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978—2017年某大学教职工死亡原因分析

来源:华佗健康网
122

应用预防医学2019年4月第25卷第2期AppliedPrevMed,Apr.2019,Vol.25No.2

·调查研究·1978—2017年某大学教职工死亡原因分析

宋艳春1,刘文华

2

1.山东师范大学医院,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省商河县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

分析1978—2017年某高校不同阶段教职工的死亡水平、死因顺位及分布特点,了解威胁教职工健康的

收集该校医院、人事处教职工死亡登记资料,采用描述性

主要疾病,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统计方法分析不同阶段教职工的死亡率、死因顺位等。结果1978—1990年该校教职工年平均死亡率为3.369‰,平

均死亡年龄为67.21岁。此后教职工年均死亡率、平均死亡年龄逐步升高和增大,1991—2004年分别为4.416‰、

69.51岁,2005—2017年分别为6.527‰、77.25岁。男性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主要死因是恶性肿瘤和循环系统疾

病。结论

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是该校教职工的主要死亡原因,应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不断优化体检项目,

以提高教职工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死亡率;死因顺位;死因分析中图分类号:R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58X(2019)02-0122-03

居民死因分析是评价一个地区人群健康状况和公共卫生水平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制定相关卫生政策的重要依据

[1-2]

22.1

结果

。外界压力、不良的生活

[3]

基本情况1978—2017年不同阶段教职工

方式、超负荷的工作等因素造成疾病的年轻化。在高校知识分子群体中,这种状况尤为突出。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职业群体,随着入职的年龄和学历逐年提高,教学科研压力的加大,教职工的健康问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研究对1978—

年平均死亡率升高,从1978—1990年的3.369‰上升到2005—2017年的6.527‰;平均死亡年龄增大,从67.21岁上升到77.25岁。见表1。3个阶段的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78—1990年,

=4.76,P≤0.05;1991—

2004年,=30.01,P≤0.01;2005—2017年,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不同阶段教职工的死亡资

料进行分析,了解威胁教职工健康的主要疾病,为制定有效的预防与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2.63,P≤0.01)。

表1

年份

不同性别教职工平均年死亡率和死亡年龄情况

年均死亡率/‰男

总体

平均死亡年龄/岁

11.1

资料和方法资料来源

教职工资料由人事处、老干部

1978—19901991—20042005—2017

4.1056.3438.879

1.9921.1683.799

3.3694.4166.527

67.2169.5177.25

处提供,死亡资料通过校医院、人事处逐年死亡登记记录统计,并逐一经有关部门核实补充。

1.21.3

死因分类标准方法

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

对死因进行编码[4]。

资料运用Excel2016软件进行汇总

整理,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男女死亡率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简介:宋艳春(1971—),女,山东济南人,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健康教育。

2.2死因构成和顺位1978—2017年该校教职

工主要死亡原因构成和顺序无明显区别,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占全部死因构成的82.53%。见表2。居于前5位的恶性肿瘤为肺癌、胃癌、肝癌、食道癌、肠癌;

1978—1990年肝癌占首位,1991—2017年肺癌

占首位;1978—2017年肝癌死亡构成比下降,肺癌、胃癌、食道癌死亡构成比呈上升趋势。见表3。

应用预防医学2019年4月第25卷第2期AppliedPrevMed,Apr.2019,Vol.25No.2

表2

常见死因的构成比及顺位变化情况

1991—2004年

顺位

死亡人数

构成比/%

顺位

死亡人数

123

死因恶性肿瘤心血管脑血管呼吸系统内营代消化系统意外死亡泌尿生殖系统自杀酒精中毒合计

1978—1990年

死亡人数

构成比/%

2005—2017年构成比/%

顺位

43148836520089

48.3115.738.998.993.376.745.622.250.000.00100.00

1233756899

61412756210521160

38.1325.6316.883.133.751.256.253.131.250.63100.00

12365846810

989351111456310282

34.7532.9818.093.904.961.772.131.060.350.00100.00

12354768910

表3

肿瘤种类肺癌胃癌肝癌食道癌肠癌胰腺癌乳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宫颈癌脑瘤其他合计

