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考试
语文模拟试题(一)
说明:本试卷共7道大题33道小题,共120分。其中前3道大题(20个小题)为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I(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各项中拼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鹿砦(zhài) 炽热(chì) 睿智(ruì) 慰藉(jiâ) ....
B.羁绊(jī) 凫水(fú) 寒伧(cāng) 谙习(àn) ....C.校补(jiào) 宁谧(mì) 氤氲(yūn) 婀娜(nà) ....D.蓦然(mù) 锱珠(zí) 冗杂(rǒng) 磅礴(páng)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屋建瓴(屋顶上的瓦) 脍炙人口(切碎的肉) ..碎琼乱玉(指雪片) 洗心革面(改换) ..B.耐人寻味(体味、品味) 师旷之聪(耳明) ..春华秋实(花) 相濡以沫(润湿) ..C.矫揉造作(做作) 锱铢必较(很少的事物) ....约定俗成(一般地) 艰苦卓绝(极点) ..D.觥筹交错(酒杯) 望穿秋水(秋天的河水) ....
气冲斗牛(泛指天空) 叹为观止(停止) ...3.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学习需要老老实实的态度。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烂鱼充数都是要不得的。 B.无论做什么事情,总得付出艰辛的劳动。一促而就是不可能的。 C.对于毕业后的去向,众说纷芸,莫衷一是。
D.在科学的问题上,力求探本溯源,不放过一个疑点,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4.下列各组汉字,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 )。 A.田 禾 牛 片 水 女 B.上 本 刃 叉 末 分 C.编 壁 秸 朗 课 喷 D.武 林 牧 莫 妇 品
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京剧虽然衰落了,但即使在最艰苦的岁月中也还能一线单传,不绝如缕。
B.战士们打得真是艰苦卓绝,直到增援部队及时赶到,才算功败垂成,取得小胜。 C.珠宝专卖店的柜台里,各种各样的名贵的宝石俯拾即是,吸引了许多顾客。
D.这家饭店,虽说店面不大,但香喷喷的脍炙人口的饭菜却引来了络绎不绝的客人。 6.下列四个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就一篇文章而言:它有外在的东西,也有内涵的东西。
B.诸如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以至格律声韵等等,大都属于外在的东西;而文章的思想、精神、风格、韵味等等,则是更为重要的内涵的东西。
C.“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思索,才能掌握内涵的精华。
D.至于写作,“新诗改罢自长吟”,一篇作品常常需要反复修改,反复思索,才能写得比较令人满意。
7.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位农民向国家赠献了一枚古代玉佛珠,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 B.这位农民为国家赠献了一枚古代玉佛珠,它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 C.这位农民向国家赠献的一枚古代玉佛珠,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 D.这位农民向国家捐献了一枚古代玉佛珠,其工艺美术价值很高。 8.根据语境,在序号处填写衔接的句子,最为贴切的一项是( )。 在青藏高原,①__________。她的枝条是古铜色的,一如藏民古铜色的脸庞;②_______ __,犹如冈底斯山脚下黑色的岩石。高原的风雪不仅改变了她的形象,也重新塑造了她的个性和品格。
A.①杨柳是见到最多的树种 ②粗壮低矮的是她的树干 B.①见到最多是杨柳 ②粗壮低矮的是她的树干 C.①见到最多是杨柳 ②她的树干是粗壮低矮的 D.①杨柳是见到最多的树种 ②她的树干是粗壮低矮的 9.下列句子的比喻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B.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C.一个时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
D.只有根竟似强固的筋条,仿佛柔中带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狭隘的间隙里,默默成为攀登着可靠的抓绳。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为本记、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共130篇,鲁迅称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四幕话剧《雷雨》是现代著名戏剧作家曹禺的成名之作。作品反映了19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现实。
C.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向人们叙述了一个富有喜剧色彩的人生悲剧,作品尖锐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D.战国末期的荀子在《劝学》一篇中劝说人们必须努力学习,提出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中心论点。
11.下列各组中对加点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劝(劝勉,鼓励)学 B.其曲中规(规划) ..
C.日参省(反省)乎已 .
