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高三生物2022.11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 15 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B.细胞内结合水失去流动性和溶解性,成为生物体构成成分 C.水在细胞代谢中既可以作为反应物,也可以作为代谢产物 D.储藏中的种子不含水分以降低代谢水平,以保持休眠状态
2.叶绿体基因编码的D1蛋白是光合复合体的核心蛋白,位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结构如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D1蛋白肽链氨基端位于细胞质基质 B.D1蛋白的亲水部分分布于脂双层内 C.D1蛋白参与二氧化碳的固定与还原 D.D1蛋白在叶绿体内的核糖体上合成
3.含羞草叶枕处能改变体积的细胞称为运动细胞,又分为
伸肌细胞和屈肌细胞。夜晚,Cl通道A蛋白在伸肌细胞膜上大量表达,引起Cl外流,进而激活了K通道使K外流,水分随之流出,细胞膨压下降而收缩,导致叶片闭合;白天,A蛋白则在屈肌细胞膜上大量表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Cl通过离子通道外流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B.推测K通道因膜内外电位的变化而被激活 C.K外流引起细胞内渗透压上升导致水分流出 D.含羞草的感夜运动与A蛋白表达的昼夜节律有关 4.如图是浆细胞的电镜图,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1具有单层膜包被,在浆细胞中大量存在 B.2所示细胞器的内膜上可消耗氧气生成水 C.3与细胞器膜、细胞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 D.抗体从合成到分泌,依次经过核糖体、1、2和细胞膜
5.研究者利用含过氧化氢酶的新鲜红薯片做了两组实验,结果如下。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
-+
+
--
共9页(第 页)
1
A.实验一中,H2O2溶液组的作用是消除H2O2自然分解引起的误差 B.实验二中,pH偏高或偏低均会引起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下降 C.温度为0℃和pH=3的条件下酶活性都很低但空间结构稳定 D.由实验结果不能确定红薯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
6.野鼠色纯色小鼠与黑色有斑小鼠交配,Fl均为野鼠色纯色。F1与黑色有斑小鼠交配,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野鼠色纯色:野鼠色有斑:黑色纯色:黑色有斑=82:19:22:8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野鼠色相对黑色、有斑相对纯色是显性性状 B.有斑与毛色性状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C.Fl产生4种类型配子,且比例约为4:4:1:1 D.Fl相互交配,后代中不同于Fl表型约11/50
7.研究者将上万粒野生型蝴蝶(性别决定方式ZW型)的受精卵置于适当强度的紫外线下照射80秒后,移至适宜条件下孵育至众多成虫,发现一只表型为小斑点的单基因(A/a)突变雄蝶。利用此雄蝶进行如下杂交实验:
P 小斑点翅(♂)× 大斑点翅(♀)
↓
F1 1大斑点翅(♀):1大斑点翅(♂):1小斑点翅(♀):1小斑点翅(♂) 小斑点翅(♀) × 小斑点翅(♂) ↓
F2 5大斑点翅∶7小斑点翅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紫外线照射时间越长,得到的突变个体不一定越多 B.实验结果说明小斑点翅为显性突变、大斑点翅是隐性性状 C.控制斑点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或Z染色体上的杂交结果不同 D.F2大斑点翅:小斑点翅=5:7,说明含A基因的卵细胞有4/5不育 8.DNA准确地自我复制是物种保持稳定性的需要。当一个错误配对的碱基掺入新合成的DNA链时,错配修复蛋白能对其进行识别和校正(如图)。新合成的DNA链较易产生切口,这些切口为错配修复蛋白提供
共9页(第 页)
2
了定位信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错配后DNA结构发生扭曲利于错配修复蛋白识别 B.若不校正,下次复制后会产生两个突变DNA分子 C.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都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D.若错配修复蛋白空间结构异常,有可能引发细胞癌变
9.高温导致葡萄果实溃烂,影响品质和产量。为探究葡萄响应热胁迫的机制,研究者检测42℃处理后葡萄幼苗中V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如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V基因表达出V蛋白的过程需要三种RNA参与 B.提取葡萄的DNA进行PCR扩增可检测V基因表达水平 C.实验结果表明V蛋白与葡萄响应热胁迫的调控过程相关
D.敲除V基因检测葡萄的抗热能力证明V蛋白是否参与热胁迫
10.M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编码M蛋白,参与听觉产生。M基因纯合突变诱发耳聋。一耳聋患儿M基因存在2个片段的异常,患儿及其听觉正常双亲M基因的片段1和片段2序列信息如图所示,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
A.片段1突变的M基因,M
蛋白的肽链可能变短
B.片段2突变的M基因,可能表达正常M蛋白 C.虽然双亲M基因均发生突变,但是听觉正常 D.M基因突变的形式,体现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11.二倍体植物高茎(AA)与矮茎(aa)进行杂交,某一亲本在减数分裂中发生染色体变异,子代出现了一株基因型为AAa的可育高茎植株。下图不能表示此植株的是 ..
