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重庆三峡库区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战略模式与措施研究

来源:华佗健康网
重庆三峡库区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战略模式与措施研究

作者:余 婷 谢 玲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4年第12期

余婷 谢玲

三峡库区乡村聚落的空间优化问题,不仅关系到库区的新农村建设,也是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因子。本文基于三峡库区乡村聚落的特点,整理出库区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思路,归纳出城乡交错区城镇牵引型、中心村集中型等五种空间优化模式,并针对以上五种模式提出优化的措施,为三峡库区乡村聚落的空间优化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余婷,(1983-),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研究方向:人文地理。

谢玲(1990-),女,新疆库尔勒人,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研究方向:人文地理。

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国家城乡统筹发展实验区,三峡库区“三农”问题包括乡村聚落空间发展问题的研究破解具有典型性和紧迫性。只有把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集聚、整合和统筹资源要素,才能实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实现三峡库区城乡统筹发展。

一、重庆三峡库区乡村聚落发展存在的问题

重庆三峡库区占重庆市幅员面积的56%、占三峡库区幅员的86%。三峡库区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三峡库区乡村聚落居民的生产生活空间也面临着基础设施不足、内部空间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使得三峡库区乡村聚落的空间调整、布局与优化变得更加迫切。三峡库区乡村聚落的空间优化模式的探讨以及优化,是缓解当前我国“城市病”和“农村病”的有效途径,是有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缓解城乡矛盾的关键。

二、三峡库区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原则

(一)城乡一体化原则

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需要通过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的联系,从而形成相互支撑、互为依托的职能一体化地域,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乡村聚落聚居模式的优化,必须从人地共生的角度出发,强调聚居活动对自然的尊重;强调对自然条件的利用与适应,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三)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乡村聚落空间优化过程中,应顺应自然,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体现对人的内在需求的关怀,创造人性化的聚落环境。在实施乡村聚落优化的过程中,应将农村住宅、交通水利基

础设施及服务功能区与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融合,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减少对环境的负面作用。

(四)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的原则

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要求乡村聚落的优化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考虑整个三峡库区乡村聚落生产发展的同时,还要针对不同地域类型、集聚程度、产业主导类型等地域特性,做到因地制宜,使乡村聚落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达到最优化,才能使库区的乡村聚落结构更合理、聚落功能更强大。

三、不同类型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模式

乡村聚落是一个由人、社会、环境所组成的复杂系统 。三峡库区乡村聚落的空间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且库区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规模、结构、建筑形式、文化景观也具有很大的区域差异性,在空间优化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考虑不同地区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性。从综合角度来探讨三峡库区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模式。

(一)城乡交错区,城镇牵引型

随着城乡交流越发频繁,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在城市的牵引下,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村城镇化型的乡村聚落的空间优化模式大多适用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城乡结合部,或者“城中村”。该地区的农民其生活方式多受到城市居民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较为活跃,容易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有较强的城镇化趋势。同时,重庆市作为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这种城镇牵引机制下的乡村聚落的空间优化措施,在各方面的发展较为成熟,该类地区主要成为牵引其发展城市的蔓延区及卫星城市,一方面,扩大了指引城市的经济发展腹地及服务半径,另一方面,带动了自身的发展及与外界的交流,以提高农民的生活

水平。

(二)中心村集中型

对于距城市较远的边远农村,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导的乡村聚落,相对而言,这些地区中心村的规模较大,其他村落的、居民点分布分散,村庄规模较小,距离城市远,居民用地不集约、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管理不便等问题制约了这些村庄的发展。因此,在实施中主要是选择自然条件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聚落作为重点建设对象。在一定范围内将这些布局分散且规模较小的村庄搬迁到指定的集中点,能够增大周围乡村聚落农业发展生产信息的接受,以增强中心村对周围农村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发展,便于农民专业化生产,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度,实现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同时也便于集中治理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使三峡库区乡村聚落新农村建设逐步集中、集约。

(三)生态搬迁型

三峡库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壤侵蚀敏感性强、石漠化等生态问题频发。深居库区的一些乡村聚落过度向开垦、追求生产,不能很好地处理生产与脆弱的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因此,对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乡村聚落,从生态保护的角度考虑,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开展居民的生态搬迁,通过人为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的措施,直接或间接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从而达到恢复、保护或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四)聚落改造型

该类型的乡村聚落主要针对的是距城镇距离适中,生态环境和自然区位条件也相对优越,现状建设情况较好,土地利用相对集约,聚落分布呈现多以大聚落分布为主,暂时不符合整理标准的乡村聚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进一步设法优化内部用地结构,集约利用土地,在原有的发展基础上,进一步从聚落环境改善发面做进一步的改善,这一类型的村落有望成为中心村的最佳选择地,并且大多是新增的农村居民点,适宜采用内部优化、内部改造的方式。

(五)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导向型

该类型的乡村聚落主要针对资源比较丰富、特色,且有一定基础条件的地方实施。以农村居民现有的土地、庭院、作物和本地资源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手段的农村家庭式的经营模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发展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耕地条件较好但缺乏集约规划的农村,发展从事参与松散的自然生产的农事活动;已将土地集约规划的农村,利用已规划的耕地形成的梯田、水产养殖、果园、花卉园等作为旅游观光项目。有少数民族聚集的聚落,可以发展少数民族的特色宗教或少数民族传统活动等作为游览重点。根据不同聚落不同的地形、社会条件不同,开发适合本地区的乡村旅游项目。

四、三峡库区不同类型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措施

(一)加强城镇极化作用,实施以城带乡

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市、中心镇的极化作用,采用转制式整理,分批、分期转制,实行村改居模式,进一步降低人均用地标准,提高土地利用率,做好统筹规划,积极提倡建公寓式楼房,集约化生产设施。

(二)加强中心村建设,促进人口适度集中

通过中心村的建设,引导乡村人口适度集中,推动乡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心村的确定要适度并且遵循农民意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中心村的发展方向、布局、规模及用地结构 。在宏观上,以政府引导为主,村镇配合、农民响应为辅,在整理模式上采用“宅基地换房”,在融资模式上,采用国家投资、地方政府财政投资及村集体投资等方式。

(三)稳固当前村镇发展,加强规划引导,创建良好人居环境

聚落改造类乡村聚落的空间优化问题,不仅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现代农村发展、资源优化配置、人居环境建设的需要。加强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及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发展二三产业,从而带动自身经济增长。投融资模式上前期在政府的带领下,加强循环经济,后期进行自身投资建设。

五、结语

乡村聚落的空间优化问题,对聚落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制度、环境都有着促进的作用,首先在经济上,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工业化进程的深入;社会上,土地优化配置、农村聚落演化、生产生活方式改善、交通条件改善;制度上耕地保护制度、建设用地挂钩土地产权制度;环境上,增加抗灾能力,加强植被保护、水土保持;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过程就是营造新型农村聚落,整治、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改善人地关系的过程。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居住生活用地和工农业生产用地更为集中,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的配备创造了条件,并且有益于保护环境。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