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16.7《梯形的中位线》教案(2)
教学课题: §16.7梯形的中位线 (2) 课时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及其定理.
2.掌握梯形面积的第二个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会运用梯形中位线定理来解决相关问题;
2.通过直观演示、猜想实践、归纳论证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类比和转化的思想方法,锻炼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归纳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树立事物间普遍存在联系的哲学观点.2.通过
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考、大胆置疑、勇于创新、合作学习的氛围中,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及其定理;
教学难点:梯形中位线定理的发现和论证的思想方法.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AD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N1、叙述三角形中位线及其定理; M2、上述基础上引出梯形中位线的概念. 让学生根据上述引入过程,自己用文字概括出梯形中位线的定义;
BC梯形中位线定义: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二、定理的发现
1、强调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双重关系,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梯形中位线与底边的位置关系如何?
(2)梯形的中位线与两底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
2、用多媒体课件中的测量功能,动态地、分多次测量这三线段的长度,让同座的学生分工合作:一个观测报数,一个记录.
3、给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处理数据,并得出结论. 4、将数量关系推广到一般,得出如下猜想:
(2)梯形中位线的长度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三、定理的证明
提出论证猜想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用推理的方法证明猜想:
1、利用转化思想,提出能否将梯形的中位线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中位线问题,然后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2、如何利用所学的梯形辅助线的作法,合理地添加辅助线,使上述意图得以实现? 3、给学生5分钟,按每4个人一组,分小组让学生讨论. 4、每组推荐一人汇报研究成果.
D A 5、鉴别各组的设计方案,确定可行的方案. 4 1 6、让学生口述证明过程,教师板书记录.
N 7、出示完整的推理过程,让学生阅读理解. M 2 3 E B C
8、教师板书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四、定理的应用 基础练习 A D 最新初中数学精品资料设计 1
M B
N C
最新初中数学精品资料设计
如上图,在梯形ABCD中,AD∥BC,MN是它的中位线. (1)若AD=3,BC=5,则MN= ______;
(2)若AD=a,MN=7,则BC= ______; (3)若BC=12,MN=b,则AD= _______;
(4)如下图,MN是梯形ABCD的中位线,与对角线BD交于点P,则P是BD的中点吗?
强化练习(一)
(5)若BC-AD=4,MN=8,则BC=______. (6)若MN=6,BC=2AD,则BC的长为( )
A、4 B、8 C、6 D、12
(7)若AD=4,BC=8,梯形的高AE=5,则S梯形ABCD=____. (8)若MN=6,梯形的高AE=5,则S梯形ABCD=_____.
归纳总结出梯形的又一个面积公式: S=
A M B
D N C
P AMDN1(a+b)·h=l·h (l为梯形的中位线) 2BEC
强化练习(二)
2
(9)已知梯形的面积是12cm,底边上的高线长是4cm,则该梯形中位线长是_____cm.
2
(10)一个梯形中位线的长是高的2倍,面积是18 cm,则这梯形的高是( )
A.62cm B.6cm C.32cm D.3cm
D A
六、课堂小结
M N 1、梯形中位线的概念;
2、梯形中位线在同一题设下的两个结论:
C (1)位置关系: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 B E (2)数量关系:梯形的中位线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3、梯形面积公式:S=七、布置作业
1(a+b)•h=l•h (l为梯形的中位线) 2最新初中数学精品资料设计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