各类恶性肿瘤死因构成比及其顺位变化情况

1991—2004年

顺位

死亡人数

构成比/%

顺位

死亡人数

1978—1990年

死亡人数

构成比/%

2005—2017年构成比/%

顺位

1181623010010143

25.5818.6037.214.656.980.002.330.000.002.330.002.33100.00

23154-6--6-6

21121032062021261

34.4319.6716.394.923.280.009.843.280.003.281.643.28100.00

12356-46-6106

3019998553323298

30.6119.399.189.188.165.105.103.063.062.043.062.04100.00

12335668811811

3讨论

血管疾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高盐和高脂饮食、心理压力大、吸烟、久坐等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今后要加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防治宣传教育,强化降压、降糖,控制体重,有效锻炼、平衡心理,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恶性肿瘤是该校教职工死亡的首要原因,这与我国其他城市及高校调查结果一致[7-9]。1990年后肝癌死亡构成比有所下降,与该校较早规范开展传染病防治宣传及常规乙肝疫苗注射,使乙肝得到有效防治有关。1991—2017年肺癌占恶性肿瘤死因首位,与宫舒萍等[10]报道结果一致。肺癌与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有关。济南三面环山,冬季燃煤取暖,机动车辆逐年增多等现状使济南的空气污染指数连年位于全国城市前列,这

1978—2017年该校教职工年平均死亡率上

升,与国内胡文斌等[5]报道不一致。这与高校教职工入职年龄、寿命延长等有关。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环境改善,医疗水平提升等原因,人群的寿命逐步延长[6]。本研究中,男性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与国内相关研究[7]结果一致。这可能与男性的某些不良习惯如吸烟、喝酒、饮食不规律等因素有关,也与工作、生活压力大等因素密切相关。

该校3个阶段教职工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占全部死因构成的

82.53%,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构成比呈上升趋

势,与李涌平、韩丽媛等[8]研究结果相同。心脑

124

应用预防医学2019年4月第25卷第2期AppliedPrevMed,Apr.2019,Vol.25No.2

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M]//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编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2.

些因素可能导致该高校教职工肺癌的高死亡占比。因此,倡导戒烟、治理环境势在必行。该校胃癌、食道癌死亡构成比较高,且呈上升趋势。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在大汶河主干流域明显高发[11],该校胃癌、食道癌死亡率较高,可能与接近大汶河流域有关。其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为胃癌的致病因素之一。2017年全校教职工查体新增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项目,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高达

[6][5]

胡文斌,秦威,史建国,等.江苏省昆山市人口统计学指标变化趋势及预测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7,34(5):514-517.

全星,郭光萍,张山山,等.中国1982—2010年期望寿命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异[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

32(24):6247-6250.[7]

马小红,姜涛,李燕,等.2014年宁夏银川市居民死因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8,40(2):

41.6%。提示加强学校公用餐具消毒卫生监管,

改变不良用餐习惯,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迫在眉睫。降低恶性肿瘤死亡构成比,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因此要不断加强健康教育宣传,优化教职工查体项目,继续积极有效地做好教职工的健康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42-144.[8]

李涌平,韩丽媛.流行病学转变视角下中国死亡水平及死因构成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6,22(3):

36-42.[9]

于焰,韩炳玉,崔晓波,等.我校20年死亡患者死因分析[J].中国校医,2003,17(1):55.

[1]胡如英,龚巍巍,潘劲.2010年浙江省居民主要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J].疾病监测,2012,27(6):

[10]宫舒萍,林少倩,阮师漫,等.2012年山东省济南

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分析[J].疾病检测,2014,29(7):564-566.

485-488.[2]

潘敬菊,张岚,张庆军,等.应用捕获-再捕获方法评价2009—2011年湖北省死因监测数据完整性[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4,22(1):36-38.

[11]王涛,郭晓雷,张吉玉,等.山东大汶河流域居民恶

性肿瘤死因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4):

[3][4]

崔爱武.高校教师常见慢性病患病率及健康管理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5.

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

506-508.

收稿日期:2018-09-25

编辑:张鸿满,周圆

::::::::::::::::::::::::::::::::::::::::::::::::::::::::::::(上接第121页)

健康的作业环境;发挥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推动用人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加大职业卫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力度,低投入高收益,提高劳动者预防职业病的主观能动性[9]。

参考文献

[4]庄武刚,赵翔,罗文英.龙岗区噪声作业工人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情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6):705-706.

[5]石景容,陆丽明,邹冠炀,等.中小微型企业流动工人职业卫生知信行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3,

40(4):328-330.[6][7][8]

曾周.某地小型煤矿职工职业病防治健康教育现状调查[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4.

何剑锋.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对职业人群防护意识的影响[J].中国校医,2015,29(7):497.

刘纪青,霍卫东,曹泽仁,等.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对职业人群防护意识影响的研究[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8,26(2):94-95.

[1]江志荣,林祥吉,饶春燕,等.深圳市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卫生防护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5):387-389.

[2]张丽江,刘军,何华,等.岗前职业健康体检者职业卫生知识、态度、需求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6,

23(3):332-334.[3]

黄永顺,金佳纯,温贤忠,等.2006—2012年广东省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发病特点分析和对策探讨

[9]葛津锦.接触职业危害劳动者职业卫生相关知识的调查及其培训效果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收稿日期:2018-11-28

编辑:杨娟

[J].中国职业医学,2013,40(6):544-5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