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用户体验的Web信息构建模型研究

来源:华佗健康网
2010年4月第30卷第2期

图书馆论坛

LibraryTribuneApr,2010Vol130 No12

基于用户体验的Web信息构建模型研究

李小青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信息管理系,上海200433)

1摘 要2文章在分析用户体验与web信息构建结合研究趋势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用户体验的Web信息构建模型,主要内容包括模型设计、特点分析、系统构建和用户体验设计四个方面。

1关键词2用户体验;信息构建;信息架构1中图分类号2G202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2-1167(2010)02-0068-03

励个体参与和交互式构建;(3)强调通过用户认知心理研究其主观反馈和情感容纳度;

(4)重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

究的共同作用;(5)注重以反馈和评估形成闭环设计流程。

1 引言

在体验经济时代,如何通过有效的人机交互让用户获得最佳的使用体验,已成为企业门户网站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应用关注的焦点。将用户体验设计应用于Web信息构建,不仅是当前信息构建领域研究的热点,也是从/个性化信息传递0到/个性化交互体验0的理念转变,其实质是采用个性化交互技术和定制手段,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Web信息服务环境。

3 基于用户体验的Web信息构建模型

311 模型设计

传统的Web信息构建采用相对静态的用户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将用户与Web信息构建割裂的开发模式,并没有改变以信息为中心的开发思路,难以达到吸引用户和改善用户体验的目标。鉴于此,笔者提出一种基于用户体验的Web信息构建模型,目的是将这一理念转化为结构化的、可操作的模块设计,如图2。

2 用户体验与信息构建

信息构建的核心要素包括信息组织系统、标识系统、导航系统和搜索系统,这些都是Web信息构建的外部表现,彼此之间关联,底层需要元数据、受控词表、词库等工具的支撑,如图1。

图1 Web信息构建核心研究内容

用户体验与Web信息构建的结合,一方面是从内容组织和结构设计、复杂交互的支持以及尽可能的同构化设计等方面来优化用户体验,表现为用户目标的达成、行为的改善、心理的满足、情感的依赖等;另一方面是从整体上衡量用户对于网站内容、用户界面、交互流程、功能设计等多个方面的感受,注重网站或系统的可用性、可理解性、审美价值和用户满意度,具体表现在为五个方面:调贯穿开发始终的/以用户为中心0的开发理念;

(1)强(2)鼓

图2 基于用户体验的Web信息构建模型

基于用户体验的Web信息构建模型分为系统构建和用户体验设计两大部分。系统构建部分主要由用户分析模块、信息构建模块、交互反馈模块和底层开放基础平台构成,

682010年4月第30卷第2期

图书馆论坛

LibraryTribuneApr,2010Vol130 No12

其中信息构建模块可根据个性化程度以分为一般信息构建和直接与用户发生交互的用户信息空间,其个性化是在以交互反馈模块为纽带的,并在与其他模块之间相互协调、不断优化的基础上实现的。用户体验设计部分从用户信息空间构建、行为交互、目标评估和品牌塑造四个方面,自下而上地使用户感官体验、行为体验、反思体验与具体的Web构建开发过程和目标相结合,表现为个性化的Web内容组织和结构设计、复杂交互的支持,以及系统设计模型、实现模型与用户心理的同构化。

这两部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和影响。两者重叠的部分彰显出Web领域的用户体验设计需要依托个性化的用户信息空间构建开发来具体实现,并通过切实的感知和交互来影响用户对于Web网站或信息系统的印象和感受。重叠部分之外的用户分析、交互反馈模块以及开放基础平台是用户在交互过程中无法感知的部分,是面向用户透明的功能模块,因此与用户体验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直接支持用户个性化信息空间的构建和实现。

312 特点分析

基于用户体验的Web信息构建模型具有开放性、动态性、交互拓展性和品牌性等特点。

(1)开放性:通过搭建开放式基础平台,将一个个/信息孤岛0连接起来,为复杂环境下的信息交互、应用开放和数据共享打下基础。这更符合用户的愿望,即用户并不关心信息或服务从哪里来,而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高的效率获得可用的资源。

(2)动态性:强调/用户分析y信息构建y个性化构建y行为交互y交互反馈y用户再分析0的循环优化过程,通过建立交互反馈机制,捕捉用户的行为动态,从而推动用户个性化构建的完善。

