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5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活页评审表

来源:华佗健康网
2015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活页评审表

课题名称 预期成果形式 成果去向 字数(篇数) “绿野寻踪”特色课程的实践研究 □专著 □译著 论文 研究报告 □工具书 其他 □公开出版 公开发表 提交相关部门应用 □送交相关领导批阅 10万(10余篇) 预计完成时间 2015.11 “绿野寻踪”特色课程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院桥镇中心小学地处农村,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校,校周边资源丰富。如:风景秀丽的鸡笼山、避暑胜地太湖山、历史悠久的炮台山;碧波荡漾的秀岭水库、西溪水库、佛岭水库;还有占地15亩的台州市中小学野生动物保护基地;人称“黄岩的沙家浜”的国家级湿地公园鉴洋湖等。从2007年开始,学校就合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资源,以学校为主阵地,从学情入手,利用区域优势、学科优势、资源优势等,带领全体学生走保护生态环境之路。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逐渐建立了“绿野寻踪”活动体系,将活动内容融入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与步骤,各项活动编入学校行事历。针对学校开展的日常教育活动,积极渗透“绿野寻踪”方面的教育内容,营造了“绿野寻踪”校园文化氛围。七、八年来,学校学生的参与面逐渐广泛,主动性空前高涨,视野更加宽阔,能力得到提升;教师逐渐转化了教学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与合作意识;学校也合理利用周边资源,相继开发了丰厚的课程资源。 近几年来,虽然教师对“绿野寻踪”活动的意义及实施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具体操作上也有一定进展。个性化的课堂、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多维的价值目标以及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也有所体现。这为“绿野寻踪”特色课程的常态化、有序化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从“绿野寻踪”特色课程的目标来看,我们的教师在意识上和具体的操作行为上仍未摆脱旧观念的束缚,尤其是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方式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仍然没有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流价值观念。一方面,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另一方面,“绿野寻踪”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绿野寻踪”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无法形成统一的教材或参考资料。其次,“绿野寻踪”课程本身特有的生成性也拒绝固定的统一教材。总之,学校目前没有成熟的校本课程,对于教材的实施比较茫然,资源包的运用有待完善和提升。在这样一种教育环境下,急需学校进行具有学校地方特色的课程建设,为我校“绿野寻踪”特色课程常态化、有序化实施提供理论及操作方面的支持。 为此,我们提出了《“绿野寻踪”特色课程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赋予了“绿野寻踪”一词新的生命与意义,秉承“让人人享受成长快乐”的办学理念,打造“阳光健康”的绿色童年,立足农村广阔的

1

天地,以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寻踪园”(校内)和“市级野生动物保护基地”、“国家级湿地公园”(校外)为实践活动基地,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学科优势、资源优势等,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带领全体师生走生态之路,亲近自然,走进社会,大胆实践。努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增长社会阅历,丰富社会经验。同时通过特色课程的创建与实施,对于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国外来看,课程的开发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一直代表着课程研究和课程开发的主流传统,体现着课程的主流价值观。20世纪,美国实用主义教育者杜威主张教育要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有关,以儿童的经验和活动为主设计课程。在美国,小学课程极富有弹性,既没有界限明确的学科,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课时。在日本,新的课程计划规定,在小学三年级起增加“综合学习时间”,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由于幼儿园、小学在课程开发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基本上是以学校为本位进行的,比较关注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比较重视小学生和教师的参与,课程开发的有关知识的构建注重方法、模式、程序、评估等操作性知识。 在国内,我们欣喜地看到,北京十一学校以已开发的“综合活动课”为基础,进一步探索了综合实践课与语文、外语、数学、科学、社会等各学科的整合,充分体现了学校本位的理念;首都师范大学附中利用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出了深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博识课”;北京交大二附中根据自己地理资源优势,开发了“环境课程”及校本教材,并且组织学生参与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修订……这些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促动下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化课程实施,因为有特色,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们更爱学习了。而这里的校长和教师则大大增强了课程意识、资源意识和研究意识。 作为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校本课程的开设,使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同时也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实施。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每所学校既要有统一的标准,更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在众多学校中,每所学校都应有自己独到之处。这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个性的人才的需要,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设,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我校强化办学特色的举措。本课题研究,旨在充分挖掘本土资源,构建具有校本特色课程体系,强化学生本土意识,使学生自觉的热爱家乡、服务家乡、发展家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题预期目标 1 通过研究,探索“绿野寻踪”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实施路径,课程类型和课程基本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最终形成“绿野寻踪”课程的校本教材体系。 2.通过研究,既让学生受到“关注生命、尊重生命、重视生命”的生态德育教育,又让学生探究性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3.通过研究,建立“绿野寻踪”特色课程体系,形成具有“爱护大自然,保护绿色家园”的动感校园特色文化。加快学校教学改革的步伐,提升学校办学档次,为本地区素质教育真正落实与突破提供经验与方法。 四、课题研究内容及实施策略 ◆研究内容 1.“绿野寻踪”活动资源包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2.“绿野寻踪”课程内容的设计与活动方案的研究 2.“绿野寻踪”课程的实施研究 3.“绿野寻踪”课程的评价研究。 ◆总体框架 ◆实施策略 (一)各学科资源包 1.资源包内容及适用范围 类别 习作教学资源包 综合性学习资源包 英语学科资源包

