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际金融货币监管体制若干问题探究——以IMF为视角

来源:华佗健康网
2013年4月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Apr.2013 第46卷第2期 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Vo1.46 No.2 国际金融货币监管体制若干问题探究 ——以IMF为视角 胡 勇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商学部,广东珠海519087) 摘 要:目前的全球金融货币监管体制主要采取完全不同的软法体系,IMF主导的相关贷款援助项目、外汇市 场以及风险监管方面的制度均存在缺陷,IMF通过相关组织制定的国际金融监管标准虽得到了来自各国金融市场 监控最基本层面的支持,但其源于IMF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在全球监管视野的功效局限性。从最基本层面而言,布 雷顿森林体系所构建的金融货币体系是诱发全球金融危机的首要原因。预防全球性金融风险及化解危机最具可行 性的路径选择应是由IMF主导各国达成一项新的国际协定。 关键词:IMF;金融货币体制;《国际货币基金协定》;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8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ll(2013)O2一OO1O—O7 收稿日期:2013—01—25 作者简介:胡勇(1976一),男,湖北黄石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商学部讲师,硕士。 尽管目前各国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存在各种 素,贷款和借贷以多种货币为计算单位,其业务范围 贸易及非贸易手段的限制措施,但在wT0框架下, 已逐渐遍及全球各领域@。总之,各国金融市场趋 全球大多数国家对自由开放的市场机制和经济政策 于相互交融,其结果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 已达成进一步共识。各国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 资本流动加剧。 人力资源的转移等领域的活动愈发频繁;在经济贸 笔者认为,尽管在国际货币金融市场监管方面, 易等领域的法律趋向同质化过程中,各国金融货币 各国际金融机构通过制定类似国际软法的形式来规 体系趋向交融的势态进一步加剧,其结果是单个国 范各成员国金融货币市场,但历经数次金融危机,各 家对参与全球市场的各国经济主体的控制范围逐渐 种软法在预防及化解金融市场风险方面被证明是徒 缩小,各国金融货币市场的相互依存度趋于强化∞。 劳的。从某种程度上而言,IMF主导的更紧密金融 尤其是在金融领域,发达国家各跨国公司通过国际 协同监控机制(FSF及ROSC)@虽已形成,且以上 资本市场获取各种资源,以各种形式的金融衍生品 机制所形成的软法对各成员国约束力有所强化,但 为介质,以美元和欧元区市场的国际证券体制为保 考虑到其有限的强制执行力,其预防和化解潜在金 证,在全球各证券交易中心不断增加上市公司融资 融风险的效用并不明显。 量,从而达到控制全球金融资本市场的目的。跨国 一、金融全球化的困惑:IMF与国家主权的矛盾 投资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动因,尤其在FDI、证 当今全球金融体系主要受1944年的布雷顿森 券投资、银行对国外的净贷款领域都表现出不断上 林体系影响,美国以IMF为工具,以美元为手段,维 涨的趋势②。以银行为主导的各金融机构不再仅仅 持其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各种主导利益。目前的 保持其l9世纪时期的国内融资功能,当今欧美银行 国际金融货币体制主要由IMF及世界银行主导,其 等金融服务及投资机构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构建无数 决策机构由数个发达国家控制,通过向欠发达国家 分支机构或收购其他东道国银行的方式来影响各国 及地区输出国际资本的同时,要求资本输入国接收 经济发展,其资产结构及负债带有更多的国际化因 相关贷款附加条件(conditionality)@,从而在该国政 ・ 10 ・ 治或经济领域谋取更多利益。 阿根廷为例,全球性证券投资流人该国资本市场和 自20世纪5O年代中期开始,发展中国家和发 银行业后,其资本并未转化为该国实体工业投资,并 达国家间在IMF结构治理与机构决策和资源分配 未带动本国经济增长。笔者认为,该现象背后的本 权密切相关的“不公平”配额制度等领域一直存在严 质原因是各国在规范国际资本流动方面缺乏有效的 重分歧⑥。对于配额制度,笔者认为各成员国只有 协同监管规则。 