共9页(第 页)
3
12.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斯万特·帕博,他从化石中提取、测序并绘制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分析了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的基因差异,在“关于已灭绝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的发现”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石是保存在地壳中的古地质年代的动植物的遗体,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间接证据 B.测定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是生物进化的分子水平证据 C.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可揭示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 D.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的基因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变异具有随机性、不定向性 13.研究者采集稻田稗草,根据其与水稻相似程度分为拟态组(MIC)和非拟态组(NMC),比较影响植株分蘖的基因A的部分复等位基因及分蘖角分布情况,结果如表。
注:分蘖角
较小的植株更挺拔,与水稻更相像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人类除草行为的定向选择下,稻田稗草发生了进化
B.分蘖角较大的稻田稗草不易被拔除,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概率更高 C.与NMC相比,MIC中A1基因频率和分蘖角较小植株比例均较大 D.与NMC相比,MIC中A基因的多样性较低,表明其经历了选择
14.B7分子是一类在抗原呈递细胞表面表达的重要分子,主要参与T细胞、B细胞活化。其异常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有关。研究者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荧光标记的鼠抗人B7单克隆抗体(B7单抗)与不同细胞的结合能力,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7单抗能识别小鼠成纤维细胞转人B7细胞、人B淋巴瘤细胞株 B.B7单抗不识别小鼠成纤维细胞,识别食蟹猴中脾脏细胞表达的B7 C.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的免疫机理是B细胞大量活化,产生自身抗体
共9页(第 页)
4
D.结果表明B7单抗对自身免疫性疾病不能具有一定的预防治疗作用 15.表中关于转基因作物的观点和理由,合理的是
序号 ① 观点 与传统作物的味道、色彩不同的不一定是转基因作物 应避免摄入转基因食品 只吃应季水果 用转基因作物替代现有全部农作物 理由 杂交育种、诱变育种也能培育出来 没有或很少有害虫吃转基因作物,说明它们抗虫,同时也威胁人体健康 反季水果都来自转基因作物 转基因农作物性状优良,没有任何风险 ② ③ ④ A.① B.② C.③ D.④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 6 题,共 70 分。 16.(11分)
间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同时分行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研究者进行了田间试验,比较了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单作、豌豆-玉米间作模式中的玉米产量,发现提高种植密度均可增产,且间作更显著,中密度间作产量最高。
(1)适宜条件下密植可增产,但密度过大可能由于叶片遮挡而导致光线不足,为光合作用暗反应提供的___________不足,从而降低光合速率。
(2)研究者测定了不同密度和模式下玉米的光合速率和叶片光合生理指标。