D.假(借助)舟楫者 .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后面的分析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手茧
二十多年,蘸溪蘸泉, 二十多年,磨岭磨山……
山峦在手里压缩, 便成了铁也似的厚茧。
伸出手掌吧,场长, 让我数一数那茫茫群山。 攥着拳头,你笑了:
“你数前面未开垦的山峦。”
A.这首诗构思巧妙之处在于,把山峦与手掌中的厚茧叠加融合,以山喻茧,山茧之间又构成内在的因果关系。
B.高度的浓缩与提炼是这首诗又一特点,老场长二十多年改造自然的艰辛历程,洋洋万言也难写完,却浓缩在“醮溪蘸泉”、“磨岭磨山”八个字中。
C.最后两句是点题,通过“我”的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了他壮心不已的精神。一个“笑”字体现了他对过去业绩的自豪以及对未来的信心。
D.全诗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是借手茧写人,歌颂了老场长艰苦奋斗的精神。
1.A 2.B 3.D 4.C 5.D 6.D 7.D8.D 9.A 10.D 11.B 12.C
二、单项选择Ⅱ(每小题2分,共8分)
英国剑桥大学的查尔斯〃古达特说, 人类是在地球的最后两次冰河期之间开始褪毛的。在地球气温全面上升之后, 人类祖先就向北迁徙, 同时为了两性喜好的选择, 开始失去了覆盖在身上的毛。
而在冰河期再次到来之后, 人类只好再度南迁。然而借以阻挡太阳灼晒的毛的失去却使他们面临着新的生存难题。于是, 各地的人就逐渐演化出至少四种肤色的人种。因此, 查尔斯认为, 地球上所有人种的共同祖先, 必然是在可免受热带烈日灼晒之苦的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在南迁之后, 因环境的不同, 才逐渐出现了不同的肤色。
然而另外两种较为普遍的起源说与他的理论却大相径庭。一种认为, 人类是分别在世界各地各自演化出来的; 另一种认为, 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 然后迁徙到世界各地。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 他们则认为无非是为了能在热带的烈日下凉快一些。目前科学界所公认的一种说法是, 人类生活在热带时, 毛皮不利流汗散热, 这就需要大面积光滑无毛的皮肤。因此人类的毛大约是200万年前, 由森林往平原移居时逐渐褪尽的。
1.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 有以下三种观点: ①查尔斯·古达特的看法; ②“另外两种较普遍”的看法; ③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说法。下列对他们的相关关系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的说法相同
B.②③说法基本相同, ①与②③的说法不同 C.①②③的说法各不相同
D.②③的说法完全相同, ①与②③的说法基本相同
2.对第二自然段的“他的理论”中的“理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起源的理论 B.人类褪毛的理论
C.人类起源理论中的人类褪毛的理论 D.人类褪毛理论中的人类起源理论
3.查尔斯·古达特认为:人类的祖先是“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不能作他这种看法的依据的一项是( )。
A.人类祖先在两次冰河期间北迁。 B.人类祖先北迁后褪毛。
C.两性喜好的选择也导致了人类祖先的褪毛。 D.人类再度南迁后肤色发生了变化。 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查尔斯·古达特认为,,人类出现不同肤色,是在不同生活环境中阻挡太阳的灼晒而产生的结果。
B.另外两种较普遍的起源说与查尔斯·古达特的理论大相径庭的分歧点在于:人类不同的人种是否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C.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说法所认为的人类褪毛时所处的环境与查尔斯的看法相一致。 D.目前科学界所公认的说法与其他人类起源理论有所不同。
1.B 2.A 3.C 4.A。
三、单项选择Ⅲ(每小题2分,共8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词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修(身长)八尺有余 .
B.明日(明天),徐公来 ..
C.吾妻之美我者,私(偏爱)我也 .D.群臣吏民能面(当面)刺寡人之过者 .
2.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朝服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戴帽子) .B.吾妻之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漂亮)我者 .C.能面(名词作状语:当面)刺寡人之过者 .D.闻(使动用法:使„„听到)寡人之耳者 .
3.下列句子句式特征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B.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句) C.与坐谈。(省略句)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宾语前置句)
4.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含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城北徐公,齐国之(结构助词:的)美丽者也。
B.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讽谏”这件事)。 C.孰视之。(代词:他。代客人)
D.客之(用在主谓之间的助词,没有实在的意义)美我者。 1.B 2.A 3.D 4.C
四、填空(每空1分,共6分) 背诵和常识
五、仿写句子(每空1分,共4分) 1.请根据语境,续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读出了集体的力量;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在横线上填写两个句子,使它们与前面划线部分构成一组排比句。
长跑比赛的发令枪响了,运动员一齐向前跑去,没有人畏惧路途遥远,没有人计较金牌名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示例: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2.答案示例:没有人担心年龄大小 没有人在乎奖金多少。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人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这首诗描写的顺序是( )。 A.空间顺序 B.时间顺序 C.事件发展顺序 D.诗人抒情顺序 2.本诗最后一段反映诗人的思想是( )。
A.对寒士的同情与爱护 B.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感时伤事,忧国忧民的情怀 D.对封建统治者不满与控诉 3.解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俱”正确解释是( )。
A.具有 B.一起,一块 C.全,都 D.准备 4.翻译“长夜沾湿何由彻!”正确一句是( )。 A.湿漉漉的漫长夜晚,怎能使人彻悟! B.漫长的夜,沾湿的床,怎能睡到天明! C.漫长的夜,沾湿的床,如何捱到天亮!
D.长长的夜晚,湿漉漉的环境,怎能捱到天明!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体裁是( )。 A.七言古诗 B.乐府诗歌 C.七言律诗 D.古体诗
1.B 2.C 3.C 4.C 5.B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共60分)
一个白发苍苍的富翁与一个穷困潦倒想投江寻死的年轻人对话。 富翁:你为何跳江?
年轻人:我贫穷得身无分文,无法活下去了。 富翁:如果我用50万买你一只手,你愿意吗? 年轻人:不!
富翁:如果我用100万买你一只眼,你愿意吗? 年轻人:不!
富翁:如果我用200万买你一只手和一只眼,你愿意吗? 年轻人:不!
富翁:你四肢健全,身体健康,况且还这样年轻,你怎么会是贫穷的呢? 年轻人:哦……
年轻人终于明白自己也是那么的富有。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现象,许多人看不到荒漠下面蕴藏着宝藏,许多人认识不到自己的财富。
请以“认识与财富”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