平等地享有投票权且均等地持有资金份额,才能实 在历次金融危机中,国际储备资金通过IMF和 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平稳发展的目标;然而,以上对称 世界银行发挥其金融安全阀的作用,以保护各国及 性的两项IMF主要机制中,即使各成员国得到均等 债权人利益。倘若我们能够构建一套有别于当前的 的最低基本投票权,少数发达国家通过所缴基金份 全球金融体系,并且该体系能够通过完善的法律手 额得到的特别提款权而形成的加权投票权在IMF 段和市场工具对所有投资者行为进行规范,那么所 理事会议事机制中也占绝对优势。可见,IMF话语 有这些全球性的金融风险将可能被化解。基于 权依然受少数经济强国主导,其机制本质是保护少 IMF一贯开放的政策,凭借巨额的国际收支平衡援 数发达国家政府利益,牺牲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助基金,危机中的各国金融市场可以得到暂时性金 利益。WTO自成立以来对“国际组织所制定的相 融救助。但如果数个国家同时发生金融危机,则并 关规则在规范主权国家的国内政治经济行为与国际 非每个国家都可以获得救助机会。那些经济实力较 领域的主权行为两者界限及两者如何互动”这一类 弱的国家则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其结果往往是 似问题也是感到困惑⑦。 在对其本国经济实体产生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会对 不可否认,IMF在金融危机期间提供援助贷款 该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产生重创。具有讽刺意味的 协议中,各种附加贷款条件如债务底线、资金供应、 是,马来西亚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不俗。该国在 公共开支规模等,均违反一国主权及国内事务自主 接收IMF救助资金后,该国政府并没有遵循IMF 原则。一国政府考虑是否接受IMF的贷款援助,更 金融改革建议,而采取了其他手段对国际流动资本 多因素是来自于IMF的各种压力,而非考虑接受援 进行了临时性管制,同样使得该国从金融危机中快 助的后期效益,笔者从IMF宏观预警机制和援助接 速复苏。这不仅说明IMF开出的“国际药方”并非 受国的汇率政策及一揽子援助条件可以得出以上结 适合所有国家⑨,更需要我们关注的是,面对拥有国 论。IMF曾于2005年在针对土耳其和阿根廷的援 家主权地位的借款方成员国,IMF尚无有效且低成 助协议中明确提出有关预算、社会保险、养老金制度 本的贷款条件实施监控手段,且借款方成员国也不 以及经济自由化等一系列限制性贷款条款。然而, 将贷款条件违约视为一种信用威胁。笔者认为,以 笔者发现,目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均无法对国际组 上种种原因导致IMF的相关制度及规则在东道国 织干预一国国内经济事务的国际认同标准给予清晰 的执行力度势必会被减弱。 的界定。另外,由于国际利益具有长期性和间接性 二、国际金融货币体系:IMF制度缺陷 ・ 的特点,而一国国内利益具有短期性和直接性的特 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或许是经济全球化最主要 点,我们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均衡考量@。事实上, 的助推器,这不仅表现在各种实证数据上,同时也在 对土耳其和阿根廷的贷款援助已经让IMF触及到 不同程度上对各国经济产生了非均衡的影响,各国 了各国国内贸易、社会保障、经济私有化、养老金制 为适应全球化的调整压力也处于非均衡的格局。由 度改革等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问题,而这些领域往 于IMF的构建框架及其运行机制存在若干缺陷,导 往在国际法实践中属于国家主权事务范畴。 致其在全球金融货币市场的监管功能趋于弱化。笔 由于目前各国还未就全球资本流动性监管问题 者发现,资本自由流动对各国,特别是经济规模较小 提出可行性方案,导致全球金融系统性风险无法控 的国家的汇率稳定具有负面影响。在新的国际经济 制。以证券投资领域为例,1998年爆发的亚洲金融 背景下,经济强国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变量对 危机从全球角度展示了一国金融动荡所引起的全球 经济弱小国家的经济稳定具有强烈的冲击效力。 多米诺骨牌效应;同时也从实证经济学角度验证了 (一)系统性风险问题:资本流动性 国际资本迅速外逃的系统性风险。对各主权国家而 作为布雷顿森林协定产生的主要组织,IMF及 言,目前无任何个体政治及经济主体有能力处理国 其关联机构——世界银行通过各成员国所交资本配 际收支平衡和货币危机等大规模市场失灵现象。以 额构成其机构资本,通过配额制形成决议及展开相 ・1 1・ 关金融工具的运行。