①结果显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叶肉细胞中的光合色素存在于__________上,可溶解于______________中。研究者测定叶片光合速率后,在相同位置测量了叶绿素相对含量,结果与光合速率变化趋势一致。 ③研究者通过电镜观察V12后间作玉米叶片,与单作相比,发现气孔密度、叶绿体数量_____________。
(3)间作模式中玉米和豌豆之间存在__________关系,密植进一步强化了此种关系。请结合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解释豌豆收获(V12)后,间作密植玉米的一系列光合生理指标(至
共9页(第 页)
5
少写出两点)的变化及最终实现增产的机制。
(4)为进一步提高间作密植的优势,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继续深入研究。 17.(12分)
花粉管生长对于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至关重要,研究者对该过程的调控机制进行了研究。 (1)正在生长的花粉管中,分泌囊泡沿着细胞骨架定向移动到花粉管顶端,并借助于_____________性与细胞膜融合,将果胶等物质排出或将_____________等成分掺入到正在延伸的细胞膜中。
(2)A蛋白可水解ATP使某种带负电的磷脂(PS)从细胞膜外侧或囊泡膜内侧翻转到细胞质侧。比较A突变体与野生型拟南芥的花粉管长度、宽度及囊泡分布情况,结果如图。
据
图
可知,A
蛋白功能缺失不仅_____________了花粉管的伸长,还导致花粉管宽度_____________。推测A蛋白的作用是通过促进花粉管内囊泡_____________运输实现的。
分别利用A基因、A突变基因(编码产物仅磷脂翻转活性位点丧失)转化_____________拟南芥,若_____________,说明A蛋白通过其磷脂翻转活性调控花粉管生长。
(3)R蛋白能与膜上PS结合,引起囊泡膜与靶膜的连接。研究发现,A突变体花粉管内R蛋白结合的囊泡数量明显减少且亚顶端细胞膜PS显著多于顶端。据此推测A突变体花粉管异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4)R蛋白功能缺失突变体的花粉管表型与A蛋白突变体相似。进一步研究发现:花粉管萌发早期,R突变体花粉管比A突变体更宽、更短,双突变体花粉管长度和宽度与R突变体相当;萌发晚期,宽度情况不变,但R突变体花粉管长度与A突变体相当,双突变体的花粉管长度显著小于两种单突变体。对该现象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 A.萌发早期,A蛋白通过影响R蛋白的分布调控花粉管的宽度 B.萌发晚期,A蛋白通过影响R蛋白的分布调控花粉管的长度 C.萌发早期,A蛋白与R蛋白可通过不同途径调控花粉管的宽度 D.萌发晚期,A蛋白与R蛋白可通过不同途径调控花粉管的长度 18.(12分)
共9页(第 页)
6
研究者利用拟南芥茎尖分生组织,探讨植物响应细胞分裂素(CK)进行有丝分裂的机制。 (1)茎尖分生组织含有大量干细胞,可通过细胞_________产生茎、叶等器官。 (2)MY3和MY4基因仅在茎尖分生组织中表达,用高浓度CK分别处理野生型和MY3、MY4基因双突变体(my3/my4突变体)分生组织,检测茎尖分生组织中干细胞数目,结果如图1。据
图1可知, CK可能通过MY3、MY4基因分生组织分裂。 (3)已知MY3蛋白定位在细胞核内。研究者将绿色荧光、MY4蛋白的融合基因转入分生组织,分别检测高浓度CK处理、高浓
度CK与蛋白合成抑制剂(CHX)处理以及细胞分裂不同时期核质绿色荧光信号强度比例,结果如图2、3。
根据以上信息能得出的结论是
A.抑制蛋白质合成不影响绿色荧光核质信号强度比例 B.MY4蛋白可在核质间穿梭 C.CK能促进MY4入核
D.MY4在细胞核发挥作用以后,发生降解
注:各时期细胞内MY4总量不变
(4)已知植物内源性CK在G2/M转换期出现高峰值积累,结合图4解释分生组织中大量MY4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入核激活有丝分裂的机制。
(5)综上分析,MY4蛋白在植物茎尖分生组织干细胞中呈现时空分布的意义及研究价值。
19.(11分)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5)题。
马先蒿属植物长花冠管的适应意义
马先蒿属植物花部形态具有极大的多样性,最明显的是花冠管的长度从不到1cm变化到超过了12cm,拥有长花冠管的品种同时也具有较长的花柱。一直以来,长花冠管的进化被认为是由与之匹配的长吻传粉者驱动选择进化的结果,出现这种协同进化关系的前提是这些花要在花冠管底部有花蜜提供给传粉者,而马先蒿的长花冠管中虽然有退化的蜜腺,却没有花蜜,且无论是长管还是短管的马先蒿都由熊蜂(短吻)传粉。
共9页(第 页)
7
