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主题是“人生感悟”。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1.文言文两则
1.《学奕》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写奕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一书。 4. 生字扫描:
zhuó( ) yú ( ) zhōng ( ) 缴 与 yǔ ( ) 中
jiǎo ( ) yù ( ) zhòng ( ) 5、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弈:下棋。 通国:全国。 诲:教导。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鸿鹄:天鹅。 援:引,拉。 俱:一起。 弗:不。 矣:了。 为:因为。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文中几个“之”的意思
辩斗:辩论,争论。 以:认为。 去:离。 日中:正午。 及:到。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 汤:热水。 决:判断。 孰:谁。 汝:你。 6、理解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7、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
8、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选择正确的答案打“√”。 A、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 ) B、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能三心二意。 ( ) C、学习必须不怕困难,知难而退。 ( )
2.匆匆
1.《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他的作品还有《绿》、《背影》。
2.文章紧扣“匆匆”,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4.多音字。
yàn ( ) cáng ( ) pián ( ) 燕 藏 便
yān ( ) zàng ( ) biàn ( )
5、文中的“ABB”诗词:
照样子写词语:例:悄悄然
注意文中的四字词语: 6、关于形容时间过得快的词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流星赶月、斗转星移、稍纵即逝、白驹过隙 转眼间、眨眼间、一瞬间、霎时间、一刹那、弹指间、顷刻间 7、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8、有关珍惜时间的成语:
惜时如金、分秒必争、只争朝夕、争分夺秒 一刻千金、见缝插针 9、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10、背诵“明日歌”
3.桃花心木
1.《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林清玄,我们学过他的《和时间赛跑》。文章借树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的重要意义。 2.树的生长“不确定”指老天下雨,种树人浇水没规律。人生活的“不确定”指生活中不可预知的坎坷、曲折、磨难。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扎根,就能长成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树似人,人如树,这篇文章是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表达文章主旨句子是“不知是树,人也是一样,再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4、多音字。
kòng ( ) sàn ( ) mó ( ) 空 散 模
kōng ( ) sǎn ( ) mú ( )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句子的理解。“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了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
B、人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磨难,才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c、种树人的这一番话有三层意思:① ② ③
第四课 顶碗少年
《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 第五课 手指
《手指》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回顾. 拓展一》
1、日积月累:人生哲理的格言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说明了人人都有不懂的地方。)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 (说明做事情应一气呵成的道理。)
(3)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墨子》 (说明了任何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道理。)
(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传习录》 (说明浇树浇根、育人育心的道理。)
(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心雕龙》 (说明了多实践才能出真知的道理。)
2、邯郸学步——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
第二单元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 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6.北京的春节 1.本课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2.文章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1)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2)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庙会。(3)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3. 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满族人,代表作《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老舍的语言风格: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
课文按时间顺序,对夕阳、大年初一、元宵节三部分写得详细,其它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4、《北京的春节》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文章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与喜庆。
时间 自然段 风俗习惯 详略安排 腊月初旬
到年底 1——6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吃糖;大扫除;购置年货 略写 除夕 7 家家灯火通宵,炮声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详写 初一 8——9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 详写 初六 10 店铺开张;伙计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略写 元宵节11——12 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详写 正月十九 13 春节结束,小孩上学,大人忙活 略写 写作特色:文章详写了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这四个部分,像这样有详有略地介绍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北京的春节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各节日的特点可以这样概括: 除夕:喜庆、团圆; 初一:悠闲、快乐; 十五:红火、美丽。
5.本课突出的表达方法是以时间为顺序,有详有略。 6、多音字:
pū ( ) áo ( ) jiàn ( ) fēn ( ) 铺 熬 间 分
pù ( ) āo ( ) jiān ( ) fân ( ) 7、学文积累:
A、谚语:“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B、四字词语:色味双美 万象更新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娴熟技能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美好快乐 残灯末庙
