召见陆游到临安(今杭州),但陆游 对它无兴趣,准备回家。

深:指诗词中表达的认识、看法要深刻,情感要深厚。如 唐代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宋代郑思肖《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味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唐代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当代诗人秋之韵社员对酒当歌《菊》:

生平不爱作娇羞,

雁字南飞未见愁。

黄叶唤起心头艳,

携手丹桂醉西楼。

从以上咏菊的诗来看,元稹诗立意较平淡,一般化,而郑思肖、黄巢的诗立 意较深刻,对酒当歌的诗借菊写人,立意也不错。

郑思肖在宋代国土分裂的情况下,以菊花枯死在枝头的形象表现坚贞 不屈、不甘心外族统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黄巢的诗则表现改变命运、环境 的伟大气魄和志向。

新:指诗词立意要创新,表现作者独特的观点,对社会生活的新的理解。

清代赵翼《论诗》中说:“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 到了千年又觉陈。”“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 领风骚数百年。”清代李渔《闲情偶寄》中说:“才人撰诗、赋、古文,与佳人 所制锦绣花样,无不随时变更。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写诗 不应蹈袭前人,要务去陈言,独辟蹊径,有自己独到见解。

唐代骆宾王《在狱闻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鬂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骆宾王因触怒武则天而下狱,借咏蝉表达平反昭雪的心情。

唐代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当代诗人秋之韵社员寒烟冷梅《伤感》:

鸣蝉抱枯枝,凄声怨离词。

入梦情怀寄,空留两地思。

虞世南借咏蝉表 达对自身人格的自信,不需要借外在权势的帮助的意思,寒烟冷梅借蝉的凄声与无奈,表达了对异地亲人思念而不得相见的无奈与感伤,写出了自己的新意。

三、好的立意不仅能弥补诗词艺术形式上的不足,甚至可以让其充满无穷的生命力。

前年春夏,盆栽黄杨在东北旅居期间,在吉林市松花江边的一块石碑上看见一首康熙皇帝的诗《松花江放船歌》:

松花江,江水清,

夜来雨过春涛生,

浪花叠锦绣縠明。

采帆画鷁随风轻,

箫韶小奏中流鸣,

苍岩翠壁两岸横。

浮云耀日何晶晶?

乘流直下蛟龙惊,

连樯接舰屯江城。

貔貅健甲毕锐精,

旌旄映水翻朱缨,

我来问俗非观兵。

松花江,江水清,

浩浩瀚瀚冲波行,

云霞万里开澄泓。

全诗共十五句,每三句诗为一段,可分成五个自然段落。全诗没有热闹的铺排,用白描手法再现了三百多年前充满战斗气息的松花江春色,丰采华茂,情景交融。

第一段写了时间、季节、地点,清澈的江水卷着波涛,北国春江景色宛如织就五彩画卷的锦缎,闪烁耀眼,深深地触动了皇帝万般情思。

第二段首先描写了江中画意;继之,将波涛之声比作箫韶之乐,激情满怀;随后,将视线由江中飞向江岸,将娓娓诗情引向捍卫河山的凌云壮志。

第三段描写战胜强敌的决心,含蓄地将沙俄喻为浮云。皇帝俯视涛涛江水,展望两岸苍翠青山,仰望朝霞远映的长空,以无比乐观的精神,坚定而又豪迈地自问自答:北面飘来的几朵浮云怎能遮掩太阳的光辉!

第四段为全诗的高潮,我军披坚执锐、健儿枕戈待旦,宣示了必与来犯之敌血战到底的决心。 “我来问俗非观兵”一句,是全诗的主题。 “问俗”,当然是这次东巡的目的,正是根据这次“问俗”所了解到的情况,皇帝主持进行了战备部署,采取了有力措施,团结东北各族人民,把矛头一致对准了侵略者。

最后一段是开头一段内容的呼应,也是全诗的结尾,通过再次对松花江壮美自然景色的描写,歌颂了强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纵观全诗,起首三句,雄浑而有气魄,二至四段,写画鷁、箫韶、苍岩、翠壁、浮云、骄阳、樯舰、健甲、旌旄、朱缨……都是从正面用粗勒的笔触,顺情成章,没有生硬拼凑的痕迹。结尾句,复又扣住“松花江,江水清”这样一句朴素的民歌体的字句,音节响亮,给人一唱三叹、流连忘返的印象。此诗艺术上虽然可能失之细腻,形式上略嫌疏浅;但感受真实,情绪壮怀激烈,是来自生活的真情实感,如同笔下生花,滔滔汩汩,奔泻而出,一气呵成。是一曲三百多年前松花江河山壮丽、整军备战的赞歌,为我们今天展开了一幅生动、真实,别开生面的历史画卷。