IMF主要关注经常项目调整 和流动,《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以下简称“协定”)第 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资本输入国往往被迫接受包 括主权经济行为受限、选择特定制裁后果等内容在 六款明确表明其主要目的之一是构建成员国间资本 交换的框架;汇率机制以固定汇率为主,在必要情形 下实行浮动汇率⑩。然而,笔者发现,IMF并未在其 框架内对资本流动性控制及其监管设计任何防范措 施,特别是在拉丁美洲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夕,由 IMF主导的陈旧金融体系已经无法防范及解决新 的全球系统性风险问题。尽管许多国际机构、政府 及学者呼吁改革当前金融体系,共同构建相关金融 内的附加性义务条款。而这些条款对资本输出国的 相关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毫无约束力。但往往正是这 些来自资本输出国的私人投资机构及市场投机主体 造成了全球金融资本过快流动,使得本已脆弱的货 币及金融体系监管规则不堪重负。笔者认为,与上 述资本输出国各投机主体相比,违反附加性义务而 接受制裁或各种限制条件的资本输入国处于完全不 公平的地位。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上述附 风险控制机制@,但国家间未达成任何官方且具有 法律执行力的协定,亦未采取任何实质性改革措施。 笔者认为,IMF应当在以下领域作相关制度改革: 资本和货币流动性监管、金融危机的“最后贷款人” 功能、外汇制度以及治理结构;另外,“协定”中还存 在相关条款冲突的现象,例如“协定”第四款和第六 加性义务条款已逐渐被IMF纳入其贷款条件。再 者,IMF及其关联机构所推行的相关监管规范对各 发达国家推行的非一致性货币和汇率政策无任何约 束,这显然是对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发展中国家施加 不对称压力。同时,IMF所推行规则的完全开放性 特点必然导致资本输出国不受约束的货币政策及有 条件的限制性贷款机制不断影响并渗入资本输入 国。虽然各资本输出国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的排他性 款中对资本流动存在完全相反的表述。具体表现 为:“协定”第四款将促进各成员国自由资本流动作 为IMF的首要目标,第六款则允许资本流动控制, 只要该控制不影响经常项目转移,第六款同时又禁 的货币金融政策,但作为发达国家,他们有能力依据 其稳健强大的经济规模,消减各自金融政策不连贯 止利用IMF资金支持大规模资本流动。 同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清算银行(BIS) 在过去数十年间,也一直致力于全球金融风险监控 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以上措施又恰恰搅乱了经 济规模较小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在 IMF所推行的一系列金融货币监管规范的执行力 方面,对于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双方的私人金 融机构及私人投资机构的执行力问题,IMF到目前 为止也未给出合理方案。 (二)IMF‘‘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功能:贷款援助 计划缺陷 制度;在各种国际协定和谈判中不断倡导构建系统 性金融机构资本和货币流动信息发布机制及信息共 享平台,呼吁各成员国通过国际金融论坛分享以上 信息。由国际清算银行发起的金融稳定论坛(FSF) 在金融机构监管标准、行为准则方面达成过多项协 议;在诸如金融机构的风险系数等相关重要金融概 念的处理,以及成员国间进行官方合作模式构建方 谈及IMF体制改革,首先应当考虑国际货币储 备制度,IMF建立之初并无任何货币储备作为基 面,制定了若干规则@。尽管国际清算银行在以上 宏观政策、金融监管、会计审计准则、破产及清算的 础,机构所有项目最终都由占主导地位的数个成员 国形成决议。也就是说,IMF只有作为国际金融货 币体系的独立“捍卫者”,才拥有权限提出以多数成 员国利益为主的决议,否则IMF体制运转始终存在 各种系统性安全隐患。尽管IMF于1968年对“协 定”通过了第二次修正案,引入了特别提款权机制, 法律体系领域的成果具有全球性实践启示意义,但 所有这一切成果未能预见或阻止亚洲和拉丁美洲, 以及美国及欧洲当前的金融危机的爆发。 如前文所述,IMF的关联组织——国际清算银 行在过去数十年中已制定各种旨在规范国际金融机 构的行为规范、行业标准、争端处理方式及机构强制 且该机制运作模式在后期不断完善,但特别提款权 只占国际货币储备的2 ,并未改变美国主导IMF 的格局。另外,自建立之初,IMF就无任何自身资 执行力等规定。