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石窟寺历代修复及宗教活动考述
来源:华佗健康网
2012年第14期 总第231期 THE SILK R0AD 、缇三殇 考古与考察I 北石窟寺历代修复及宗教活动考述 詹社红 (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甘肃庆阳745002) [摘要]北石窟寺现存阴刻和墨书题记150余方,石碑8通,其内容涉及开窟造像、扩建修缮、宗教活动等方面,为研究 古代陇东地区的佛教发展提供了,翔文可靠的文字依据。本文根据遗存的文字资料对北石窟寺历代的扩建修缮及宗教活动 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北石窟寺;佛教文化;宗教活动 [中图分类号]K87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l15(2012)14—0044—05 北石窟寺创建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历经西魏、北周、 263窟、32窟、257窟。这些洞窟造像线条流畅,细腻生动,是 唐代的精品。 北石窟寺现存石碑8通,窟龛和崖面上阴刻和墨书题 隋、唐、宋、元、明、清数朝代的增修和扩建,现存大小窟龛 308个,石雕造像2429尊,壁画70平方米,石碑8通,阴刻 和墨书题记150余方。1988年1月13日,北石窟寺被国务 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石窟寺地处丝绸之路东段,在通向西域大道之侧。佛 教从西域向内地传播的过程中,北石窟寺是必经之地。汉末 魏晋以来,我国黄河流域地方政权反复更替,战乱不休,广 记1 5O余方,依据这些题记和碑记可探知历史上北石窟寺 的一些大型佛事活动及窟龛维修情况。 一、历代题记考 171龛下阴刻:“显庆元年岁/次六月甲午/九日壬口未/ 口崇义州故/口洛口口府/口造像一龛/口托生西方/口皇帝 口乃/口劫口口口(唤)。’’在210龛下阴刻:“显庆四年九月廿 大贫苦百姓饱受战争之苦,民众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混乱,传 统的儒教文化信仰发生了危机,而佛教济世救民的思想正 好迎合了广大民众渴望和平与安宁的心理,得到了普遍认 同和接受,从而促进了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北魏诸帝大多崇 五/日清信女杨大娘为/亡夫敬造阿弥陀像/一龛愿亡者托生 西方/俱登正觉/清信女屈大口(姐)李口卜心供养。”这两则 均为造像题记,是北石窟寺发现的唐代最早题记。唐高宗显 庆元年六月九日(656年6月9日)崇义州信士开一龛,内雕 一尚佛教,利用佛教收揽人心,加强统治,开窟造像风靡一时, 寺院林立,盛况空前。北石窟寺就是当时佛教东传发展思潮 的生动体现和具体反映。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是北魏165 窟.西魏135窟、70窟,北周240窟。尤其165窟规模宏大. 造像雄伟,风格独特,是当时开窟造像的杰作。 隋朝虽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它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中 国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在政治和经济上采取了一 系列新措施,这一切为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 佛、二弟子、二菩萨;显庆四年九月二十五日(659年9月 25日)杨大娘为亡夫敬造阿弥陀佛一龛。