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来源:华佗健康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3卷第5期 2008年5月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Vo1.23,No.5 Mav.200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张嘤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资源与财富。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面临消失的危机,如何保护这些遗 产资源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 系,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强调科学的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科学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08)05-0053-03 我国于2004年8月正式加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约》,近三年来国内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陆续 成立。2007年5月,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的举办,更是极大的引起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 注。在这不断升温的“非遗热”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问题也更加令人担忧和困惑。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它包括 民间传说、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礼仪、庆典、饮食及传统 医药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涵盖范围广、涉及面宽、内涵 十分丰富的概念,其核心内涵在于它的“非物质”性,但这 并不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没有物质形态。“我们所说的 非物质文化,实际上是指那些具有不能用典籍记载,又不 能外化的文化内涵的文化品种。这些品种不是没有物质载 体,但是,用外化物质再现出来的不是它们的最核心的内 涵,它们的核心内涵是‘非物质’的。” 例如古琴作为非物 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尽管旅游是把“双刃”剑,但在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一种有效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述或无形遗产(111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六 七十年代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根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来自 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根据,由某 一质文化遗产,最核心的内涵并不是古琴这一物化的东西, 而是那难以用语言和符号表达的、以古琴为载体流传的音 乐和演奏的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个民族的文化 记忆,是一个民族的真正身份符号,是一个民族灵魂深处 的遗传基因。主要具有无形性、文化性、民族性、传承性、地 域性和多样性等特征。 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 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 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我们56个民族创造了许多无形的活态文化,这不仅 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 第32届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 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 渊源的基因。但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恶化 等原因,大量的文化遗产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非物 收稿日期:2007-09—19 作者简介:张嘤(1982一),女(彝族),云南弥勒县人,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经济管理。 5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质文化遗产正在变异或者濒临消亡。情况之危机,正如中 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所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 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抢救和保 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旅游资源的分类中却明显地忽略 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不管是1992年版旅游资源 分类系统,还是孙文昌(1997)将旅游资源分为9类55种, 亦或是其他学者的分类都没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划 定到旅游资源范围,令人欣慰的是,1997版旅游资源分类 系统中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比重,其将抽象人文 吸引物单列为一种景类,其中包括民间传说、戏曲、民间文 我国过去关注的主要是物质遗产的保护,对于无形文 化遗产的保护可以说是关注很少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综 观我国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按时间大致可以分为 三个阶段:(1)建国之初的收集。上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 组织文化工作者对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进行了记录调 查,出版了《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和《中国少数民 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等,使许多濒临消亡的非物质 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这 也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有价 值的仍然得不到重视。其实过宝兴、王浩清(1992)以及彭 华、钟韵(1999)都曾注意到非物质文化资源,认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得到抢救。(2)改革开放的普查。改革开放后,文 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发起了“十部中国民族民间 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工作。该项目是对我国民族民间文艺 进行的一次全面、深入的普查和抢救,被海内外誉为当代 文化建设的“万里长城”。(3)当今的抢救保护。2003年3 月,“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启动是我国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真正重视与保护工作的开始。2004年8月,我 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标志着具有上下 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上 升为国家意志。随后的2005年,我国发布了《国务院办公 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召开 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极大的推动了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中华大地的全面开展。在2007 年的5月。我国还迎来了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 产节,数十位国内外专家共同发表了世界上首个国际性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言——《成都宣言》,成立了国内第 一、地方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机构, 这意味着中国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迈上了一 个新的台阶。 目前,尽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上升为 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在遗产保护方面做了较多的工作,取 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保护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诸 多的不足:保护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缺乏科学的保护 方法和管理机制;没有系统的保护体系;全民的保护意识 比较低等。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之争也越来越激 烈。关于如何在开发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急需 解决的问题。 3旅游与非物质遗产的关系 3.1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关于旅 游资源的概念有很多诠释,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旅游资源 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 及直接用于资源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旅游资源一般分为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 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中,各地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主要 的旅游吸引物。 54 旅游吸引是重要的一类资源但这并未引起旅游界学者的 注意,至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仍然没有受到旅游规划者 的注意。