但纵观以上规范及准则的共性,我 们不难发现,IMF在任何时候都倡导金融市场自由 开放性及货币可自由兑换性原则,以所谓自由开放 产。时任美国副国务卿Harry Dexter white提出 设计IMF配额制度时就提出,该机制设计应当反映 “美国理念”,即通过各成员国出资,由占配额多数的 国家来控制IMF。笔者认为,新的全球货币金融环 的金融货币体制为手段,达到资本输出国通过资金 援助的方式推行各种限制东道国的政策@。事实 上,这些监管规范和金融工具却差异化地适用于各 ・ 境使得IMF在无充足自身资源的窘境中无法摆脱 1 2 ’ 少数主要发达国家政治经济意图的控制,其结果必 然是:针对不同国家,IMF所做出的相关决策具有 高度的代表某种政治意图的非公平待遇特征。 不断频发的金融危机使得IMF这个目前唯一 类似超国家中央银行机构的改革更为紧迫。近年 来,已有众多组织提议针对“协定”的诸多缺陷进行 修订。由于IMF所担任的“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功 能不仅仅有资源要求,还应具备对各成员国的强制 控制力,而针对“各成员国同时赋予IMF此项特殊 权限”能否达成共识还存在很多疑虑。各国对于 IMF的功能、国际监管理念变化等问题依然存在较 大分歧。另外,IMF“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功能还存 在许多制度性问题,例如,不论受灾国是否需要 IMF援助资金的情况下,如何完善IMF的预警机 制,如何将其推行至所有成员国。另外,技术层面主 要涉及的问题包括:反周期政策的运作模型和运作 程序、一国金融风险等级测评、依据GDP这一有效 尺度来限制一国贷款规模、限制性贷款条件的运用 以及涉及私人投资机构的责任等。 我们不难发现,亚洲和拉丁美洲的金融危机具 有某种相似的特征,即危机爆发多源于国内金融体 系性风险。虽然亚洲多数国家不存在宏观经济政策 失灵的现象,但在国内市场与国际金融体系互动过 程中却出现了金融系统功能失调现象。尤其以银行 存在大量坏账为导火索,进而直接导致外汇计价责 任(denominated liabilities)违约,货币危机随即发 生,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净值不断 恶化。债权人对国际收支危机事态发展的快速回应 以及市场对金融调控机制的关注呼声最终导致该国 危机全面爆发,从而导致全球金融体系产生系统性 风险,经过与受灾国的谈判,IMF设计的具有“银行 最后贷款人”功能的援助计划得以实施。 笔者从微观层面分析发现,贷款援助计划存在 某些重大缺陷。第一,相关私人金融机构不存在强 制性责任,各债权人受邀参与执行救助计划完全出 于自愿,以至于其经济效用十分不稳定。特别是涉 及大规模私人债务或重大外债责任时,援助计划的 最根本构建模式将很难维持稳定。第二,前文已有 所论述,IMF在单方强调受灾国的责任同时,忽略 了引起金融危机的主要责任主体。考虑到目前既定 国际资本市场的整合程度,援助计划忽视了主要发 达国家的货币、汇率政策以及财政发展状况及其未 来变量。不可否定,正是主要发达国家的相关金融 货币政策影响着全球利率水平、国际金融市场风险 规模以及与国际收支调整模式紧密结合的跨国资本 流动。笔者必须再次指明的是,与受灾国相比,发达 经济体更有能力承担危机引起的经济结构调整成 本。第三,自由模式救济方案和有选择性的官方评 估机制。在东南亚危机中,备受质疑的马来西亚成 功复苏主要采取了f 时资本流动控制,该手段背离 了IMF制定的“万能药方”式的援助计划。第四,在 拉丁美洲和亚洲处理危机过程中,受灾国均寻求无 限制的贷款援助,IMF也给予了相关要求的支持, 但是规模巨大的救助资金的最终主要受益者是私人 机构,此类无限制的贷款支持引起的道德风险和危 机成本的分配不公问题不容忽视。更确切地说,除 非私人机构同意分担因援助计划所引起的成本,否 则在无任何针对债权人补偿机制的前提下,无限的 贷款支持无法协助债务人实现具有持续偿债能力的 目标。长期以往,债务国只能选择拒绝面对以上事 实,当然也不须为其违约过错支付任何成本。其后 果可想而知,接受贷款援助国的纳税人将是最终还 款人。第五,IMF在危机处理中,客观上无需贷款 援助的国家却也接受援助的现象显失系统公平。因 此,笔者建议,IMF应当制定相关标准以明确禁止 或至少限制债务人对IMF贷款资源的获取途径,除 非这种援助是借贷组合式的双方分担模式。我们不 得不承认的是,目前IMF所实施的贷款援助计划仍 未认真关注系统性风险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贷 款援助方案需要修改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利率微 调、短期资本账户限制措施缺失、债务人借款发放停 滞等。 (三)外汇市场的调控制度缺失 外汇制度和外汇储备体系曾经是IMF在1960 年前后的主要议题,历次会议的争论焦点皆是固定 汇率与浮动汇率的两难选择。以固定汇率为基准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1971年12月,西方十国所 达成的新的国际货币制度协定——史密森协定 (Smithsonian agreement),其主要意图在于修补之 前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货币平价制度。