善男信女可以在极 其有限的崖面上开龛造像.说明北石窟寺当时的佛事活动 非常兴盛。 32窟正壁大龛南侧、力士的顶部壁面阴刻:“大周如意 元年岁次壬,辰四月甲午朔八日戊,戌太州仙掌县人奉/义义 郎行泾州临泾县/令杨元裕敬造阿弥/陀像一铺/凡夫普明五 明慧口(开)/六通海镜万口(法)而临/有机倾心 口(橼)口 口(愿今)/口大者欤口口(泾州)临泾/县令杨元裕奉为口/亡 口银青光禄大夫,行空侍郎口泾州/口口亡口(娘)弘口(麓) 郡夫/人口(京)兆口(秦)氏敬造阿/弥陀像一铺口口阿/…… 门………‘……口茹,t力化此,三而着优,写口赈给,披 道/……口口有门口泊,无口大拯,沦溺宕开,盖/……口 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文帝笃信佛教,大力扶植佛教 发展。据《续高僧记》记:“开皇伊始,广树仁祠,有僧行处,皆 为立寺。”开皇元年(581),隋文帝普诏天下,听任出家,令百 姓计出口钱,营造佛寺、佛像等。经过隋文帝和隋炀帝父子 的大力扶植,在周武帝灭佛之后,中国佛教重新出现了生 机.开始蓬勃发展,开窟造像非常兴盛,且形式多变。北石窟 寺现存隋代窟龛63个,具代表性的有85窟和151窟龛。 唐代是一个政治巩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代。当 时.统治阶级都推崇和弘扬佛教,佛教的发展一度达到高 口魄游月辰,神驰紫火,永固层窟,口/……口山海田……” 杨元裕祖籍太州仙掌县。唐初为华州华阴县,为避武太 后祖讳,唐重拱元年(685)改华州为太州,改华阴县为仙掌 县。神龙元年(705)复旧。州治在今陕西华县,县治在今华阴 县。如意元年(692)杨元裕任泾州临泾县令之际,正好是称 华州华阴县为太州仙掌县。唐泾州临泾县,县治在今镇原, 潮.开窟造像风靡一时。在唐代,北石窟寺进入其开窟造像 最辉煌的时期,从初唐到盛唐以至晚唐,共计开凿大小窟龛 208个.占整个窟龛总数的80%,具有代表性的是222窟、 44 ll __ * l 迁至皇 是北石窟寺的邻县,县治东距石窟45公里。神龙初(705~ 世衡孙辈人。其三孙中,“朴以父任右班殿直,积劳,707)其任博州刺史。692年4月,泾州临泾县令杨元裕开窟 敬造阿弥陀像一铺。 257窟门内北壁上部阴刻:“惟大周证圣元年口(岁)口 口,未六月己酉朔甘五日口口/口口县朝散大夫口(行)口口/ 丰义县令安守筠为世/代父母见存眷属及法/界苍生于宁州 北石口(窟)/寺造窟一所一口(佛)二菩/口口迦叶口口(舍利) 口七世口(佛)/口口口口 以此功口(德)/舍除八难口口安 生亡/口口解脱口口有口口(子)/口咸登正觉。” 丰义县,据《新唐书・地理志》载:“武德元年(618)以县置 彭州,二年(619)置丰义县。贞观元年(627)州废,以彭原、丰 城使、昌州刺史.徙熙河兰会钤辖兼知河州。安抚洮西沿边 公事”。征蕃一战,出师未捷身先死,未曾在泾河流域活动 过。“师中历知环滨豳州、庆阳府、秦州,侍卫步军马军副都 指挥使、房州观察使,奉宁军承宜使。”师中官卑职微,不可 能统五路兵。《种世衡传》载徽宗曾会见种师道:“徽宗访 以边事,对日:‘先为不可胜,来则应之。妄动生事。非计 也。’……帝复访之,对日:‘臣恐勤远之功未立,而近扰先 及矣。’帝善其言,赐龙衣、金带,以为提举秦凤弓箭手。时五 路并置官,帝谓曰:‘卿.吾所亲擢也。”’从以上史料我们不难 看出,种师道不但在徽宗朝为官,而且深得徽宗信赖.还被 义来属。开元八年(720)以丰义隶泾州。”《元和郡县图志》记 载:宁州“丰义县,东南至州八十里,本汉彭阳县地,今县理西 四十里彭阳故城是也。后魏于县理置云州,周武帝保定二年 (562)废州为防,隋文帝废防名为丰义城。唐武德二年(619), 分彭原县置丰义县,因旧城为名,属彭州,贞观元年(627)kl ̄l 废,县属宁州”。由此可知,隋文帝初置丰义城。