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阈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实践
与实践
一、引言
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外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危机事件增多,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的缺失给教育工作者带来全新的挑战。
二、课程思政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支撑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思想政治教育则能够实现学生思想观念转化和道德水平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
1.课程思政理论具有核心价值导向意义
课程价值是每门课程的关键所在,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着重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即树立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思路,构建出富有传统内涵、时代精神和具有中国味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强调思想价值引领,强调在各类各门课程中增强政治意识和加强思想价值引领。
2.课程思政实践具有知识育人和立德树人相结合的育人意义
通识类课程是高校课程的基础教育课程,通过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广博性,培养学生通才和全人的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知识育人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旨在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潜移默化的立德树人教育方式。课程思政融入通识类课程,既体现了通识类课程的基础性和人文性,又体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
3、思想政治教育应与心理健康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应对和处理大学生中常见的学业、择业、情感、人际等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对社会快速变化的茫然和不适、生命意义的失落和无价值感、价值观念的冲突矛盾,使得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足以实现当前的培养目标,这就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如何在具体层面解决心理问题、调适心理不适,还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凸显理想、信念价值导向,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
三、课程思政视阈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以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注重问题的调试与缓解、潜能的开发与人格的完善,也要注重思想上的引领和提升,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立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1.目标定位不准确
教学形式是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基本保证,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带有综合、凝结的性质,处于真正的具体落脚点的地位。课堂上安排很多活动,学生表现积极,动手、动脑程度较大,但探索的目标比较分散,与课程教学目标相距甚远,教师不能及时的进行引导,学生对知识点模糊不清。目前对大学心理健康课程思政的标准制定和指导还在探索中,由此导致课程思政目标制定不明确、不具体。
2.课程思政元素单薄
课程是课程思政的承载体,只有课程这个承载体站稳了,其承载的思政内容才能有效着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含有丰富的教学元素,且富含专业课教师只有保证专业课程的含金量和吸引力,才能在此基础上发挥好育人作用。课程思政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重要价值导向,是当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发展方向。然而,课程思政视阈下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探究不能停留于表层概述,无法落实具体教学过程且成效不明显。
3.教学手段传统单一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大部分仍然是局限于课堂教学,许多学校仍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虽然教学模式成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也可以高效率的利用教学资源,但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被动的学习,无法充分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缺乏探究创新能力,最终使教学效果不理想。
4.课堂延伸度不够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本身集理论性、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理应将教学内容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实践场地。一种倾向于教条式的教学,学生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够,教学效果欠佳,甚至会引起学生反感。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集中于课堂范围内理论知识的讲解,欠缺对知识延伸与拓展。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提升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技能,助力学生更好成长,但相比新时代培养人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这一整体目标来说,显得薄弱、力量不够,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思想的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以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注重问题的调试与缓解、潜能的开发与人格的完善,也要注重思想上的引领和提升,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立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二者有机结合的目标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和开发自身潜能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能够实现培养有能力、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新人,又能够履行好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和要求。
四、课程思政视阈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应集知识、能力、思政“三位一体”,其中的思政目标是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多重显效。传统的思政课程
是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即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潜移默化地将思政育人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
1.教学目标进一步清晰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提升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技能,助力学生更好成长,但相比新时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这一整体目标来说,显得薄弱、力量不够,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思想的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2.思政元素挖掘
课程思政内容设计,是将思政内容适度设计融入节点和融入频次,采用潜在的、不易察觉的隐性传播方式,做到专业内容与思政内容“转场自然”,使学生情感与思想自然升温、“水到渠成”。大学心理健康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于一身的通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个体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多媒体教学手段
不同的知识点要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同时要注意指导思想的转变,从全部以教师为主转移到教师学生为主,实行讨论、演讲、调查、谈话、参观考察、做项目、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的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自主学习。多样性教学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了课堂教学过程中
4.联系学生实际
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实际困难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师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使学生体验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通过游戏、实验、实地参观、亲身实践
等,积极主动地实践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集体交流讨论,让学生广开思路,解决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提升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技能,助力学生更好成长,但相比新时代培养人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这一整体目标来说,显得薄弱、力量不够,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思想的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以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注重问题的调试与缓解、潜能的开发与人格的完善,也要注重思想上的引领和提升,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立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二者有机结合的目标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和开发自身潜能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能够实现培养有能力、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新人,又能够履行好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和要求。
课题编号:GJYJ2021B10,课题名称:课程思政视阈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基于 W 学院心理访谈的实证研究,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