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瘫n) 痪(tān) 取决(jué) 沐浴(yù) 菡萏(hà....B.沉n) 粼n) 姊寂(ché粼(lí妹(zí) 荫蔽(yīn) ....C.侍弄(shì) 一霎(shà) 祷告(dǎo) 脸颊(xiá) ....D.憔o) 分歧悴(qiá(qí) 徘徊(huí) 匿笑(nì)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这次的考试成绩令老师喜出望外。 ....
B.他翻来覆去地想,仍想不起来把钥匙放在哪儿了。 ....C.没人陪奶奶的时候,她就喜欢边做事边絮絮叨叨。 ....
D.这次活动为了顾全大局,使大家各得其所,所以有一小部分人对其不是很满意。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省团委的一系列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B.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C.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D.她从上中学的第一天起,就坚持每天写日记。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步》和《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分别是莫怀戚和史铁生。 B.冰心,原名谢婉莹,是我国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和儿童文学家。
C.泰戈尔是日本诗人、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D.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除编有《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二、字词书写
5.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她焦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2)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顷侧了来。
(3)这个下午和这个晚上,妈妈就要在各个房间游魂似的飘来飘去,抱怨说是中午没有休息的原故。
(4)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酒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试卷第1页,共6页
三、填空题
6.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______
(2)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_____树上的绿芽也密了______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3)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_____罗摩衍那_______,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4) 后来发生了分歧_____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四、语言表达
7.仿写句子,使前后构成排比句。
亲情是树,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根,让它吸收营养永葆青春; 亲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情是火,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根火柴,让它永不熄灭温暖四方。
五、综合性学习 8.综合性学习。
春,是四季之首,经过一个冬天的桎梏,我们迎来了春,更体悟到了春的美好。为此,你所在的班级召开了以“走进春天”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加入其中,一起来感受春天独特的魅力吧。 (活动一)古诗•春天
(1)春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美文妙句,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写春的古诗句。 (活动二)摄影•春天
(2)张开臂膀迎接春天,用自己的双眸发现春天,用相机留下春天的影像。张萧用自己的相机拍摄了一张春天的照片,请你帮他写一段文字来描述照片内容。(40字左右)
(活动三)励志•春天
(3)面对这大好春光,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对自己说几句鼓励的话吧,让自己的人生有目标,让这个春天更加美丽生动。
试卷第2页,共6页
六、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与友期行(_____) (2)去后乃至(_____) ..(3)相委而去(______) (4)下车引之(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1.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12.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13.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温暖的劈柴》,回答问题。
