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30题,每题1分,共30分) 二、判断正误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共20分) 四、解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五、论述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
复习题
一、 单项选择题 第一部分
1. 标志美学学科正式诞生的鲍姆嘉登《美学 》一书的出版时间是: A. 1735 年 B. 1750 年 C. 1793 年 D. 1917 年
2. 鲍姆嘉登认为 ,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感性认识的完善 B. 审美意识 C. 审美关系 D. 知、情、意
3. 从历史角度看人类美学思想产生的基础是: A. 审美意识的积聚 B. 语言的产生与丰富 C. 艺术的发展 D. 情感的发展
4. 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 A.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B. 美的规律问题 C. 美感问题 D. 美的本质问题
5. 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
A. 宏观的方法 B. 艺术社会学方法 C. 唯物辩证法 D. 心理学方法
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 诗人对宇宙人生 , 须入乎其内 , 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 故能写之 ; 出乎其外 , 故能观之。入乎其内 , 故有生气 , 出乎其外 , 故有高致。”
所谓 “出乎其外”的基本意思是: A. 强调真实反映生活
B. 强调与对象保持适当的审美距离 C. 注意超脱是非
D. 注意对生活进行冷静的思考、体味
7. “劳动创造了美” 这一美学命题 , 出于: A.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B.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C. 列宁《哲学笔记》
D. 普列汉诺夫 《没有地址的信 》
8. 毕达哥拉斯学派对美的基本看法是: A. 美在理念 B. 美在关系 C. 美在和谐 D. 美在愉快
9. 苏东坡 《琴诗》说:“ 若言琴上有琴声 , 放在匣中何不鸣 ? 若言声在指头上 , 何不于君指上听 ? 曾被后人用来说明: A. 美是主观的 B. 美是客观的 C.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D. 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10. 中国当代美学曾出现过一个“空白”时代 , 它是: A.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中期 B. 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初期 C.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至世纪之交 D. 21 世纪以来 ”
11. 陆机说“ 收视反听 , 耽思傍讯 , 精鹜八极 , 心游万仞。 指的是美感活动
中的:
A. 想象 B. 灵感 C. 情感 D. 通感
12. 在美学理论中 , 美感的生理基础通常是指: A. 思维机能 B. 认知能力 C. 记忆表象 D. 感觉器官
13. 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感官的进化 B. 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C. 情感的丰富 D. 理论的指导
14. 美感是人的多重感觉因素的复合, 其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是: A. 满足感 B. 幸福感 C. 和谐感 D. 自由感
15.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这一类美感现象美学家解释为 A. 通感 B. 想象 C. 移情 D. 理解 ”
16. 石涛诗云:“ 吾写此纸时 , 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 , 江水随我起。”明:
A. 主体为客体而存在 B. 客体为主体而存在 C. 主客体关系和谐 D. 主客体关系互动
17. 黑格尔认为崇高的特点是: A. 理念压倒感性形式 B. 感性形式压倒理念 C. 理念与感性形式并重 D. 理念与感性形式统一
说 18. 弗洛伊德用来证明 恋母情结”的悲剧作品是: A. 《索福克勒斯 安提戈涅》 B. 埃斯库罗斯《普罗米修斯 》 C. 索福克勒斯 《俄狄浦斯王》 D. 欧里庇德斯《美狄亚》
19. 第一次将悲剧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的美学家是: A. 黑格尔 B. 弗洛伊德 C. 尼采 D. 叔本华
20. 李白诗云:“ 丹青能令丑者妍 , ” 说明艺术能够: A. 以丑衬美 B. 丑中有美 C. 化丑为美 D. 美丑合一
21. 杜甫的下列诗句中 , 属于“无我之境”的是: A. 戎马关山北 , 凭轩涕泗流 B.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C. 两个黄鹂鸣翠柳 , 一行白鹭上青天 D. 天明登前途 , 独与老翁别 “
22. 中国古代的 诗言志说”从艺术观来说属于: A. 表现说 B. 再现说 C. 反映说 D. 游戏说
23.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是: A. 意象是意境的升华 B. 意境是意象的升华 C. 意象是意境补充 D. 意境是意象的基础
24. 《古诗十九首》) 这段“青青河畔草 , 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 , 皎皎当窗牖。诗中的意象类型是: A. 仿象 B. 喻象 C. 兴象 D. 抽象
