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模拟试题
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模拟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皇权专制日益强化,但始终存在许多制约皇权的因素:①相权的存在②科举制下士大夫阶层的形成③监察机构的设置④内阁制度的设立。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清道光三年,山西商人雷履泰在平遥城开设了中国第一家经营异地汇兑业务的金融商号——日升昌票号。以后这个行业逐渐为山西人所包揽,垄断了全国的汇兑业。这段话不能反映:
A.日升昌票号是我国早期的私人金融机构 B.票号具备了早期银行的特征 C.日升昌票号是平遥票号甚至晋商的代表 D.大多数晋商是从经营票号起家的 3.北京大学房德邻教授认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远远超过1919年五四运动,两者不可同日而语。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支撑该观点成立的理由包括: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②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③建立了一个近代国家体制 ④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1937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为维护领土主权及各种条约,惟有实行天赋自卫权以应之。日方如能制止一切侵略行动,仍当本其和平素志挽救危局。”该材料反应南京国民政府对待日本侵华的基本态度是:
A.坚决予以抵抗 B.积极谋求和平
C.极力争取国际支持 D.准备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5.右图是一份公函,其中反映的信息符合历史 史实的是当时:
A.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平民教育委员会诸同志: 弟因脑病日增,组织部及秘书处事务又繁,平教委员会常务委员势难胜B.中共开展土地革命
任,恳予准许辞职,另推一人接替。本C.国共揭开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月常务委员会议请到伯伦同志代理出D.国共携手合作抗日
席。 6.1948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金圆券大幅贬值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后,上海中央银行柜台前老百姓都急于将金圆券
毛泽东 五月廿六日 兑换成黄金或美元。当时美元像黄金一样被抢购的主要原因是
A.《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发表 B.《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C.《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签订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7.阅读《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研究数字确定表格中?处应填哪一社会阶层:
年份 1948 1953
雇农 83 3 贫农 197 74 中农 116 355 富农 18 0 ? 27 0 其他 2 7
A.资本家 B.手工业者 C.商人 D.地主
8.近现代时期中国共产党非常注意研究国情,依据社会主要矛盾进行决策,但有时也出现过重大失误。请判断属于重大失误的一项是:
A.与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合作 B.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掀起“大跃进”运动 D.发动文化大革命 9.右图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表,以下 分析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一届人大奠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 B.“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C.1978年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历了曲折发展历程
一届全国人大召开(1954年) 二届全国人大召开(1959年) 三届全国人大召开(1964年) 四届全国人大召开(1975年) 五届全国人大召开(1978年) 六届全国人大召开(1983年) 10.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率先在“文革”后 七届全国人大召开(1988年) 刊登商品广告——天津牙刷;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我国
…… 第一条电视广告——参桂补酒;3月15日,中央电视台
首播外商广告“西铁城——星辰表”。这直接反映了:
A.中国广告业的劫后重生 B.国外普遍赞赏中国开放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 11.阅读下列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材料 雅典人口总数 约40万 雅典公民总数 约4.2万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陪审员 6000 审判员 501 产生方式 抽签 表决形式 程序 罪名 慢神和蛊惑青年 举手 一审制 依据表格不能反映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的问题是: A.民主范围狭窄 B.参政方式原始
C.国家权力滥用 D.雅典社会衰落 12.1921年列宁在《粮食税》中说:“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B.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将国家从经济灾难中拯救出来
C.“功劳”是指该政策在特定环境下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D.列宁决定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3.1946年,法国三党联合政府确定了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和建设福利国家的发展方针。这表明:
A.法国改变了资本主义性质 B.政府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C.已经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找到了资本主义长期稳定发展的模式 14.18世纪初荷兰医生曼德维尔出版一本长篇讽喻诗《蜜蜂的寓言》。他在书中宣称:“个人的恶行对公众而言就是一种美德;奢侈腐化的社会享受极大的繁荣,而勤俭节约的社会将饱受经济萧条的折磨,纯粹的美德不能为国家带来繁荣”。曼德维尔的观点体现的这种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强调:
A.政府的作用 B.消费的作用 C.生产的作用 D.道德的作用 15.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对内冻结工资、物价、房租和红利90天,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对外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增收10%的附加税。尼克松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有利于:①抑制通货膨胀 ②刺激经济回升 ③维护美元霸主地
位 ④削弱外国商品竞争力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著名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技术与经济一体化的建立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在统一的“世界国家”中,这种一体化能让整个人类协调一致,统一行动。这个“世界国家”的建立必须与以往的“统一帝国”的建立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以往“统一帝国”建立采用武力的方式,而“今天这个世界上,武力统一世界的尝试,只能自取灭亡”。由此看来,汤因比认为:①“世界国家”的建立依赖于技术与经济的一体化 ②克服全球性危机只能依靠和平而非武力方式 ③“世界国家”的建立使世界各国能获得均衡利益 ④“世界国家”从本质上和传统民族国家没有区别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②④
17.著名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它的化学成份,便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这一史学观反映出的世界历史的特点是:
A.趋同性 B.全球性 C.多样性 D.整体性 18.古巴导弹危机已经走过60个春秋。危机时的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曾说:“导弹危机充满了错误信息、错误判断、错误计算的例子„„这必定会导致这样的结论:我们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回到无核的世界”。这表明古巴导弹危机:
A.客观上缓解了冷战期间的国际紧张局势 B.美苏核均势下的一次争锋 C.由美国发起并以苏联妥协告终 D.拉开了美苏双方冷战的序幕 19.瑞士文化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 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对右图冷战后发生的历史现象的解读最恰当的是:
A.恐怖主义威胁全球 B.美国试图独霸世界
C.美俄经济竞争愈演愈烈
D.美俄两国再度陷入冷战状态
20.2011年8月,标准普尔公司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
由AAA下调至AA+,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并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持续蔓延相互交
织。2012年10月标准普尔又对西班牙主权债务评级进行下调。与之相对,新兴经济体则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至2012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幅度将接近60%,同期,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幅将仅为3%。高收入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人均收入的趋同速度,正驱使双方的经济增长呈现出惊人的差距。上述材料主要表明:
A.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呈现全面衰落之势 B.新兴经济体国家开始主导国际经济格局
C.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已领先全球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1小题各15分,第22小题12分,第23
小题13分,第24、25小题各10分,共计60分。
2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第六十一条 在本宪法公布之后,在全帝国内,应立刻全部采行普鲁士的军事立法……
——摘自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材料二 明治天皇于1889年2月11日公布,次年11月29日施行。共7章76条,主要内容为:
一 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二 帝国议会分贵族院和众议院,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敕选议员组成,众议院由公选议员组成。
三 内阁由天皇任命的总理大臣和国务大臣组成,其对天皇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十一 天皇统率陆海军。
十二 天皇规定陆海军之编制及常备兵额„„
——摘自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材料三 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双膝跪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
材料四 新一轮欧盟峰会于2012年10月18日开幕,德国财政部长朔伊布勒敦促欧盟各界之间加强财政合作,并指出,欧元区各国之间需要设立一位专门委员,来协调各国的财政预算状况,并协助改进欧洲议会的决策效率。 朔伊布勒指出,上述措施或许能改变欧洲各国之间经济周期不同步且发展速度不均的问题,并将能帮助欧元区尽快走出当前的债务与经济危机,同时使欧盟各成员之间保持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材料五 日本众议院选举在本月开始,日本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也正抓住一切机会为此次选举做最后冲刺。安倍24日下午来到该市的吉祥寺车站前,面对数千名自民党支持者,公开指责菅直人引发钓鱼岛问题的罪魁祸首。他说,2010年菅直人担任首相时,发生了逮捕中国人船长的事件。“(结果是)所有的责任都被转嫁到那霸地方检察院。导致(中国)在钓鱼岛近海多次发生‘侵犯’(日本)领海的事件。而引发这样事态的人,恰恰就是菅直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德意志帝国宪法》和《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共同特点。(2分)
(2)据所学知识,分析德、日宪法出现上述特点的共同背景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4分)
(3)二战后,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德日两国迅速崛起,请分析两国迅速崛起的共同原因和给世界带来的影响。(5分)