唐武德二年 (619)置丰义县,属彭州(今庆阳市西峰区北彭原村)。贞观 元年(627)合并到宁州。证圣元年(695) 安守筠敬造一窟。 32窟外北侧竖列阴刻:“……淳化三年六月/重修此 寺……”北宋太宗淳化三年六月,即公元992年6月,重修 窟区南端诸窟。按照记载,北石窟寺在唐代以后,窟院从第 l9窟、20窟狭窄处用墙隔开,分成南、北二寺。从遗留在崖 体上散乱的凿孔推测.窟区南院当时建造有极其复杂的窟 前木构建筑,从下向上有四层楼阁,最下一层在窟院.窟院 石层平台边缘现留有二个35公分大的柱眼;第二层在第32 窟门前,窟外崖面上留有大小楔形凿洞17个;第三层在第 35~37窟窟前,崖面上现保留大小凿孔和凹槽25个;第四层 在第35窟的顶部平台上。 165窟外南侧阴刻:“崇宁二年二月念三日清明/邑令高 道华挈家游此/敬礼如东抵暮还邑/男寿翁侍行。” 在165窟外南侧阴刻:“二月晦日邑令东都高道/3居实 以都延通许介天/事占吉老招游此时群山铺/翠万花争红幽禽 发声,清泉泻韵山间佳趣斯尽,之矣”。 宋徽宗崇宁二月,即公元1103年2月,彭阳县令高道 华携家眷到北石窟寺礼佛游览,抵暮还邑,并在165窟f ̄J'l- 南侧题字留念:“此时群山铺翠,万花争红,幽禽发声,清泉 泻韵,山问佳趣尽之矣。” 165窟门内北侧阴刻:“政和戊戌夏五月甲辰/大帅种公 统五路兵出/鄢延郡悴钱坚迎谒/境上因率巡检祁谨树邑淳 于铎县尉元沣工厂曹范直方同过彭阳石,窟寺回中宋延年继 至/相与留连抵暮而归。” 政和戊戌年即北宋徽宗赵佶政和八年。即1118年.大 帅种公即种师道。据《宋史》记载,宋朝在西北边防的著名将 领中种姓者,惟《种世衡传》所载种氏,三代七人,皆“山西名 将”,故大帅种公当为种氏七人之一。 通过查阅《种世衡传》所载内容分析,大帅种公当为种 委以重任,确曾在西北地区统过五路兵。所以,文中种公应 指种师道(1060~1126)。 “路”为宋代地方区划名。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仿唐道 制,分境内为2l路,其后时有分合。至道三年(997),始定为 l5路;真宗时,增为18路;神宗时,又增至23路,下设府、 州、军等,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省”,文中“鄢延”.即北宋鄢 延路。宋康定二年(1041)分陕西路置鄢延路经略安抚使.治 延州(后升延安府.今延安市)。 《汉书・赵充国传》记:“至四月草生,发郡骑及属国胡骑 各千,停马什二,就草。”颜师古注:“什二者,千骑与副马三百 匹也。”悴释为副。故文中“郡悴钱坚”为副郡守钱坚。巡检、 权邑、县尉、工曹均为宋代地方官职名。 宋代以原、庆、宁三州环卫北石窟寺,原州治今甘肃省 镇原县,下辖临泾、彭阳两县。临泾治今镇原县,彭阳治今镇 原县彭阳乡。宋代北石窟寺所在地属原州彭阳县。 此题记清楚地记录了公元1118年5月地方官员陪同 军政要员种师道率部游览北石窟寺的概况。 165窟门内南侧阴:“东沂新太主/洙道源重和/-年二月 二日/携家游此男汝/翊汝贤侍行。” 公元1119年2月,宋重和二年二月二日,东沂新太主 (守)洙道源携家人游览北石窟寺。 165窟门内南侧下方阴刻:“奇工怪跻孰雕镌闻说神灵, 造胜缘高廓一龛开古佛并/包万象见西天僧为早钵岩屑茸释 民是桃源洞里仙何去,空同为隐逸此中真可老参禅。” “空同逸人宋万年自/庆阳还泾渭过此偶/作时仙尉王良 辅里从杨几先曹季霖白/泽民王用上赵蓬老/安敦仁同总承 院室,惠师出口撰至醉当/归建炎戊申季秋卅。” 南宋建炎二年(1128)秋+“空同逸人”庆州知府宋万年 自庆阳往泾渭,路过北石窟寺,与僧俗友人礼佛观览.并赋 诗一首,至醉而归。至绍兴三年(1113)六月和十月,金军铁 骑两次围攻庆阳府,宋万年守城失败,庆阳落入金人之手。 37窟内南壁上方阴刻:“壬戌岁中秋念七日//J、雨初晴 西畴造稽,邑宰原武郑耆老拉/颖川赵直孺联髻观/稼于石窟 邂逅武威/安敦仁遂成小酌颇,有清逸之兴命笔以肥岁月男 彦申侍行。” 