25. 柏拉图把灵感解释为: A. 艺术家的天才 B. 艺术家的顿悟 C. 天启 D. 神灵的凭附
26. 白居易《琵琶行》:“ 凄凄不似向前声 , 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再多 , 江州司马青衫湿。 说明: A. 琵琶女的琴声十分动人 B. 诗人参与了艺术意象的重建 C. 诗人同情琵琶女的不幸 D. 诗人与琵琶女意趣相投
27. 在美学史上,第一部美育专著是: A. 鲍姆嘉登 《美学》 B. 柏拉图 《大希庇阿斯篇 》 C. 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 》 D. 雪莱《为诗辨护》
28. 在美育方式中 , 最重要的是 A. 自然美 B. 社会美 C. 艺术美 D. 人格美
29. 张噪的“ 外师造化 , 中得心源。” 其意思是: A. 强调客体自然 B. 强调创作主体 C. 主客体交融 D. 主体对自然的认识
30. 孟子曾用“忧指忘心” 的寓言来说明: A. 心灵美高于形体美 B. 形体美高于心灵美 C. 心灵美与形体美不可替代 D. 心灵美与形体美并重
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30 小题 , 每小题 1 分 , 共 30 分 ) 1. B 2. A 3. A 4. D 5. C 6. B 7. A 8. C 9. C 10. A 11. A 12. D 13. B 14. D 15. C 16. D 17. A 18. C 19. D 20. C 21. C 22. A 23. B 24. C 25. D 26. B 27. C 28. C 29. C 30. A
第二部分
1,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名著《恶之花》是以 为审美主题的典型。 A真 B善 C美 D丑
2,在西方美学界,被称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 A鲍姆加登 B康德 C黑格尔 D席勒
3,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提出的悲剧效果的 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美学传统。
A迷狂说 B灵魂说 C模仿说 D净化说 4,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著名命题的美学家是: A亚里士多德 B康德 C黑格尔 D海德格尔
5,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著名命题的西方美学家是: A柏拉图 B黑格尔 C康德 D歌德
6,在西方美学史上最为强调通过审美达到理想完善的人格与人的自由状态的美学家是:
A卢梭 B莱辛 C席勒 D车尔尼雪夫斯基
7,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提出:“养吾浩然之气”,“充实之谓美”的美学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庄子
8,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结合西方美学思想提出了著名的: A境界说 B意境说 C意象说 D兴象说 9,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蔡元培提出著名的:
A美育代哲学说 B美育代道德说 C美育代真理说 D美育代宗教说
10,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体系化的美学理论家为:
A朱光潜 B宗白华 C鲁迅 D蔡仪
11,在1956年,围绕美的本质问题所进行的第一次美学大讨论中,持 “美”是“主客观统一”观点的美学家是:
A吕荧与高尔泰 B蔡仪 C朱光潜 D李泽厚 12,在西方,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观点的代表人物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黑格尔 D鲍姆加登
13,马克思在 中提出:“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著名的美学观点。
A《资本论》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D《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4,“诗意地栖居”揭示了人类审美与生存的关系问题,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西方美学家是:
A萨特 B海德格尔 C尼采 D叔本华
15,感官感觉力、精神感觉力和实践感觉力是人的 潜能包括的三个方面。 A审美 B思维 C认识 D想象
16,中国审美实践的出发点是 ,中国人思维的根本特点是实践感觉。 A象数思维 B抽象思维 C主客二分 D天人合一
17,在中国,气与韵,意与境在审美实践中之所以能够统一,形成气韵与意境,潜在发生作用的就是 的审美传统。 A意境 B中和 C气韵 D形神
18,中国的审美形态主要呈现出 境界与自然伦理哲学在审美中彼此融合的倾向。
A人生 B哲理 C诗乐 D和谐
19,与西方美学具有浓重的宗教意识相比,中国的审美文化更多地具有 化
的特征。
A模糊 B形象 C伦理
第三部分
1. 在美学史上 , 第一部美学专著《美学》的作者是:
A.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B.意大利哲学家维柯C.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 D.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2. 在西方美学史上 , 最早对美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是:
A. 柏拉图 《大希庇阿斯篇》B. 鲍姆嘉登《美学》C.《亚里士多德诗学》D.贺
拉斯《诗艺》 3. 马克思说“ 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 , 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 说明商人与对象建立的关系是:
A. 实用关系 B. 认识关系 C. 信仰关系 D. 审美关系 4. 在对美的集合化定义中 , 最核心的一个命题为:
A. 人是世界的美B.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C. 美是自由的形象D. 美是创造的结晶
5. 19 世纪中叶以前,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的:
A. 主要方法 B. 次要方法 C. 具体方法 D. 综合方法 6. 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的是:
A. 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B. 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C. 美与生活的差异性 D. 生活的辩证法
7. 孔子说 “ 诗三百 , 一言以蔽之 , 曰 : 思无邪” 这种艺术观属于: A. 再现说 B. 表现说 C. 娱乐说 D. 载道说
8. 陶渊明诗云:“万物皆有托 , 孤立独无依” 。这是一种: A. 相似联想 B. 接近联想 C. 对比联想 D. 类比联想 9. 从历史发展过程看 , 人类审美意识产生的前提是:
A. 人类的生产劳动 B. 语言的产生 C. 思维的成熟 D. 艺术的发展 10. 美感是人的多重感觉因素的复合 , 其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是: A. 满足感 B. 幸福感 C. 和谐感 D. 自由
11. 陆机说“ 收视反听 , 耽思傍讯 , 精鹜八极 , 心游万仞。 指的是美感活动中的:
A. 想象 B. 灵感 C. 情感 D. 通感 12. 在美学理论中 , 美感的生理基础通常是指:
A. 思维机能 B. 认知能力 C. 记忆表象 D. 感觉器官 13. 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感官的进化 B. 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C. 情感的丰富 D. 理论的指导 14. 钱钟书的“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 , 无痕有味”的比方 , 说的是审美中:
A. 感知 B. 表象 C. 情感 D. 理解
15. “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 《诗经》的这两句诗可以用来印证:
A. 美在距离说 B. 美在移情说 C. 美是愉快说 D. 美是生活说 16. 所谓“自上而下的美学” 也即:
A. 理论的方法 B. 经验的方法 C. 心理学美学 D. 科学主义美学 17. 康德在美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
A. 科学地揭示了美的本质 B. 把心理学引入美学研究 C. 揭示了审美与艺术的联系 D. 对美的本质进行了多层面的探讨
18. 周敦颐《爱莲说》“描绘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这一意象类型:
A. 仿象 B. 喻象 C. 兴象 D. 抽象
19. 第一次将悲剧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的美学家是: A. 黑格尔 B. 弗洛伊德 C. 尼采 D. 叔本华
20. 李白诗云:“ 丹青能令丑者妍 , ” 说明艺术能够: A. 以丑衬美 B. 丑中有美 C. 化丑为美 D. 美丑合一 21. 杜甫的下列诗句中 , 属于“无我之境”的是:
A. 戎马关山北 , 凭轩涕泗流 B.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C. 两个黄鹂鸣翠柳 , 一行白鹭上青天 D. 天明登前途 , 独与老翁别 22. 中国古代的 诗言志说”从艺术观来说属于: A. 表现说 B. 再现说 C. 反映说 D. 游戏说 23. 郑板桥所谓的“胸有成竹” 实际就是指:
A. 艺术想象的特征 B. 艺术技巧的掌握 C. 对生活意蕴的领悟 D. 艺术意象的孕育
24. 艺术创作中 , 激发艺术家的意象思维 , 艺术意象创造的最初动力是: A. 创作动机 B. 艺术敏感 C. 创作灵感 D. 艺术想象
25.“曲高和寡” “知音难求”反映了接受主体与作品之间的鸿沟,跨越这条鸿沟有待于通过欣赏者的: A. 观 B. 品 C. 悟 D. 思 26. 被称为现代美育之父的是:
A. 亚里士多德 B. 鲍姆嘉登 C. 黑格尔 D. 席勒 27. 在审美教育中 , 最主要的方式是: A. 自然美 B. 社会美 C. 艺术美 D. 人格美
28. 孔子说“ 君子之德风 , 小人之德草 , 草上之风必偃。 可以用来形容:
A. 自然美 B. 人格美 C. 美育的感性特征 D. 美育的愉快特征 29. 中国先秦时代对自然审美的基本方式是:
A. 比德观 B. 天人合一 C. 畅神说 D. 做自然的主宰 30.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
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B. 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C. 净化情感陶冶心灵 D.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30 小题 , 每小题 1 分 , 共 30 分 )
1. C 2. A 3. A 4. B 5. A 6. B 7. D 8. C 9. A 10. D 11. A 12. D 13. B 14. D 15. B 16. A 17. D 18. B C 19. D 20. C 21. C 22. A 23. D 24. B 25. B 26. D 27. C 28. C 29. A 30. D
二、 判断正误题
1,美学不仅仅是一个对世界的局域性的考察,它同时也为全面的人生观、世界
观提供了一个贯通性的视角。
2,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美”字为:“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与善同意。”
