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数控折弯机通用加工工艺

来源:华佗健康网
数控折弯机通用加工工艺

(发布日期:2015.09.25)

1范围

规定了XXXXXX有限公司数控折弯机对低碳钢及有色金属的各种角度的折弯加工及相关折弯件设计

的一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XXXXXX有限公司上海工厂。

2引用标准

GB/T 1184 形状和位置公差 未注公差值

GB/T 1804 一般公差 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

DB-JS-BJ-01 钣金展开设计工艺规范

3现有加工设备参数及加工基本要求

3.1 设备加工基本参数: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设备规格及基本参数 折弯压力 折弯长度 立柱距离 喉口深度 开启高度 滑块行程 快下 工进 快回 主电机功率 油箱容积 HPH-3058-36LA2 220ton 4100mm 3600mm 410mm 450mm 215mm 130mm/S 10mm/S 105mm/S 15KW 600L 长(L) 4580mm 12 外形尺寸 宽(宽)1860mm 高(H) 2680mm 13 设备总重量 15900KGS 表1 设备基本参数 3.2 板材厚度范围 材质 厚度 δ0.6 δ0.8 δ1.0 δ1.2 δ1.5 δ2.0 δ2.5 δ3.0 δ3.5 δ4.0 δ5.0 δ6.0 镀锌钢板 ● ● ● ● ● ● ● ● ● ● ● ● 冷轧钢板 ● ● ● ● ● ● ● ● ● ● ● ● 铝板 ● ● ● ● ● ● ● ● ● ● ● ● 不锈钢板 ● ● ● ● ● ● ● ● 表2 板材材料

4 设备及工艺装备

a. 折弯机、模具;

b.直尺(300mm)、卷尺(3m)、游标卡尺(精度0.1mm)、手锤、直角尺、油壶、毛刷、角度尺等。

5 工艺要求

5.1 基本要求

5.1.1 材料的长、宽、厚,料纹方向应符合图纸要求;板材表面清洁。

5.1.2 根据图纸要求及材料选用适合的模具。

5.1.3 检查折弯机工作状况并对设备进行加工前的维护保养。

5.1.4 加工前和加工过程中,应对模具折弯表面进行清洁、润滑。

5.1.5材料折弯前清除靠山基准面毛刺。

5.2 折弯工艺

5.2.1 材料厚度与弯边圆角半径和模具的配合关系见表1。

表 1 板料厚度与弯边圆角和模具的配合 材料厚度t,mm 模 具 <1 >1~2 >2~3 >3~4 >4~5 >5~6 >6~7 >7~8 >8-9 最大折弯圆角R,㎜ 2~3 3.5~4 4~5 4.5~5 9~5 11~7 11~7 12~8 13~5 凹模深度h,㎜ 凹模宽度b,㎜

表 2 最大允许折弯长度 板 料 厚 度,㎜ 最大允许折弯长度,㎜ 1-2 2.5 3 4 5 6 8 6 8 12 15 18 22 25 28 32~36 ≮8 ≮16 ≮24 ≮32 ≮40 ≮48 ≮56 ≮64 ≮72 5.2.2 不同的材料厚度,其最大允许折弯长度见表2。

3150 2800 2500 1800 1100 600 200 注:屈服强度不超过26Kg /mm2的金属材料。

5.2.3 板料折弯的最小搁置尺寸c与板料的厚度有关(见图1)。 a. 板料厚度1mm~3mm的搁置尺寸c为3mm;

b. 板料厚度大于3mm的搁置尺寸c等于板料厚度;

图 1 图 2

5.2.4 角尺边折弯最小极限尺寸a min(见图2)与板料厚度、折弯圆角半径和搁置尺寸的关系见表3。

表3 角尺边折弯最小极限尺寸 材料厚度 弯曲半径 t R 1 1.5 2 3 1 4 5 6 8 1.5 1.5 2 3 18 23 34 24 9 12 15 4 2.5~3 4 5 6 8 4 5 6 19 24 35 25 20 26 37 最小极限尺寸a min 8 9 11 14 2 材料厚度 弯曲半径 最小极限尺寸 t R 5 6 8 3 a min 23 35 24 15 4 5 6 8 2 2 3 4 18 23 34 24 12 6 15 18 8 5 8 5 6 8 6 8 8 26 25 38 38 40 41 44