其后在 1972年,主要发达成员国纷纷采取浮动汇率手段, 自行选择汇率制度。IMF于1978年在牙买加通过 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认可了早已出 现的黄金非货币化制度、汇率自由浮动制度。然而, 该《修正案》第4款未明确阐释各国浮动汇率的预警 监管机制,也未对成员国稳定国际外汇市场的相关 义务、货币失调判断标准、非IMF贷款资源受益国 的强制执行力等问题做出任何说明。这些问题只能 ・ 1 3 ・ 留给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自行解决。另外,二 及亚洲金融危机后,更多学者提倡构建一套全新的 国际金融框架,以应对全球金融货币市场发展的需 求。有学者建议在WTO框架内构建全球金融货币 监管制度,对此观点,笔者认为不妥。由于WTO主 十国集团针对东南亚金融危机所暴露出来的各种全 球金融市场监管问题,曾建议在维持原金融体系前 提下,实施新的货币平价体系和调整机制。但该建 议最终未能付出实施,主要原因是各国宏观经济政 策存在潜在的相互非连贯性和非兼容性,势必导致 主要货币失调。 笔者认为,在目前国际环境下,多数发展中国家 要关注贸易自由化及贸易争端解决相关机制,虽在 金融服务贸易方面也有相关法律制度,但从经济学 微观层面而言,以上wTO机制对于全球金融货币 市场监管方面并无实质效用。同时,若将国际金融 货币依然与主要发达国家三种货币挂钩,必将因相 互货币挂钩不协调而威胁本国货币的稳定性@;而 货币监管机制强行纳入WTO框架内,势必会增加 本已不堪重负的WTO体系的负担。 IMF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对少数发展中国家货币 政策进行调控,忽略了主要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政 策和汇率监控,由此产生了主要货币市场的剧烈波 动,从而无法实现浮动汇率倡导者的预设目标,即平 稳外汇市场环境、维持外汇储备稳定、保持各经济体 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另外,各种衡量汇率波动的统 计工具所确定的主要货币真实汇率的不稳定性在浮 动汇率体系下被进一步拉高,其溢出效应势必扰乱 发展中国家市场,同时对非主导货币国家的宏观经 济和金融市场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由于缺乏有效的全球金融货币监管法律框架, 在过去的28年中,主导货币国家仅仅有过两次协调 合作的市场干预行为 。回顾国际金融史,我们发 现,一旦出现汇率大幅波动的危机时期,主导货币国 家从未对市场协同干预和外汇平价制度的争端达成 妥协。截至2007年有仅超过半数的新兴市场国家 采取固定汇率与可调节的货币挂钩的折中政策,而 该政策在1991年前有多达z/3的发展中国家采纳。 此货币政策适用范围减小的主要原因在于在主要挂 钩货币自由流动的国际环境下,浮动汇率制更有利 于各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因此,供各成员国可选择 策略如下: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严格的货币局制度或 以上两种手段的折中制度。对于经济规模较小的国 家而言,采取浮动汇率已暴露了许多市场风险;而阿 根廷及其他经济体采取货币局制度后导致本币高 估、国际收支失衡、挂钩货币产生的外部冲击等系列 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笔者认为,IMF应当结合 以上各种市场调控手段,构建一种灵活的货币浮动 制度与市场有限干预手段相结合的国际金融监管协 作机制。 三、余论 包括此次欧债危机在内,从过去数次金融危机 来看,现存的传统国际法及国际组织或机构处理全 球性金融风险被证明是无效率的⑩,尤其是墨西哥 ・ 1 4 ・ 我们期望此次欧债危机能够为IMF提供一次 修订“协定”的机会,针对全球金融货币监管及预警 机制设计明确的强制性法律制度。但就目前的危机 发展趋势,考虑到包括政治领域在内的多种不确定 因素,IMF做出以上路径选择并非易事。在此,笔 者认为最具可行性的路径选择应是由全球各国达成 一项新的国际协定,在该协定下赋予新的国际组织 针对全球各极具影响力的大型银行及金融机构以监 管的权力,其理论基础是该国际机构能够更有效地 减少国际资本市场监管套利现象@;另外,与具有国 家主权属性的国内监管机构相比,该国际组织应当 有能力免受来自独立主权国家的各种政治压力。尽 管一直以来,金融市场监管是主权国家的专属权力, 即便是欧盟各成员国也不认同某单一国际组织的监 管者地位,但由于各国法律体系的差异,其金融货币 监管制度将对构想中的全球金融监管组织强制执行 力产生极大负面效应。在金融危机中银行所提供的 救助资金均来自各成员国(最终是由各国纳税人提 供)。