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动脉取栓术与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复通情况观察

来源:华佗健康网
2017 年 9月 C 第 5 卷第 27 期Sep. C 2017 Vol. 5 No. 27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45

动脉取栓术与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复通情况观察

王建国,孙沛达*,刘海燕,张 坚(沭阳县人民医院,江苏 宿迁 223600)

【摘要】目的 探讨动脉取栓术与介入治疗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复通情况。方法 将本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30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介入溶栓治疗,对照组实施动脉取栓术。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93.3%,复发栓塞者1例(6.7%),无截肢患者;对照组有效率86.7%,复发栓塞者1例(6.7%),截肢率1例(6.7%),两组有效率差异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治疗方式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效果相当,但介入溶栓术创口面小更有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动脉取栓术;介入溶栓;急性下肢动脉栓塞

【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7.45.02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是临床因下肢急性缺血而导致的外周血管常见疾病,发病迅速需及时治疗否则会致残或严重致死亡。目前临床治疗方法多样化,本文针对动脉取栓术和介入溶栓治疗两种方法探讨他们分别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复通情况的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30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介入溶栓治疗的观察组和动脉取栓术治疗的对照组,观察组15例,男性9例,女6例,年龄40~69岁,平均年龄(53.2±5.8)岁;对照组15例,男性10例,女5例,年龄38~68岁,平均年龄(51.2±6.2)岁。所有患者发病时间均在24 h以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介入溶栓治疗

对观察组患者运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患者下肢侧股动脉使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插管,确定了栓塞部位后从插管处推注20万U尿激酶和抗凝剂3000 U肝素钠,并在半小时内推注完,再缓慢推注尿激酶以溶栓速度为20~40ml/h推注20万~50万,并皮下注射4000 U肝素钠, 12 h/次,对患者进行密切关注和监测。观察过程中若溶栓部分溶解,DSA造影有血栓显影后则持续注入尿激酶至无血栓,并在适当时机拔除溶栓插管。

1.2.2 动脉取栓术

对照组患者行动脉取栓术,患者全身麻醉后进行,在股动脉上部纵向切口,露出股总、股浅及股深动脉后进行肝素钠静脉滴注预防术中血栓。股总动脉前壁做横切,远心端取栓用Fogarty球囊导管3F或4F,5F或6F导管用于近心端取栓。插入导管后,在造影透视下球囊膨胀后缓慢抽取血栓,待抽出的球囊无血栓后发现近端喷血不明显,远端无回血,最后依次对血管皮下组织和皮肤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

术后对两组患者观察记录术后治愈率、复发再栓率、死亡率以及截肢率来评价两种方法的复通情况及疗效。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进行介入溶栓治疗后,患者有效率为93.3%,对照组进行动脉取栓组的有效率为86.7%,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观察组复发栓塞患者1例(6.7%),无截肢患者。对照组复发栓塞患者1例(6.7%),截肢患者1例(6.7%),说明介入溶栓术的治疗效果优于动脉取栓术,但不显著。

3 讨 论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动脉取栓术即Fograty导管取栓,但其对肢体远端的中小动脉堵塞需要进行多次手术不仅造成创伤面大,且会增加远端复发栓塞的概率,不利于患者恢复。介入溶栓术发展较快,优点是可直接作用与栓塞部位,持续泵入尿激酶时血药浓度稳定因与药物接触面积较大而利于药效的发挥,介入溶栓因创伤小、复发率低而越来越受被临床采纳。

近年来,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治疗研究颇多。其中,张杰等[1]探讨了置管溶栓术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中的治疗效果,发现与Fogarty导管取栓术组比较,术后患者的再栓塞率明显较低,可作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首选治疗手段。勾龙飞等[2]对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进行研究发现介入溶栓术对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治疗与保守治疗组比较疗效显著且复发率较低。卜芳慧[3]对45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行置管溶栓的护理干预效果进行了探讨,发现护理干预患者使得其对治疗的信心与依从性增强,而且有效提高了临床疗效。彭沛等[4]探讨了利用球囊导管取栓联合置管溶栓对30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疗效发现联合治疗成功率高,明显降低了致残率和病死率。

本文研究中,介入溶栓治疗与动脉取栓术对急性下肢

(下转第48页)

通讯作者:孙沛达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46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7 年 9月 C 第 5 卷第 27 期Sep. C 2017 Vol. 5 No. 27

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

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效果探讨

邵佳佳

(杭州市富阳区银湖街道受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 杭州 311422)

【摘要】目的 针对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发病率居高的现状,对氨氯地平+缬沙坦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2015年1~2017年6月,到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的7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对比研究。对照组患者使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氨氯地平+缬沙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SBP、DBP、FBG、2hPF、FINS、ISI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压(119.36±6.75)/(89.25±4.24)mmHg,对照组血压(138.70±6.88)/(98.73±6.94)mmHg;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患者FBG、2hPF、FINS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ISI指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氯地平+缬沙坦联用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社区老年患者血压和血糖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效果显著。

【关键词】氨氯地平;缬沙坦;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7.46.02

原发性高血压是社区老年人的高发病,调查显示,近年来,患者合并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高达8%~40%,且还在不断上升,是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威胁。本文将选取2015年1~2017年6月,到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的7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对氨氯地平+缬沙坦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98.73±6.9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血糖及胰岛素指标

观察组患者FBG、2hPF、FINS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ISI指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及胰岛素指标对比(x±s)

组别

n

FBG 2hPF (mmol/L)(mmol/L)7.78±0.845.59±0.65

10.63±3.118.27±2.29

FINS (mU/L)13.78±3.039.79±3.15

ISI-4.02±0.28-3.48±0.3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017年6月,到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的7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65.44±8.78)岁,高血压平均病程(5.24±2.47)年,糖尿病病程(5.55±1.98)年,血压(165.32±15.23)/(102.45±8.24)mmHg。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对比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两周前,均停止使用其他同类药物治疗,消除其他因素干扰。对照组患者使用氨氯地平治疗,口服,10 mg/次,1次/d;观察组患者使用氨氯地平+缬沙坦治疗,氨氯地平使用方式同对照组一致,缬沙坦:口服, 80 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4周为1疗程,共两个疗程。

1.3 评价标准

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的SBP、DBP水平,以及血糖(FBG、2hPF)、胰岛素水平(FINS)、敏感指数(ISI)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35观察组35

注:与对照组对比:P<0.05

3 讨 论

高血压是一项全球性公共卫生难题,是心血管危险因素之一,可能诱发患者心脏病、脑梗死、心衰、肾衰等多种靶器官病变,威胁老年患者的生命。研究显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可能与饮食不节、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1]。根据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现主要有血压波动大、脉压大、收缩压升高、昼夜节律异常症状。同样,糖尿病也是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危害较大,因此,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危险性和严重性必须引起重视,提高治疗的针对性,控制血压水平,防止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

根据在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患者血压不应超过 130/80 mmHg,同时,合并病症患者通常血压迅速下降耐受性较差,在治疗时,应坚持个体化治疗原则,保证用药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使患者血压得到平稳的控制[2]。氨氯地平是一种长效钙通道阻滞剂(CCB),能够扩张外周动脉,起到良好的降压效果,同时,氨氯地平对人体靶器官还具有保护作用,安全性高,无绝对禁忌症。缬沙坦是临床上常用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长效性,影响糖代谢,保护肾功能,降压效果持久且不会干扰胰岛素分泌,两者联用能够增强血压控制效果[3]。

2 结 果

2.1 血压控制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血压(119.36±6.75)/ (89.25±4.24)mmHg;对照组血压(138.70±6.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