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的创新 可贵的文缘——读石云涛先生著《建安唐宋文学考论》
来源:华佗健康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 JOURNAL OF ZHANGZHOU TEACHERS COLI GE No.1.舢 (总第59期) (Philosophy&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59 难得的创新 可贵的文缘 ——读石云涛先生著《建安唐宋文学考论》 靳青万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福建 漳州 363000) [摘要] 新近出版的石云涛先生的《建安唐宋文学考论》,是一部具有全面创新意义的好书。书中对于从 诗经到建安唐宋文学的考证论述,或发前人所未发,或正前人所已发,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得出了不少新结论, 在近年来古文史研究领域创新不易的情况下,这是十分难得的;此中与本文作者之文缘,亦是殊为可贵的。 (关键词) 石云涛; 《建安唐宋文学考论》;创新;文缘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68x(2OO6)Ol—l57—o4 北京外国语大学石云涛教授所著的《建安唐宋文学考论》一书,于2003年元月由北京学苑出版社 出版发行了。事前,云涛先生在电话中曾言及他将要出一本论文集的事,我当时听后未以为然。因为 一般说来论文集中所集内容无非都是以往所发表过的旧文,又是属于古代文学考证这一老而又老、旧 而又旧的学科领域,可谓是旧瓶老酒,难有多少新奇可言;这与时下人时兴新词新语、动辄煌然巨著 相比起来,恐怕实在是算不了什么的。然而在我见到了这部书并进而捧读之后,心境却与当初大相径 庭,竟然生出了许多的感慨来。 感慨之一,便是该书在学术观点上的全面创新。 我们知道,学术观点亦即研究结论的创新,既是学术研究领域中的至高追求,也是该领域中最难 攀登之境界。学问之道,无过于二难:一日达,二日至; “达”而能“述”, “至”方可“作”。所 谓“达”,即通达、即“穷理”,也就是彻底弄懂,这是治学者所应达到的第一层境界。所谓 “至”,即至善、即完美,或日在见解上有非同流俗的创新,这是治学者们力求达到的第二层境界。 能达到第一层者已属不易,而能登上第二层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故欧阳修在其《答李诩书》中慨叹 道: “学之终身,有不能达者矣;于其所达,行之终身,有不能至者矣。”就是说,对于不少人来 讲,这二者是他们终身努力都难以做到的事。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做学问、治学,亦即走学术研究之路,这与普通意义上的学问更有不同。普通意义上的学问其实 就是边学边问,就是读书学习,在这里讲求的“达”和“至”,只不过要求将学习对象彻底读懂弄明 白,做到能理解会应用就可以了。而搞学术研究则是更高层级的、研究性的读书学习,这里的“达” 和“至”,面对的不仅只是研究对象本身,而且还必须包括此前所有有关该研究对象的一切研究成果 资料,包括该科学领域学术积累传承的历史和现状、问题和前沿。不仅要把这些都彻底地弄明白,并 且还要在此基础上争取新突破,搞出新建树,这当然不是容易的事了。 理论建树、学术创新,这在一些形成历史较短、学术积累较浅的新学科、或即年轻学科来讲,也 许还不是那么困难,因为那里学术成果积累较少,可能还不乏未被开垦的处女地。然而对像中国古代 文学、中国古代历史这样的学科领域来说,那可就不一样了。这些学科历史悠久,体系完备,成果丰 (收稿日期】2oo5一l2—29 [作者简介】靳青万(1955 ),男,河南省内乡县人.漳州师范学院学报编审。 ・15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生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厚,可谓之“超成熟学科”,仅泰斗级的人物便可车载斗量。今日在这样的学科领域中做学问,那简 直就像在头上顶着一座泰山行走,是十分地艰难不易的。如果再要去求取什么创新和突破,那就更如 摘星攀月之难了。若是将一般的学术创新喻为从矿石中炼钢,那就已不知要采遍多少万吨矿石,才能 炼出一吨钢来;而像古文史这样的古老学科,其矿山已经过了双千年的反复开采,其矿石也已经经过 了不知多少人、多少遍的反复翻拣冶炼,使原本的富矿变成了贫矿,这就需要采遍更多的矿石才能炼 出那么点儿钢来。而要炼出大批量的钢,则必然就会需要更多更多的矿石,下更多更多的功夫;更不 要说这些矿石其实早已成为被许多人反复冶炼过的“矿渣”了。