在165窟I'lJ't,JL阴刻:“皇统甲子中舂社日郑彭寿/携家 _ 《 l ll_ 0 》45 来游常皋赵正卿预焉,男彦申彦平彦文彦龄甥/邦彦时彦侍 海凝海端同至。” 南宋绍兴十二年(金代皇统二年,即1142年)8月,彭阳 大元至正元年(1341),真行大师到北石窟寺讲经,沙门 寺僧义融主持重绘大佛神像。这次维修规模较大。165窟现 保存的彩绘当属这次重绘色彩覆盖了原来的彩绘。公元 1352年又对其中三尊佛像进行了彩绘维修。 165窟门外北侧阴刻:“正德元年正月十五日镇原县五 泉里发发心重修佛灯施主安泰同室人冯氏。” 县令郑彭寿等出行观察庄稼,在北石窟礼佛。与武威安敦仁 相遇,小憩畅谈并题词留念。公元1 144年又携家眷来游。 165窟门外南阴刻:“皇统丁卯冬十月三日庞仲由/校守 义渠过宝岩瞻礼/圣像叹灵跻之奇怪命下/客崔可宪书记一 时诡异。” 在165窟内佛灯上三面阴刻发愿文:“惟大明国陕西平 凉府镇原县五泉里人/太明正德元年正月十五日卯时立/若 有不善男女专心盗油永堕地狱托生禽兽。”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正月十五日,镇原县五泉里怀 任村安泰与妻子冯氏同众家人为北石窟寺七佛殿敬献石雕 金皇统七年(1147)十月.庆原路镇戎军安抚使庞迪(字 仲由),驻原州,过北石窟寺礼佛敬香。 165窟门外北侧上方阴刻:“宗派图,镇原州武定乡彭阳 县东大石窟寺者也适大元之前古绩也始于本寺开山住持历 代祖师/宗派碑铭并行迷失切见宋朝已来先师起立字型大小 计之十辈遁宗善道普子义了唯识性祖师/资相度迄至今载近 有一辈恐后迷失宗源法属大明院沙门义融纨集本寺僧众及 本处应有恪院大小法属等并咸阳县最师垃寿圣寺众法属等 仝于延袼六年岁次己未季冬乙丑二/十日投七佛前焚香发愿 依般若经重续后嗣十辈乃如应真实德闻悟妙智慧宗般/若者 出生诸佛之母为圣凡之所依愿后远近法属仗此般若之因同 证无为之果聊一直,言书于门首刊之山石后代相继者矣告大 元延禧七年岁次庚申仲秋乙酉南口(吕)月口(萁)生初/ 口(柒)日记/宣授妙辩真行大师讲经律论沙门义融重续/宣 授本院尊宿讲经沙门义胜悟妙智慧/宣授本院住持讲经沙门 一玉届0院镇原州僧副义金/讲经沙门了裕了智了源了才了 口(来)等字号,。” 165窟内东壁上方墨书:“大元至正元年七月上旬初一 日/镇原州石窟寺旌(桩)銮七/佛圣像本院僧/主持口(通)辩 口口(广德)大师口口(睿迹)提逢唯口(原)提点口口(岩)寺 主唯口了悦/口口(寺)口口口副寺口口行口识哲口口口口 口主口口/库主口口识口/口(岁)主唯口唯口殿主唯口唯润 侍者唯法唯德/口口口口口口支客口口口(尔)岁性口/待貂 口口口口法口口口廊主持/宣授妙辩真行大师讲经沙门义 融。” 165窟内北壁墨书:“至正十一年岁次口口口口口大佛 二三尊……乾高口颠事官口将和口四月初七日口。” 《宗派图》主要记述了元代彭阳县东大石窟寺于延韦占六 年(1320)召集僧众整理前十辈字号并确立后续十辈字号的 事情,并将历代祖师宗图直言书刻于165窟门首。确立字号 是延续寺院宗源法属的重大事情,是寺院管理中的一项重 大活动。主持这次活动的是义融。从题记得知,义融为前主 持,也就是说延祜六年到至正元年(1320~1341)期间,义融 曾担任过北石窟寺的主持。当时义融是咸阳县最师垃寿圣 寺大明院僧人。“最师垃寿圣寺在咸阳县西北四十里,因僧 最师居此,因名”。而“最师,即忍辱禅师之弟也,亦脱尘凡,斋 戒诵经,盘膝端居,瞑目而逝,生气凛凛,故所居因名之”。“忍 辱禅师,乃窦太后母弟也,咸阳人,厌戚畹袱郁,甘 清芬,毁 发受戒于乡控寺……” 46 ÷1_1_ ; 簸 悲 § 佛灯一尊。此佛灯高2.38米,以黄砂岩石质雕制。由灯碗、灯 盘、灯柱、灯座四部分组成,现存165窟内。 二、石碑文字考 北石窟现存石碑八通。大部分已残,经风雨浸蚀,文字 漫漶不清,不可读,保存较好的有六通。 1.《原州彭阳县石窟寺盂兰会记》 此碑原镶嵌于165窟门南壁上方,现存165窟内。