3,在中国“美学”一名较早见于1875年德国传教士花子安《教化议》一书中。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结合西方美学思想,提出了“境界”说,使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又得到新的理论发展。
5,1956年,对朱光潜唯心主义美学观的批判引出中国当代第一次美学大讨论。
6,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7,审美关系是审美现象中内在于审美现象的两个基本点即:审美主体和审美对
象之间的关系。
8,审美形态是人对不同样态的美的归类与表述。
9,美育思想早在古希腊柏拉图时就已提出,在18世纪席勒那里获得了最高的表、
达。
10,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的生存,并且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成长。
11,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即与人生本体最切近、最易相通的人生实践。
1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
1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14,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主要是指构成具体事物的色彩、线条、形状等能够被人
的耳目所直接把握的感性属性,这是由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精神观照活动所决定的。
15,“崇高”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美学范畴发源于近代,而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
态看待的是康德。
16,气韵是主要属于雅文化之内的审美形态。 三、名词解释
1,美学:是有意识地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得的系统理论。绝
大多数(但非全部)这种思考,会自觉地自称为\"美学\"。
2,审美意识:指的是尚不成熟、不自觉或不清晰的有某种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没有获得系统性理论性的表述,或者仅仅通过审美实践活动体现出来。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的审美意识与高级的审美意识两个层次。
3,形式美:是美的形式因获得普遍性的美感而被人单独抽取出来所形成的一种
美,是美的形式的升华。
4,悲剧:
5,荒诞:
6,人的风度美:指人通过静态或动态所展示出来的风采和气度美。是人们在言
谈、举止、情趣、态度、文化修养等方面体现出来的一种美,它既是一种静态美,也是一种动态美。
7,形体美:是指人的身体所显示出来的令人悦目的美的形态。
8,艺术美:是一种美的形态,是指人类创造的艺术的美,它是艺术符号系统所显现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9,自然美:是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美。
10,社会美:
11,举止美:指人体的各部分在空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动静相合、自然协调的姿
态美。
四、解答题
1, 简述音乐美的特征
(1) 音乐艺术是一种具有时间性的美的艺术。 (2) 音乐艺术是一种具有的不确定性的美的艺术。
2, 舞蹈美主要表现那几个方面,各是什么?
(1)动作美 (2)节奏美。 (3)韵律美。
3, 简述绘画美的具体表现
(l)绘画的点、线、面的美。 (2)绘画的-色彩美。 (3)绘画的构图美。
4, 摄影美表现在那几个方面,各是什么?
表现在4个方面。它们是: (1) 构图美 (2) 色彩美
(3) 光线美 (4) 意境美
5, 简述电影的审美特征
(1) 直观视像性 (2)幻觉逼真性。 (3)时空再造性。 (4)画面运动性。
6,社会美的特征
社会美的特征体现为三点:社会性、意蕴性、稳定性。
社会性:指社会事物的美植根于社会实践,具有显著的社会属性。 意蕴性:指社会美中具有主导作用的是社会事物的意蕴因素。它包含两方面意思:善是社会美的灵魂;而善被蕴涵在美中,也就是说社会善的内容体现于社会的感性形式之中。
稳定性:指社会事物的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7,社会美的特点
(1)直接的社会实践性 (2)鲜明的社会功利性
(3)社会美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重在内容。 (4)突出的社会历史性
8,人的美分那几个方面,各是什么? 六个方面:它们分别是:
1,容貌美。2,形体美。3,举止美。4,风度美。5,语言美。6,服饰美。
9,服装的美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它们各是什么? 7个方面。它们分别是: ①服装的色彩美。 ②服装的款式美。 ③服装的结构美。 ④服装的材质美。 ⑤服装的花型美。
⑥服装的搭配美。 ⑦服装的装饰美。
10,喜剧性分那几个类型,各是什么? 1、喜剧。2、滑稽。3、讽刺。4、幽默。
11.形式美与美的形式区别
形式美属于美的形式因素,但又不等于美的形式。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具体的美的形式和抽象的形式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形式美总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概括出来的共同法则;另一方面,形式美又总是渗透在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之中,通过它们体现出来。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12,什么是形式美的组合规律,它们各是什么?