(4)二战以来德国积极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而日本却与亚洲邻国关系紧张。根据材料三、四、五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状况的主要原因。(4分) 22.(12分)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阅读下列有关英国的一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蒸汽机出现之前,纺织厂建筑在水边,建在偏僻的乡村里。那时,雇主和工人之间还保持着私人的联系,雇主必须关注工人的生活,包括吃什么,住在那里,等等。在蒸气机出现以后,工厂搬到了城市,这时的工人在雇主的眼睛里就只是工具了,雇主在这个星期找500个人干活、付给他们一个星期的工资,下个星期又找500个人,把前面这500个人就丢掉了,好像是丢掉500个旧梭子一样。
——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材料二 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它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它的力量日益增长,它愈来愈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个别工人和个别资产者之间的冲突愈来愈具有两个阶级的冲突的性质。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他们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的工资。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与此同时,新自由主义思想开始涌现,保证人们的最低收入被视为社会责任,它意味着制定最低工作收入制度、为失业者提供工作、养老金及疾病救济……新自由主义思想在政治上的一个结果,就是促使1906—1914年自由党政府实施一系列的社会改革。1908年的第一个《老年养老金法案》规定年满70岁的老人发放养老金,1911年的《国民保险法》确定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刘成、奚慧玲《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历史演革》
材料四 福利国家是战后两党共识政治的基础。20世纪50和60年代初,英国的经济状况比较好,福利开支的上升有政府财政做后盾,英国人民的“日子从来没有这样好过”。……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经济进一步恶化,社会舆论对普惠式福利政策产生了怀疑,对由此而增加的税收感到不满,同时认为福利政策没有解决贫穷问题。
——刘成、奚慧玲《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历史演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蒸汽机出现前后,英国的工业生产及劳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2)结合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的相关史实,说明马克思论断的正确性。(2分)
(3)材料三中新自由主义思想及相应社会改革的意义是什么?(2分)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说明英国在处理现代化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方式的特点。对我国当前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有何启示?(4分)
23. (13分)来华传教士是明清以来的一个特殊群体,在许多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利玛窦和其他西方传教士,把西方在数学、天文、历算、物理、机械、火炮制造、水利、测量、地理、绘画等领域竹成就介绍到中国。与此同时,他们把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情况介绍给西方……为了打开传教局面,利玛窦等传教士……极力与广州提督、肇庆知府等明朝官僚交结,向他们敬献自鸣钟、三棱玻璃镜等“方物”……他们“习华言,易华服,读儒书,从儒教,以博中国人之信用。”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大量的传教士来华。传教士通过传道、兴学而 步入原为儒家一统天下的缙绅阶层,并在育孤、济贫、赈灾等实际事务上与当地的缙绅竞争并渐有取代后者之势。这些来华传教士语言不同,举止特别,所传的救世主及信徒的得救,无疑从根本上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秩序。从 1860 年到 1899 年中国发生了成千上万次与驻华洋人冲突及大约 240 起教案。
——据【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19 世纪 70 年代起,不断有爱国基督教徒主张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甚至出现过全国性的自立教会组织,但规模不大,存在的时间也不长 。直至 1950 年 7 月,在吴耀宗倡导下,基督教界发表了《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宣言,要求“促成一个为中国人自己所主持的中国教会”,实现自治、自养、自传。宣言获得热烈响应,至 1954 年,签名拥护宣言的教徒占当时全国新教教徒人数的三分之二。海外教会表示支持三自原则的人也越来越多。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发展起来。
——据《中国基督教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外国传教士为什么能够在中国立足?当时他们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 分)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外国传教士在哪些方面与中国民众发生冲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为什么如此胆大妄为?(4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4 分)
(4)现在社会很多国家都出现了一些“邪教”组织,对此现象你有何看法?(1 分)
24.(10分)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必然之路。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
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材料二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 必除旧布新, 两者之用力相等, 然可有新也。 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重点有何不同?(2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2分)又有哪些保留?(1分)
(3)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2分)
(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3分)