有亲缘关系的亲本进行交配,增加了有害等位基因纯合几率,导致个体适应能力下降,这被称为近交衰退现象。在动物传粉的植物中还存在生殖干扰现象:通常会有远多于胚珠数目的花粉落到柱头上,其中包括同种的花粉和其他物种的花粉,当柱头上花粉量达到一定值时,花粉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胚珠,其中的精子与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来自异种的花粉可通过堵塞柱头阻止同种花粉的受精成功。马先蒿属的很多物种同域分布且共享熊蜂这一传粉者,因此生殖干扰现象普遍存在。有人推测,马先蒿的长花柱可为竞争的花粉提供更长的跑道,有利于筛选到高质量的花粉。研究者移栽马先蒿长管品种A,通过改变生长条件,培育出短管的植株,进行人工授粉实验,结果如下表。
人工授粉类型 自交授粉 (花粉来自同株异花) 结籽率 短管组 0.29 野生型 0.25 异交授粉 (花粉来自距离受体植株至少100米远的同种异株异花) 0.32 0.32 混合干扰授粉 (花粉来自距离受体植株至少100米远的同种异株异花和长管品种B的花粉的混合) 与短管类型相比,马先蒿长管品种的花结构、柱头表面积及花粉体积均增大,但胚珠数减少。植物的花部形态及内在的性配置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花冠管特征的研究,应将其与花部其他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从生殖策略的角度来讲,如果长管马先蒿对雌雄功能的配置可以加强后代的质量,那么这样的性特征就会被选择。
(1)马先蒿的原始花冠类型为短管型,由于有性生殖过程中(可遗传变异类型)的发生,导致马先蒿出现了不同长度的花冠类型;熊蜂作为马先蒿最主要的传粉者,该植物花部形态的丰富变异促进了熊蜂多样性的形成。
(2)依据“近交衰退”理论,马先蒿增长花冠管、减少胚珠数量的意义是。
(3)异种花粉落到马先蒿的柱头上,或不能萌发,或花粉管生长缓慢,或花粉管不能到达胚珠,从而不能发生受精作用,这说明马先蒿属不同种之间存在。
(4)表中数据表明,长花冠管有利于马先蒿属植物应对生殖干扰,依据是。从文中可知,也是马先蒿属植物应对生殖干扰的对策。
(5)为了解释马先蒿长花冠管的进化,有人提出“吸引传粉者”假说:长花冠管可通过提升花的高度来增加对传粉者的视觉吸引。为检验这一假说,请提供实验思路。 20. (12分)
番茄果实多呈扁球形,研究者从番茄突变体库中获得一长果形突变体M,并以其为材料
0.06 0.16 共9页(第 页)
8
对番茄果实形状的调控机制展开研究。
(1)将突变体M与野生型的子房在_____________水平进行性状比较(如图1),可知细胞纵向伸长、横向变短导致突变体M子房及其发育而来的果实形态改变。
图1
(2)将突变体M与野生型番茄杂交,F1自交后代表现为_____________,说明长果形是单基因隐性突变导致。将野生型和突变体M的候选基因扩增、测序,证实基因M为突变基因,图2为两种番茄M基因cDNA(转录的非模板链)的部分测序结果。
图2
据图2,可知突变体M的M基因发生_____________,造成蛋白质翻译在第____________位氨基酸后提前终止(终止密码子:UAA、UAG、UGA)。 (3)M基因编码棕榈酰胺转移酶(M酶),可催化蛋白P发生棕榈酰胺化修饰。敲除野生型番茄P基因获得果实变长的突变P,将人为突变的P基因(编码产物的棕榈酰胺化位点失活)在突变体P中超表达,结果如图3。
为实现P基因的超表达,需要在__________时选择合适的启动子,获得的转基因番茄还需检
测其体内。图3结果说明蛋白P对番茄果形的调控与M酶对蛋白P的棕榈化修饰无关,做出判断的依据是。图3
(4)利用_____________获得后代群体,并从中筛选出M基因与P基因的双突变体。比较发现双突变体与突变体M果形一致且长于突变体P,此结果____________(支持/不支持)(3)结论,理由是____________。
(5)进一步研究发现,蛋白C也会被M酶棕榈酰胺化修饰,修饰后的蛋白C会与蛋白P结合促进微管聚合,影响细胞形态。综合以上信息解释突变体M长果形成因:_____________。
共9页(第 页)
9
21. (12分)
T-2毒素是一种常见的霉菌毒素,可通过污染饲料引起畜禽中毒反应。CYP3A是猪体内降解T-2毒素的关键酶,T-2毒素可诱导其表达水平升高。 (1)T-2毒素是一种脂溶性小分子,以方式进入细胞。
(2)CCAAT box和GC box是CYP3A基因启动子上游的两个调控序列,研究者将不同调控序列分别和CYP3A基因启动子及荧光素酶基因(LUC基因)连接构建表达载体,导入猪肝细胞,实验组培养基中加入T-2毒素,对照组的处理是。24h后检测LUC酶活性,计算启动子活性相对值,结果如图1。据图1可知,这两个调控序列是CYP3A基因响应T-2毒素的核心元件,理由是。