三篇略读课文
A) 1、《藏戏》写作特色: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藏戏”被称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 2、多音字:
chuán ( ) hōng ( ) jiē( ) 传 哄 hǒng ( ) 结
zhuàn ( ) hòng ( ) jiã( ) 3、文中四字词语:
哄堂大笑 能歌善舞 行善积德 青面獠牙 丰富多彩 随心所欲 毫无倦意 野马脱缰 一无所有 身无分文 开山鼻祖 两面三刀 朴实敦厚 别无所求 优哉悠哉 师传身教 B)1、《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写作特色: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2、多音字:
shù ( ) shâng ( ) mó( )
数 盛 模
shǔ( ) chãng ( ) mú( ) 3、文中四字词语:
崇山峻岭 宏伟壮观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别致美观 蜂拥而至 喜气洋洋 整齐划一 遮天盖地 家道兴旺 C)1、《和田的维吾》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和饶有趣味的风俗。
2、多音字:
bǎo ( ) zài( ) háng( ) pū( ) pēn( ) 堡 载 吭 铺 喷
bǔ( ) zǎi( ) kēng( ) pù( ) pân ( ) 3、文中四字词语:
铺天盖地 迎风引吭 肃然起敬 形态各异 飘然而过 美不胜收 豁达乐观 载歌载舞 渺渺回荡 花样繁多 随风摇曳 4、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 《回顾 拓展二》 1、日积月累 (1)《元日》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2、《元日》写的是春节时的情景,《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写的是中秋节时的情景。我国的传统佳节还有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乞巧节、重阳节等。
描写我国传统佳节的诗句有: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 3、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第三单元主题“我的理想”。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了人物的事迹:
李大钊被捕后倍受酷刑,但是面对敌人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解放战争时期的郝副营长在一次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壮烈牺牲; 开国总理周恩来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虽然没有具体介绍张思德的事迹,但通过查找资料可以知道战士张思德打仗、纺线、烧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救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终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2.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
(1)被捕前,李大钊同志坚持革命工作。 (2)被捕时,李大钊同志从容镇定。
(3)法庭上,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 (4)被害后,李大钊的妻儿悲伤的情形。 3.课文前后照应有多处
(1) ①我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②后来听母亲说„„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作用: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感受更深刻。 (2)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父亲的被难日…… ②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作用: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这件事印象深刻,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3) ①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②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三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作用: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更清楚,印象更深刻。 4.理解句子
(1)那年春天,父亲夜里回来的很晚。每天早晨……出去了。 体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2)局势越来越严重……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李大钊同志把革命看的比生命重要,体现了他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的精神。 (3)他们夺下父亲的手枪……父亲保持着他惯有的严峻态度…… 表现了李大钊在敌人面前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的精神。
(4)在法庭上……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和“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李大钊遭受了苦刑;“平静”说明了他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表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护。
(5)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充满信心,所以在极端困难、危险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不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屈服,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伤为力量。
文中四字词语:
不慌不忙 一拥而入 怒气冲冲 满脸横肉
第11课 灯光(回忆往事)
本文与《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样,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与开头照应(首尾呼应),结构紧凑。 (《匆匆》《顶碗少年》《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都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
13 一夜的工作
本课着重叙述了作者陪同总理审阅稿子时的所见所闻,从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两个方面表现了周总理的崇高品质。
写作特色:本文选材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用质朴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崇高人格,中心突出,有详有略。
回顾 拓展三 1、《囚歌》,作者:叶挺
为人 进出的门 紧锁着, 为狗 爬出的洞 敞开着, 一个声音 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 我 渴望 自由,
但我 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 怎能 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 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 连这活棺材 一齐烧掉,
我 应该 在烈火与热血中 得到永生! 2、《红岩》中的人物有:江姐、许云峰、华子良、小萝卜头„„ 革命题材的小说: 《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 《红日》,作者吴强; 《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 《小游击队员》,作者王愿坚; 《赤色小子》,作者张品成。