①那一年,父亲病故,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还不到三十岁,也还没有结婚。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母亲已经老了。那时候,我还年轻,心像长了草,总觉得家狭窄憋屈,一有空就老想往外跑,好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可以让自己散心,也能够让自己成材,便常常毫不犹豫地把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地甩在家里。母亲从来不说什么,由着我的性子,没笼头的马驹子似的到处散逛,在她的眼里,孩子的事,甭管什么事,总是大的。
②都说年轻时不懂得爱情,其实,年轻时最不懂得的是父母。
③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里当老师,有一次,放寒假了,我没有想到有时间了,可以在家里多陪陪已经老迈的母亲,相反觉得好不容易放假了,打开了笼子的鸟,还不使劲儿地飞,便利用假期和伙伴们到河北兴隆的山区玩了一个多星期。
④回来的那天,到家已经是晚上了。推门进屋,屋里黑洞洞的,没亮灯。正纳闷,听见一个老爷子的声音:“是复兴回来了吧?”然后听见火柴噌噌响了好几声,大概是返潮,终于一闪一闪的,点亮了炉膛里的劈柴。正是冬天,我才感到屋里一股冷飕飕的寒气。
⑤说话的是邻居赵大爷,年龄比母亲还要大几岁,身板很结实。我摸到开关,打开了电灯,才看见母亲蜷缩在床上的被子里。赵大爷对我说:“你妈两天没出门了,我担
试卷第3页,共6页
心她一人在家别出什么事,进你家一看,老太太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炉子也灭了,这么冷的天,人哪儿受得了呀。这不赶紧找劈柴生火,连灯都没顾得上开。”
⑥炉火很快就生着了,火苗噌噌往上蹿,屋子里暖和了起来,被子里的母亲也稍稍舒展了腰身。赵大爷一身的灰和劈柴渣儿,母亲对我说,多亏了你赵大爷。我连忙谢他,他说街里街坊的,谢什么呀,快给你妈做饭吧。母亲连连摆手,说嘴里一点儿味儿没有,不想吃,让我先坐壶开水。我往水壶里灌好水坐在炉子上,回过头看了一眼瘦弱的母亲,心里充满愧疚。
⑦赵大爷出门前,回头对我说:“你要不先到我家拿点儿劈柴去,你家的劈柴没有了,我刚才找了半天,才找出一点儿,刚刚够点着火炉子,明天火要是又灭了,你没的使。”
⑧我跟着他走到他家,他抱来满满一怀劈柴放到我的怀里,送我走出他家院门的时候,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他说:“复兴呀,原来孔圣人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别说是你们年轻人了,就是搁谁也做不到,但改一个字,父母老,不远游,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⑨那天的晚上,没有星星,天很黑,很冷。走在回家的夜路上,耳边老响着赵大爷的这句话。心里很惭愧,怀里的劈柴很沉,但很暖。(《文苑·经典美文》2016年第2期)
14.通读全文,说说标题“温暖的劈柴”中的“温暖”的含义。 15.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6.选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 17.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赵大爷的人物形象。
18.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父母老,不远游”的理解。
那年的欢喜 郑彦英
应该是1966年,我上高小,暑假的时候,咸阳北塬上的马庄逢集,母亲给了我两毛钱,叫我带三个弟弟到集上逛逛,顺便买一斤盐。
一到集上,小弟弟兴奋地指着吃食摊子嚷嚷:“油糕,麻糖,还有馄饨。哥,妈不是给你钱了么!”
我一声喝住了:“还要买盐呢!一斤盐两毛钱,能吃半年。一碗馄饨两毛钱,一吧嗒嘴就没了!”小弟弟没敢再吭声,二弟和三弟见我瞪眼,也都噤了声。
二弟和三弟都看着我,其实我也被炒凉粉那特别的香味馋得直咽口水,但我还是去
试卷第4页,共6页
拉小弟弟:“走,买盐去。”
小弟弟不走,死犟着坐在凉粉摊子前,我把他提起来,他又坐下去,如一摊泥。油在鏊子里发出吱啦吱啦的声音,拱得我肚子里的馋虫乱爬。
我不再吭气,心里盘算着,吃一盘凉粉,就要少称二两半的盐!于是我吼:“走,不走不要你了!”但是小弟弟铁了心,我吓不倒他,他硬着头死坐着,不看我。
我实在没法了,捏着口袋里的两毛钱,转过身,背对着三个弟弟和凉粉摊子。但是,炒凉粉师傅的每一个动作,我都听得清清楚楚,特别是炒到最后,铲锅底那一层黄灿灿的凉粉锅巴的时候,师傅有意铲得浅,铲得慢,一下一下地,引诱着一街的人。
凉粉铲到盘子里了,筷子重重地放到矮桌上,随后,放凉粉盘子的咯噔声响在小弟弟的面前。
二弟拽拽我的衣服,小声地说:“哥!”三弟见我不吭声,走到我面前,怯怯地看着我。我低下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这时候小弟弟说话了:“哥,闻着把人香死咧,我只吃一口,剩下的你们三个吃。” 小弟弟这一句话感动了我几十年。当我转过身来的时候,看见小弟弟眼巴巴地看着我,我软软地说了一句:“吃吧。”他立即笑了,拿起筷子,却只夹了小小一点,放到嘴里,没敢嚼,似乎在等着凉粉化在嘴里,等到咽的时候,声音却很大,我知道那是和着口水咽下去的。
小弟弟站起来,把筷子递给我,真诚地说:“哥,好吃得不得了,里头还有豆瓣酱呢!”我说:“我不爱吃凉粉,你三个吃。”说着把筷子递给二弟。
二弟和三弟推让着,一人吃了一口,又让我吃,我自然还是推。小弟弟夹起一筷子炒凉粉送到我嘴前面,那棕红的酱色,那飘忽的白色蒸气,顿时攻破了我的所有防线。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三个弟弟吃了两堆,剩下一堆,让我吃,我问是谁没吃,二弟说是小弟弟没吃,留给我。
我没有再说话,其实也就小小三块,我吃了一块,夹起两块,一下子喂到小弟弟嘴里。
回到家里,母亲见我们弟兄四个满面红光,就招呼我们吃饭。我把盐袋放到盐罐子上,母亲掂了一下,笑着说:“吃饭。”
从这二人开始的几个月里,我总觉得饭茶的味道淡了,少放了盐。我悄悄地问几个弟弟,他们也说感觉出来了,不敢问。
多年以后,我问母亲那天掂出盐的重量没,母亲笑着说:“咋能掂不出来?!” 我又问:“你知道我们把钱花在啥地方了?”母亲笑笑说:“五分钱买了四个娃的欢喜,还有比这便宜的事么!”