(3)交互拓展性:表现为以开放平台为基础、第三方协作的泛Web信息构建,以个性化为核心的内部信息构建,以用户自创造内容的微信息构建,以及以群体协作为基础的社会信息构建。

(4)品牌性:引入品牌驱动理念,以个性化信息构建提升品牌效应,以品牌效应影响用户决策和行为,以多次交互提高用户忠诚度,从而使Web构建目标与用户体验设计目标相一致。313 系统构建

在系统构建部分,用户作为整个信息构建的重要环节,直接与个性化的用户信息空间进行交互并参与到信息构建中去;用户分析模块根据用户模型和分析结果,不断优化信息构建过程,使其针对性和个性化程度不断增强,逐渐形成面向特定用户或用户群的个性化信息空间;同时,由于受到交互环境、信息行为和服务效果评估等因素的影响,信息构建也需要对用户分析的策略和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另外,交互反馈模块在用户行为交互过程中不断收集相关性反馈数据,以及用户通过反馈接口直接反馈的信息,并交由用户分析模块,使用户模型在动态交互条件下不断优

化和完善。该模型注重Web应用的共享开放,建立在基于协作的安全机制之上,可以与外部系统、外部用户之间通过协作交互,形成以开放式平台为基础的大Web信息环境。

31311 开放基础平台

开放基础平台通过提供基于网页的容器框架和调试环境,使第三方的应用程序能够运行其中,并在有效的授权和认证机制条件下,通过OpenAPI、Widgets或云计算的形式将自己的用户、关系、数据或计算能力在可控范围内公开给其他网站或系统调用,从而实现平台的多元化扩展,以及各种资源、服务的有效集成和整合。31312 用户分析模块

用户分析是基于用户体验的Web信息构建模型的核心模块,其数据来源包括:(1)主动调查获取的各阶段统计数据;(2)用户提交的个人信息、资源评估信息和其他交互反馈信息;(3)隐性追踪获取的数据;

(4)从协作方获

取的用户共享数据。这些数据经过一定的统计和分析挖掘

后,形成具有明显特征的用户角色,并通过相关匹配技术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机制和信息资源。31313 信息构建模块

信息构建模块由一般信息构建和个性化用户信息空间组成。确切而言,个性化用户信息空间是在一般信息构建基础上,用户视角的表现层优化,即信息组织、信息标识、信息导航和信息搜索的优化,其实现涉及Web信息构建的战略层设计、范围层设计、结构层设计、框架层设计和表现层设计。此外,一般信息构建采用开放式、半结构化的架构体系,以满足用户的参与性、个性化和社会性需求。用户信息空间直接与用户发生交互,用户角色不同,系统就会表现为由不同界面设计、不同资源服务和OpenAPI集成整合的个性化信息空间。31314 交互反馈模块

交互反馈模块向用户分析模块提供用户与Web网站或信息系统的交互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反馈数据,主要包括相关性数据反馈和用户直接反馈信息。其中相关性数据反馈是隐性追踪用户与Web网站或信息系统的交互过程,发现并捕捉用户的实际意图和行为模式;直接反馈是用户通过独立的反馈入口向系统提交各种问题和相关评价,可以视为开发者与用户单独交互的通道和入口,也是直接获取用户想法和感受的重要渠道。交互反馈模块向用户分析模块提供与用户行为和体验程度相关的各种反馈数据,并以此作为进一步完善用户角色的依据,是用户角色持续优化、信息构建个性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重要驱动因素。314 用户体验设计

在用户体验设计部分,笔者从用户认知和体验事物的规律出发,将用户体验设计具体落实到四个方面,这符合Norman普遍体验分层理论所提出的人们认识事物需要经过本能层(Visceral)、行为层(Behavioral)和反思层(Re-flective)的规律。

692010年4月第30卷第2期

图书馆论坛

LibraryTribuneApr,2010Vol130 No12

31411 围绕用户个性化信息空间构建的内容和结构设计

用户信息空间的构建直接与其感官体验、内容和功能体验相联系。试想,如果一个Web网站或信息系统具有符合用户审美观的浏览模式,以用户为中心加以组织的资源结构空间,能够清楚地展现页面内容和结构组织体系,还能在功能和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满足用户需求,必然会提起用户兴趣和交互欲望。这是用户体验设计落实到Web个性化信息构建中的体现。

