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先叙后议作文

来源:华佗健康网
先叙后议作文

篇一:语文作文基础知识

写 作 方 法:

1、第一人称叙事法 2、第三人称叙事法 3、顺叙法 4、倒叙法 5、插叙法 6、补叙法 、7直接抒情法 8、间接抒情法 9、先叙后议法 10、先议后叙法 11、夹叙夹议法 12、借物抒情法 13、托物言志法 14、对照比较法 描 写 方 法:

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通过对容貌、神情、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来表现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5.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

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

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

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也可分为风景描写、静态物与动态物体的描写 表 达 方 式 有以下五种: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

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

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说 明 方 法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例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就举出了新疆和内蒙古沙荒区治沙成功的事例,说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

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2)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引用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传说,谚语俗语,诗词句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就引用了唐朝张嘉贞的话,说明赵州桥的设计和施工巧妙绝伦。

好处: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是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3)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例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中,为了说明宴会厅的建筑面积,作者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有五千个席位的宴会厅又是另一番景象。它的面积有七千平方米,比一个足球场还大,设计的精巧也是罕见的。” 好处: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4)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

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5)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运用分类说明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和事理的不同方面分别加以说明。例如:《看云识天气》中就分别说明了各种云的形态。 好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方法中的打比方与修辞手法中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

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例如:《中国石拱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彩虹。就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表现出石拱桥的基本特征,给人以美的感觉。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7)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的 “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注意 摹状貌与打比方是有区别的,简单来说:只要不是明显的比喻,或者只是单一的比喻,一般归入“打比方”中。 好处: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 (8)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有时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例如《统筹方法》一文中,作者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给统筹方法下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语言简明、扼要、准确。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义;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好处: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9)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在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什么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词语可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符合客观事实,因为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也有可能是冰雹。 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好处: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理解。 (10)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某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好处: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修 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所谓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 感染力,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

体的、适度的表达。修辞运用语言(包括它的书面形式即文字)的特点,同时也受语言特点的制约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

1【比 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 甲像乙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例: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是、成为)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 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A: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B:拟物:把人当物写拟物。 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3【夸 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

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我家门前只有巴掌大的地方。

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 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 排比可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5【对 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

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满招损,谦受益。

6【反 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7【设 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设问可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 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 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0【借 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

群众的一切财产)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袁世凯代钱)

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11【反 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 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3【顶针】用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前后顶接,蝉联而下,促使语气衔接。 例: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

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 善可亲近,近可闻,闻思修习即臻善 生有老病,病有死,死去活来再受生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篇二:听后感指导 听后感指导

听后感与读后感在写法上是一样的。但是听后感比读后感的难度较大,听后感更重要考查学生的听力情况,所以听到的内容很关键。具体方法如下:

一、 老师在读的同时在稿纸上作好记录。不是长篇的记录,由于老师的语速不可能给你充足的时间来记录内容,所以要抓住材料中的重点记录。例如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具体的事情不要记录,要认真听完阅读的内容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叙述事情。 二、 要听出材料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或者写作情感。往往一

上面这是我在复习指导中讲到的内容,相信听课的孩子一看就会明白,我建议学生采用先叙后议的写法。先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再从材料中找出让你感悟最深的一个镜头(片段场景)这就是感动部分。感悟就是通过这个镜头的叙述你有什么收获道理,此时可以发表你的观点或者议论。感想就是根据你收获的道理联系自己今后的实际生活,今后的影响。感动、感悟、感想是重点部分。

篇三:记叙中穿插议论 记叙中穿插议论

1 明确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懂得记叙与议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2 能够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把人、事、物中的关键点叙述清楚。

3 能够用言简意赅、恰如其分的议论来深化主题。 一、课前尝试

1 什么是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又有何不同? 2 记叙文中的议论有哪几种方式?有何作用? 3 如何处理好记叙文中记叙与议论的关系?

4 以“平凡中的伟大”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注意在文中适当穿插议论。 二、习作交流

小组交流,就同学的习作找出议论这一表达方式在文中使用的情况,并指出其成功与不足之处。 习作评析: 三、范例分析

下面这篇短文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什么问题?如何修改,才能使之符合记叙文的文体要求。 给咖啡加点糖

写完同学录,我重新看了这一页密密麻麻的字,里面将自己积蓄已久的话一字不漏地写在了纸上。我微微一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自己写的,三年了,三年来她我好像背了一个大包袱,现在

终于可以如释重负。三年前,我与蓝发生了误会,从那时起彼此便处于僵持状态,多少次我曾试着去与她合好,可是倔强的脾气阻拦了我。我一次次想要去做,但一次又一次退缩

了。今天要在我的同学录上写下毕业寄语,是经过了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才尝试地将话语写下了,一把枷锁终于打开了。 一直以来,我都独品一杯没有加糖的黑咖啡,咖啡是自己选择的苦涩也只能独尝。其实我早该快乐了,只是不愿打开心扉,让自己走出那片雨林。

谋事在人,只有去尝试才有希望。尝试,需要你有勇气面对眼前的困难,有毅力去排除阻碍,有信心相信一定会成功? 愿不愿意尝试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或许尝试是艰难的,甚至有可能遭受失败,但是如果不愿意尝试,最终的结果将是失败。 勇敢地去尝试,其实一切皆有可能。既然你认定了那个目标,便要不顾一切地尝试去做,或许等待你的将是一片光明,满园的芬芳。或许你正在独品一杯浓咖啡,尝试往里面加点糖,那会更醇香。敞开心扉,尝试着将心中的枷锁打开。 1 找出本文的记叙和议论的内容:

2 小结记叙文中的议论这一表达方式使用要求: 四、课堂训练

1 扩写古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要求有具体的描写和适当的议论,字数200字以上。 2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人,并对他或她作外貌描写,着重刻画其

眼睛。要求①通过外貌描写,让这个人给读者留下一定的印象;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③要有适当的议论;④不少于200字。 五、评价分析

对于上面的回答分组开展自评和互评。 六、归纳总结 七、课后拓展

请以《回家》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叙议结合,或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

天快亮,月光陪伴街灯,像初次送他回家的恋人。 车窗外,夜色退向身后,空出一半多美的清晨。 还有谁,舍了昨天黄昏,来同我作个天涯陌路人。 想念的,孩子眼里纯真,讲了一半的故事还在等我完成。 回家,破了洞的睡衣里面让心有段自由的旅程。

回家,卸了妆的面孔背后,是我梦中细细的鼾声。(节选自林魏的歌曲《回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