色、形、音这些形式美的自然因素根据一定的结构原则加以组合,就构成了形式美的组合规律。形式美的组合规律主要包括: 整齐一律、对称均衡、比例匀称、节奏韵律、多样统一,黄金分割。
13,简述形式美的特性
1,抽象性:指个别的美的形式中能抽取出某种富有美感的共同形式特征。 2,相对独立性:是指形式美具有不受内容制约的自由特性。 3,装饰性:是指形式美具有装点和修饰事物外观的特性。
4,符号性:是指形式美具有审美符号特性。这一点在艺术中体现得尤为鲜明。 五、论述题
1,试述艺术美的特征
(1)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的真实反映。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艺术美的形象和一般美的形象不一样;艺术美的形象,带有典型的意味。一个艺术家成熟的标志,在于他能否创造艺术的典型。另一方面,艺术家对客观计会生活的选择和评价,有他们的情感态度、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莱辛说,戏剧创作尽管在题材上相同,但是有不同的“结”和“解”。这涉及到不同艺术家对相同题材的处理和评价。
(2)艺术美是艺术家主观感受的体现。艺术是充满艺术家的真情实感。艺术
美反映现实美,渗透了艺术家的情感。石涛说:“先受后识,识然后受,这个“识”,包含了艺术家的情感体验和评价。而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要“尊而守之,强而用之”,充分而又独特地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3)艺术美对现实生活有形式上的美化。艺术的形式是借助一定的媒介(质料)来表现的,它与现实生活中的形式自然有所区别。这种形式上的追求,不能不带有艺术上的提炼和加工。从图案的单纯化、规则化到诗歌语言的规律化,从音响的节奏、旋律、和声等到影视中的蒙太奇、长镜头,都受着艺术形式美的规律制约。艺术形式上的美化,不仅是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段,而且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总之,艺术美是艺术符号中形式和意蕴的统一;艺术创造中创造和规范的统一;艺术接受中个体和社会的统一。
2,下面是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一段话,根据这段话谈谈你对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什么叫作美?„„“自然”是美的,这是事实。诸君若不相信,只要走出诸君的书室,仰看那檐头金黄色的秋叶在光波中颤动;或是来到池边柳树下俯看那白云青天在水波中荡漾,包管你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这种感觉就叫做“美”。我前几天在此地斯蒂丹博物院里徘徊了一天,看了许多荷兰画家的名画,以为最美的当莫过于大艺术家的图画、雕刻了,哪晓得今天早晨起来走到附近绿堡森林中去看日出,忽然觉得自然的美终不是一切艺术所能完全达到的。你看空中的光、色,那花草的动,云水的波澜,有什么艺术家能够完全表现得出?所以自然始终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艺术的范本。艺术最后的目的,不外乎将这种瞬息变化,起灭无常的“自然美的印象”,借着图画、雕刻的作用,扣留下来,使它普遍化、永久化。什么叫做普遍化、永久化?这就是说一幅自然美的好景往往在深山丛林中,不是人人能享受的;并且瞬息变动、起灭无常,不是人时时能享受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艺术的功用就是将他描摹下来,使人人可以普遍地、时时地享受。艺术的目的就在于此,而美的真泉仍在自然。
答,(1)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区别(5分) (2)艺术美和自然美的关系(5分)
3,试述审美意识、审美思想和美学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审美意识:指的是尚不成熟、不自觉或不清晰的有某种审美追求的意识,它
往往没有获得系统性理论性的表述,或者仅仅通过审美实践活动体现出来。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的审美意识与高级的审美意识两个层次。初级审美意识最典型地存在于原始社会中,也大量地存在于当代人类日常的生活或民间形态中。审美意识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是\"美的\",其是\"美学\"所源自的基础,所以,可以称之为\"审美的\"。只是由于它的不发达、朦胧、片断的形态,只能称为\"审美意识\"。
审美思想:是思想主体较自觉地对艺术、美或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的成果。它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自觉的、有一定系统性、理论性的思考,其理论表述也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追求。比审美意识更进一步。不过,美学思想尚未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或独立的思考,未有对审美现象独立的、整体性的表述。在思想史上,它或以哲学的形式出现,或以文艺评论、创作思想的形式山现。在美学的思想资源中,它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美学:是有意识地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得的系统理论。美学比审美意识、美学思想出现都晚,它是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创立的一门学问,到目前为止,美学虽属一门年轻的学问,但已经是一门较为成熟的理论学科。 (2)联系:
审美意识、审美思想是美学得以产生的前提基础,没有审美意识、审美思想就不可能产生美学这门学科。而美学是对审美意识、审美思想的自觉的、有意识的系统总结和思考。
4,试述自然美的特征
自然性、形式性、变易性、寓意性、象征性、两重性。
(1)自然美的自然性,是指自然物的美具有非人为的天然属性。“花自飘零水自流”,它的属性和形式是天然呈现着的,而非人类主观意志所改造成的。同时,自然美的存在是一种现实的自然性存在,其本身不构成人类的社会关系。
(2)自然美的形式性,是指与社会美、艺术美相比较而言,自然物的形式因素在自然美中具有主导作用。自然物作为审美对象而呈现,首先是以赏心悦目的直观形式吸引人的注意力、想象力和情感,而不是它们的内在意蕴。而且,对人类来说,在特定的对自然的审美体验状态中,自然物的形式本身似乎就意味着意义。自然美的形式以鲜明、清晰、具体、生动的感性方式显示出来。自然事物以它充满个性特征的声、色、光、形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3)自然美的变易性,这是指自然物的美具有变动特性。理解这个特征有一定难度,可以从三方面来把握:第一,自然事物本身充满活力。第二,自然事物唤起人的不确定联想。第三,人赋予自然事物以不同的意义。由于自然事物的
运动变化,自然对象与人的不同联系,表现出丰富多采的自然美,体现出它的变易性,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4)寓意性和象征性,自然物的象征性的客观根据在于自然物的形象与人类生活形象和某种品质的形象表现客观上有类似之处。周敦颐的《爱莲说》赞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犹如人的高贵品质,这也是由莲的各种自然特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婷婷静植、清香四溢所决定的,人们由此赋予它高尚的品格,并从中观照自身。
(5)两重性。自然美的两重性。由于自然事物反映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同-自然对象具有美和丑的两重性,这是自然美的-种特殊审美特性。自然事物的美丑两重性根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由于自然属性在人类社会中作用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审美评价。如果离开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生活的联系去理解,就失去了客观依据。
5,简述悲剧的审美特点
(1)悲剧的美是矛盾冲突美,它建筑在悲剧冲突的历史必然性的基础上。悲剧是表现美与丑的冲突的。凡是正义的,善良的、进步的,新生的是属于美的一方;邪恶的、凶残的、落后的、反动的是丑的势力,双方发生矛盾冲突,通过美丑的冲突,美的东西不可避免地遭失败,甚至被毁灭,才产生真正的悲,形成悲剧。因此,悲剧是表现美丑的矛盾冲突,并以美的失败、毁灭而告终。但是如若以为凡是美的毁灭一律都是悲剧性的,这种认识也是肤浅的。在悲剧中,美的毁灭必须是在与丑的斗争中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是有它的必然性的,而这种必然性又是由美丑冲突本身的历史必然性所决定的。
(2)悲剧的美是情感升华的理性美,它建筑在以理率情的基础上。悲剧主人公选择灾难,迈向死亡,完全出于对人生价值、生存意义、自由与死亡、现实处境与未来命运的深沉思索后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认识到人泰然处于种种非人境况尚心安理得的可“悲”和逆来顺受屈尊听命的可“耻”后,采取的意识清醒的自觉行动。“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不是盲动的激情,而是理性的清醒。
(3)悲剧的美是人类尊严的体现,它建筑在发现人的价值的基础上。悲剧冲突必然表现出残酷的斗争与苦难,但是我们从悲剧人物身上看到的不是消极沉沦,而是英勇无畏。悲剧情神的本质不在苦难如何深沉,而在主人公对待苦难的态度、
对待痛苦的方式。一部真正的悲剧,主人公总是自觉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黑暗势力的抗争中,从他们竭尽全力的斗争中,使我们感受到人的生命力,激发起我们的人类尊严感和作为人的努力向上的意识,悲剧的崇高精神是发现人的伟大,更深刻地体验人作为人的价值,提醒我们记住人是不朽的,有勇气、荣誉、希望、自豪、同情心和牺牲精神,从而促使我们把人的生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6,根据自己对某一类艺术的爱好或兴趣,试从美学的角度谈谈你对它的认识。 7,通过美学的学习,谈谈你对美的认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