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窥吸血鬼流行文化的美学特征
浅窥吸血鬼流行文化的美学特征
作者:袁帅
来源:《卷宗》2012年第08期
摘要:近年来,美国媒体有句多少有些耸动的说法:“如果你不是住在南极的话,你很难忽略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升温。”这股吸血鬼热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个美国大众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道伏线的再度凸现前景。在席卷了美国大众文化市场的同时,吸血鬼流行文化也煞有介事的渗入了其他像中国这样有着自己悠久的鬼文化历史的国度。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对这种风靡全球的流行文化的研究。本文将从其后现代性、爱欲描写的错综迷离以及对于生死话题的表现三个方面来浅析吸血鬼流行文化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吸血鬼 后现代 爱欲 死亡 一、后现代美学特征 1、大众化
吸血鬼文化的后现代性中的首要特征就是其大众化的程度很高。吸血鬼主题的影视、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都一致的通俗易懂,几近口语。有学者统计《暮光之城》系列小说中三字母的单词约占比例的百分之二十,四字母的单词次之,约占比例的百分之十九;词汇密度约是百分之五十四。显然,小说口语化特征明显,句子简短,叙事简洁、平实,可读性强。实际上,无论是影片还是小说,通俗的语言体现出的都是以电影为代表的视觉文化大众化的趋势。根据美国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文论家杰姆逊提出的观点,“后现代主义文化表现为空前的文化扩张,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俗文学的界限基本消失”。在全球经济的冲击下,艺术也从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挣脱出来,彻底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将自己并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2、反精英
追根溯源,这是由于以传统的精英文学讲究的是思想的深度,对逻辑性、思想性、艺术性、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要求都使文学的消费是排斥大众的。相反,影视文化的平面性、无深度性、参与互动性的特点使它更加贴近大众,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由此不难看出,通俗化折射出来的是后现代语境下以影视为主的视觉文化对排斥大众的传统精英文化的话语权的颠覆,其实质是后现代艺术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共谋。在美剧《吸血鬼日记》中,吸血鬼“祖先”之一瑞贝卡曾表达吸血鬼是种高等生物,而人类只能充当其达到目的的过程中被利用的对象而已。所以吸血鬼无暇顾及和他们不死的生命相较而显得短暂而渺小的人类的思想感情的意思。这正隐射了社会精英只将平民大众当做达到目的的工具而已。 3、内在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伊哈布·哈桑看来,后现代特征中的一个核心原则,即“内在性”。“内在性”则代表使人类心灵适应所有现实本身的倾向。这意味着后现代主义不再具有超越性。相反,它是对主体的内缩,是对环境、对现实、对创造的内在适应。后现代在琐屑的环境中沉醉于形而下的卑微愉悦之中。”这种内在性特征也突出地体现在了吸血鬼类型电影的叙事中。影片《暮光之城》延续了小说内聚焦视角的叙事风格,大量使用女主人公贝拉的内心独白,一方面淋漓尽致地展现贝拉激烈的内心冲突与诗一般的少女情怀,而另一方面也模糊了自我与现实的关系,导致距离感的消失与主体间性的弥散。这种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间性的弥散从根本上解释了后工业化时代人与世界的关系。纵观吸血鬼类型影视、文学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暮光之城》中的贝拉,还是《吸血鬼日记》中的伊莲娜,女主角们不再对价值、真理、终极关怀等超越价值感兴趣,她们的经历虽很离奇,但她们关心的却仅限于身边平凡真实的人与事,关注的只是她的家庭与爱情;假以超现实的绚丽外衣,影片呈现给观者的其实是在不断建构与不断解构的后现代语境下精神超越性的丧失。 二、爱欲的错综迷离
对于吸血鬼日记何以能够在女性受众当中如此风靡,主要有三个原因:
齐美儿的《桥与门》中《爱情琐谈》的第一句话就是 “爱情属于存在的塑造范畴,这一点往往同样程度地为某些精神上的真实性和理论上的想象方式所掩盖。”其实爱情很大程度上给人带来的幸福感的并不是那个被爱的客体的存在,而是对爱人在想象上的塑造美化,和远距离的爱的投射的过程。正所谓距离产生美,吸血鬼题材的主旋律往往都是人类女孩和吸血鬼王子之间的爱情故事,还有什么距离能比得上生死之别呢?所以第一个解释是:不可能的爱,才是可以被不断讲述的爱,因为不可能的爱是白日梦的最佳素材。