12.为人民服务 1、《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于199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议上所做的演讲,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一般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论点);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文章从以下三方面(论据)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1)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2)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3)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2、先解释加点的词语,在写出句意。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3)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人民的,是彻底为人民利益工作的。
3、本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主要意思,内容论述的正确顺序是: ①正确对待批评 ② 正确对待困难 ③ 正确对待生死观 ④正确对待同志⑤ 开追悼会寄托哀思
4、解释词语
泰山:山名,在山东省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
鸿毛:大雁的毛,比喻事情微不足道。
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本文指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文中四字词语:
死得其所 五湖四海 精兵简政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1.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他的作品还有:《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本课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2.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暖和的火炉,是因为她十分寒冷,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他看到喷香的烤鹅,是因为她十分饥饿,渴望得到食物;最后擦燃整把火柴,她看到了慈祥的奶奶,是因为她想把奶奶留住,和奶奶一起飞走,远离寒冷、饥饿、痛苦。
3.文章之所以打动,是因为作家巧妙的表达方法: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交替出现。 4.写出下面两段话的理解。
(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小女孩离开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就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
(2)他曾经多么幸福,跟着他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曾经”指的是火柴擦燃后的幻想。前一个“幸福”指小女孩临死前在美好的幻想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指小女孩死后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5、正确选择破折号的作用。
①解释说明 ②表示意思的转折 ③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1)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 2 ) 2)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 1 ) 3)“呜——”火车开动了。 ( 3 )
15.凡 卡 1.本文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2.本文由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凡卡的回忆和想象三部分穿插组成的,凡卡在信中通过吃不饱,睡不好,挨打、受人欺负三方面写了学徒生活的痛苦,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爷爷守岁的情景和过圣诞节的情景。 3.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是:
(1)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组成;(2)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3)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4. 对句子的理解。
①圣诞节前夜,他没躺下睡觉。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
答:圣诞节前夜,凡卡没躺下睡觉,是因为节日让他思念唯一的亲人爷爷,也是因为他还有一个心愿──偷偷地给爷爷写信,请求爷爷把他接回去。一个“等„„就”看出凡卡心情的迫切。凡卡等所有人都不在了才敢写,害怕被人发现,也暗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
②他叹了一口气,跪在作台前面,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 答:课文里关于凡卡写信过程的“叹气”还有两次,“凡卡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对于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来说,这叹气跟他的年龄是很不相称的,写一封信的过程中,他连续叹气,可见这样的生活的确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让他痛苦万分。 ③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答:“指望”是指生活的希望。凡卡来大城市做学徒,本指望学会做鞋,有个一技之长,养家糊口,可来这里做的事跟学做鞋没有一点关系;本指望从此有吃有住,却“饿得要命”,差点被打死,连狗都不如;本指望莫斯科这个大城市,活下去容易些,可是依然没有穷人的活路„„饥饿、孤独、痛苦,彻底打碎了凡卡的梦想,所以他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文中几次提到死,也是反映了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④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答: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凡卡梦想信很快到达爷爷的手里,爷爷读到信就来接他。
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呢?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凡卡写的信爷爷会收到吗?对这个问题不能仅停留在“凡卡没有写清收信人的地址,凡卡的爷爷收不到信”这个表面答案上,还要深入理解,即使收到信,爷爷会来接凡卡吗?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凡卡的爷爷不过是个穷苦的守夜人,他恐怕没有能力抚养这个渐渐长大的孩子,在村子里又找不到可供凡卡吃饭的活儿,要不,怎么忍心把唯一的孙子送到陌生的大城市里寻找活路呢?即使收到,也无能为力。这样看来,凡卡的美好愿望就如他的梦一样,只是一个天真的梦而已。梦醒之后,悲惨的生活依旧,甚至更加悲惨,因为唯一的希望破灭了,他连梦也没有了。
第16课
《鲁滨孙漂流记》的梗概部分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遇险岛上”、“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让我们初步了解了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表现了鲁滨孙(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特点。
(喜欢这个人物的理由:鲁滨孙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战胜了种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第17课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突出地表现了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写作方法: 细节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
心理描写让人了解事情背后的变化; 侧面烘托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等。
回顾 拓展四
1、《日积月累》。
正直是道德之本。——(埃及)迈哈福兹《平民史诗》 眼泪无法洗去痛苦。——(冰岛)拉克司内斯《冰岛之钟》 最伟大的见解是最朴实的。——(英国)戈尔丁《蝇王》 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苏联)《静静的顿河》