(3)NF-Y和Sp1两种蛋白均参与T-2毒素对CYP3A的诱导。已有研究表明,GC box是Sp1的结合位点。研究者推测,NF-Y通过与CCAAT box结合,与Sp1共同调控CYP3A基因的表达。
①依据CCAAT box序列,研究者制备NF-Y结合位点野生型及突变型探针,分别与猪肝细胞核蛋白提取物混合,结果如图2。
结果证明CCAAT box是NF-Y的结合位点。请解释第4、5组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 ②抑制猪肝细胞中NF-Y或Sp1的表达,发现CYP3A的mRNA水平显著下调,说明NF-Y和Sp1均能够猪CYP3A基因的表达。CCAAT box和GC box在DNA上的位置很近,研究者改变二者的距离,并检测CYP3A基因的启
动子活性,发现延长或缩短它们之间的距离都会,这一结果支持了NF-Y和Sp1通过互作共同发挥调控功能的推测。
共9页(第 页)
10
(4)N-乙酰葡萄糖胺转移酶(OGT)促进Sp1的糖基化修饰水平,抑制Sp1的转录调控功能;O-糖苷酶(OGA)可以使Sp1去糖基化修饰,增强Sp1与互作蛋白的互作。研究者用T-2毒素处理猪肝细胞,检测OGT和OGA的表达量,结果如图3。
结合图3及上述系列实验结果,请阐述T-2毒素进入猪体内后的代谢调控机制。
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三生物 参考答案 2022.11
第一部分(共30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第二部分(共70分)
16.(11分) (1)ATP、NADPH
(2)①与单作相比,间作在玉米V12期后提高其光合速率;中密度间作玉米光合速率较高
②类囊体膜 无水乙醇 ③增多
(3)竞争 豌豆收获后,玉米与豌豆失去竞争关系,玉米获得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多,合成更多叶绿素;叶绿素相对含量多,吸收转化光能多,为暗反应提供更多ATP、NADPH,从而提高光合速率,提高产量
(4)品种搭配、探索间作作物光合生理机制等 17.(12分)
(1)流动 磷脂、蛋白质
(2)抑制 增加 定向A突变体 转A基因的拟南芥花粉管长、宽与野生型相似,转A突变基因的拟南芥花粉管长、宽与A突变体相似
(3)A基因突变引起A蛋白功能丧失,使PS无法翻向细胞质侧,结合囊泡膜的R蛋白减少,同时亚顶端PS多于顶端,导致囊泡膜与顶端的细胞膜无法正常连接,积累在亚顶端 (4)A、B、D 18.(12分) (1)分裂、分化
1 D 11 D 2 D 12 A 3 C 13 B 4 D 14 D 5 C 15 A 6 C 7 C 8 B 9 B 10 B 共9页(第 页)
11
(2)促进 (3)ABC (4)
(5)在细胞进入分裂期前,MY4主要定位在胞质,避免有丝分裂关键基因被过早激活,又能保证在G2/M转换期,大量的MY4在短时间内快速入核,激活细胞分裂
为提高农作物产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19.(11分)
(1)突变和基因重组 遗传
(2)为花粉提供更长的跑道,同时在使有限的胚珠受精的过程中将出现强烈的花粉竞争,有利于筛选到优质的花粉,提高后代的适应能力 (3)生殖隔离
(4)混合干扰授粉条件下,野生型的结实率显著高于短管组增大柱头表面积和花粉体积 (5)培育花粉管长度不同的马先蒿,统计熊蜂访问频率 20.(12分) (1)器官和细胞
(2)扁球形:长果形≈3:1 碱基对的缺失和替换 443
(3)构建表达载体 是否有目的基因以及目的基因是否成功表达转P基因和转突变P基因的突变体P均基本恢复正常果形
(4)突变体M与突变体P杂交、自交 不支持 双突变体表型与突变体M表型一致,说明在无M酶的情况下,蛋白P无法影响番茄表型
(5)基因M突变引起M酶失活,无法催化蛋白C棕榈酰胺化修饰,导致蛋白C不能与蛋白P结合,进而使细胞中微管无法聚合,子房细胞横向变短、纵向伸长,使果实发育成为长果 21.(12分) (1)自由扩散
(2)导入含CYP3A基因启动子及LUC基因的载体,培养基中加入等量T-2毒素 缺失两个调控序列或其中任一个,T-2毒素都不能诱导启动子活性增强
(3)①结合位点突变的探针不能结合核蛋白中的NF-Y,也不会竞争NF-Y与标记探针的结 合,所以第4组与第2组同样位置出现阻滞带。第5组,NF-Y的抗体结合NF-Y,因此第5组中出现标记探针、NF-Y和NF-Y抗体的结合物,结合物分子量大,阻滞带的位置更靠后 ② 促进 降低CYP3A基因启动子的活性
共9页(第 页)
12
(4)
共9页(第 页)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