笔者依据经济学边际理论可以断言,只要以上 事实存在,各国政要不会轻易将银行监管权力交由 超国家性质的组织,也不愿接受“一旦该组织监管失 灵,所引起的法律及经济成本将由本国承担”的局 面。同时,全球监管组织也不能解决协同机制中的 第二层面的问题——危机管理及责任分配机制。 总而言之,在当今全球各国资本市场相互渗透 的国际环境中,未来预防及化解全球性及区域性金 融风险的可行性路径只能是在IMF的主导下,积极 改革其内部运作机制,同时促使各国在监管标准化、 风险管理及控制等方面达成共识。 注释: ①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1997年6月,泰国宣布放弃其 货币与美元挂钩,随后6个月内,泰国股市市值减少65 , 香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的股市市 值也随即跌幅分别为33 ,71 ,57 ,58 ,24 ,72%。 念的巨大冲击。 ②据IMF统计,全球各国对外融资总额(net aggregate ⑩判断一国危机是否是系统性风险导致的标准应当引 external finance)在1970年不到100亿美元,1996年高达 起广泛关注。该标准涉及领域包括一国经济规模、负债规 2 431亿美元,到2003年高达1 475亿美元。 模、关联几率等因素。 ③以银行的资产所有权结构为例,许多欧洲和拉丁美洲 ⑩据IMF估算,超过5O 的发展中国家的汇率波动是 国家的银行国内总资产中约有3O 一40 由外国金融机构 由于美元、日元及欧元的真实f12率波动所致;认为“主要货币 所控制。 的真实汇率失调与真实汇率的波动成正比关系”。 ④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发达国家(G7)财政部长 ⑩一是1985年9月“广场协议”,主要为解决日美贸易 和央行行长于1999年提议成立全球金融稳定论坛(Finan— 争端,日元对美元大幅度升值;二是1987年2月“卢浮宫协 cial Stability Forum),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稳 议”,主要为解决美元过度贬值对世界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 定,在IMF框架内展开定期及特别会议,探讨建立金融市场 日元对美元出现短暂性的大幅度贬值。 风险预警和监管合作机制。《执行金融稳定标准及指南报 ⑥目前欧盟的一体化货币区域虽出现了若干成员国的 告》(ROSC)是由IMF及世界银行定期发布旨在对成员国执 债务问题,但未来预期比较乐观,其主要原因在于:欧盟要求 行相关金融稳定标准的情况进行通报,该报告的标准主要由 区域内各国经济政策的相互协调,以及贸易、资本和人力资 IMF主导设计。 源流动的高度开放性。最重要的是,欧元区内各成员国能在 ⑤贷款附加条款是IMF框架最核心制度,其官方定义 政治议题上达成妥协。安第斯条约组织各成员国及东南亚 为:“将融资和政策挂钩的机制”,具体内容包括:针对接收援 各国在历经金融风暴后也曾提出效仿欧盟货币制度经验,以 助国的特定政策、贷款义务履行的评价标准和原则。 化解区域性金融货币风险,但该动议到目前为止无任何实质 ⑥与联合国、WT0的投票机制不同,IMF的权力机 性进展。 构…理事会的投票机制设计复杂,主要由基本投票权、附 ⑩监管套利(regulatory arbitrage)指银行资本通过跨境 加投票权及特别提款权构成;虽然特别提款权有所改变,但 资本流动的手段,从监管要求较高的市场转移到监管要求较 IMF成立以来,以经济规模大小进行的附加投票权配额使 低的市场,从而全部或者部分地规避监管,达到荻取超额利 得IMF决策机制始终由少数发达国家控制,参见By-laws of 润的行为。 ’ the IMF,sect.15。事实上,一般情况下,所有IMF决议仅 由执行董事会产生,不需经过理事会投票。 [参考文献] ⑦WTO所制定的各种义务和规则及当前各种国际贸 Eli R.Chakrabarti,R.Rol1.East Asia and Europe During 易法规已经从实质上干预了主权国家国内贸易政策,最能说 the 1997 Asian Collapse:A Clinical Study of a Finan— 明以上问题的相关案例主要是WTO对主权国家工业政策 cial Crisis[J].Journal of Financial Markets,2002,(5): 和农业补贴的干预。 2—8. ⑧众多IMF成员国及资深专家反对由IMF临时委员 [2] UNCTAC.World Investment Report[EB/OL].ht— 会(Interim Committee)提倡的限制性条款聚集增值模式。 tp://unctad.org/en/Does/wir2007一en.pdf. 2001年该委员会向IMF执行董事会发出呼吁,要求重新关 E3]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September 2003:9 9— 注贷款限制条款并提议对其核心问题进行修改。