25.(10分)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东西方先哲,他们在历史的太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材料二 “道(治理)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摘自《论语》
材料三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
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摘自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四 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一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人,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思想家孔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孔子的认识。(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孔子的治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主张没有被当时统治者采纳的主要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建立有序社会的思想主张。(2分)
(4)根据材料四,东西方几位思想家在哪些问题上观点相似?(2分)
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模拟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A 11 D 2 D 12 B 3 B 13 B 4 D 14 B 5 A 15 D 6 C 16 A 7 D 17 D 8 D 18 A 9 C 19 B 10 A 20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1小题15分,第22小题12分,第23小题13分,第24、25小题各10分,共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1)特点: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具有宪政色彩(或者代议制民主形式);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2分)
(2)背景:封建势力与资本主义势力联合,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因而保留了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传统。(2分)
影响:德日先后走上法西斯道路,对外扩张,挑起世界大战,给欧亚和世界人民带来巨大历史灾难。(2分)
(3)原因:利用冷战的局势和美国的援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重视科技教育;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民经济非军事化。(任答三点即可,3分)
影响:德国、日本的崛起动摇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2分)
(4)原因:德国,对侵略历史进行比较认真的反省和赎罪,获得其他国家的谅解;在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中加深了与他国的经济政治的联系与互信;(2分)
日本,对侵略历史没有进行比较深刻的反省和赎罪,相反日本右翼势力美化侵略历史,制造事端刺激亚洲邻国感情。(2分) 22.(1)生产:以前在乡村的水边;以后到城市。
关系:以前雇主比较关心工人的生活问题;以后只关心自己的利润,不关心工人生存保障问题。(4分)
(2)英国宪章运动,通过集体斗争的方式争取普选权来维护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地位。(2分)
(3)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人的生存状况,缓和社会矛盾,避免了社会动荡。(2分) (4)方式特点:不搞剧烈的阶级斗争,适时而变、和平渐进。
启示:关注民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每个成员应承担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社会各方要学会妥协,谋求整体利益平衡。(4分) 23.(1)原因:以西方的文明成就取悦或者结交并贿赂官府求得保护;传教士生活习俗、思想的中国化使其比较接近民众。(2分)作用:促进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2分) (2)方面:在兴学、济贫、赈灾等方面排挤缙绅阶层;(1分)传播救世主、灵魂得救等说教与儒家学说相矛盾(1分)。原因:外国传教士有本国政府撑腰;享有不平等条约保护的特权;受地方官袒护。(3分,两点得2分)
(3)中国基督教徒的爱国愿望;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新中国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海外教徒的普遍承认和支持;吴耀宗的积极推动。(4分,任意4点得4分)
(4)要认清邪教“邪”的本质,不信邪教,坚决抵制邪教(1分,言之有理即可) 24.(1)中国:购买和使用工业产品和军需品。(1分)
日本:学习政治制度和教育。(1分)
(2)创新:实行立宪政治(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2分)
保留:保留了君主的权力和地位。(1分)
(3)论者:变法策略过于激进;辩者:制度变革不彻底。(2分)
(4)变法的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强烈的爱国性;变法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变法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3分)
25.(1)思想家:创立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1分)
教育家: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深远。(1分)
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但他主张维护西周的等级制度,具有一定的保守性。(1分)
(2)主张:取信于民;爱护百姓;节俭财物;不夺农时;实行德治。(任意两点得2分)
原因:不适用于当时的诸侯争霸形势。(1分)
(3)主张:制定法律;实施法治;追求正义(公平)。(任意两点得2分)
(4)他们都主张人生来就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对妇女有偏见,藐视女性的社会地位。他们都生活在其国家奴隶制走向衰落时期。他们都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代表着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任意两点得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