高 0.77米,宽0.47米,厚0.1米。碑文如下: 原州彭阳县石窟寺盂兰会记/彭阳县令 高舜俞闲述.乡贡进士耆年奉命书朱/石窟 寺,灵迹胜概,历历可览。至窍凿龛像,磅礴广 大,信非人力所为.必穴天地之所然矣。绍圣 元年七月十四日.寺主僧德宣.以状闻县云: “每岁中元,近寺十社,建盂兰道场,设千佛之 供,作乐大会。四方来者,不啻百千众,均施笱 脯之饭,以广善因。”予始疑瑟岛张大其言。翌 朝.率巡检侍禁李德、监酒殿直李尧臣、主簿 董宗谊,因出观稼。遂至精宇,瞻顶七俱胝如 来。既而,临石室以籍其清虚,抚胡床以休其 尘累。于是,列金罂,翻玉觥,罗珍果于朱量; 敷甘瓜于绀盘,高谈大嚼,同民俗之乐。坐未 移时,往来游人.其众如云:或贯鱼骈头炼香 于前,或胡跪合掌作礼于后,群附迭至.果如 僧言。噫!愚夫愚妇,昼茅宵绚,终岁勤动,衣 有不蔽其身;粟有不充其肠,官逋省负,潜名 匿迹,以刑绳之不能遂,集至聚财,喜舍不戒, 而乐从者,不可胜计。岂人情好行于自然,而 恶人之强率欤?抑幻化之理入人也深,而沉迷 之性不复反欤?是皆不可质其彼识而然也 因 即其事.以警其所向云。大宋绍圣元年八月一 日,寺主赐紫僧德宣立石。京兆刘隐刊字。 宋哲宗绍圣元年八月.即公元1094年8月。原州县令 高舜俞为寺撰文,记述农历七月十五日北石窟寺盂兰会等 165窟前现保留的遗址为一长9.65米、宽12.5米、高 佛事活动的盛况。 2.《重修石窟寺诸神庙碑记》 此碑现保存在165窟门南侧。碑文如下: 安邑庠生郭拔口(群)沐手撰书/圣王之 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 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攘灾恶则祀之。其所 以设庙社置揖而祭之者.皆报益民之功德。 初.未有非其鬼而祭之也。自汉明帝开释氏之 端.而浮图之法流入中国,倡为死生轮回之 说、因果报应之术,警顽惩恶,省迷觉愚。于 是。上自通都大邑,下逮弹丸微区,莫不建寺 立像焉。今原,kl1之东有石窟寺者,粤稽厥初, 盖创自元魏永平二年.泾原节度使奚侯创建。 其泉石清幽。境况奇幻,龛像宏壮,阁楼严峻, 似有非人力所为者。迄今历千有余年,代有补 葺,而无所考验。惟有宋时绍圣初年,重修之 绩记于古碑,然断蚀磨灭十亡八九口(矣)。旧 有明季,所增修诸庙宇,至本朝康熙年间,更 经重演,奈历年又久,抢倾壁圮,址颓垣覆,神 若有.难安其舍。社中信士,不敢坐视其残毁, 遂于乾隆五十三年,咸发虔念,舍金捐资,庀 工修理.移基换像。作庙于大佛殿前:中置观 音大士,左关帝,右二郎,旁对显圣、龙王,阅 数载而功告成焉。一时栋宇崇隆,榱桷巍峨, 殿阁神口,庙貌森如,荒凉之基,焕然一新,堪 为千古之胜概。圮败之址.翻然复旧。允作邻 封之异境。面潮晚霞,蒲水清流,口口口作,镇 之孤山,层峦耸翠。仰灵爽而无从匪彝,民人 赖其庇覆:睹法象而无即懵淫。庶物籍以康 宁。虽其功德之口(大),然以口言所能罄,而 修理之迹.聊勒石以志于不朽云。眚大清乾隆 六十年岁次乙卯。十月十五日。 此碑安化县庠生(秀才)郭拨群洗手撰写碑文。大清乾 隆六十年,即公元1795年。记述了康熙年间,庙宇墙壁倒 塌,寺院荒芜,近寺村社中的善男信女不忍心坐视,于乾隆 五十三年(1698)。捐钱捐物,改换庙基,重塑神像,在大佛洞 前建起献殿。殿内中间,安置观音大±,左侧塑关帝像,右侧 塑二郎神。两旁相对彩塑显圣和龙王二神像。献殿建成后寺 院房庙高大凸现,屋檐椽檩巍峨高跷,大殿和钟鼓二楼神奇 异常,庙内神像阴森庄严,栩栩如生,堪称为千年古刹庄严 胜景。真可谓:“水泉清澈,山石幽深,环境奇异,景物变幻,佛 龛神像,宏伟壮观,庙宇楼阁,庄严高峻。” 0.52米的长方形平台。高出地面0.6米。平台外两侧各有一 方形遗迹,南侧长4.4米,宽3.6米;北侧为一个3.5米的正 方形,为钟、鼓二楼遗迹。窟前献殿和钟、鼓二楼均毁于战 火.现存残迹。 3.