岛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强,追求异质文化体 验的游客不断增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青睐。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旅游的发展,正是拥有哈尼族丰富独特 的稻作文化、长街宴、多声部民歌等高品位的民族非物质 文化旅游资源。叉比如在黔鄂交界地的松桃县有个苗族山 寨,由于当地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民间祭祀和巫术的绝活, 以及傩戏、苗歌、花灯、民间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上 世纪90年代就有国内外游客纷纷慕名而来。后来在国家 旅游局的帮助下,这座6o多户村民的山寨改名为“苗王 城”,成为一个正式的旅游景点。据一位名叫龙宗树的老艺 人介绍,这里不仅经常接待国内外游客,寨子里的艺人们 还分几路常年在全国各地表演,他的许多表演绝活也不仅 走遍了国内20多个省市。口呵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 多样性极大的丰富了旅游资源,其区域性和民族性构成了 旅游地独特的吸引力,其文化性则是旅游的灵魂所在。这 些非物质文化资源若开发利用得当,无疑将会为当地的旅 游业增添无尽的魅力和效益。 3,2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早在1980年世界旅游组织就已经认识到了旅游对世 界遗产的重要意义,把该年的世界旅游日主题确定为“旅 游的贡献: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和平和相互理解”。1999年 又确定世界旅游日的主题为“旅游业:为新千年保护世界 遗产”。2004年1 1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 会”在北京举行,诸多国内外学者、专家齐聚一堂,深入研 究和讨论了“旅游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I41 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是有目共 睹的。只要在科学规划与严格管理下,旅游开发是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途径。 (1)旅游能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环境和时代的 变化,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失去功能而 被搁置起来,或者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变异甚至被替代。 时间一长,只有老一辈的人对这些民族文化存有记忆。但 I疆着民族旅游、文化旅游、遗产旅游的兴起,一些逐渐或已 经消失的传统文化被激活,出现了传统文化的复兴现象。 丽江的旅游开发使纳西族的民族音乐和东巴文化得到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重视、保护与传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广西的龙脊地 物质文化的舞台。“文化展示与旅游业发展有着内在的联 区,民俗旅游村寨的开发激活了许多已经消失的传统文 系:游客们想参观色彩斑斓的民族服装和丰富多样的风俗 化,使民族主体意识到自己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更 习惯,地方的人们既想赚钱又想展示他们自己引以自豪的 珍惜和保护自己的传统。国外有学者认为,通过为文化生 文化。因此,民族特色作为一项商品通过服饰、舞蹈、歌曲 产要求或赋予价值,商品化实际可能保存传统:“一个人必 以及节日获得了新生命。” 有,在外来游客欣赏的目光 须忍受商业化,不是在文化繁荣时,而是在文化实际处于 和赞叹声中,当地居民将感受到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与魅 下降时,在如此的情况下,旅游市场的出现通常有利文化 力,民族文化自豪感会不断增强,并唤起自觉保护和传承 传统的保护,否则文化就衰落了。商品化也能使文化的主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而旅游带来的经济收入是当 体保持一个他们有可能丢失的,有意义的地方特征或民族 地居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动力。另外,对于旅游 身份。在第三世界国家里由于工业产品和西方消费者兴趣 者来说,通过导游的正确介绍、引导和宣传,可以培养他们 的渗透,在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品的例子中尤其如此,一些 的保护意识。所以,遗产旅游开发能很好的培养保护非物 传统文化已经因旅游市场的需求得到抢救和复活。”哒些 质文化遗产的群众基础。 国外的例子值得我们借鉴。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不当,很多地方存在旅游对非物 (2)旅游能提高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申报 质文化遗产的消极影响。旅游的商业性质使非物质文化遗 世界遗产的初衷是关注和保护人类共同的财富,但现在的 产的开发不可避免的存在商品化,而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引 “申遗”热,不可否认的一个原因是,世界级遗产申报的成 发了对文化遗产资源的过度开发。有的人为了满足游客的 功将是一张世界级名片,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旅游品牌效 猎奇心理,盲目迎合游客的趣味而任意篡改民族风俗,严 应。过去,人们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现在发现非物质 重扭曲了民族非物质文化的本来面目。另外,由于当地居 文化遗产也是一张烫金的世界名片,因此,各地纷纷发掘 民认识不清,在外来游客带来的强势文化冲击下,有的居 和展示本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提升当地旅游的吸 民会对自身文化的产生怀疑甚至抛弃,尤其是青年一代, 引力和文化内涵。这种举动本意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但 造成一些珍贵的口传心授的民族非物质文化后无来者。 同时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得到了政 旅游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保守派把旅游指责为破坏文 府、旅游企业以及更多的民众的认识、重视与保护。旅游犹 化遗产的罪魁祸首,强烈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 如一座沟通的桥梁连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民大众之 用。但是,静态的保存不等于保护,对“活态”的非物质文化 间,提供了人们近距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 遗产封存不动的保护只会让其在无声无息中消亡。旅游开 (3)旅游能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保护资金。我国非 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文化的破坏等等,但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直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 并不能就此全盘否定旅游的作用。合理的旅游开发能促进 个瓶颈问题就是保护资金不足。我国遗产保护的资金几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旅游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 都是国家来提供,但国家的财力是有限的。据说国家一年 发展最迅猛的一个朝阳产业,具有不可阻挡之势。现在的 的文物保护经费还抵不上大英博物馆的费用,如此情况下 关键问题是:如何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国家提供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能有多少,能保护 这才是化解旅游与遗产保护之间矛盾的正确办法。 多少呢?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可以带来很大的经济收 总之,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加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入,如果能提取部分作为保护基金,则可以有力缓解国家 面临濒危、失传的危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非 遗产保护资金不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国要健全法律法 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资源,非物质 规、完善管理体制、制订相对统一的旅游管理规范、出台保 文化遗产保护完全可以与旅游相结合,实现旅游与文化、 护资金筹集政策等问题。 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发展。这种双赢的实现一定要注意:文 3.3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化资源的保护是前提,科学的规划开发是关键。另外,还要 众所周知,旅游是一把“双刃剑”。旅游开发对非物质 明确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有限的、不完整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也有弊。一方面,旅游开发促 的,更多的还是需要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与努力。 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旅游是民族地区展示民族非 参考文献: 【l】王宁.非物质遗产的界定及其价值叨.学术界,2003,(4). 【2]宋欢.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叨.学术探讨,2006,(4). 【3剖茜.试用科学发展观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OL].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07-05-05. 【4]崔凤军,罗春培.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叨.学术前言,2006,(1o), [5]Cohen.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fion in Tourism0]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15:(82). 【60【美撕蒂文.郝瑞 胛enHa—_Ⅱ).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中国西南彝族社区考察研究【M].巴莫阿依,等,译.桂林:广西人民出 版社,2000.253. 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