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来源:华佗健康网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作者:杨家林 周先云

来源:《科技资讯》 2013年第33期

杨家林 周先云

(鄂州职业大学医学院 湖北鄂州 436000)

摘 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我校护理专业从2007年开始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几年的探索,形成了完整的课程建设体系,完善了核心课程与精品课程建设制度,护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关键词:高职院校 护理 课程建设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11(c)-0169-02

多年来,我们认真贯彻教高2006(16)号和教职成2011(12)号文件精神,结合护理事业对护士的需求特点,积极探索以满足用人单位对护理人才需求为目标的课程建设改革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课程建设成效显著,该专业现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8门;公开出版校本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9部,其中入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4部;2012年护理专业毕业生参加全国护士执照考试,通过率高达99.02%;用人单位满意率100%。以上成绩的获得,得益于坚持不懈的教学改革。

1 加大了“校(医)院融合、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创新力度

在“鄂州职业大学‘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理事会”框架内,组建了鄂州职业大学医学院“校行(医)院”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与合作医院共建鄂州市护理教育联盟,统筹整合了鄂州市及周边地区的护理教育资源,推进成员单位在护理人才培养、专业教学指导、在职护士培训、护理品牌打造、护理技术研究、合作实体建设等方面深度合作、互利共赢。

建设了校内教学医院及省级护理实训教学中心;以特色岗位为载体,建设校外课程教学区。与附属鄂州市中心医院建立“冬梅护理”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区;与鄂钢医院建立“烧伤护理”感染课程教学区;与二医院建立“老年护理”课程教学区;与市妇幼保健院建立“妇婴护理”课程教学区;在校附属医院建设“基本护理技术”教学区。

密切了护理专业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推动学校与医院共同承担护理人才培养、培训及相关科研工作;建立成员单位年会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不断探讨从课程学习到实际护理工作任务的转换与衔接,及时发现和解决双向教学中的问题;对护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学生实训、实习与就业等工作进行论证;整合优化学校、医院等各方面的教学资源,共同组织、协调、指导、管理学生实训实习,实现教学过程双控、教学结果双评的工学结合良性运行保障机制。

校院深度融合,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长效机制[1]。

2 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适应护理岗位新要求及护理技术更新的动态调研机制,在我院“校行(医)院”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托鄂州市护理学会及护理教育联盟,及时掌握护理人才需求和护理岗位任职要求等信息:每年召开两次临床一线护理专家、社区护理专家座谈会,研讨护理岗位任职要求及新技术应用的最新发展;组织开展每年一度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时获取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信息。将这些专业调研资料,集中在护理专家研讨会上讨论,科学分析护理行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参照“护士岗位”职责标准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在此基础上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断修订年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 努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确立“校院融合,三段式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做实“院校融合”,即通过我院“校行(医)院”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和鄂州市护理教育联盟等机构,推进校院深度融合,共同实施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二是使“三段式能力提升”安排自然合理,即第一学年培养学生基本护理技能、第二学年培养学生专科护理能力、第三学年培养学生系统化整体护理能力,最后结合校院融合的具体实际,按照临床实际工作流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4 建设了一流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课程建设必须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匹配,课程建设离不开“双师素质”教师,我们始终把教师的“双师”素质提高放在首位。为了打造一流的“双师”素质护理教学团队,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建设护理教学团队,每年寒暑假我们都要选派10左右的骨干教师到临床顶岗锻炼、开展专业调研;同时我院护理专业聘请“楚天技能名师”2名,聘请医院护理专家60余名组成“护理行业指导委员会”,这批专家每周既参与我们的校内外教学、开展讲座,又为我们的教师开展技能培训,参与我们的教研活动,共同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编写教材,申报教研、科研项目,成为护理教学团队的一员。我们课程建设的每一项成果都离不开校(医)院合作。

课程管理实施课程负责人责任制,探索集体备课制度。聘请“冬梅护理”创始人苏冬梅为我校兼职教授,培训护理专业教师,指导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指导“冬梅护理训练营”工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对实习生进行岗前教育,参加常规教学等工作。

