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学案
窦娥冤 一、 学习目标
1、欣赏一些唱词或说白,体会剧作中人物语言的特点。 2、品读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探究这些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二、 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朝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统治者和地主阶级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当时吏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百姓无处申冤。《窦娥冤》正是这一黑暗现实的集中体现和血泪控诉。 2.矛盾冲突
所谓矛盾冲突即是互相对立的两个阶级或两种思想、两种力量之间的斗争,前者通常为主要矛盾。 阶级矛盾
这种归结固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戏剧矛盾冲突中的本质内容,但在阅读中又常流于程式化、简单化。
所谓戏剧冲突是指戏剧中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人物自身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生活矛盾在戏剧艺术中集中概括的反映。
三、导学指导与检测
导学指导 导学检测及课堂展示 1.戏剧一般是通过制造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而戏剧冲突一般 有三类:人物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那么本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属于什么类型? 初读 细读 2.请概括窦娥的性格特征(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
品读 3.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作者却让三桩誓愿一一实现,你如何理解这一安排? 悟读 4.分析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 四、巩固诊断 1.根据关汉卿的《窦娥冤》改编的戏曲作品有不少,其中有的剧作在情节上和原剧相比有
较大改变。下面是程砚秋改编的京剧《六月雪》的主要剧情(有两种结尾),试和原作进行比较,说访认为哪一种好,并谈谈理由。
秀才蔡昌宗进京赶考,佣户张氏之子驴儿随往。驴儿垂涎蔡昌宗之妻窦娥,途中将蔡昌宗推入河回家假说蔡昌宗失足落水而死。蔡母悲痛成病,想吃羊肚汤,驴儿又在汤内暗放毒药,不想被驴儿的母吃下,当即身亡。驴儿于是诬告说蔡母杀害了他母亲,县官动用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婆婆受苦,挺身代罪,被判斩刑。行刑正值六月,忽然天降大雪,县官惊恐异常。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时任八府巡按,前楚州巡查,解救了窦娥,同时,蔡昌宗也没有死,窦娥一家团圆。(另一种结尾是:窦天章来楚州一带巡时,乡民替窦娥喊冤,于是将张驴儿抓获。但当他赶去搭救窦娥时,窦娥已屈死于刑刀之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