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房调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房调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药房调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并将其应用于中药房调剂工作管理中,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前后调剂工作差错类型及差错原因。结果:干预后中药房调剂工作总差错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干预前后差异显著(P<0.05)。差错原因中常用处方微调、处方涉及药物种类大于15种、药名相似是造成处方调剂差错的主要原因,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差错原因(P<0.05)。结论:针对性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中药房调剂工作质量,降低工作差错率,对于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药房;调剂;问题;对策
中药调剂工作是中药房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中药调剂相比西药调剂有其特殊性,中药调剂不仅会影响临床用药安全性,还会对中药质量和临床疗效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中药的炮制方法和煎煮方法等出现差错会极大影响中药质量,为此本文针对中药房调剂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针对性干预措施,现将其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中药房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调剂的529张处方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照处方调剂管理中是否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将随机抽取的529张处方分为两组,干预前为2018年1月至12月调剂的216张处方,患者类型中门诊处方152张,住院处方64张,开具处方科室中内二科55张,内三科32张,妇科73张,皮肤科41张,其他科室15张,干预后为2019年1月至12月调剂的313张处方,患者类型中门诊处方225张,住院处方88张,开具处方科室中内二科70张,内三科56张,妇科99张,皮肤科60张,其他科室28张,两组基础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中药房调剂中存在的问题,常见问题主要包括医生因素、药房因素及药师因素三大类,医生因素主要是指处方书写不规范,如患者名字、年龄、疾病种类等基本信息不全或不清晰,处方书写的药名字迹潦草、剂量单位不规范、特殊炮制方法不标注、用药剂量不清晰等,部分医生还存在重复开药、处方涂改、未核对患者用药禁忌症等情况,这些工作疏忽都会给调剂工作带来差错[1]。药房因素主要包括设施设备无法满足需求、中药饮片采购质量把关不严、中药验收技术欠缺、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中药相比西药的利润更低,在药剂科中通常属于从事科室,因此医院中药房普遍存在硬件设施设备投入不足情况,主要表现在仓储面积小、温湿度调控设备缺失、防虫防鼠设施不足、缺乏冷藏干燥等特殊保存设备、中药饮片缺味等,部分基层医院还存在中药验收检测设备不足情况,中药入库验收主要依靠药师个人经验,无法确保购进中药的质量;药房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现有的制度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制定的监督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没有很好的执行到位。中药饮片采购质量把关不严主要表现在药师没有参与到中药购进过程中,对购进公司的质量管控能力认识不足,采购中药过分注重价格,没有综合考虑中药整体质量。药师因素主要包括药师缺乏专业知识技能和责任心,药师专业水平不够是导致调剂差错的主要因素,许多中药房药师经简单培训后即上岗,对处方中存在的问题和差错无法发现,专业技能不足还导致无法正确指导患者用药,对于患者提出的咨询也无法满足需求,部分药师还存在责任心不强的问题,对于处方审核和调剂工作不负责[2]。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本文制定了针对性干预措施,并将其应用于中药房调剂工作管理中,具体措施包括:实施处方点评制度,定期对临床医生开具的处方进行点评,并将点评结果纳入医生绩效考核中,以此规范医生规范开具处方,
从源头上杜绝不合理处方流入到中药房。加强中药房管理,加大中药房设施设备等硬件的投入,确保各项中药房硬件设施能够满足重要存储、养护、调剂等工作的需求,防止硬件设施不足对中药质量和用药安全的影响,同时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制度涉及药品的购进、验收、养护、储存、调剂、发放等一系列环节,确保中药房工作人员每项工作都能有章可循,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发现制度执行不到位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罚。加强药师的培训力度,培训内容包括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两方面,专业技能培训效果通过理论和实操考核进行评价,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在绩效工资、职称评定等方面进行体现,职业道德培训效果主要通过患者满意度问卷进行评价,对于持续出现患者不满意的人员进行待岗或换岗处理[3]。 1.3观察指标 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前后调剂工作差错类型及差错原因。中药房处方调剂中差错的类型主要包括处方不规范、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通用名标注错误、配伍禁忌、药物用量不合理、特殊炮制方法未标注、煎煮方法未标注、错发患者、药症不符、炮制差错等,通过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差错发生率,评价针对性干预措施对于改进调剂工作质量的影响。分析调剂差错发生原因有助于进一步介入改进措施,常见的处方调剂差错原因中包括药名相似、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处方审核不严格、调剂操作不规范、中药外观相似、存放库位相近、药师精神不集中、常用处方微调后抓错药、处方中药物种类大于15种以上等。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实验所得数据使用SPSS16.0分析,所得数据检验方法分别为x2检验和t检验,当统计值P<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干预前后处方调剂差错率比较 干预后中药房调剂工作差错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干预前后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干预前后处方调剂差错率比较
2.2处方调剂差错原因统计分析 干预措施实施后出现调剂差错处方共计24张,分析差错原因可见,常用处方微调后抓错药处方6张,占比25.0%(6/24),药物种类大于15种的处方9张,占比37.5%(9/24),药名相似处方4张,占比16.7%(4/24)。由此可见,常用处方微调后、处方涉及药物种类大于15种、药名相似是造成处方调剂差错的主要原因,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差错原因(P<0.05)。
表2处方调剂差错原因统计分析(n,%) 3 讨论
中药调剂工作对临床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准确无误的调剂处方是保证临床疗效的基础,但中药房调剂工作质量的影响因素众多,既包括医生因素和药房管理因素,还涉及药师自身因素和中药本身质量等,为此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中药房调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了针对性干预措施,并将其应用于调剂工作管理中,应用结果显示,干预措施实施后调剂差错率明显低于实施前,由此说明针对性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调剂差错率,能明显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分析差错原因可见,处方药物种类过多和药名相似是造成调剂差错的主因,这一结果提示调剂工作中对于药物种类较多和药名相似的处方要更加认真审核,其次,常用处方微调也是造成差错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主要是源于人的惯性思维导致,
本质原因还是日常工作责任心不够。中药调剂人员除了要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外,还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真正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内化入心,确保患者临床用药安全、准确和有效。 参考文献:
[1]彭佑锋.医院中药房调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0):378-379.
[2]王桂梅.门诊中药房中药饮片调剂差错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J].医药前沿,2018,8(25):318-319.
[3]洪冰.我院2014~2016年门诊中药房中药饮片调剂差错分析[J].海峡药学,2017,29(9):262-26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