内容概况 4个大主题,14个小主题,28个习作序列 5大板块,16个小主题 当地“名胜古迹”和“特3

适用年级 4、5、6年级 5年级 3、4、5、6年级 色农业” 音乐学科资源包 信息技术学科资源包 2.建立管理平台 为了保证校本资源库的有效运作和充分利用,学校拟建立管理平台。每一个教师可以上传资料,经审核后放入相应的资源包,每一学期学校统计一次上传资源的数量和使用学科资源库的情况,并进行评比。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调用,快捷方便。 (二)“绿野寻踪”课程的实施策略 1.确立“绿野寻踪”课程的总目标与年段目标(低、中、高)。 2.制度保证 (1)构建管理网络 教科室(活动研究、指导培训、成果鉴定、资料管理) 校 教导处(课程的开设、执行和检查考核) 长 教研组(计划的制定、总结、实验的指导、教学研讨) 室 各年级(研究组负责确定、协调活动计划) 班主任及其它指导教师:具体实施者。 (2)制定相关制度 学校先后制定各项管理制度:《院桥镇中心小学特色课程管理五年规划》、《院桥镇中心小学特色课程常规管理细则》、《院桥镇中心小学教师教学常规考核细则》、《院桥镇中心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实施细则》、《院桥镇小学“双雁工程”培训实施制度》、《院桥镇中心小学优秀教研组评比细则》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了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活动,提高课程实施质量。 3.实施框架 (1)4条实施途径:全校性活动、年级组活动、班级活动、假日小队活动。 (2)4种组织形式:班级个体式、跨年级联动式、家校联动式、假日列车式。 具体为: (1)定课时。把乡土教材纳入课程计划,每周一节,纳入课程表,与《人 自然 社会》整合开展教学。 (2)专题教学。学科教师每月至少安排一次专题教学。 (3)微活动。开展10—20分钟的微课教学。 详见“绿野寻踪”课程序列表 年级

