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诗初探
来源:华佗健康网
第22卷第3期 2009年5月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Henan Business College V01.22 No.3 Mav.2009 陶渊明《归园田居》诗初探 董 新,曹东毅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摘 要:东晋诗人陶渊明,自幼喜闲静,爱自然,其诗以田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 界,成为田园诗的鼻祖。《归园田居》平淡自然而又意味醇厚,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是其代表作之一。在《归园田 居》中,诗人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贯穿整组诗篇,既生动地勾画出淡雅素净的田园风光,又寓意了他厌弃仕 途功名、保持人格完整、领悟人生真谛的处世态度。同时还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温馨平和的心境直率地抒写出 来,整组诗达到了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隐逸诗人 doi:10.3969/j.issn.1008—3928.2009.03.029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28(2009)03—0100—03 人类自从有了刀耕火种,大自然中便出现了最 原始的田园,田园风景和田园生活,是中国古典诗歌 我的别词和迎新我的颂歌,体现了诗人丰富充实,纯 真质朴的隐居生活,寄托了诗人砥砺气节、守志不阿 中重要的题材之一。东晋诗人陶渊明继承了古代农 的人生理想,抒发了诗人由此产生的真情实感。 辞别官场怡养性情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不愿与黑暗的 事诗的优良传统,用“守拙归田园”的方式,以田园 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扩大了田园诗歌题材,丰富了 田园诗歌的内容,成功地将自然提升到一种美的至 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功名利禄而隐居田园的,历 代不乏其人,而陶渊明的归隐,一方面是对官场黑暗 势力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境,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新境界。 陶渊明现存诗歌120多首。《归园田居》是由 五首诗组成的组诗,是其代表作之一。诗作于其辞 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的第二年,诗人用朴实无华、平 淡含蓄的笔触,分别从辞别官场、邻朋相聚、农事之 乐、造访故友租欢歌夜饮几个侧面真实地描绘了自 己挂冠归田后的愉悦心情,以及田园景色的美好、乡 村居住的乐趣、躬耕时的甘苦和自己对归隐生活的 热爱。五首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诗人辞旧 诗人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是在故乡的农村度过的,故 园的风光以及美好的恬静生活,培养了他热爱大自 然的感情,同时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营养。魏 晋时期,佛、道盛行,崇自然、尚清淡,主张“出世”, 即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使自己虽然生活于尘俗之 中但又使自己的精神境界有所超脱”¨ 。陶渊明出 生在一个世代官宦家庭,为东晋名臣陶侃曾孙 , 收稿日期:2009—04—12 作者简介:董新(1963一),女,河南夏邑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成教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曹东毅(1967一),男,河南商丘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助教。 ・100・ 陶渊明《归园田居》诗初探 2009年第3期 自幼“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十六),自 然也想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来实 得澄澈,那是一种超越了世俗的、在大道之中的彻底 醒悟。诗人以清醒的眼睛去洞察世界 以睿智的头 脑去判断是非、以无为的心态去为人处世、以自己的 意志去支配生活。诗人的这种返璞归真、怡养性情 的取向,表明诗人追求的是“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 远”的高尚情趣和至高境界。 恬美静穆恰然自得 陶渊明的个性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热爱 自然。解绶去职返归田园的诗人心情更是欢快愉 现自己“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 的远大志向。诗人二十九岁出仕,曾有过几次仕隐 反复,现实生活中未能实现他建功立业的理想,而且 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之中降志辱身地和一些官场人物 周旋。诗人自幼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在“达则 兼济天下”不能实现之际,他不得不转换思考的角 度去注重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尊严,那么,“穷则独善 其身”便是最明智的选择了。于是,已逾不惑之年 悦,在诗人的笔下,远离闹市的乡村恬美静穆,远离 的诗人在做了八十余El的彭泽县令后,因“不肯为 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归隐田园,开始了真正的 隐士生活,以求得心灵的宁静与澹泊。 诗人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毫不掩饰地袒露 了自己归园田居的心志N-在:“少无适俗韵,性本爱 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 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诗人认为:自 官场的自己怡然自得,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 运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对周围的景物进行了白描: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 前....”。在诗人的眼中,周围的一草一木都是有 感情的生命体,方宅、草屋、榆树、桃李就像阔别多年 的老友再次相逢,就连狗吠、鸡鸣都似乎是在欢迎他 这个久违的故人。诗人纯净平和的心境与幽静纯朴 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一幅与世俗对立、为本性所 爱、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图呈现在人们眼前,给人留 己从小便不谙世事,缺乏与世俗苟合的性情,更没有 随机应变的能力。纯真之本性是热爱大自然的,却 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误人“尘网”十三年,弄 由,且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常常难以自保,真是 下无穷的回味。