《重修石窟寺碑记》 此碑位于165窟门内北侧,碑额篆体阴刻“重修石窟寺 碑记”,为清嘉庆二年(1797)的功德碑,砂岩石质,保存完整。 碑文如下: 特授镇原县正堂加五级纪绿五次保/为 石窟寺原系古迹历年久远祀礼几缺于嘉庆二 年三月十五El。会以修祀典所收税务一半输 官一半留为香火之资永为定例勒记于石以示 不刊云。 此碑文清晰简洁,但书写较粗糙,从碑文得知,嘉庆二年 三月十五日,即公元1797年3月15日,在北石窟寺门前开 始举办一年一度的庙会,并得到了当地村民和居士的大力 支持,功德人239名。说明当时的佛事活动亦日渐衰退,善 男信女人数大大减少,布施的香火钱不足维持寺庙的正常 开支,其寺庙职能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由佛教活动的场所逐 渐转变为文化、经济交流的中心。庙会所得收入一半上交官 府,一半留作寺庙使用,作为日常开支的经费。 4.165窟门前南侧石碑 碑首篆刻“观音圣湫祈雨感应碑记”,碑文已漫漶不清, 不可读。立碑时间“大明嘉靖三十三年岁次甲寅春三月之 吉”。 此碑是明嘉靖三十三年(1555)的石碑,记述了嘉靖年 间,天旱少雨,庄稼枯死,当地百姓为了祈求天降甘霖,在 165窟前北侧,打井求雨,并立一碑,表达了人民群众祈求美 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5.165窟门外北侧石碑 碑首刻“碑记”二字,“康熙四十三年岁次甲申正月吉日 立碑”,碑文能读的“开圣口口启”,“礼天调御师门下菩萨戒 弟子海法男能悟书”。中间阴刻“万善同归”,“口口口诸神共 修山门”,功德人有金、柳、王、折四姓30多人。 此碑是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的石碑。记述了功德人 捐资修建寺院山门的事情。 6.《重修宝洞门窗数合》 此碑位于圣母宫窟内西侧墙壁上.碑文如下: 同治兵燹之后庙宇焚毁寺院/结成荒草 蔓湮合社人等目击心伤/;F忍坐视各输已赀 重修庙宇改换金身虽不比昔日之作庙华丽现 今诸佛菩萨圣母娘娘赴位香烟拜寿,依然旧 、 《 j 47 日之规模恐后裔不知何时造作故留墙碑一座 诱大众作福之要路也谨将有名人等开列于后 以此为序/皇清宣统元年九月禄十日/合社人 层窟龛。 l948年5月,镇原县屯子镇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 警三旅五团将士曾在寺院驻扎数日。 1959~1963,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对石窟进行了 等敬立。 清宣统元年(1909),当地村民信上捐资募银,在窟 北 端二台处,增修圣母宫一座。 窟龛编号、文字记录、摄影拍照、洞窟测绘等全面勘察。 1974~1975年,修建了165窟外明窗木栈道和木混结构 雨棚 三、近代的寺院维修及社会活动情况考 光绪二十 年(1897),当地村民又在165窟正前方30 米处修建了一座戏楼,恢复了一年一度的乡村庙会活动。 据史料记载:“清同治七年(1868),西北回汉民族矛盾 激化,宁夏回民起义,战火延及董志塬,北石窟寺院建筑惨 遭焚毁.佛事活动随之中断。”原有的窟前木构建筑在这次 战乱中被焚之一炬。 民国九年(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源发生8.6级强 1981年,清理了240窟晚清时所涂泥层,修复了造像。 1983~1990年,进行了石窟砂岩PS防风化药剂喷涂试 验。 1988年1月13 Lt,国务院第三批公布北石窟寺为“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7月至2005年8月进行了北石窟寺危岩体抢 险加固及渗水治理工程,消除了窟群岩体失稳和重点洞窟 冒顶的险情。 北石窟寺现保留下来的书面文字资料很少.历史上有 很多修缮活动都没有明确记录。