实在讲来,这正是当今古文史学科领 域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的极不易之处。时下新出版之古文史类书籍多为重复转述之作,有创新突破的 极少,恐怕也正是由于上述的原因。 十分可贵的是,云涛先生却于这极不易之中炼出了大批量的“钢”来。他的这部《建安唐宋文学 考论》,其中所置26个论节,其实也就是26篇论文,内容纵贯《诗经》至唐宋,却能够节节都是新 观点、篇篇都有新突破。并且,这些创新还都建立在坚实而令人信服的论据之上,这不能不说是可令 人叹服的。 如:关于中国古代边塞诗起源的问题。学界传统的观点一般认为:中国古代边塞诗的产生不早于 汉代,至唐代始形成了边塞诗派。至1994年和1996年,才另有学者撰文指出中国的边塞诗实应追溯 至《诗经》,可见这些人没有看到云涛先生早在1986年就已提出了边塞诗应始自《诗经》的重要观 点。这篇作为《建安唐宋文学考论》第一论节的文字,实际上于1986年第4期的《许昌师专学报》上 便已公开发表了,而其他学者却到1994、1996、1997年之时才开始发表类似的文章,只能算是在寡闻 中重复了云涛先生的观点。 再如:关于刘勰对建安文学的研究的问题。刘勰及其《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座高 大雄伟的里程碑,他在文学批评方面的成就及贡献在当时及后世的许多年间都是难以逾越的。而建安 文学的文学成就及其文学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是一岳独峙的;即便就仅仅以一个朝代中的一 个帝王年号来命名文学这一点上来说,建安文学也是空前绝后的。作为当时与建安相去不远的刘勰, 很快就注意到了建安文学特有的意义。他在其所著《文心雕龙》里面,对建安文学予以极大的重视, 花了大量的笔墨,把建安文学作为重点研究和评价的对象,对其作了全面而具体的论述,获得了许多 丰硕的成果。然而对于这样一笔丰厚而珍贵的古代文学批评遗产,却没有引起后人足够的重视与认真 总结。云涛先生注意到了这个事实及其价值,他在1985年就著文对其进行了认真而全面的梳理、总结 和论述。这样的研究创新,不仅对于刘勰和《文心雕龙》,也不仅对于建安文学,而且对于整个文学 史和文学批评史,都无不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性意义。该文也被收入在该书之中,至今仍不过时。 又如:关于道教与文学的关系问题。道教是中国宗教中唯一具有“自主产权”的国教,被尊奉为其创 始人(即始祖)的老子,在后来的民间崇拜中被不断地神化、仙化,因而具有了浓厚的、超越人界的神秘化 性质,加上以后被逐渐扩充完善的道教理论、修持方法、炼丹技术以及攻防武功等,使其传播日广,信众 日多,教中派别及其代表人物辈出,道观等宗教场所遍布各地,从“先秦十家”学派之一的道家学派逐渐 发展形成了一种自立于世界宗教之林的独特宗教——道教。而与之几乎同时产生、同为先秦十家之一并且 居十家之首的儒家,却意外地日益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大力追捧,将其尊奉为居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 并且将其不断地完善化、系统化、具体化,加以大力地宣扬,并施之于民众教化,使其深人人心,普及到 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程度,对于稳定和巩固封建社会的统治起到了某种决定性的作用。但尽管如此,儒家 却终究仍是人而非神,它始终是人化的而非神化的,始终未能发展到宗教所特有的那种神化程度(注意: 这应是宗教定义的首要的要件);虽在一些地方也建立有孔庙并偶尔进行祭孔活动,但却几乎都是为了提 倡尊师重教(育)而并非是为了敬神,也就是说,人们只是将孔子作为至圣先师的人而不是当作神来祭敬 的,故而不应将这些视为宗教场所和宗教性活动。因此,儒家始终未能演化成为宗教。但作为一种两千多 年中一直被执政者大力倡导的、居于至高无上地位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人物,在倡立道德、净化心灵、教化 ・15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靳青万:难得的创新可贵的文缘 第1期 民众、约束言行等方面,在中国却起到了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都未能起到的、超宗教的巨大作用。儒家与 道家的创立者都是极受后人敬仰的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儒家提倡的积极出仕,与道家主张的消极遁世,看 似相反而实则相成,它们犹如太阳和月亮、白天和黑夜的一阳一阴,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世界起着极不 平凡的调节互补与平衡作用。