第二,是一个非常形而下的解释:吸血鬼类型文学作品中对那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性的欲望的描写经过影视作品的立体化、视觉化转换之后变得更具撩人的冲击力,猛烈地搔痒着观众的每一根末梢神经。吸血鬼类型电影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中深藏着作者“肮脏的小秘密”:在这些作品中,除了性,还是性。也就是说,禁欲构成了饱满的情欲张力。在经历了身体、性、性行为、欲望,甚嚣尘上的几十年之后,人们对一个纯净的、禁欲的、没有身体的版本,有一个换口味式的新鲜。
第三个解释,则偏女性主义色彩。美国罗曼司小说及女性对罗曼司阅读的专家提出,小说《暮色晨光》之所以具有这样巨大的吸引力,在罗曼司小说中变成了一个“奇迹”,原因在于《暮光之城》以男主人公的吸血鬼身份,达成了一个女性白日梦当中永远难以企及的梦想:永远在场。当女主人公遇到危险的时候,男主人公永远可以在最后一分钟出现,其实他无时无刻不守候在你身边。
然而北京大学的影视美学研究者戴锦华确认为,这种解释会在女性主义的一个基本表述的地方触礁。女性主义者对于主流媒体的女性读物、女性电影发现,在所有的女性读物当中,其实都要一个重要而潜在的单元存在着,即身体和性。但在吸血鬼类型文学当中,身体和性是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为一个被压抑、被否定的力量出现的。于是,它其实是一种关于禁欲和因禁欲而高扬的情欲的表述。整个这种饱满的、无多不在的性和身体,均以受虐的形态浮现。女性主义者对于这样一种女性主义的研究的视角表示批判和抗议。第一,这样的一个结论假定女性的情欲是被动的和受虐的;第二,这样的建构是在呼唤女性的被虐性,把女性放在一个永恒的受虐位置上。那么进而女性主义者指出,这样的一种描述仅仅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成立,只有在道德主义对女性的管束和压力如此强大的时候,它才使得女性的性想象和性方式甚至是性快感只能通过一种受虐的想象及其行为来获得。 三、死亡的形而上学
关于吸血鬼形象最基本的特点便是其死而后生,生而嗜血的永生之命和不老容颜。吸血鬼文化中的这一元素是人们对于死亡的抗拒和对宗教的信仰等的主观建构。 德国哲学家齐美儿在《桥与门》的《死亡的形而上学中》提到对死亡的理解:
“形式的秘密在于:它是界限,他是物体的本身,同时又是事物的终止,它是事物存在与不存在的统一之点。生物体的本质跟无生命体的东西有所不同,他在划分界限时不需要第二者反对。……
“只有这样才能搞清楚死亡形式的意义。死亡是一种界限,换言之,死亡并非到死亡的时刻才给我们生命以形式,死亡是改变一切生命内容的形式上的片刻;通过死亡生命整体受到了局限,生命的各种内容和时刻都受到了作用,如果他们能够超越这固有的界限,那么各种生命的质量和形式又是另一桩事了。”
于是,死亡和生存是一个整体,没有死就无所谓生。“向死而生”便是人们生活的最真状态,我们时刻都知道自己正走向死亡的目的地,每一个此时此刻都是自己余下的生命当中最年轻的一秒。人们带着对“必死”的相信,或幸福或痛苦,或激昂或颓废地在生活的平面上行走着。在第三维度的思想上,人们也会努力地寻求,孜孜不倦的探索。然而,死亡却是属于第四个维度——时间,谁也无法掌控它,谁也无法预知它何时来敲门,只是在心里模糊而肯定的知道它在未来的某个点上等待着我们。
吸血鬼形象的出现其实也是人们对于死亡的逃避形式之一。吸血鬼是“吸血”的“鬼”,他们存在的方式是死而复活,也就是先经历死亡这条“界限”,然后超越这条“固有的界限”,于是他们的生命和质量正是齐美儿所谓“另一桩事”——生与死的同时同载体的融合。吸血鬼在转化之前,还作为人类时,是“向死而生”的状态,转化之后成为了以死亡的形式而生活——“以死为生”。 结语:
“吸血鬼”作为一个存在了几千年的文化现象,其拥有的深厚的历史根基,构成了吸血鬼类型文学、影视作品的美学核心;吸血鬼文化的产生,是多种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其后现代性、爱欲描写的错综迷离以及对于生死话题的表现三个方面浅析了吸血鬼流行文化的美学特征。吸血鬼流行文化是后现代的产物,它蕴含了当下大众的审美价值取向:向着便捷、浅显、愉悦靠拢;吸血鬼类型艺术作品中对爱欲迷情的复杂表现是其在广大女性受众中风靡的原因;而吸血鬼不死不老的特质又战胜了理智与宗教,成功的为人们塑造了憧憬永生最为便捷的载体。在大众文化盛行的今天,吸血鬼流行文化中的确有其成功而值得借鉴之处。但要成为经得起历史的淘洗的流行文化推广模式,还需要尽量挖深其文化内涵,注重终极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杨彦:《暮光之城 系列影片的后现代美学特征解读》,《电影文学》2011年第20期。 2.齐美尔:《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版。
3.杨向荣、黄晓辉:《风格与距离 齐美尔艺术思想解读》,《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杨向荣:《齐美尔 艺术距离的现代性解读》,《艺术百家》2008年第1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