守信是一项财宝,不应该随意虚掷。——(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玉米人)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课就是打不败他。——(美国)
海明威《老人与海》
2、知识点:
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凡卡》, 英国作家笛福的作品:《鲁滨孙漂流记》, 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的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
“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中不朽的旋律。第五单元教材中,无论是赞美居里夫人卓越的精神品质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还是体现中国航天人勇于探索、团结合作、锲而不舍的《千年梦圆在今朝》,亦或是说明生活中善于观察、不断发问、见微知著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还是强调独立思考、敢于怀疑的《我最好的老师》,“科学精神”是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本单元的教材编排既是低中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也是上述单元的发展。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1.本课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 2.注重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3.理解句子:
(1)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
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有“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 这项伟大的自然发现:是指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
(2)他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这个句子采用“从„„变成„„”的句式,这种“变”不是一般的变成,而是一种人生价值的提升,生命境界的飞跃。四个“变成”概括了居里夫人奋斗了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绩。 4.课文为什么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美丽的含义是什么? (1)答:“百年”是虚指,意即“永恒”,她的伟大发现对社会的贡献永恒。她的优秀品质和人格精神永存。
(2)美丽的含义:美丽不仅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容貌,也不光是她伟大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她的科学精神———对科学执着追求,为科学奉献终身,以及淡泊名利。 2. 对句子的理解。
①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答:“她的报告”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发现:天然放射性元素镭。“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是指“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面庞”“坚定而又略带淡泊的神情”“微微内陷的大眼睛”,也暗指这一形象背后坚毅执著的精神。居里夫人因为对科学作出的杰出贡献,成就了她的历史地位,使之成为令世人钦佩和仰慕的女性。这句话写出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巨大贡献。 ②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答:“淡蓝色的荧光”是居里夫人用三年零九个月的时间提炼出来的0.1克镭发出的,也就是她的成就。这项成就的取得,是以居里夫人终日的烟熏火燎、身体的疲劳为代价获得的,因而融入了“美丽的生命”。这项成就的取得也是居里夫人坚持探寻“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的信念的结果,
因而融入了“不屈的信念”。这句话是对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中表现的坚持不懈的献身精神的赞颂。 ③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答:“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有“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项伟大自然发现”是指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金属元素镭,“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居里夫人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一方面源于她的品格,另一方面源于她在科学研究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人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 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课文的写作思路是: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课文的主要观点,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课文列举了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代表性事例:一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二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三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3、写作特色:引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首尾呼应 4.理解句子。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2)最后把“?”拉直成“!”找到真理。
这里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指发现问题。“!”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好处: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锅问到底”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4)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样的句式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第19课《千年圆梦在今朝》
1、第四自然段为过渡段,作用:承上启下
2、本文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第21课《我最好的老师》(记叙文)
1、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2、写法特色: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事例发现一个道理。
回顾. 拓展五 1、《日积月累》
百炼成钢 发愤图强 坚持不懈 迎难而上 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革故鼎新 标新立异 独出心裁 举一反三 实事求是 各抒己见 不耻下问 触类旁通 精益求精 古为今用 意思相近的词语为:
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标新立异——独出心裁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舍本逐末”: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3、对科学精神的其他认识:尊重事实、一丝不苟、敢于质疑、不断创新„„
成语故事
1.“响遏行云”,“响”,声响;“遏”,阻止,使停止;“行云”,流动的云彩。“响遏行云”指声音高亢以致阻拦了天上的流云。多用以形容声音嘹亮。
2. “竭泽而渔”,意思是淘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3. “邯郸学步” 原来是形容不要盲目学步,现在用来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
4. “舍本逐末” “本”是指庄稼和百姓,“末”指的是君王。──“比喻做事不抓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