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索尔_贝娄的厌女症情节在_赫索格_中的体现

来源:华佗健康网
第28卷 第5期2009年10月

  文章编号:1001Ο4373(2009)05Ο0036Ο03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JournalofLanzhouJiaotongUniversityVol.28No.5Oct.2009

索尔・贝娄的厌女症情节在《赫索格》中的体现

魏双霞

(兰州商学院经贸学院,甘肃兰州 730020)

3

摘 要:传统的文学批评把索尔・贝娄定义为“福克纳、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文学继承人”,这都是因为其代表作《赫索格》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从侧面反映了西方文明的危机。但若用女性主义的观点来解读索尔・贝娄的这部作品,我们会发现作者的“厌女症”情节。关键词:厌女症情节;赫索格;索尔・贝娄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刺意义的是,夏娃,这个地球上的第一个女人也被歧视化了,因为她让第一个男人亚当也吃了禁果而成为人类失去快乐的罪魁祸首,甚至有评论家称其为人类的第一个“坏女人”。这样,有关女人“坏”“、妖”“、毒”与“淫”等等一些污蔑性的评论就源源不断地加在女人的头上了。所以,所谓的“天使”或“妖妇”,都是父权制下男性文学的需要而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厌女症情节。因为这类女性形象对男性而言是一种威胁和挑战,也是男性所厌恶和恐惧的。而父权制就是以男性为中心,男人在政治上、经济上占统治地位,多种社会法律、习俗、文化、观念、伦理都是以男人味中心,女子处于从属或受压迫的地位,沦为他者(theOther)。然而,女人不能和男人一样享有充分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的权利。文学作品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总是毫无保留地折射出占统治地位的父权制意识形态。作为他者的女性,在父权制文化的厌女症中,总是被嘲弄、歪曲和贬低。因此,根本就不是“红颜祸水”或“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而是父权社会中对女性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歧视与偏见。

洛艾丝・泰森在谈到“新女性”时这样说,新女性出现在二十年代,如同以往一样,她们的出现引发了社会上保守人士的反对,这些人中既有男人也有女人。他们认为,妇女对自己创痛的角色的任何否定都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家庭生活的毁灭和社会道德的崩溃。不管有意无意,文学作品总是反映自己文化的思想意识冲突,作者也总是受到自己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新女性的出现,搅动了男作家们的敏感神经,索尔・贝娄似乎也是感受到了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在《赫索格》中表现出了自己在文学上的“厌女症情节”。这位被批评家们誉为“福克纳、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文学继承人”的犹太作家虽然将大多数作品的背景设在芝加哥这个不折不扣的美国大都会,却旨在揭示人类生存的普遍困境:异化和自我迷失。然而,作为男性作家,应该说是在潜

一、厌女症及相关评论

在女性主义批评者看来,传统文学作品尤其是男性作家的作品所刻画的妇女形象多是一种虚假的形象,这种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妇女形象并不相符,而是反映了男性作家的性别偏见和置妇女于从属地位的愿望。如女人不是被描写为温柔、美丽、顺从、贞节、无知、无私的“天使”形象,就是被描写为淫荡、风骚、凶狠、多嘴、丑陋、自私的“妖妇”形象。无论是希腊神话中的珀涅罗珀、安德洛玛刻,莎士比亚笔下的苔丝德梦娜,理查逊笔下的帕美拉,还是莫泊桑笔下的约娜,托尔斯泰笔下的吉提与娜塔莎,这些生活于不同时代、产生于不同国别的女性,都有一些共同的性格内涵:她们都是西方文学中的“高尚淑女”和“家庭天使”,她们是一切,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但惟独不是她们自己,她们成为男性奉献品或牺牲品。作者认为这种把女性神圣化为天使的做法实际上是将男性的审美理想强加在女性身上,剥夺了女性形象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把她们降低为男性的附属品,而满足了父权文化机制对女性的期待和幻想。另一类“妖妇”的形象则与“天使”形象完全相反,她们是不肯顺从,不愿放弃自私,不恪守妇道的女人,如希腊悲剧《俄瑞斯忒亚》中的克吕泰墨斯忒拉王后《美狄亚》,中的美狄亚,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哈姆雷特》,中的乔德鲁斯等等。这类女性形象包括三类:(一)失贞者:充满激情,缺乏理性,淫荡色情,是欲望的化身。(二)男性化的女人:具有男性智慧,有着男性般的顽强意志和坚定意志,野心勃勃,心狠手辣的女人。(三)悍妇形象:长得丑恶,刁钻古怪,泼辣凶悍,喋喋不休,俗称长舌妇、泼妇。其实不管是“天使”还是“妖妇”,这些都是男性文学中给女性的定义和描述,也就很自然地成为男性文学中被嘲弄、被贬低的对象。也就是说女性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女人。就像在伊甸园里夏娃被称作女人一样,但具有讽