知识分子们往往在得意时便想到儒家,而在失意时则想到道家,进退显隐无 不有据。这也是古老中国社会中的一种较为奇特但却又是较为合理的现象。这种现象,只有在当时属超前 进化的人类群体中,其社会思想体系才会达到如此完备、如此出神入化的成熟程度。这两种思想,当然对 中国的文学都有巨大的影响。然而,以往的人们却往往只较多地注意到了儒家思想对文学的影响,而却忽 视了道家或亦道教思想对文学的影响。这一点,云涛先生注意到了。他在这本《建安唐宋文学考论》中, 先后置七个论节用七篇文章来探讨道教与文学的关系,在持之有故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这 种领异标新,是具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据的,因而,应当是可信的、可给人以启迪的,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另外,如书中的《(洛神赋)的写作时间》、《谢翱年谱》等等,也无不都是具有重要创新意义 的力作,具有十分难得的学术价值。 感慨之二,是《建安唐宋文学考论》中所表现出来的学术功力。上面我们讲到古代文学研究领域 中创新的不易。一般来讲,能有一些创新就已是很不容易了,而该书名为《建安唐宋文学考论》,实 际上却是从研究周代的《诗经》开始的,上下纵贯了近两千来年。要将这么长时段的文学及其相关的 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弄懂弄透,然后再形成作者个人独到的学术见解,这需要多深的学术功力,自是 不言而喻的。更何况,该书中所搬来并加以娴熟运用的,还有大量的“它山之石”,如史学、道教 等,藉以用来攻治文学之“玉”,这就将学问延伸到了文学之外的重要领域。这样的功力和道行并非 轻易就可以做得到的,而是需要长期地、数十年如一日地下苦功夫,方能在博而专的“长期积累”中 “偶然得之”。这也是云涛先生长期以来淡泊名利、专心治学而结下的硕果。 感慨之三,是该书所表现出的求异思维和学术勇气。所谓的“求异思维”,是属于思维科学范畴 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模式,它的核心就是尽可能地去寻找思维对象也就是事物的不同点,或者说是 与事物的已知点不同的未知点。所谓“学术勇气”,就是指在学术研究中敢于建立新观点、形成新学 派、提出不同点和寻求未知点的勇气。这种勇气,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在学术研究领域,求异思维 和学术勇气既是不相同的,又是相关联的,这二者都是学术研究者实现突破、取得成果、获得成功、 做出贡献,将学科前沿不断向前推进的重要因素,是人类先进科学文化的创造由低到高不断发展的两 个关键之点。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这两个关键点,研究者是不可能有什么学术创新的。我们常说,学 术研究就是要力求做到“发前人所未发,正前人所已发”,就是要“发现前人未发现的东西,纠正或 完善前人已发现的东西”。 “发前人所未发”,指的也就是“立论”; “正前人所已发”,指的也就 是“驳论”。立论、驳论的结果则都必然是创新,而这二者都无不需要求异思维和学术勇气。在《建 安唐宋文学考论》一书中,作者正是大量运用了求异思维,不断地鼓足学术勇气,发前人所未发、正 前人所已发,才能够产生出许多创新来。书中26个论节,有属于立论的,有属于驳论的,也有立论和 驳论兼有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全都运用了欲不同于前人的求异思维,得出了与前人不同 的结论。这些新观点、新结论,开始去寻找它们时就需要勇气,找到之后将它们提出来、公诸于世就 更需要勇气。因为这不仅意味着将自己置于挑战者(攻击者)的地位,而且也同时也将自己置于了被挑 战(被攻击)的地位。自己所挑战的对象中,固然会有泰山北斗级的学界重要人物;而自身所将要面临 的挑战攻击者中,也同样可能会有从多路杀出的各方神圣、学林高手。作为学术研究者,如果未经过 认真而细致充分的深入研究,如果不是成竹在胸、胜券稳操、具有十分的把握,一般是不会轻易地将 自己置于挑战和被挑战的危险境地的。也就是说,一个新的学术观点的提出,必须是要建立在充分地 研究和极其扎实可靠的事实基础之上的。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怎样理解刘勰和钟嵘对曹氏 兄弟的评价》一节,该节作为论文首先公开发表于1982年的《许昌师专学报》第2期,文章主要是针 对郭沫若先生在《论曹植》一文中对钟嵘的批评所进行的反批评,而且这个反批评据理反驳、节节相 ・15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隹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逼,批评得有理有据又十分尖锐,一点也看不到有什么“客气”。