这首诗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末夏初,清朝圣祖皇帝玄烨巡视吉林,于松花江上所作。玄烨时年29岁。年轻的皇帝亲临边陲,在松花江的惊涛骇浪中视察水师、舰船,

鼓舞东北军民反击沙俄侵略者的斗志,即兴写下了反映吉林、松花江沿岸的锦绣河山、北国风光的诗篇。这首诗,立意高远,感情热烈奔放,颇有峰峦高插、涛澜动地之气,一扫随风而靡、无病呻吟的虚假情感;其语言则通俗率真,深得流水行云、浑然天成之妙,更为许多“御制”诗中那种铺排造作、竞尚浮华、没有生命力的作品所望尘莫及。

四、诗词作品立意应该遵循的一般原则。

诗词作品,包括其他文学作品的立意,必须符合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必须倡导先进文化理念和高尚道德情操,倡导公序良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进步等等……

诗词作品的立意是作者的人格操守的直接反应。

从以上各部所举范例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大家闺秀小家碧玉、落魄文人狱中囚徒、起义领袖圣明皇帝,其诗词作品中无不反应其境遇诉求志向决心感怀忧思……诗人只有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表达自己的诉求,否则就会沦落成御用文人政治投机分子,无论其才气多么了得,也终免不了落下千古骂名或者被岁月的长河洗涤殆尽,了无痕迹。我们所传诵的千古名篇中,有多少是才情非凡的状元榜眼探花的作品呢?多数都是落魄之人抒写心意的忧怀之作。甚至很多绝世名篇,都曾经一度被打入禁书的牢笼,但其不朽的生命力,终将放射夺目的光芒。虽然诗人从性格上大多表现出一些浪漫的情怀,但诗人更应该从深层次对社会对人生给予更多理性的思考。所以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诗人,必须耐得住寂寞,看淡名利,坚守操守,做大众的代言者和正义的吹鼓手。

说到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于弘扬主旋律的看法。什么是主旋律?我以为,普世的价值观,即公平正义与民主科学的精神,便是人类最值得弘扬的主旋律!我们歌颂祖国歌颂党,是因为祖国给了我们和平与尊严,党给了我们公平正义的希望,社会给了我们民主

科学的氛围。但是假如我们不能得到这些,或者说这些普世价值观被少数败类给破坏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批评声讨呢?这难道不也是为了弘扬主旋律吗?我们歌颂公平正义民主科学是弘扬主旋律,批评斗争反正义反民主反科学的一切人和事,也是为了弘扬正气,所以也同样在弘扬主旋律。如果我们没有公平正义与民主科学的精神,只是唯命是从,做长官意志的传声筒,那么我们就沦为了文痞和政治投机分子,做一些马屁文章,成为人们的笑柄甚至人民公敌!

让大家见识一下我们当代大才子郭沫若先生的几首应时主旋律作品:

《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 》

亲爱的/江/青/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

你奋不顾身地在/文/化/战/线上陷阵冲锋

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1976年10月21日

大快人心事

揪出/四/人/帮

政/治流氓文痞

狗头军师张

还有精生白骨

自比则天武后

铁帚扫而光

篡/党/夺/权/者

一枕梦黄梁

野心大

阴谋毒

诡计狂

真是罪该万死

迫害红/太/阳

接班人是俊/杰

遗志继承果断

功绩何辉煌

拥护/华/主/席

拥护/党/中/央

多么大的反差!作品为应时而立意,发出的不是作者自己的声音,不是人民的声音,注定会被时间证明,此人必是投机分子软骨头。

然而几乎同时期出现的很多普通百姓的诗歌作品,却成为了时代的丰碑。最为典型的,要数《天安门诗抄》中的一些作品,还有早期朦胧派代表作品。

今天说了这么多,有些非主流观点仅仅代表盆栽黄杨的个人观点,与秋之韵无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