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负起教育的真责任
最近看了作家祁智主编的《剥开教育的责任》这本书,很受启发。书中作者都是一线教师,也都是学生家长,案例式、故事体,讲的几乎都是教育现场中正在发生的故事,又不单单只讲故事,作者们还善于把我们司空见惯的教育事件一点点“掰开”,挑出那些常常被大家忽略却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层层剥离,娓娓道来,不经意间把我们带到问题的核心处,叙述中或自然而然地旁征博引,或用优秀教师和校长的言行来“说理”,好读,耐读,有思辨,有唤醒,一切都在自然中生成。
掩卷深思,你才发现,原来这一个个故事在引导着自己思考教育的本质性问题,引导着我们反观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喜欢书的行文方式,珍惜书带给我的思考和触动。从这番美妙的精神游历中截取几点,记录如下:
(一) 我们是不是也常常这样好心办着错事? 祁智先生在“序言”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到一个班级,发现一个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中,有一项是把“辜负”写5遍。问为什么要把“辜负”写5遍,老师解释全班36个学生有10多个同学都把这个词写错„„交流中作者指出这种抄写对于没写错的同学是负担,也没有意义,而纯粹抄写对那些已经写错的学生也未必达到矫正错误的目的„„老师承认,却说:“我这也是对学生负责任,也是增强了我的工作量。”
“我这是对孩子(学生)的负责呀。”这话听起来很熟悉。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可能在某些时候迸出这句话。但是,我们是否认真想过,有些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好心”办着“错事”,而更遗憾的是我们自己还觉察不出自己的这种站在“责任”高度上的行为对学生甚至自己造成的伤害。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们不妨一起来以下情形:
1.对班级事务事无巨细的亲力亲为
班主任工作琐细,尤其是小学班主任,繁杂是事实。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有的班主任的繁忙是因为自己对班级事务一一过问,凡事亲力亲为:
地上一片纸屑、黑板没擦干净、座椅没摆整齐、上课学生偶尔走神、下课学生间嬉笑、午休有人讲话、跑步队列不齐、放学某个同学磨蹭没按时出教室,周末和哪些同学外出了几个小时„„
诸如此类的小事情,都会成为一些班主任心头上的疑云,口头上的提醒,你说,他不是要比总理还累了吗?还有的班主任“眼睛里容不得一点沙子”,学生出现一点点差错就揪住不放,反复“管教”。要知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些小小的错误很正常,要允许学生犯错,提醒他们并给他们自我纠正的机会。不可救药地追求完美的班主任,可能累坏了自己,管傻了学生。
实际上,有些事情是可以不用亲力亲为的,有些事情是可以放一放的,还有一些事情也是不值得细究的。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智慧的班主任应该能不管就不管,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假如班级事务事无巨细,都由班主任一个人操心,结果是班干部能力没得到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没得到加强,而自己还可能累出一身病,着急上火影响心情,直接影响个人乃至家庭的生活质量。
你说,这种“负责”值得推崇吗?
2.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在《剥开教育的责任》书中有两篇文章涉及“家庭作业”问题,文中指出了一个现象,是当前很多学校学生的家庭作业,已经不仅仅是孩子的作业,演变成为“家庭”作业,“家长作业”。对此,我与文中作者的观点有一点不一样。现在确有老师为了减轻作业批改量,让家长代批孩子的家庭作业的现象。但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这毕竟是很少数。
只要明白作业的真正目的的教师,是明白学生作业情况直接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通过批改摸底便于调整教学。假如家长提前全批了,纵使学生的交上来的作业全对,却失去了作业的应有之义。因此,很多老师让家长方便的时候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个字,目的是让家长协助检查一下孩子是否完成了当天的作业,态度是否认真,而不是让家长逐题批改。
反倒是有些家长自己不容许孩子的作业有一丁点儿错误,为了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有些家长甘愿“陪读”,孩子作业时始终守在孩子身边,寸步不离,孩子完成了作业帮他整理书包,收拾书桌„„生活上更是体贴入微,孩子上了学,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不承担任何家务,包括自己生活起居,也都是家长给他照料的周周到到。
对于这样的家长,我们谁不承认他(她)的辛劳付出呢?但是这种在家长自己看来负责任的行为,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吗?
(二)对孩子的过于“负责”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上述情形下的老师和家长,都过得很辛苦,很疲累。我们都知道,现实生活中的疲于应付,往往导致精神世界的荒芜甚至坍塌。而一个精神不丰厚、心灵不丰盈的人拿什么走近学生?靠什么走进学生的心灵?这种单向度自以为然的好心“付出”不单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所以,无论是做老师,还是做家长,我们都需要追问一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为了孩子的一切”这个带着崇高“责任”高帽的口号,不但经常出现我们的视野里,也经常回响在我们的耳膜里。到底怎么做才算是对学生负责,是对孩子的成长负责?值得我们每个人深刻反省。
做真教育需要倾情投入,但是不是一味的失去自我的全力付出。只有把握住了教育的本质,我们才有可能接近真教育,也才可能担当起教育者的“真责任”,才可能在对孩子的同时也对自己负责,才可能给孩子幸福生活的同时让自己也感觉到幸福。
我们不妨跳出教育之外看教育,跳出自己的生活看看我们在生活中担负的角色,或许会有一些独到的收获。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关于教育责任的反思。如一声炸雷,惊醒了那个被司空见惯、自以为是的表象蒙蔽了双眼的自己。
书中内容条分缕析,像剥核桃一样,将责任的核剥开,案例针对课堂教育、班级教育、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伪责任”的现象和现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我想,只要真正走进了书中的故事,读懂了作者、编者的话外之音,我们的心灵就可能被一种声音所唤醒,那就是:教育者需要时刻不忘去追求教育真谛,时刻不忘去追问自己是否担负起了教育的真责任„„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吴生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