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7: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来源:华佗健康网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理论成果

训练42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选择题

1.《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说:“但比较起来,魏源的态度则更鲜明……他的《海国图志》第一稿脱稿,他在书中主张应在广州设立造船厂和兵工厂,延聘法国和美国工程师进行建设,并教授船只的航行和武器的使用。”其主张体现了( )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师夷长技以自强” 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④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2.林则徐至广东禁烟时称茶叶、大黄是“制夷之大权”,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视中华。”魏源则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表明( ) A.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B.“天朝上国”观念有所改变 C.英国受制于中英贸易 D.华夷观念被打破

3.(2016·德州高三期末)19世纪末,有人认为:“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若守此不失,虽孔孟复生,岂有议变法之非者哉。”据此判断他( ) A.反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D.倡导革新政治,变法维新

4.右图漫画中人物的装扮讽刺了( ) A.顽固派的“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维新派的“移花接木” D.革命派的“三民主义”

5.(2017·上饶调研)1895年,李鸿章评价李提摩太译作《泰西新史揽要》

一书时说:“我邦自炎农唐虞以前,以天下为公;嬴秦而降,以天下为私。以天下为公则民

1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主之,以天下为私则君主之……至我大清,海禁大开……殆将复中国为天下大公之局。”这表明李鸿章( ) A.对世界大势了然于胸 B.对西方近代民主有所认识 C.试图以古制治理当世 D.认为民主实践已刻不容缓

6.(2016·广东百校质量分析联考)郭嵩焘在总结自己的观点时写道:“顷数十年,汽轮车船夺天地造化之奇,横行江海,无与为敌。而究其意之所极,贾市为利而已。”郭嵩焘在此认为西方侵华的目的是( ) A.炫耀武力 C.通商谋利

B.开办工厂 D.占领中国

7.(2016·黄石9月调研)某著作中写道:“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该作者持此观点的目的是( ) A.结合国情减轻变法阻力 B.尊孔复古为称帝服务 C.借鉴西方解决信仰危机 D.定国教以树孔子权威

8.1895年严复指出:“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由此可见,严复认同的“自强”路径有( )

①学习西方科技 ②推翻君主制度 ③提高国民素养 ④倡导民主科学 A.①③ C.①②③

B.②④ D.②③④

9.甲午中日战争前两年,军机处章京陈炽在《庸书》中说:“琉球、越南、缅甸,其亡不旋踵也;日本,变法者也,而至今存也,强且富焉;暹罗、朝鲜,欲变而未变者也,其势岌岌然如不终日。”下列属于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这一思想主张的是( ) A.“商战” B.“自强”“求富”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10.(2016·河南中原名校学术联盟摸底)1894年夏历七月,御史安维峻弹劾康有为“非圣无法,同少正卯,圣世不容,请焚《新学伪经考》,而禁粤士所学”。这是因为此书( ) A.否定了孔子圣人的地位

1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B.动摇了顽固派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 C.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 D.批判了专制主义的君主制度

11.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这说明( ) A.晚清社会不同阶层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 B.立宪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主革命运动成为强大的社会风潮 D.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一场政治运动

12.(2016·深圳一调)立宪派在不同历史阶段名称各不相同:戊戌变法时为维新派,戊戌政变后为保皇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不论如何变化,不变的是( ) A.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C.阻碍社会进步发展 二、非选择题

13.(2016·潍坊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陈子龙(1608~1647),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崇祯十一年(1638)夏,南寇北奴,日益滋大,陈子龙以“君子之学,贵于识时;时之所急,务之恐后”的紧迫感与徐孚远一起,取明朝名卿大臣“有涉世务、国政”之文,撷其精英,辑成《皇明经世文编》一书,选文以“明治乱、存异同、详军事、重经济”为原则,内容包括政治、典章、财经、军事、学校等,并根据现实问题加作旁注,表达政治主张。陈子龙等编辑此书的目的,是为了“上以备一代之典则,下以资后学之师法”,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俗儒是古非今,撷华而舍实”的坏风气。这部书的出版,对稍后黄宗羲、顾炎武等人讲求实用之学起了先行作用。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陈子龙辅佐南明弘光朝,清兵陷南京后,于1647年投水殉国。

——摘编自朱东润《陈子龙及其时代》等

材料二 除了追求自身的修养,理学还提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任务,但这却被很多自诩为理学家的人所忽略。因此出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理学发展路向,即“理学修身派”和“理学经世派”,前者以倭仁为代表,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后者以曾国藩为代表,更注重建功立业。曾国藩率湘军战胜了太平军,暂时保住了满清政权;之后,他又提倡并发起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之门。他所做的一切,正是出于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家国天下”的思想和责任。“理学经世”是曾国藩思想体系的精髓,他认识到:理学——经世——躬行是理学经世思想的全部,而且只有躬行才是理学经世思想的真正价值所在。而在实践中,他又始终将道德主义与实用主义相结合,前者是本,后者是用。这再一次证明了曾国藩是“我国旧有教育理论与制度下所产生的最良之果之一”。

——摘编自张凡《曾国藩的经世致用思想初探》

1

B.坚持改良主义路线 D.维护专制主义政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陈子龙与曾国藩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及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子龙与曾国藩经世致用思想的共通之处。