5.2.5 外翘边弯边最小极限尺寸见图3所示。 图 3

a. 模具槽中心至模具外边的最小尺寸d见表4;

b. 第二弯边模具槽中心线至板件直线边外的最小极限尺寸b min见表5。

表 4 模具槽中心至模具外边的最小尺寸 工件弯边圆角半径R值,㎜ 模 具 R1 b ㎜

5.2.6 内翘边弯边最大极限尺寸见图4所示,b边尺寸与a边的最大极限配合尺寸根据不同的上刀模具而定,参考尺寸见表6。

图 4 图 5

8 R1.5 10 R2 12 R3 17 R4 20 R5 23 R6 27 R8 33 表5 第二弯边的最小极限尺寸 单位: mm

5.2.7 上刀口前边内翘边最大极限尺寸见图5所示,b边尺寸与a边的最大极限配合尺寸根据不同的上刀模具而定,参考尺寸见表7。

表 6 内翘边弯边最大极限尺寸 单位:㎜ a max 弯边圆角R 弯边 尺寸b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R1~R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材 料 厚 度 t 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5 25 26 26 26 2 12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2 23 23 24 24 26 28 3 15 16 17 18 19 20 20 22 22 23 23 24 24 24 4 20 20 22 22 24 24 24 24 5 24 6 7 8 9 10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26 26 26 26 26 26 26 26 26 26 26 26 30 30 30 32 32 32 35 36 36 37 38 38 38 39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32 32 32 34 34 35 36 36 36 38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2 32 34 34 36 36 25 25 26 26 26 27 27 28 28 30 30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4 34 38 40 40 40 40 24 25 25 26 26 27 28 29 30 30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4 34 36 36 26 26 28 28 29 29 30 30 30 30 32 32 34 34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6 36 30 30 32 32 32 32 33 33 34 35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4 35 35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65 66 67 68 69 70 40 42 42 44 44 45 38 40 40 42 42 44 38 40 40 42 42 42 42 42 42 42 42 42 38 38 40 40 42 42 36 38 38 39 40 40 36 38 38 40 40 40 36 36 36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70 a max = (b-2t-15)tg40°30′+ t tg40°30′= 0.854 5.2.8 几种典型折弯形式的弯边次序参见图6所示。“双折边”应先折成锐

角后压边。

图 6

5.2.9 几种常用上刀模具见图7所示。使用中根据零件折弯形状灵活选用,并与下模具相互配合。

片刀上模 尖刀上模 弯刀上模 R型上模

图7

5.3 展开工艺

钣材加工件展开工艺及其计算见QJ/ZDS 2201。

6 工艺质量

6.1 外观

6.1.1 非加工表面应保持清洁,原材料如有表面保护膜,如对加工实现或零件精度不造成影响,应予以保留;表面划伤程度不得超过0ZD.919.012表2中较重划伤的规定,出口产品不得超过轻度划伤的规定。

6.1.2 表面压痕,即钣金表面呈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凹状的印痕,按加工钣金材料长度≯5×10/m。

6.1.3 弯曲表面不得有明显的拉伸裂纹。

6.1.4 折弯角边缘不得有裂边。当不可避免存在折弯裂边时,应在裂边处开适当大小的工艺孔。

6.2 尺寸

6.2.1 结构件和各个开孔、槽的相对位置线性尺寸及其公差应符合图纸要求,未注公差应达到GB/T 1804规定的公差等级m级的要求。

6.2.2 对角线尺寸在满足线性尺寸,形状位置尺寸或公差要求的前提下,应符合:

a. 对角线长度≤550毫米时,其对角线之差不大于1.5毫米;

b. 对角线长度>550毫米以上警方,其对角线之差不大于3毫米。

6.3 形状

6.3.1 直线度、平面度未注公差按GB/T 1184中给出的公差等级L级的要求。

6.3.2 垂直度未注公差按GB/T 1184中给出的公差等级L级的要求。

6.3.3 平行度的未注公差值等于给出的尺寸公差值,或是直线度和平面度未注公差值中的相应公差值取较大者。

6.4 其它要求由图样或工艺文件给出。

7 检验

7.1 多件钣金折弯件加工前必须进行首件检测。

7.2 外观检验按6.1条要求。

7.3 折弯件尺寸检验按5.2条要求。

7.4 折弯件形状检验按5.3条要求。

7.5 经返工、返修的折弯件按检验程序重新检验,并不得降低质量指标。

7.6 其它质量要求应在图样和工艺文件的规定下进行检验并作出判别。

8 安全

8.1 应尽量避免偏负荷的压弯。

8.2 工件的折弯力不得大于公称力,详见设备压力数值表。

8.3 折弯工件下模V形槽口开口尺寸,应大于6~8倍板料厚度。

8.4 操作者操作时需要戴防护手套。

8.5 折弯机上、下模具间的间隙必须调整均匀,其间隙可比板厚大1mm。

8.6 不允许在折弯机模具上和工件台放置工具、测量器具。

8.7 加工件应轻拿,轻放,避免拖动、扔丢现象;现场堆码高度最大不超过1m。

批准: 审核: 编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