“绿野寻踪”歌曲等音像素材 直接与CCTV的“绿野寻踪”栏目相链接 1、2、3年级 3、4、5、6年级 主题 内容设置 总课时数 4

操作策略 课程形式 实践基地 一 《鸟儿知多少》 院桥本土鸟类《白鹭》、14课《杜鹃》《麻雀》、《雉时 鸡》、《山雀》、《喜鹊》、 《燕子》 认一认 背一背 唱一唱 说一说 辨一辨 画一画 看一看 做一做 知识了解类 台州市野生动物保护基地 二 《乡土手《小刺猬》、《老鼠》、《动13课工制作—物跳水》、《奔马》、《小时 —动物篇》 白兔》、《公鸡喔喔啼》、《孔雀开屏》、《鱼儿天堂》、《小熊抗灾》、《七鼠嫁女》、《龙腾图》、《熊猫吃竹》、《毛毛虫》 《院桥土特产》 第一单元《水果》 16课(店头荸荠三根葱,院时 桥杨梅红叮咚,秀岭西瓜甜松松,鉴湖甘蔗甜又脆) 第二单元《蔬菜》 (沙埠菜头两头尖,沙埠芋头香喷喷,亮又红的番茄,心香迷你番薯) 蛇莓、杠板归、土三七 11课锦鸡儿、车前草、 马兰时 头、继木、仙人掌、覆盆子、毛冬青 东瓯古国 山川秀丽 人文荟萃 民风淳朴 家乡的山 (太湖山、鸡笼山、炮台山) 家乡的水(鉴洋湖、秀岭水库、佛岭水库、西溪水库) 家乡的文明古迹(广化寺) 20课时 动手操作类 “寻踪园” 三 读一读 小链接 小实践 实践活动类 院桥果蔬基地 四 《民间中草药》 认一认草名 识一识功能 记一记草药 实践活动 读一读 讲一讲 实践活动 看一看 认一认 实践活动 劳动体验类 “寻踪园”与家庭实践基地 国家级湿地公园鉴洋湖 国家级湿地公园鉴洋湖 五 《院桥人文景观》 课题研究类 课题研究类 六 《院桥自然景观》 16课时 4.建立“绿野寻踪”课程的评价体系 (1)档案袋评定 ①活动记录 ②评价资料 ③问卷调查表 (2)协商研究式评定 。 (三)创建具有“绿野寻踪”特色的校园文化 1. 校园主题文化。打造“绿野寻踪” 廊道文化;开展 “绿野寻踪”文化节;学校景观设计,融入

5

了“绿野寻踪”的元素;开辟“种植角”,种植常用的民间中草药,与自然融为一体;巧用“寻踪园”,作为学生校内实践活动基地等。 2.班级特色文化。利用乡土资源,以照片、宣传语、手抄报等形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的班级文化。设立“寻踪角”,种植植物,养小动物,实行“责任田”承包制,每月进行一次经验交流、评比,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研究的主体为学校、学生、教师,学校的学生在平时实践中研究提炼经验。 1.制定计划,主要对研究内容、对象、过程、时间、成果形式等制定可行的计划。 2.实施行动,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及时收集资料。 3.跟踪考察,制定计划,对师生开展调查,了解进度和效果。 4.反馈与调查,及时总结,调整计划内容。 5.实施活动结束后,应用教育科学的方法,将研究所得的数据进行科学处理。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农村小学绿野寻踪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策略、课堂教学模式案例等。 (二)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将以活动为中心,案例为载体,科学设计活动内容,丰富和优化活动内容,不断提高活动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时间初定为两年,即从2014年10月到2015年10月。 第一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1月) 1.调查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2.在开展课题实践之前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展开现状调查、分析。 3.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 4.构建课题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7月) 1.开展实践研究,进行调查问卷,分析现状,成立“绿野寻踪”课程的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第一责任人,业务副校长承担组织、领导之责,形成有效的督导与管理机制。 2.制定绿野寻踪课程的管理制度及学期计划;邀请校外专家参加启动仪式,聘请顾问、专家作理论与实践指导。 3.亲历实践,全方面开展“绿野寻踪”课程实施工作, 4.资料整理汇编,编写“绿野寻踪”乡土教材等活动。

6

第三阶段(2015年8月—2015年11月) 分析、反馈、总结提高撰写研究报告,编撰资料集,进行成果鉴定及推广研究。 六、预期研究成果 (一)6本乡土教材、教学案例及精品教案等 年 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教 材 内 容 《鸟儿知多少》(本土鸟类) 《乡土手工制作——动物篇》 《院桥土特产》 《民间中草药》 《院桥自然景观》 《院桥人文景观》 (二)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动物的尾巴》、《多样的生物》、《有趣的声音》、《家乡的秋天》、《鸟类生活环境调查》、《野生动物知多少》、《小蝌蚪找妈妈》、《寻找绿野寻踪的足迹》、《带你游野生动物保护基地》、《我们的朋友》、《院桥鸟儿知多少》、《亲亲大地》、《绿色在哪里》、《“小绿芽”行动》、《从种子了解森林》、《古树名木》、《学生绿野寻踪知识大调查》、《创意绿野寻踪宣传卡》、《“我与绿野寻踪共成长”校园实践活动》等。 (三)研究报告、相关论文等。 《有效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绿野寻踪”活动》 《农村小学实施“绿野寻踪”课程的问题及对策》 《点燃学生的激情,享受“绿野寻踪”》 《“绿野寻踪”特色课程面临的问题与设想》 《再议农村小学“绿野寻踪”特色课程的有效实施》 《农村小学开展“绿野寻踪”活动课的尝试》 《农村小学“绿野寻踪”课程资源探索》 《农村小学“绿野寻踪”课程开发策略之初步探索》等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一)前期研究成果 1.初步开发了各学科校本课程的资源包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农村学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师培训基本没有,教学资源严重缺乏”等现状,学校已经开发了各学科校本课程资源包。主要包括语文、英语、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 7