5 建立了课程建设资金和技术的保障体系

(1)课程建设资金保障方面,学校除全额拨付主管部门的建设资金外,还对每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予以1∶1的标准配套建设资金。技术保障方面,学校网络中心在为精品课程提供合全程技术指导、支持与服务。

(2)建立激励机制,实施绩效考评,保证精品课程建设。

学校建立激励机制,即将课程建设予以教育教学研究立项、基础研究予以基金立项。同时制定实施了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奖励政策。制订并认真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绩效考评制度,定期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进行考评。

同时学校构建了较为系统且可操作性强的精品课程建设激励制度,对于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和课程组成员,学校在教学改革立项、教材建设立项、教学名师评选、晋升职称、教师的职称晋升和收入等方面将予优先考虑。

6 改革了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6.1 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

通过对临床、社区、老年护理三大职业岗位群进行岗位分析,依据岗位的任务要求,归类形成具体的专业课程。根据“校院融合,三段式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要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第一阶段课程设置,与第一段能力提升基本护理技能相呼应,安排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训练,主要课程有思政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职业生涯设计、正常人体结构、异常人体机能、基本护理技术、护士人文修养、卫生法律法规等,教学场地在校内,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主要采用问题导入式教学方法。

第二阶段课程设置,与第二段能力提升专项护理技能相呼应,安排专业基础理论、专项技能训练,主要课程有内科护理技术、外科护理技术、妇婴护理技术、儿科护理技术、社区护理、老年护理急、急救护理、心理与精神护理、五官科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营养护理等,教学场地在校内和医院(冬梅护理教学区、烧伤护理教学区、老年护理教学区、妇婴护理教学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老年院),主要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三阶段课程设置,与第三段能力提升综合护理技能相呼应,安排综合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教学场地在合作医院(社区、老年院为补充),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提升护理技能。

6.2 引入“冬梅护理”理念,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国家卫生部已将“冬梅护理”作为典范,在全国进行推广学习。护理专业一直积极参与“冬梅护理”品牌的建设和推广工作,并将其核心理念融入到护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全面引入“冬梅护理”理念,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融入“冬梅护理”理念及行为规范,开发《护士人文修养》课程;引入“冬梅护理”理念中的护理行为法制观,以临床工作中的医疗官司、法律纠纷事件为载体,开发《卫生法律法规》课程,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护患者和自我保护等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在专业课教学课过程中,将冬梅护理精髓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提升护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整体护理能力;引入冬梅护理精神,成立了“冬梅护理训练营”,开展礼仪表演、授帽仪式、演讲比赛、技能比赛、社会实践等进一步强化冬梅护理的神韵,熏陶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

7 建成了精品专业核心课程

7.1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依据护理工作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标准,提炼形成对应的核心课程,参照每一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融入卫生部颁布的《优质护理工程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精神,制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改革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

7.2 专业核心课程特色与创新

引入护理行业标准,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具体内容科学融入专业核心课程中,使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证照合一”特色。通过“证照合一”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能够顺利通过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从而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引入公共营养师、育婴师、康复理疗师等职业标准,将职业技能内容融入到课程中,自编了课程标准和特色教材,打造了《营养护理》、《儿童护理》、《康复护理》等特色考证课程。通过特色课程教学,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公共营养师、育婴师、康复理疗师等职业证书。

专业核心课程与特色课程的改革,使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又获得职业技能证,获得“多证书”比例达到99%以上,这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层次逐年提高,一大批毕业生在武汉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省人民医

院、中南医院、省妇幼保健院、陆军总医院、九江一医院等三甲医院就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达100%,近三年就业率超过98%。

8 开发了优秀的特色教材

多年来,我们与深度合作单位的护理专家,共同开发“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2]”的特色教材,公开出版发行校本教材《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专业教材,共13部。其中《基本护理技术》等四部教材入选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编写了《急救护理指导》、《基本护理技术指导》等5部实训教材。开展顶岗实习课程化开发,实施顶岗实训课程化管理,开发了顶岗实训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荐“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