31412 以用户信息空间为载体的信息交互

用户信息空间不仅包含个性化的资源和组织模式,还包括用户行为触发的交互模式设计。正是由于各种交互行为的发生(导航浏览、链接点击、信息定制等),才使多样化的资源和结构体系连接成具有依存关系的信息交互空间。它是基于行为而实现的,并随着用户行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优化,形成以内容、结构和交互为组成元素的用户体验空间,这是影响用户实时体验和感受的主要因素。31413 面向用户目标达成的可用性设计

无论是Web信息构建,还是用户体验设计,都是为了最终达成用户目标。从系统角度出发的可用性评估能够从各方面提高Web信息构建的质量和有效服务,但从用户体验设计角度而言,用户才是判断服务是否满意、目标是否达成的裁判。其中,目标达成不仅包括用户对所感知到的信息构建构成要素以及行为交互过程的满意度,还包括所获取交互结果对于用户任务或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是否能够被用户接受,甚至超出用户预期,这是可能对未来用户的选择和行为产生影响的用户体验设计。31414 品牌意识形成和效应强化

从本质上来说,品牌意识和品牌效应是抽象的事物,但其形成却是用户、系统以及用户和系统交互各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更大范围理解则是一个商业战略性问题。一方面需要通过个性化信息构建提高Web网站或信息系统的核心服务能力,体现自身价值,提高品牌的竞争优势和效应影响力;另一方面旨在建立用户对于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以此增强品牌的劝服力和用户黏着性,而这些都要以良好的信息构建为基础,表现为感官体验的舒适性、交互体验的可用/易用性、情感体验的友好性、浏览体验的吸引性、信任体验的可靠性等。

4 结语

目前,国内在Web信息构建领域的用户体验研究还处于起步摸索的阶段,究其根源,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结构性和层次性较强的论述体系,人们认识到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却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由于Web领域的用户体验实践刚刚起步,相关技术还不成熟,特别是对于用户情感和心理的捕捉和量化研究还处于试验阶段,与应用于广泛实践尚有距离。这些不足正反映出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本文所提出的基于用户体验的Web信息构建模型正是这一领域的又一次研究探索,并使开发视角关注到了用户与Web服务从接触、使用到反馈整个过程,注重把握用户体验设计与信息构建的交叉领域,并以此促进Web设计模型、开发模型和用户心理模型的协调一致,改善不同体验层次用户的心理感受和使用体验。

1参考文献2

112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体验经济1M2.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22PeterMoville,LouisRosenfeld.InformationArchitecturefor

theWorldWideWeb:DesigningLarge-scaleWebSites1M2.O,ReillyMedia,2007.

132JesseJamesGarrett.TheElementsofUserExperience:User-centeredDesignfortheWeb1M2.NewRiderspublishing,2003.

142AlanCooper.AboutFace3:交互设计精髓1M2.北京:电子

工业出版社,2008.

152DonaldA.Norman.EmotionalDesign)WhyDoWeLove(or

Hate)everydaythings1M2.NewYork:BasicBooks,2004.162PeterMerholz.IHaveSeentheFutureofAnnotatingSpace,

andMy,IsitDel.icio.us1EB/OL2.12009-10-292.ht-tp://www.peterme.com/archives.00412.html.

172PeterMerholz.EmergentInformationArchitecture1EB/OL2.

12009-10-292.http://www.adaptive-path.com/blog/2006/07/07/emergent-information-architecture/

182Dr.EricSchaffer.BeyondUsability:DesigningforPersuasion,

EmotionandTrust1EB/OL2.12009-07-202.http://www.humanfactors.com/downloads/pastwebcast.asp#be-yond.

ResearchonWebInformationArchitectureModelBasedonUserExperienceDesign

LIXiao-qing

(InformationManagementDepartmentinShanghaiBranchofNanjingPoliticalInstitute,Shanghai200433,China)

Abstract:OnthebasisofanalyzingthetrendandcharacteristicsofuserexperienceandWebinformationarchitecturecombined,thepaperpro-posesaninformationarchitecturemodelbasedonuserexperiencedesign,whichisclarifiedfromfouraspectsofmodeldesign,featureanalysis,systemarchitectureanduserexperiencedesign.

Keywords:userexperience;informationarchitecture;IA

1作者简介2李小青(1982-),女,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信息管理系2007级博士研究生。1收稿日期22009-12-08

7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