14.(2016·汉中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海权思想的产生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海洋由天堑变为通道,不再具有不可逾越性;二是对安全造成威胁的势力从海洋而来。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敌人主要是来自海上的西洋诸国,由此催生了海防思想的形成,体现在以近代海军作为防御手段。林则徐、魏源最早提出建立西式海军以防御海上的入侵。林则徐认为“剿夷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林、魏的主张被左宗棠、李鸿章等继承。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清朝在甲午战争前完成了西式海军的创建。在马汉海权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也注意到海权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时人论曰:“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而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晚清民国官方也对海军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光绪二十八年(1902)政务处奏称:“海军实为立国之要,平时巡阅洋面,保护商税。”但是马汉海权理论的扩张性和弱肉强食的强权特质并未在中国落地生根,清政府虽大倡创建海军,但其着眼点只是近海防御和本土防御,如姚锡光在《拟就现有兵轮暂编江海经制舰队说帖》中所言:“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坐失。”言下之意,建设海军的目的仍是防卫沿海省份。 ——摘编自高月《近代中国海权思想浅析》

以“近代中国的海权思想”为主题,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答案』精析

1.D [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故①正确;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故②错误;魏源主张以“制夷”为目的,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故③正确;魏源《海国图志》的这些主张引导人们了解西方世界,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2.B [材料分别描述了林则徐和魏源两人的观点,不是表明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故A项错误;林则徐至广东禁烟时仍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视中华”,但魏源在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反映出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的长处,以中国为中心的“天朝上国”观念有所改变,故B项正确;英国受制于中英贸易与魏源主张不符,故C项错误;魏源仍称西方为“夷”,可见没有打破华夷观念,故D项错误。] 3.B [材料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可知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故B项正确;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其反对变革政治,故D项错误。]

4.B [顽固派是固守传统观念,不符合漫画中“穿洋装”的信息,故A项错误;漫画中官员穿着洋装,却戴着清朝官帽,留着长辫子,显然是洋务派,故B项正确;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主张推翻清王朝统治,显然不可能戴清朝官帽,故D项错误。]

5.B [从材料信息看,李鸿章认为“以天下为公则民主之”“殆将复中国为天下大公之局”,这说明其对西方近代民主有所认识,故选B项。A项夸大了李鸿章的思想认识;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该思想不能等同于实践,故D项错误。]

6.C [A、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B项错误;从材料“而究其意之所极,贾市为利而已”可知,郭嵩焘认为西方侵华的目的是倾销商品获得利润,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7.A [康有为把孔子塑造成改革的鼻祖,其目的在于利用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以减少顽固派的反对,推动维新变法,故A项正确;康有为“尊孔”是为了维新,推行西方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关于借鉴西方的信息,故C项错误;“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等信息表明,康有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革,不是仅仅为了树孔子权威,故D项错误。]

8.A [材料中“标者何?……练军实”表明学习西方科技,故①正确;依据材料中“1895年严复”的信息可知,当时是戊戌维新兴起,而严复主张君主立宪制,故②错误;依据材料内容“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说明要提高国民素养,故③正确;注意“民主科学”,这是

1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9.D [早期维新思想家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经济实力,通过与外国列强进行“商战”挽救民族危机,与材料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时期主张“自强”“求富”,希望挽救民族危机,与材料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力图改变中国被动落后的不利局面,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与材料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梁启超作为维新变法时期的重要推动者,极力主张在清王朝进行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的统治,与材料题意相符,故D项正确。]

10.B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说明几千年以来人们信奉的儒家思想不是孔子开始提出的思想,是后世不断修订的,并没有否定孔子的圣人地位,相反地康有为把孔子奉为改革的先师,故A项错误;《新学伪经考》动摇了长期以来的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因此也就动摇了顽固派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因此遭到他们的攻击,故B项正确;在《新学伪经考》中并未直接批判封建的伦理道德,故C项错误;《新学伪经考》主要是维新派进行理论性的宣传阶段,并没有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且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故D项错误。]

11.A [晚清社会不同阶层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与“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相符,故A项正确;“今日立宪之声”反映了社会舆论,但不等于立宪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项错误;立宪运动是改革,而不是“民主革命运动”,故C项错误;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一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与“1905年”不符,故D项错误。]

12.B [立宪派属于资产阶级派别,主张通过社会改良发展资本主义,故B项正确,A、D两项错误。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思想体现了社会进步潮流,故C项错误。]

13.(1)特点:陈子龙重视总结治世经验教训,借编书表达政治主张,希望改变学风、文风。曾国藩侧重身体力行,注重建功立业;接受西方科技,推动洋务运动。 背景:陈子龙:封建社会末期,传统社会危机四伏,各种矛盾激化。 曾国藩:近代前期社会转型;西方文明冲击;民族危机严重。

(2)共通之处:通过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维护封建王朝统治。都体现了传统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冲击了当时不重实际的学风、文风。两者影响深远,陈子龙影响了明末清初思想家。曾国藩参与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未能扭转社会发展大势。

14.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近代的海权思想逐渐发展起来。海权思想发展起来的条件一方面是脱离闭关锁国状态,海洋成为对外联系的通道;另一方面是国家面临着来自海上的安全威胁。

中国近代的海权思想首先是发展海上军事力量,抵御外敌入侵的海防思想,从林则徐、魏源到洋务派再到20世纪初的政府官员,这种思想始终是一脉相承的。其次是关注海权与商业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海权是发展商业的保证,主张通过兴海权来发展中国的商业,与帝国主义列强竞争。但是,与帝国主义列强不同,中国的海权思想不包含侵略扩张和强权掠夺的主张,

1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主要是着眼于近海和领土的防御。表明了中国近代海权思想的正义性。

『解析』 根据材料,划分层次,从近代中国的海权思想的产生条件、主要内容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