2.开发了系列乡土校本课程教材资源包 学校发挥了“本土文化”的优势,群策群力,开发了6本乡土校本教材资源包。 年 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教 材 内 容 《鸟儿知多少》(本土鸟类) 《乡土手工制作——动物篇》 《XX土特产》(当地) 《民间中草药》 《XX自然景观》(当地) 《XX人文景观》(当地) 3.开展了“绿野寻踪”序列活动 (1)开展了常规性的学校系列活动 建立了“绿野寻踪”特色体系,学校将活动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与步骤,各项活动编入学校行事历。开展了“绿野寻踪”序列活动。如:“绿野寻踪”征文、演讲、讲故事、手抄报、绘画、小课题研究成果、“绿野寻踪之星”评比、参观野生动物保护基地、 “绿野寻踪”社团活动等。 (2)以多种建组方式丰富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构建了“绿野寻踪”活动的双重建组方式,分别是自主活动小组和“村”活动小组。 构建了“绿野寻踪”活动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聘导师——建基地——搞研究”。 聘导师 建基地 搞研究 校 内 “绿野寻踪”特长的老师 “寻踪园”,廊道种植基地 校 外 专业户、技术人员、学生家长 社会:野生动物保护基地和国家级湿地公园。家里:开辟能让孩子研究的“小基地”。 确定主题→问题导引→活动计划→活动实施→活动总结→活动评议→活动拓展。 (二)课题组力量 课题组组长前期研究成果: 时间 2013.4 2013.5 2013.5 2012.5 2014.4 2014.6 2014.6

成果 插嘴亦无心,评价显真情 绿野寻踪活动:走出一片艳阳天 让品德与生活之树常青 级别 国家级发表 省二等奖 市一等奖(2014.9上送省参赛) 市三等奖 市二等奖 省级三等奖 市一等奖 2013.3 落实过程教学,夯实课内习得 2013.6 将绿野寻踪活动进行到底 品德与生活教学四策略 向生活更深处漫溯 依托精品社团,推动动感校园文化建设 区教研会上专题讲座 浅谈绿野寻踪活动与小学习作教学的有市一等奖 效整合 农村小学绿野寻踪活动的探索 省优秀结题、课题成果市一等奖(2014.10上送省参评) 8

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同时也是浙江省综合实践会员、区综合实践活动教坛新秀,区综合实践领导指导小组成员,也曾主持过5个市、区级课题结题(2个市重点),3篇科研论文获市级一、二等奖,一个科研成果在市级获奖,撰写的10篇综合实践活动论文(案例)在市、区级获奖;课题组成员都是学校骨干教师;学校“绿野寻踪”社团也多次被评为区雏鹰小队;学校还获得“省绿色学校”、“区绿野寻踪特色学校”等众多荣誉称号。“绿野寻踪”活动还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与社会的认可。省教科院专家对本课题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该学校的课题研究,具有本土特色,具有生命力和持久性。”10多位专家省、市专家曾多次莅临我校作深入指导。省、市、区教育行政领导也多次来到学校调研,对学校开展实践活动,特别是种植中草药等一系列开放性活动表示赞赏。这一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和认同,活动成果在市、区得以推广。这些都为本课题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研究方向等方面有了切实的保障。 (三)学校经费保障 本课题经费支出,学校能在时间与经费上作切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李洪波:《发挥地域优势 有效开展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程》,长春教育学报,2012年1月第一期 [3] 卢学权等:《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到实处》,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三期 [4] 吴仙龙:《开发乡土资源 构建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模式》,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一期 [5] 林淑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行动手册》,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 [6] 张传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7] 郭元祥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8] 侯坚:《小学综合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9] 钱贵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