但目前,该 100.[EB/OL].http://www.imf.org/externa1/pubs/ 提议尚无任何实质性进展。 ft/weo/2003/02/index.htm. ⑨很多情况下,IMF官员采用最优金融措施和理论性 [4] IMF.Mapping Cross—Border Financial Linkages:A 基准工具时,并未充分对特定国家的金融资本市场现状作调 Supporting Case for Global Financial Safety Nets,IMF 研,从而忽略了诸如国内政治、文化环境等要素。 (2011)[EB/OL].http://www.imf.org/external/np/ ⑩Articles of Agreement,original version,Art.VI(资 pp/eng/2011/060111.pdf. 本转移条款),具体参见第一节(使用基金资金作资本转移的 [5] IMF.Reports on the Observance of Standards and 规定)和第二节(资本转移的特殊规定)。 Codes(ROSC)[EB/OI ].http://www.imf.org/exter— ⑩著名金融投资家索罗斯提议建立全球金融保险制度。 nal/NP/rosc/rose.aspx. ⑥为促进全球各国货币政策的相互合作,国际清算银行 I-6] IMF.Conditionality in Fund—supported Programs—poli— 在1988年制定了巴塞尔资本协议,并于2004年对其进行了 ey Issues[Z].Washington DC,2001. 修订,其目标是通过谨慎的监管规则和有效且可执行的法律 I-7] IMF.Rules and Regulations,Rules C-10F:Executive 构建全球金融安全网。 Board;By-laws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⑩马来西亚于1997年金融危机期间,采取了有别于 sec.3:Board of Governors[EB/OL].http://www. 1MF提出的资金援助方案,通过对资本的自由跨境流动和 imf.org/externa1/pubs/ft/bl/b1con.htm. 外汇兑换的临时性控制,是对当前主流金融监管开放性理 [8] Gould,E.R.Money Talks:Supplementary financiers ・ 】5 ・ an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conditionality[J].In— ternational Organization,2002,57(3):551—586. al Financial Regulation一——A Theoretical Approach [J].European Banking Law Review,2009,20(5): 651—652. [9] Soros,G..The Crisis of Global Capitalism[M].New York:The Public Affairs Press,1998. onality:Theory and Evi— [1O] Dreher,A..IMF C0nditi[1 8]Carmen Reinhart and Kenneth Rogoff.Regulation Should Be International[N].Financial Times, 2008—11—18. dence[-C1.Paper Prepared for the Independent Eval— uation Office of the IMF,April,2006. lvia Marginean.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Crisis in [11] Sitiple Regulators and Resolu— [191 Charles Goodhart.Multions in Douglas Evanoff and George Kaufman,Sys— temic Financial Crises:Resolving Large Bank Insol— European Count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 nomics and Finance Studies,2011,(1):164—165. vencies[M].Singapore:wor1d Scientific Publishing, 2005.253—266. E12] Soros,G..Avoiding a Breakdown[N].Financial Times,1997—12—31. [2o3 Akyuz,Y.,Flassbeck,H..Exchange Rate Regimes [131 W.Mayer,A.Mourmouras.IMF Conditionality:An Approach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pecial Interest and the Scope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c].Refor— ming the Globa1 Financia1 Architecture,Geneva: UNCTAD。