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部编人教版8年级下册期末测试题-11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愤慨(kǎi) 骇人听闻(hɑì) 陨落(yǔn) 讪笑(shān) ....B.忸怩(nì) 文质彬彬(bīn) 隘口(ài) 嗫嚅(rú) ....
C.蛊惑(gǔ) 义愤填膺(yīng) 彷徨(páng) 悚然(sǒng) ....D.巅峰(diān) 懵懵懂懂(měng) 忐忑(tè) 褴褛(lǔ) ....2.下面各项中加点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丘壑 攫取 吞噬 瞑思遐想 ....B.倒坍 豁免 取缔 窸窣作响 ....C.恻隐 绮丽 亵渎 销声匿迹 ....D.绯红 羸弱 梦寐 无可置疑 ....
3.按照要求,改正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处的错误。(4分)
“五四”青年节前夕,①为了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提高青年人的责任意识,②幸福社区举行《青春与责任》主题演讲比赛。③大学生周思宇演讲时虚情假意,激起现场阵阵掌声。最后,经组委会评选,周思宇同学获得本次比赛一等奖。
(1)第①处有语病,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②处标点使用有误,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第③处成语使用不恰当,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2020年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
一位老先生为学徒留下了一段精彩的题词:“待人应守______________,治事应持
______________,创业酌用____________,养心可奉释家之超脱,行文当如______________,读书当如______________。”如此博采百家学问而集于一身,必能成为贤者。
①兵家之权变 ②儒家之忠诚 ③纵横家之灵活 ④墨家之兼爱 ⑤法家之严明
A.①②③④⑤ B.②⑤①③④ C.④①⑤③② D.②③⑤①④ 5.填空。(9分)
(1)中岁颇好道,________________。
(2)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____________________。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邹忌认为自己的妻子认为自己美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清照的《渔家傲》中流露出词人对现实不满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草美花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最苦与最乐》选自《梁启超文选》,作者梁启超是明代思想家、学者。
B.《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由东汉的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
C.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兴盛于宋代,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D.《岳阳楼记》实际上是一篇借物言志的文章,寄寓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7.名著阅读。(3分)
2
2020年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其中有些作品记录了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在这些作品中,鲁迅描写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如《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性学习(5分)
8.观察下面的漫画《铺路》,用简洁的文字描述漫画的内容,并说说给你的启示。
三、阅读探究(45分) (一)(4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①谷口:山谷的入口。②辛夷:木兰树的花,比杏花开得早。 9.试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2分)
3
2020年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
10.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13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_______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______ .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4
2020年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 .
A.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所恶有甚于死者 ..1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子。(4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4.【甲】【乙】两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什么特点?请答出一点。(2分)
(三)(14分)
月光今照菊花台
①国学和周杰伦,两者搭界吗?
②从歌曲《菊花台》可见一斑,几百字的歌词中,处处凝结中国元素,“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而另一曲《青花瓷》,则是一幅江南泼墨山水画,“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犹如绣花针落地”。回首周杰伦的成名作,《东风破》《将军》《本草纲目》《发如雪》,大半与古中国的意象有关。他以“马钱子、决明子、苍耳子”做引,以“牡丹、宣纸、宋体字”入画,追问着“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吐字不清,又郑重其事,以最时髦的方式“复原”了旧河山。
5
2020年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
③由此引发的潮流,令人惊叹。很多年轻人,之前对国学漠然视之,“所谓中国风,不就是画着脸谱的戏曲唱腔,孔孟之道,太极八卦,四书五经,或一套刚猛的少林拳吗?”可因为周杰伦,他们爱上了国学,发现了流行音乐深藏的“五千年的精髓和传承”。而2009年初在成都举行的北大、清华独立招生考试中,干脆把《青花瓷》的歌词作为考题:“‘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有什么语法错误?”