本文仅从现存的题记和石 碑上的文字以及近代有记载的资料,对开窟造像、扩建修 缮、宗教及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烈地震.波及陇东地区,董志塬震感强烈,按当时的描述:“树 木两向交倾拍打地面,池溪之水簸扬而出,行人仰俯于道不 由自主 ”北石窟覆钟山崖体滑坡,岩石塌落堆积寺院,山上 滚落下来的石块砸坏了崖体上的窟龛,大量砂石掩埋了下 [参考文献] [1]李红雄,宋文玉.北石窟寺[M].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文化出版社,1999. [2]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庆阳北石窟寺[M].文物出版社,1985. [3]董华锋,宋文玉.庆阳北石窟寺摩崖石碑《宗派图》考释[J].考 古与文物,2009,(1). [4]米万忠.北石窟佛灯及碑记考略[C].北石窟寺[M]兰州:甘肃 [5]张宝玺.庆阳北石窟几则唐代造像铭记fJ].敦煌研究,2000, (6). [6]左红.北石窟寺165窟北宋政和戊戌年题记考释[c].北石窟 寺[1VI].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召开 2012年6月29日.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 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在广西 物馆合作机制的探讨”以及“丝绸之路学研究”两 大主题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会议期间,与会代 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 表还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北海合浦以 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 及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之一的桂林兴安进行 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承办,来自全国37 现场文化考察。家博物馆的近7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年会是自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 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所举行的规模最 盛大、到会的各博物馆馆长最多的一次会议。来 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年会是全 国博物馆跨区域性的交流盛会,此次会议立足专 业,将积极促进区域间学术交流,推动丝绸之路 的申遗工作,带动丝绸之路沿线各地旅游业的发 自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展,对繁荣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事业及相关文化 及高山峡谷丝绸之路沿线的相关博物馆馆长及 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专家代表们将围绕“交流创新繁荣——新时代博 48 曩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