3收稿日期:2009Ο06Ο20

),女,甘肃靖远人,讲师,研究翻译学与英美文学。作者简介:魏双霞(1971Ο

第5期魏双霞:索尔・贝娄的厌女症情节在《赫索格》中的体现

37

意识中受父权主义影响的思想使得他难免在作品中流露出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若用女性主义批评的新视角解读其代表作《赫索格》,就会得出新的结论和启示:他笔下的男主人公赫所格的妻子玛德琳与他的好友私通,抛弃了他,使他的精神处在崩溃的边缘。在他的文章中他需要这样一个“坏女人”来突出他的主人公赫索格,没有这位“坏女人”,赫索格

(misogyny)就不会处于崩溃与癫狂的境地。这种“厌女症”

进行了歪曲和压抑,这反映了父权制下男性中心主义的根深蒂固的对女性的歧视和贬抑,以及男性对妇女的文学虐待或文本骚扰。男性通过把女人塑造成为天使,表现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愿望需求,并将这种歪曲的幻象强加于现实的女性身上去对妇女进行塑造,压制了妇女的自由意志的发展。男性对“妖妇”的诅咒,是对女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厌恶,也在一定意义上压制了女性的自我觉醒。文学形象在性别意义上的虚假性,揭示出其中隐含的性别冲突和性别歧视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根源,暴露了现有权力结构的诸多不合理之处。所以,索尔・贝娄在《赫索格》中所反映出的厌女症情节应该是很明显的。尽管在《赫索格》中作者集中在体现世界阴沉混乱、人心莫测,以及作者心中笃信人性不灭的真理,但是其中凸显的厌女症情节还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赫索格》,历来被公认为探索知识分子心理和精神危机的“心理现实主义”作品,但是,它还是没有摆脱男性文学中历来对女性的歧视,仍然用一个“坏女人”来彰显赫索格的困惑与迷乱,从而让赫索格成为一个文学经典。

的倾向直接地通过对他妻子的谴责、丑化和其对赫所格所带来的伤痛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赫索格》中的厌女症情节