④不仅是周董。流行偶像林俊杰的《曹操》,胡彦斌的《诀别诗》,无一走的不是“复古路线”。台上轻轻唱,台下高声和。都是年轻的面孔,眼神稚嫩而投入,叫你动容。 ⑤是好是坏?争论者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媚俗”,把“国学”低俗化了。另一派则认为“刚刚好”,“阳春白雪”早就该和“下里巴人”联姻,青少年不感冒,国学怎么可能兴旺得起来?对这个问题,方文山这么看:“自五四运动词诗彻底分家后,新诗基本上已经成为纯文学的一员,极少与旋律产生互动。而歌词则完全依附于音乐发展,词意不再讲究文学性。这次将歌词知识化的举动,应该是流行歌词首度对国学领域作较为整体的显著贡献吧!” ⑥在内地,长期以来国学与流行音乐,被有意无意地分隔。一个居庙堂之高,一个处江湖之远。其实,如今高高在上的《诗经》也曾是“歌集”。古代的高人雅士,从不讳言“诗”可以“歌”,苏轼的《水调歌头》,柳永的《雨霖铃》,都是写来唱的,传播得越远越成功,至于“凡有饮水处,皆能歌柳词”,简直就是最高的赞美了。而近现代,1915年李叔同写下著名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哀而不伤,一时传唱。但它也是古典“诗歌”的“绝唱”。1926年,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摩登的意象开始替代“长亭”“古道”走上“歌”的殿堂。
⑦在内地,一沉默便近90年。而在香港、台湾,一直“文脉未绝”。古典诗词与流行文化的分野,没那么大,二者互相嵌入,彼此滋养,焕发勃勃生机。著名华语作家金庸、梁羽生、琼瑶,很多时候直接以词牌名标注小说的章回。
⑧对此,内地的教育工作者一直积极思忖如何让国学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教育部一位分管语言文字的司长曾表示:“现在有些地方诵读国学经典要求学生穿古装,甚至手拿戒尺摇头晃脑,太拘于形式了。我们正考虑把经典国学诗文谱写成流行歌曲,让中小学生传唱,这样做是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⑨秦时明月汉时关,月光今照菊花台。古老庄重的国学,要善于借力时尚轻便的方式做好传播。要知道,年轻人喜欢素坯为胎的青花瓷瓶,也喜欢瓶身上花纹曼妙的牡丹花。
15.仔细阅读下列选项,找出符合文意的一项( )(2分)
A.作者认为,周杰伦之所以受年轻人追捧,完全是他的歌词吸引人。
6
2020年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
B.北大、清华独立招生考试中,把《青花瓷》的歌词作为考题,表明在批判周杰伦的歌词。
C.专家认为,国学没落主要是因为教育者太拘泥于形式了。
D.流行歌曲对国学领域的显著贡献是把音乐旋律与词意的文学性结合在了一起。 16.联系全文说说《菊花台》等“中国风”歌曲中包含哪些“中国元素”。(3分)
17.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说为什么当今很多年轻人对国学没有兴趣,甚至“漠然视之”。(3分)
18.联系全文,简述标题“月光今照菊花台”的含义。(3分)
19.读了本文,请围绕“国学与时尚”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作者展开讨论。(3分)
(四)(14分)
7
2020年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
绳子那头 李少龙
①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一幢楼房的六楼的窗户外,有一根绳子,下头吊着一个人——他是我父亲,一个空调修理工。
②暑假的一天,闷热的天气实在使人感觉无聊,我便要求与父亲、母亲一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出发前,父亲专门去买了一瓶廉价的防晒油,在我身上抹了个遍,这是我第一次与父亲出去干活。
③到了雇主家里,了解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麻袋中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转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你了,孩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你只管递工具就行了。” ④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亲却只是笑笑,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爬到楼外,吊在距离地面十几米的墙上。
⑤站在窗户边,一股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我的胳膊刚碰到窗台就猛地缩回,墙已经被晒得特别烫了。
⑥绳子那头传来一声:“手套!” ⑦母亲慢慢递下一副粗糙的手套。
⑧“这么热的天还要戴手套?”“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父亲做的是这样的工作。
⑨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一坠,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住绳子。 ⑩绳子那头传来一阵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
11“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 ○
12“没事,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带着笑意说。我却要哭了。 ○
13绳子那头喊了声:“拉我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 ○
14父亲艰难地爬着,○他的双手有些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都没有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过他。他的皮肤黢黑,长年累月,
8
2020年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
恶毒的太阳光已经侵蚀了他健康的皮肤,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他已然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岁月啊,你过早地催老了我的父亲!