在日常生活中,诗人的超然忘情和 想 ,诗人室居自娱,心如止水,忘却世俗,清静无 为,“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归园田居》其 五)诗人坐在溪涧边小憩,清澈的溪水直视见底,濯 足在水中快意满身。悠闲自l在,自得其乐的感受溢 于言表,我们也从中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那种怡然 自得的闲情雅致,隐逸诗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提倡躬耕歌咏劳动 得自己身心疲惫,如鸟被缚,如鱼离池。得不到自一 随心所欲更是无限美妙: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 苦不堪言啊。 在世人眼中,开荒躬耕同出仕做官相 比,是很“拙”的,但诗人宁可坚守这个“拙”,过简朴 清贫的日子,也不肯俯仰随俗混迹官场了,由此可 见,诗人对龌龊的官场是何等的鄙视和唾弃。“久 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达了涛人获得自由的欣 喜之情。在诗人心目中,官场不仅仅是“尘网”,是 精神无法生根的 漂泊地”,更是令人窒息的“樊 笼”。宦海沉浮消蚀了自己美好的光阴,玷污了自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中,农事歌咏占据了一 定的篇幅。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诗人以极 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并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 了真挚的友谊。 己宝贵的“清节”,而今天,诗人终于冲破自制的牢 笼,义无反顾地走向清新广袤的田野,走进了赖以憩 息的精神家园。在这事简人静的清幽之地,诗人摒‘ 绝了世俗的干扰,从各种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 来:“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Et掩荆扉,虚室 在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远离躬耕,人们视躬耕为 “拙”,是不读书的下品之人所为之的,但陶渊明“开 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不但提倡躬耕,重视劳动, 认为它是人生所必需,并亲自实践,以农为幸,从中 绝尘想“,(《归园田居》其二)。诗人辞别了官场,退 居到“野外”、隐遁在“穷巷”与世相忘,息交铯游。 从前满怀雄心壮志之心的仕人已不复存在,保持贫 贱不移之节的隐士获得了重生。诗人每日冥坐“虚 寻求人生之乐趣。《归园田居》其三是首脍炙人口 的诗歌,被誉为“五谷中之精金良玉”:“种豆南山 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 室”,远离了时代红尘、远离了功名利禄、在“绝尘 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书香 门第出身的诗人毕竟不是稼穑的好手,唯恐自己不 懂耕作技术,造成草盛苗衰而影响收成的惨状。因 .想”的境界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阴谋陷阱。诗人 内心世界,在不断地滤除思维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 101. 第22卷第3期 2009年5月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Henan Business College Vol_22 No.3 Mav.2009 此,诗人早晨下地,直到月亮升起才归,置辛苦与劳 累于不顾,只希望秋天能有一个好收成。诗人用亲 切舒缓的笔调描绘了这幅带月荷锄图,也塑造了一 个封建士大夫躬耕劳作的动人形象。 诗人在除草培土、种豆南山的过程中,真切体会 到躬亲农桑之艰辛和自食其力之甘苦。诗人对农家 生活有了感情,对农民的苦难有了同情,与劳动人民 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 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他们 来往在村郊田野、他们谈论着稻麦桑麻、他们喜悦于 良田庄稼、他们忧愁之霜霰欠收。他们有了共同的 话题、共同的心愿、共同的喜忧。诗人的心已与劳动 人民的心一起跳动,诗人的心已与农作物休戚相关, 诗人的思想也得到了净化,他坦然地面对劳苦、面对 贫穷,远离仕途之苦,以自耕自食为乐。 诗人闲暇之余,与邻居们更是和睦相处,欢歌夜 吟。“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 代明烛”(《归居田园》其五),端出自酿的美酒,杀只 喂养的雏鸡,邀请新交的朋友,坦诚地举杯换盏。从 他们亲邻之间欢聚谈笑,开怀畅饮的生活画面中,我 们体会到他们不受虚礼的限制、不受俗态的拘束那 种安于所适的快乐。诗人以平等的态度善待乡间普 通老百姓,与他们建立了不带功利目的的纯真关系, 诗人已和农民融为一体了。 金刚怒目 深沉伤感 反映农村的凋蔽和农民的穷困生活是陶渊明田 园诗的内容之一。《归园田居》其四写的是诗人归 隐中的一个生活侧面。此侧面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问题,令诗人感慨万千。诗人在耕种的余暇,带着孩 子们到山泽中放荡遨游,顺便拜访老朋友,但事与愿 ・102・ 违,触目之处,皆荒凉破败。他们看到的是“井灶有 遗处,桑竹残朽株”的败破凋零的凄楚情景,听到的 是故友“死没无复余”的不幸消息。诗人的家乡是 军阀割据的战争焦点,诗中虽未正面描述战争,但从 村落变成了瓦砾,田园变成了丘垄,居民已经亡逝的 现实中,诗人感受到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沉重灾 难,陷入“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深沉伤感之 中,诗人的感情也得到了升华,他纯真的心更贴近了 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此诗于淡泊清俊之中隐寓着 “金刚怒目”,这也是诗人诗歌之中的又一特色。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平淡自然而又意味醇 厚,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诗人以质性自然、乐在其 中的情趣贯穿整组诗篇,既生动地勾画出淡雅素净 的田园风光,又寓意了诗人厌弃仕途功名、保持人格 完整、领悟人生真谛的处世态度;同时还将诗人在田 园生活中的温馨平和的心境直率地抒写出来。整组 诗达到了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为中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 成为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田园诗作家,被誉 为“历史上最优秀的朴素的白描诗人” ,其田园诗 亦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参考文献: [1] 培真.中国道家大智慧[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 版社.1993:78. [2] 前野直彬,石川忠久.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M].南 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22. [3] 隋慧娟.《唐诗宋词》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3:3. (责任编辑:韩启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