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承前启后的奠基人— 高启
明代文学承前启后的奠基人— 高启 自洪武至成化百余年间,是元代至明代文学发展流程中的时期,一方面元代文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表现在城市生活的欢快情调,个性的进取精神,隐逸与闲旷的自由,对艺术的专注与追求都极度衰退,在政治高压下,作家的个性遭到扭曲和抑制,情感的自然在消亡;另一方面为封建政治利益的文学范式正式形成,一度被抛弃的“文道合一”的主张又重新占取上风,以道德说教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要内容而在艺术上平庸虚假的作品成为文学的主流。
吴中曾是元末东南地区经济与文化中心,但因政治原因而至死的吴中名士有十余人,这不仅造成了吴中文学的迅速凋零,也使得许多幸存的吴中名士心怀恐惧,竭力压制自我以适应新的政治环境。
高启—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同时也是元明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生活在元末明初的交替时代,他的文风不仅残留着许多元代文学的因素,同时也包含诸多明代文学的内涵,他生活在元代末时的大多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他个人的理想追求,如在表现人格的《青丘子歌》中他这样描绘自己:“蹑屣厌远游,但好覓诗句,自吟且酬赓。”他又说:“不忧回也空,不慕琦氏盈,不渐被宽褐,不羡垂华缨,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兔忙奔顾,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此诗是诗人开始隐居于青丘之后所作。高启生平有过远大的理想,他早年怀抱“要将二三策,为君致时康”的理想,在诗人隐居青丘时化为泡影,此时他只有深刻觉悟到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而此刻他只愿做一个诗人,一个自由孤独的诗人。 但是像这样的自我礼赞和精神遨游给诗人带来的至乐是短暂的,他在诗中表现的更多的是自由精神遭到环境的摧残,压迫的苦闷以及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痛苦,高启虽长期过着隐居的生活,虽然这种生活乏味着精神的自足与安宁,但同样也交织着焦虑,忧郁,渴望与彷徨。他说“居闲厌,寂寞,从仕愁羁旅”。所以诗人有高度觉醒的自我精神,似乎已失去了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信念与支撑。从前的隐士陶渊明在玄学化的自然观中,王维在禅宗信念中,陆龟蒙在救世的忿激中获得了心理的平衡,但这些对于高启来说是遥不可及的,这些都无法给高启带来安定,所以他在忧郁中彷徨。
高启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主观色彩鲜明的形象如他在《孤鹤篇》中所说“凉风吹广泽,日暮多浮尘埃。中有失侣鹤,孤鸣迴自哀。修篇既摧残,一飞四徘徊,矫首望灵峤,云路何辽哉。渚田有遗粟,欲下群鸿猜。岂不怕若饥,惧彼罗网灾。”他常常这样幻想自己可以“荫之长林下,濯之清涧中”但这样的幻想又时刻让诗人感受到孤独而伴随莫名的惊悸。 入明以后,他也曾对新王朝抱有期望,本以为可以大展宏图,无奈新王朝的作为在他的心中投下了抹不去的阴影。明军攻破苏州后曾将苏杭等地二十余万人押至南京,其中还包括自己的兄长高咨,他的许多文友被流放或者被处决,他看到的新朝天下并非一片升平,赋税瑶役,严格的制度使得百姓的生活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借诗讽刺当时的朝廷,无奈却被以腰斩之刑处死。一颗明星的陨落,一出惨剧的发生,加速了明初文风的转变。 这就是高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一个见证吴中诗风成长与兴衰的诗人,一个对明代文学具有承前启后的人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