《赫索格》的故事从他第二次离婚写起,他的第二任妻子玛德琳和他最信赖的朋友格斯贝奇私通,把他撵出了家门,他不但被迫离婚,还失去了心爱的女儿,这使他受到沉重的打击,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他行为古怪,整天紧张思考,忙于写信,甚至讲课时也会突然地停下来做笔记,写提要。他对写信已经入了迷。亲戚朋友、报社杂志、知名人士、认识的、不认识的、活着的、死了的,甚至上帝和自己,都是他写信的对象,但他写了并不寄出。于此同时,他通过联想和回忆,叙述了家庭、父母、兄姐、妻儿、情妇、朋友的概况以及自己大半辈子的经历和遭遇……不管小说的中心内容是反映现代社会中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危机,还是表现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这种境况下的苦闷与迷惘,致使赫索格的人道主义理想彻底被现实生活击得粉碎的直接原因是他的妻子—玛德琳的背叛和忘情负义,使得现实生活和他处处显得格格不入,他的那套“高商的理想”,他的“好心肠”,到处碰壁,正如他自己所说“:在这种年头,要是仿佛不会给自己招来麻烦似地对人行善,一定会被人疑作是脑子有毛病了—患了受虐狂或是任性症什么的。人类所有高贵的道德情操,往往会被怀疑为一种欺骗手段。”因此,他的精神支柱遭到了破坏,心理状态失去了平衡。在那风雨飘摇的世界里,他找不到赖以生存的立足之地,成了个悬空吊着的“晃来晃去的人”。他的思想发生了混乱,不知道应该怎样来认识周围的现实、怎样来对待和安排自己的生活,甚至弄不清自己的生命到底在哪里,怀疑自己究竟是不是还是一个人,也即发生了所谓“自我本质的危机”。可见,赫索格的痛苦的大声疾呼“我感谢上苍给予我一个人的生命。可是这生命在哪儿呀!作为我生存唯一借口的人的生命在哪儿呀!”以及他照着镜子的烦闷自问“我的天哪!这个生物是什么?这东西认为自己是个人。可究竟是什么?这并不是人,但它渴望做个人。像一场烦扰不休的梦,一团凝聚不散的烟雾。一种愿望。”都是由于生活给他的压抑与悲愤,而这一切都是由于妻子的背叛和不忠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因此,这里,索尔・贝娄的厌女症情节也淋漓尽致地被表现在出来了,读者或是作者似乎都是把这一股怨气指向了赫索格的妻子—玛德琳,由于她对赫索格的离弃和背叛,使得这位历史教授、思想史专家的遭遇及混乱深深地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及叹息……

对于赫索格的妻子玛德琳,作者是以自己的方式对女性

三、索尔・贝娄的认同与困惑

作为一名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和其他犹太作家一样,由于他们与西方白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历史纠葛,所以他们与美国主流文化之间经常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从文化渊源上看《圣经》,把基督教和犹太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新教的一些观念如勤奋获救的思想与犹太人刻苦创业的传统等,也是不谋而合的。但是,来源于两河流域的犹太民族又有着其他族群所不具备的特性,例如割礼仪式、善于经商又寻求精神获救等等。这些身份特征使犹太群体与其他人群或族群之间始终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隔阂,而历史上犹太人受到的许多次大规模种族迫害给他们的名族记忆流下了深深的印记。于是,受难者和“应许者”的双重身份构成了犹太裔作家沉重的集体无意识。从塞万提斯祖先的改宗到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的平等权利,再到二战中犹太人受到的集体迫害,这些曲折而沉痛的历史经验使犹太作家对于自己几乎是“同宗”的西方文化抱着强烈的困惑和怀疑。他们的民族身份和文化归属在美国社会力具有十分特殊的地方:他们一方面与白人文化的核心—基督教文化有同源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由于整个西方社会有文化和族群的隔阂。美国由于在政治信念上和建国历史上都带有强烈的盎格鲁新教文化传统那个,因此,犹太人在经济方面的优势不能保证他们在上层社会政治决策中那个占有持久的主导地位,也不能保证他们能和谐地融入其他社会群体,所以他们的民族身份意识与历史经验教训常常产生复杂的集体记忆。在这里,我们就不难发现索尔・贝娄在其作品所反映的是困惑与游离,就像“晃来晃去的”犹太作家,始终在美国社会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由于宗教在文化中的位置是显而易见的,除了这种困惑外,索尔・贝娄在《赫索格》中表现出的厌女症情节也是可以找到它的的渊源于出处的,既然厌女症是从夏娃开始的,那么,在宗教上与基督教属于同宗同源