15一会儿,雇主拿来一个冰糕送给正在干活儿的父亲,父亲接过冰糕,道了声谢,然后,○
他摘下脏手套,把冰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我。
16“天儿热,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你吃你就吃。”父○
亲似乎有点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冰糕,一股清爽的感觉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冰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冰糕。
17父亲又要下去了,○我慢慢地放着绳子,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来,那是一种
亲切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
18我紧紧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那个伟大的人。 ○
20.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21.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中父亲的性格特点。(3分)
12段中画线句子分别表现了父亲和“我”怎样的心理。(4分) 22.请结合上下文,写出第○
14段中的画线句。(4分) 23.请赏析文章第○
9
2020年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
四、写作(45分)
24.一位老僧为了选拔理想的衣钵传人而设计了一道非常奇妙的“考题”。他对他的一胖一瘦两个得意门生说:“去找一片你们最满意的树叶回来。”结果,胖和尚很快就回来了,递给老僧一片树叶,并说:“这一片树叶虽不完美,但却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树叶。”而瘦和尚很晚才回来,两手空空,对老僧说:“我见到的树叶很多,但没有一片是完美的,所以没有一片是我最满意的。”
阅读上面的材料,请以“完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600字。
答案:
一、1.C 点拨:A项中“骇”的注音应为“hài”,“讪”的注音应为“shàn”;B项中“怩”的注音应为“ní”;D项中“褛”的注音应为“lǚ”。
2.A 点拨:“瞑”应为“冥”。
3.(1)“提高”改为“增强” 点拨:第①句搭配不当,“提高”和“意识”不搭配,应将“提高”改为“增强”。
(2)书名号改为引号
(3)“虚情假意”可改为“情真意切”
点拨:“虚情假意”为贬义词,用在此句中褒贬失当,可换为“情真意切”。 4.B 点拨:注意“待人”“治事”“创业”“行文”“读书”等词语与选项之间的搭配。
5.(1)晚家南山陲 (2)生子当如孙仲谋 (3)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4)徒有羡鱼情
(5)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6)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10
2020年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
6.C 点拨:A梁启超是近代的;B刘向为西汉人;D《岳阳楼记》寄寓了作者心怀天下、先忧后乐的思想。
7.①寿镜吾 ②藤野先生 ③藤野
二、8.示例:①一个孩子在父母为他用一本本厚重的书铺就的路上十分吃力地行走。②一个人的成长之路应该如何铺就?父母为孩子的选择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利?成长是需要自我历练的,不是靠父母一手操办的。
点拨:漫画一般由标题、文字注解、画面等组成。要认真观看漫画,特别是看漫画的夸张之处,要综合考虑各种要素,揭示出漫画的寓意。在看懂漫画的基础上,把漫画的有效信息全面整合起来思考,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漫画中的情形,联系现实,从而推出漫画的引申义。 三、(一)9.①描写暮春草堂周围的景色,营造春光逝去、凋零空寂的氛围。②以鸟稀、花尽、花飞反衬幽竹的清阴“不改”。
10.表达了诗人对翠绿葱茏的幽竹的喜爱,对脱俗的节操的礼赞。 (二)11.(1)以……为亲(赡养)。 (2)邀请。
12.B 点拨:例句中“于”为介词,“在”。A.介词,“从”。B.介词,“在”。C.介词,“给”。D.介词,“比”。
13.(1)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所知道的,(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2)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营造和睦(气氛)。
14.示例:①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环境优美,百姓和乐。
【乙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营造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单赡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终其天
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能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
11
2020年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
货被抛弃在地上的行为(而要去捡起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却不是为自己谋私利。这样一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作理想社会。
(三)15.D 点拨:A项不全面,歌词只是一个原因;B项不是批判,反而表明对其的关注;C项国学没落主要是因为传播形式与途径。
16.词的韵味、泼墨山水画的意境、中草药的名称、中国特有的花卉、工艺品等。 17.因为在他们看来,国学就是画着脸谱的戏曲唱腔,孔孟之道,太极八卦,四书五经,或一套刚猛的少林拳。这些与他们生活的时代联系不大,甚至与他们的兴趣爱好格格不入,已经落伍了,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与心理需求了。
18.月光象征国学,菊花台象征流行时尚的形式。告诉我们国学素雅的内容可以和流行时尚的外在形式结合起来。
点拨:本题在分析标题的含义时,要结合文章内容答出标题中“月光”和“菊花台”的象征义,并联系文章主旨作答。
19.略。
点拨:本题属于开放题,不设统一答案。可以同意或反对作者的观点,也可以自立观点,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述,做到有理有据即可。
(四)20.在“我”(和母亲)的陪伴下,从事空调修理工作的父亲,在闷热的天气里身系粗绳吊在窗外十几米高的墙上修空调。 点拨:指出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简要概括即可。
21.①慈爱(爱孩子):把“我”全身抹遍防晒油,让“我”吃冰糕。②细心:把“我”的全身抹遍防晒油;另一头在“我”身上转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戴手套怕工具掉下去砸了别人;把冰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③吃苦耐劳(勤劳):在艰苦的环境下工作。④善良:怕工具掉下去砸了别人。⑤淳朴:接过冰糕道谢。
22.父亲是在安慰“我”和母亲,不想让“我们”担心和着急。“我”则是看到父亲工作的危险、艰苦而感到后怕(害怕)、担心和心疼。 点拨:抓住“笑意”和“哭”两个词分析人物的心理。
23.运用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苍老、工作的辛苦,表现了父亲的吃苦耐劳和“我”对父亲的心疼。
12
2020年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
点拨:从描写方法入手,结合句子分析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形象、性格及“我”怎样的情感。 四、24.思路点拨:审题:这是“材料式”话题作文。所给材料只是命题者所做的“作文前指导”,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引子,作文时,可用所给材料,也可不用。但是我们要研读材料,把握它所蕴含的寓意和哲理,捕捉其有效信息。 立意:从材料中我们要关注一胖一瘦两个和尚分别对老僧说的话。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不同的人,由于欣赏的水平、角度、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因而对事物的完美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完美”的话题,其实涉及的是一个审美情趣、审美评价的问题。
写法:可写议论文,也可编故事,但一定要写出什么才是真正的“完美”。
例文略。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