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爱莲说》教案五篇

来源:华佗健康网
Fish will be easily boiled to death in warm water, and drizzle will easily wet clothes, because these seemingly

ineffective things are the easiest to lose vigilance.(页眉可删)

《爱莲说》教案五篇

《爱莲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__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__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 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以“荷花”为题材的中国画,创设教学情境。(可展示实物,也可制作课件配以诗文、音乐。)

2导入语: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研读课文

1板书课题。(边讲边板书:爱莲说周敦颐dūnyí注意“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不能写成“臣”字。“莲”是上下结构,“艹”应在“连”字之上。)

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__统称为论说文。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 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3指导顺畅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在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下画上横线。

(2)让学生利用工具书、互相交流解决难读难写的字。 (3)让两位学生上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可以用屏幕展示,也可用小黑板。评点时,注意形义的点拨。) 甚蕃(fán)淤(yū)泥濯(zhuó)清涟(lián)不染(rǎn) 亵(xiè)玩隐逸(yì)噫(yī)鲜(xiǎn)有闻

(4)学生齐读课文。(如有不顺畅处,教师点拨后再齐读一遍。)

4指导诵读课文

(1)明确诵读要求: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诗文用的是吟诵的方法,语气比较舒缓,抑扬顿挫,很有韵味。我们在读文言文时,可以借鉴古人的读书经验。(引导学生回忆电影、电视中古人读书的语调、神态,然后加以归纳。) (2)比较文中八个“之”的用法:文中有八个带“之”的句,哪些句子中的“之”可以理解为“的”,哪些句子中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将八个句子分成两组,教师范读,明显地读出后一组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再让学生进行判别。明确后,让学生齐读领会。) 水陆草木之花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文中还有哪些字词在诵读时,语气可以适当延长些呢?(让学生轻声朗读体会)明确:如第1段中的三个“而”。第2段中的三个“也”,叹词“噫”,语气助词“矣”等。(学生回答时言之有理即可。)

(4)__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相邻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叫做骈句。从宽处讲,排比句也可看作骈句。提问:文中哪些句子属于骈句呢?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5)提问:这两处骈句应该怎样来读呢?(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明确“出……不染,濯……不妖”,“染”、“妖”读时要一扬一抑。读排比句时,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 (6)学生齐声诵读课文,体会诵读指导要求。 5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小声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句意,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有关难字难句的问题。 (3)课上练习: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4)提问: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莲花的可爱之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提问:这一长句,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明确后板书莲的品格“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 明确:这个长句,从生长的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6)提问: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 明确:敬佩、赞美之情。

(7)师生共同朗读这一长句,要读出敬佩、赞美之情。 (8)提问: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明确:第2段对菊花、牡丹作出评论,表明爱憎。直接议论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9)提问:君子是怎么样的人? 明确:是品德高尚的人。

(10)归结: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板书“花之君子者也”,“托物言志”)我们读这句话时,要读出由衷的赞美之情。

(11)提问: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板书“菊”、“牡丹”,“衬托”) 明确:衬托。第一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12)提问:“噫”是一个叹词,表示感慨,引领下文对不同爱花人的品评。这三句话在朗读时语气应如何把握?(明确后齐读这三句)

明确:第一、二句读出感叹的语气。第三句要读出嘲讽的语气。

(13)齐读全文。要求语气舒缓,抑扬顿挫,富有感情。 (三)延伸拓展

1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爱莲说》中的哪一句,并谈谈自己对这一句的理解。

2课前准备若干未题过字的、以“荷花”为题材的画,让发言的学生题上自己喜爱的句子,并作为奖品送给学生。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并用行楷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 惜 世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 美

《爱莲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说”古文体。(重点) 方法和过程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文中的表现手法。(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重点) 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是重点。 学习__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难点。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相结合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正是牡丹盛开的季节。去洛阳赏牡丹的人摩肩接踵。“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在《赏牡丹》中也这样说。可是,在宋代有个人偏偏不爱牡丹,他喜爱莲花!为什么呢?请大家一起走进《爱莲说》。 板书:爱莲说 周敦颐 二、朗读

(一)范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蕃( ) 濯 ( ) 亵( ) 玩 淤( )泥 清涟( ) 噫 ( ) 隐逸 ( ) 鲜()有闻 新鲜( )

(二)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和资料解决重点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词的古今义等。 1、重点词语 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一词多义 香远益清

远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有朋自远方来

水陆草木之花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菊之爱

友人惭,下车引之。 3、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

名词作动词:蔓,生枝蔓;枝,长枝节 (2)、香远益清 形容词作动词:远,远播 4、古今义 亭亭净植

古义:竖立。今义:植物

宜乎众矣

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三)三读课文,疏通文义。理解重点句子的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啊。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三、概括分析课文

(1)四读课文,了解文体和作者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题目《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一事、一物、一种现象的见解或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

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人品高尚,胸怀洒落。任南康军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__。

1、__文眼是什么? 爱

2、小组讨论:文中人物爱莲、爱菊、爱牡丹的原因是什么? 莲、菊、牡丹分别象征哪些人?作者对这三类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3、五读课文,读出作者的感情。 四、品味赏析课文

1、__重点是写莲花,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莲花的形象?这些方面和君子哪些品质相似?__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写菊花牡丹的作用是衬托。

2、__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衬托。

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厌恶和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板书设计: 正衬 反衬

隐逸者 君子 富贵者 托物 言志 五、拓展 小练笔:

仿照__的表现手法,写一篇《爱草说》。 六、作业 背诵课文

《爱莲说》教案 篇3

【课题】: 爱莲说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__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__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__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上课前播放音乐,上课开始停止播放,开始导入。)(幻灯片1)

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__。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课题《爱莲说》。(幻灯片2)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键播放莲花组图。)(幻灯片3至幻灯片6)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的回答,一律加以肯定。)(幻灯片6)

解说: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的人们的喜爱,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幻灯片7)苏轼的“荷尽无遮雨盖”; (幻灯片8)屈原的“制芰(jì)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幻灯片9)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__。 二、了解作者体裁。

在分析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__的作者和体裁。 ⒈(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幻灯片10)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

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⒉了解__的体裁。(幻灯片11)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幻灯片12)

明确: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说: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 三、朗读训练。

⒈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幻灯片13)

⒉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幻灯片14)

(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出它的音。)(幻灯片15)

蕃( fán) 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 )亵(xiè) 噫(yī)鲜(xiǎn)有闻

⒊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⒋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教师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地基础上去读。 四、出示学习重点。(大屏幕投影)(幻灯片16) ⒈托物言志的写法。 ⒉衬托的写法。

⒊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 五、理解文意。

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大屏幕出示检查合作学习结果)(幻灯片17)

⒉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大屏幕投影)(幻灯片18至幻灯片21)

六、理解__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幻灯片22)明确:

⒉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幻灯片23) 明确:莲花、菊花、牡丹

⒊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幻灯片24)

明确: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⒋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幻灯片25至幻灯片27) 明确: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⒌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幻灯片28)

明确: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⒍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幻灯片29)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__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⒎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有德者鲜 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无 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趋利者众 讽刺 板书:(幻灯片30)

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 鲜(正衬)世人爱牡丹 众(反衬)予独爱莲 无(突出)

小结: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幻灯片31) 例如: 莲花 君子 七、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幻灯片32)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 【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习本上。

【课后记要】:

《爱莲说》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__内容,熟读并背诵全文。

2、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

1、能顺畅地朗读,理解__内容并背诵。 2、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掌握__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四: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入: 1、了解“说”这种文体

\"说\"就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__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3、读准字音。

颐() 淤() 濯()亵() 清涟() 不蔓()不枝 噫() 鲜()有闻(二)课堂探究 (二)课堂研讨 1、初读美文

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朗读流畅,把握节奏 2、听录音,再读课文,读出语气及情感 3、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蕃:独:染:濯:益:植: 亵:鲜:宜: 重点句子翻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找出__主旨句

5、说说__从哪些方面写莲的,分别赞美了君子的哪些品格?

6、__为什么写菊和牡丹?

7、__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

1、积累关于莲花的.古代诗词。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心的认识和看法?

(四)反馈检测:

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9、__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②亭亭净植()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③无丝竹之乱耳之:④何陋之有之:

1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6、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堂探究 2、语气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只是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应轻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作者抒发自己志向的一句,应用慨叹的语气来读,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则是对世人追求富贵之风的一种鄙夷,应用讽刺的语调读。

“菊之爱”一句,有惋惜的意思,陶渊明虽不同于世人,但是和作者的喜好也不尽相同,作者认为只有像莲花这样“出污泥而不染”才是真正的君子,因此对“菊之爱”一句应该读出惋惜的语气。

第二段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是肯定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后面的“莲,花之君子者也”是强调的语气,应比前两句读得重一些。

4、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5、生长环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可亵玩焉。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傲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志洁行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端庄令人尊重 6、菊:品格高洁超凡脱俗——正衬 牡丹:贪慕富贵追逐名利——反衬

7、运用了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抒发了作者不慕名利高洁傲岸的节操

反馈检测参考答案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__的主旨。 9、__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11.①多(0。5分)②树立或立(0.5分) 12.D(2分)

13.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g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分)人该是很多了(0.5分) 14.①的②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15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6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爱莲说》教案 篇5

教学设计

本节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因为__的写作是一篇文言文,所以,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进行设疑自探。教师在设疑的同时,教师同时板书于黑板的右侧,对于不完整的问题,教师随机给予补充、归纳。本节解决的重难点是诵读课文,正确疏通文意,把握主旨,学习__的写作手法。

因为这篇短文是“诵读欣赏课”,所以以诵读为主,讲授为主。抓住“文脉”理解__内容,把握主旨。

讲授本课,将采用“读——议--悟”的教学模式。 在运用拓展环节中,学生自编习题后,教师出示“之”字在文中运用一题,以巩固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 教学目标:

1、能流畅的诵读课文。 2、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把握__主旨,理解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专题中,我们学习了《咏荷诗五首》,谁能背诵一下你喜欢的一首?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读荷”部分的第一篇周敦颐的《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解题、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何为“说”?【“说”是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题意: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

2、作者简介: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

3、写作背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期间,曾亲率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馨香扑鼻。作者闲暇漫步、触景生情,写下__。 三、检查预习、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个别读。 3、学生齐读。 四、设疑自探: 1、学生设疑。

2、教师对学生设疑进行归纳 出示:

1、理解课文内容。

2、作者为什么喜爱莲花?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的?歌颂了莲花怎样的品质?

3、读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值得学习的写作手法? 五、解疑合探:

六、质疑再探:

学习__后,你还有哪些疑问? 七、运用拓展: 1、学生自编题。 2、教师出示运用拓展题:

__指出文中的“之”学的意义和手法。 a、 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也 d、菊之爱 __背诵课文 八、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收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