38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第28卷

的犹太教还是在索尔・贝娄的作品中有所传承的。西方文化和文学中的厌女症可追溯到《圣经》、希腊和罗马神话。夏娃勾引亚当,使其堕落,人类被逐出乐园,因此夏娃就成了“妖女”的始祖;海妖塞壬(Siren)用美妙动听的歌声诱惑水手,导致船只触礁,水手落水死亡;希腊神话中的美狄亚为报复丈夫而杀死亲生儿子;希腊神话中最典型的“祸水”则是潘多拉,她给人间带来无数的灾难与不幸“潘多拉的盒子”,就成了人类灾难的象征。以妖精的形象出现的各种女性无疑成了厌女症的传统。厌女症是女权主义批评批判男性中心文学常用的一个术语,它指文学中歪曲、贬低妇女的形象,把一切罪过都推到女人头上的情绪或主题。所以索尔・贝娄在《赫索格》中对于厌女症的诠释也是显而易见的。明的图案“:天使”或“妖妇”。这里,赫索格的妻子玛德琳可以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妖妇”,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赫索格所有的不幸与痛苦都是她一手造成的,玛德琳在此也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一位“妖妇”的角色。通过对男性作者的女性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出,历来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天使还是妖妇,实际上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对女性的歪曲和压抑,这反映了父权制下男性中心主义的根深蒂固的对女性的歧视和贬抑,男性对妇女的文学虐待或文本骚扰。男性通过把女人塑造成为天使,表现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愿望需求,并将这种歪曲的幻象强加于现实的女性身上去对妇女进行塑造,压制了妇女的自由意志的发展。男性对妖妇的诅咒,是对女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厌恶,也在一定意义上压制了女性的自我觉醒。文学形象在性别意义上的虚假性,揭示出其中隐含的性别冲突和性别歧视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根源,暴露了现有权力结构的诸多不合理之处。参考文献:

[1] SaulBellowHerzog1964[M].宋兆霖,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83.

[2] 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四、结语

女性主义批评认为,男性攻击和压制女性不仅仅表现在行动上,也表现在各种话语形式中。其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把男人们感到害怕的女性描写定义为“妖女”或“狐狸精”。女性在文学那充满男性说服力的词汇中,她一遍又一遍地遇到了那些否定她一切的东西;她看到的是男人在书中描绘的妇女形象;她发现了一种恐惧、一个梦境,她看到一直那个美丽而苍白的脸;她发现了冷酷无情而又漂亮的贵妇人……

因此,作为生活在“新女性”第一次跨上历史舞台的那个时代,索尔・贝娄是明显体会并感受到的,虽说《赫索格》在极力显示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西方文明的危机,但若用女性主义批评的观点则可以暴露无遗地反映出作者的厌女症情节。作者将主人公在悲愤、无助、绝望甚至接近混乱的思想状态归结于一个根由:妻子的背叛和离弃。或许,根植于男性作者内心深处的厌女症情节总是会在其描写笔下的女性形象时会自然而然地在他们的大脑中形成一幅鲜

版社,2004.

[3] 柏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7.

[4] 李滟波.从《圣经》看西方厌女症的源头[J].湘潭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4(3).

[5] 刘锋.《圣经》的文学性诠释与希伯来精神的探求[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7.

[6] 吴晓东.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十三讲:插图本[M].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8.

SaulBellow’sMisogynyComplexinHerzog

WEIShuangΟxia

(SchoolofEconomyandTrade,Lanzhou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Lanzhou730020,China)

Abstract:Traditionally,SaulBellowhasbeendefinedastheliteraturesuccessortoWilliamFaulkner,ErnestHemingwayandF・ScottFitzgerald,andthisisduetohismasterpieceHerzog,whichmainlyexposesthecapitalismcontradictioninlifeandreflectsthecrisisinWesterncivilization.However,onconditionthatthefeminismpointofviewisconcernedhere,SaulBellow’smisogynycomplexandthepatriarchycanbefoundinHerzoginasense.

Keywords:misogynycomplex;Herzog;SaulBellow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