2002. Politics[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2008,(3):105—109. [211 Roll Weber and Douglas Arner.Toward a New De- [141 [15] James M.Boughton,Harry Dexter White and IMF sign for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gulation[J].Uni— versity of Pennsylvan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7,29:391,402—405. [RI.Finance Development,IMF,1998. Michael Sakbani.Globaliz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ystem:A Re-Examination[RI.Geneva: UNCTAD。2004. [22]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rticles of Agre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1990)art IV s1 l H.Weber.Multilayered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16] Rol[EB/OL].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 aa/aa.pdf.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J1.Journal of In— ternationa1 Economic Law,2011,(6):34—38. f H.Weber.Mapping and Structuring Internation— [17] Rol[责任编校:张京梅] Study of the Problems 0f Internati0nal Financiai and Monetary Supervision System Taking IMF as the starting point HU Yong (Dept.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Beijng Normal University,Zhuhai,Zhuhai,Guangdong,5 19087,China) Abstract:At present,global financial and monetary supervision system adopts a completely different soft law system.Drawbacks can be found in respects of the loan proj ects,exchange market and risk supervision guided by IMF.Although the supervision standard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of IMF are admitted by all the countries in their financing market supervision,the nature of IMF limits the effectiveness of global super— vision.Basically speaking,the financial monetary system made by the Bretton Woods System is the main cause of global financial crisis.The achievement of a new international agreement led by IMF will be the most feasible way to handle crisis. Key words:IMF;financial and monetary system;Agreement 0厂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financial crjsis ・ 1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