这在当时那种“文革”余毒仍然弥 漫、极左阴疆仍未完全消散的社会环境下,在人们对受够、看怕了的挨批、挨斗、挨整仍心有余悸之 时,云涛先生(那时还是一个仅有20多岁的青年学者,可谓“初出茅庐”)敢于直接向泰山北斗的郭老 挑战,将大名鼎鼎的郭老批得“体无完肤”,这需要什么样的学术勇气应是可想而知的(说老实话,那 时我也只有20多岁,受命创办并主持《许昌师专学报》,人称当时全国最年轻的高校学报主编,亲手 编定发表了云涛先生的这篇文章,现在回想起来都还有些后怕。不过,在我长达19年的学报主编生涯 中,是干了许多类似的“傻”事的)。 感慨之四,是该书中所使用的文史结合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并非云涛先生的发明,而是一个 传统的老方法了。追根求源,它恐怕至少要追溯到汉代的一些学者如郑玄、马融等人,他们在研究和 训诂注解经典时,就运用了文史结合的考证方法。此后从唐代的孔颖达、宋代的宋熹、清代的“乾嘉 学派”一直到陈寅恪、程千帆、傅旋琮等众多代表人物,都在使用这种方法。虽然,迄今为止凡使用 这种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人,全都结出了累累硕果,但是,毕竟这种方法早已旧而又旧、老而又老 了。回想当年,就曾有一位“革命”同志向有关领导提意见,批评我所主编的学报上不该如此多地编 发那些“类似于清代乾嘉学派”的文章。那么,这种老方法是否已经过时,能否继续使用呢?云涛先生 用他的这本《建安唐宋文学考论》再一次做出了很好的回答,该书所运用的这种文史结合、详加考证 的传统研究方法仍然具有无尽的魅力。 文学,固然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当时人的种种情感的渲泄,然而时过境迁,那当时的这些 人、这些社会、这些生活、这些作家和作品就都已成了历史。我们作为今天的人要想研究这些文学作 品和它的作者,研究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的情感和生活,那就必须要将其还原到历史中去,尽可能地 去寻求历史的真实,只有这样才可能会较为准确或接近准确地了解、认识和理解这些作家和作品,才 有可能较好地去把握它们的艺术的真实;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符合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 学。《建安唐宋文学考论》运用文史结合的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成果,证明了这种方法既没有过时,也 没有失效,仍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感慨之五,是我与《建安唐宋文学考论》这本书的不解之缘。该书所收的26篇论文中,有将近l0篇 都是过去经由我编审定稿、并在我主持的学术刊物上予以率先公开发表的。至今,即使从上述I982年发 表的那篇开始算起,也已有20多年过去了,现在再来重新审视这些文章,可以发现它们不仅风姿不减当 年,而且也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越发地光彩照人了。20多年的时光不仅没有使它们陈旧过时,而且它 们却都还是同类观点中发表得最早的(譬如前述),这在学术研究中是尤为值得珍视的。它们既说明了云涛 先生治学上的卓识,也验证了我当年所持的编辑思想和编辑方针的正确。20多年的学术编辑生涯,将自 己的心血点点滴滴、源源不断地分注入自己所鉴审、修改、加工、编定的无数文章之中,人生在“为他人 作嫁衣裳”中忙碌地度过;那时我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小青年,而今却已过知命之年,虽然失去了很多很 多,但今天能够亲眼看到自己当年的编辑成果又被珍贵地收人这本流光溢彩的集子中,以另一种形式开始 传播,看到它们在整个中华优秀文化中所居有的不俗地位,自己的心中也感到了一种莫大的愉悦!这种为 编辑业者所特有的快乐,恐怕是行外人所无法体验和理解的。这,恐怕也是云涛先生嘱我为该书写点评论 文字的缘由吧!作者在成名之后还能想到我这位当年的编辑,珍视这段可贵的文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云涛先生的高尚人品,因为,毕竟编辑是最容易且常常被人忘却的。 在将写完这篇文字的时候,又获悉了云涛先生另外两部专著出版的可喜消息。除致贺忱外,此谨祝云 涛先生继续取得更大的成绩。上述这五点感慨,算作一个读后感,以之与著者、读者、编者共勉吧。 [责任编辑金鸣] ・l6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