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问题
浅析我国民族宗教问题及其对策 内容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其中,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是我国民族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好这个问题,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最大限度地调动少数民族信教群众和宗教人 士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宗教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民族团结 对策 正文: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宗教的概况(以西藏为例)及其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西藏宗教的概况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西藏宗教状况是,总人口120万人,几乎是清一色的藏族,基本上都信仰藏传佛教。僧尼多大达12万人,占西藏人口的2670座①。可以说,在西藏,无处不见庙,无家无僧尼。当时西藏仍实行着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达赖喇嘛既是最高的宗教领袖,又是地方政府首脑,上层僧和农奴主、贵族组成了统治旧西藏的三大领主,各级行政机构的头人也大都由僧官担任。寺庙不仅掌管着全部宗教权力,而且有很大的政治力,可以随意干预政府与社会事务。在经济上,寺庙也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同时寺庙还是西藏最大的高利贷者,建国初,寺院债务约占西藏放债总和的百分之八十。西藏地方政府全年的财政收入约有一半是用来供养寺庙和僧人的。寺庙在政治上对农奴和其他劳动人民实行残酷压迫,在其所辖领地内,设有法庭监狱,对农奴有生杀予夺之权。在文化和日常生
活方面,处处渗透着宗教的影响,寺庙和僧尼垄断了西藏的全部文化②。 (二)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是中国民族宗教工作第一个黄金时期,理论与政策是英明的,实践成果是辉煌的
中国革命成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确立的民族平等和尊重、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仅继承下来,而且加以发
①②
《西藏革命史》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第9页
原思明 《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50年》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印 第33页
扬。尤其在和平解放西藏、进军新疆、实现全国统一的过程中,解放军和党的干部忠实执行民族宗教政策,起了关键作用。由于民族宗教政策符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特别是对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做了正确处理,在短时间内,中国顺利实现了统一大业(台湾除外),结束了历史上由于帝国主义插手和旧中国政府腐败无能而长期存在的新疆、西藏等民族地
区的不稳定、多动乱,民族感情达到空前融洽程度,建设事业发展很快③。 (三)1957年到1965年,民族宗教工作在理论上实践上既有开拓也有失误,是在曲折中
前进 从1957年反右斗争起,经过1958年大跃进,到1962年起开展的“四清”运动,“左倾”思潮逐渐抬头,民族宗教领域不断受到冲击。1958年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实行民主改革运动。1962年班禅大师有七万言上书,对工作中失误提出中肯批评,遭到打击迫害。1963、1964年开展对时任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的批判,指责他犯了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错误。
这些重大失误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民族宗教工作被引向歧路。 (四)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领导人错误地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林彪集团和“四人帮”加以疯狂利用 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及基本政策被彻底践踏,民族宗教工作遭到全面破坏,宗教活动停止,宗教场所和文物被大量毁坏,宗教人士作为“牛鬼蛇神”遭到横扫和迫害。这是中华
民族的一场大浩劫,也是民族宗教领域的一场大灾难④。 (五)从1977年到现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民族宗教工作取得伟大成就,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开拓出新局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宗教工作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近期以来,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执政理念,党的十七大要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在宗教问题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徒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社会主义和谐论
③④
马虎成 《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年6月 第51页 马虎成 《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年6月 第53页
的提出,明确把宗教工作纳入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大局,更加着眼于宗教的积极方面,使宗教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挥,使宗教成为社会和睦关系的成员和建设事
业的重要力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精神。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具体成果 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围绕权利与义务、思想观念与社会实体、宗教事务与社会公共事务、宗教与国家等,创造性地制定了一系列宗教工作方针政策,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功。基本政策包括: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主要体现为四个特点:基础性、长期性、全面性和区别性。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经过探索,形成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中国模式。 3、抵御渗透。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首先关系到国家安全党的执政地位,其次关系
到独立自主自办。 4、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宗教世界观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因此共产党员
不能信仰宗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 三、宗教理论政策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 (一)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建立在一定的阶级基础之上的。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阶级性在宗教理论政策上有鲜明的体现,和资产阶级的
宗教观有本质的区别。 (二)继承性 我们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同时,吸收借鉴了历代统治阶级处理宗
教 问题的得失和国外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 (三)时代性 我们党的宗教观发展变化的要求,根据党的纲领、目标和战略任务作出调整。(四)群众性 我们党观察和处理宗教问题,立足于团结、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群众观点是我们党制定和完善宗教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实践性 作为执政党,我们党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付诸实践,在具体工作中形
成、发展、完善宗教理论政策和措施⑤。
⑤
马虎成 《宗教与民族问题研究论集》 甘肃民族出版社 2009年 第79页
四、当前民族宗教的新问题与新趋势 1、信教人口在继续增长,教徒结构在发生变化,更加知识化、年轻化和多层次化。 2、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宗教领域的矛盾与纠纷增多。3、由于阶级身份的淡化,民族
身份、宗教身份凸显,民族宗教问题日益重要。 3、基督教过快发展,造成素质下降,成员复杂,极易被境外势力利用,有害和谐社会建设。 4、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暴力恐怖主义相结合,在国际敌对势力支持下,进行破
坏活动,损害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主要发生在新疆和西藏。 5、一些党政干部认识上存在着片面性。有些人把信仰上的差别上升为政治上的对立,视宗教界为异己的力量,对宗教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还有些人对宗教放弃引导和管理,对境
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丧失警惕。 五、我对关于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看法 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是我国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好这个问题,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最大限度地调动少数民族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指导处
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⑥。 (二)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发展的规律:根本是长期性、关键是群众性和
特殊的复杂性 (三)必须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宗教与民族的关系 (四)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则,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爱国宗教人士的积极作用 (五)必须结合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实际,创造性地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六)充分尊重、正确评价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弘扬其优秀成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服务
⑥
龚学增 《新中国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历程和基本经验》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年1月 第318页
(七)妥善解决少数民族共产党员信仰宗教的问题,是处理好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重要条件 (八)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和谐,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宗教在经济
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处理好社会主义时期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途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