试卷第5页,共6页
(《阅读》2016年第9期)
19.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0.品析下列句子在表达上的妙处。
他立即笑了,拿起筷子,却只夹了小小一点,放到嘴里,没敢嚼,似乎在等着凉粉化在嘴里,等到咽的时候,声音却很大……
21.你觉得文中最感动人心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 22.文中小弟这个人物形象非常鲜活,请你简要进行分析。 23.有人说,文中的几个小孩子太馋了,太不懂事了,你认为呢?
八、作文
24.进入中学,我们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是莫怀戚先生的《散步》,你是否仔细琢磨过“散步”这个寻常的词语呢?“散步”,可结伴同行,也可独自一人;“散步”,可在自然的田野,也可在精神的天地……生活中,我们需要奔跑,也需要“散步”。 请以“散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要有真情实感;
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试卷第6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B.“姊妹”的“姊”读作“zǐ”; C.“脸颊”的“颊”读作“jiá”; i”; D.“徘徊”的“徊”读作“huá故选A。 2.D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D项的成语使用有误,“各得其所”是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与后半句意思矛盾。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3.D 【解析】
试题分析:A“由于”与“使”同时出现,没有主语,应去掉其一。B“克服”与“发现”应调换。C句式杂糅,应把“面向”去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点评: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的应对策略。常见病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平时要注意正确表述,避免语病的发生;还可以与同学多交流,尤其是作文互评中,要按以上病因把句子加以衡量,给彼此寻找病句。这样语感会逐渐增强。如果在考试中凭语感一眼找不出来,就要静下心来按以上常见病因一一加以衡量,只要多读几遍,相信一定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4.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识记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C.泰戈尔是印度诗人。故“泰戈尔是日本
答案第1页,共8页
诗人”说法有误。
5.(1) (焦—憔) (2) (顷—倾) (3) (原—缘) (4) (酒酒—洒洒) 【详解】
考查对汉字字形的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这个几个字要不是形近字,要不是同音字,形近字可通过部首来辨析,如(焦—憔),(顷—倾)。也可结合语境来辨析,如(原—缘),(酒酒—洒洒)。
6.。 ; ; 《 》 : 【详解】
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辨析与运用。(1)句子末尾应该用句号。(2)前后两个句子是分写两个方面“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应该用分号。(3)“罗摩衍那”是一部作品,应用书名号。(4)“后来发生了分歧”表示提示下文,应用冒号。
7.亲情是树,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根,让它吸收营养永葆青春;亲情是河,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支流,让它永不干涸澎湃向前;亲情是火,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根火柴,让它永不熄灭温暖四方。 【详解】
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围绕“亲情”的主题,抓住例句“亲情是树,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根,让它吸收营养永葆青春”“亲情是火,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根火柴,让它永不熄灭温暖四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式结构为“亲情是……,每个人都是它的……,让它……”。内容要与前后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8.(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那迎着乍暖还寒天气开放的一树树桃花宣告着春天来临的消息。那簇在一起的密密匝匝的花,用自己的笑靥迎接春天,展现了春的美丽和勃勃生机。(3)示例:“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希望。我要在这大好春光中,奋勇拼搏,扬帆远航,驶向成功的彼岸。 【详解】
这是一道综合性试题。(1)连续的两句写春的古诗句,写春的诗句很多: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等,不出现错字即可。
(2)题目要求描述图的画面,仔细看图,画的是春天开放的花。描写时抓住花的形、色、
答案第2页,共8页
态来描写,运用比喻、拟人、或排比修辞手法,尽量让语言生动形象,句子通顺,无语病。注意字数限制。
(3)开放性语言表达试题。可参照《春》的结尾处,对春天赞美的句子,“‘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或者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趁着大好春光,奋勇拼搏,扬帆远航,驶向成功的彼岸。来组织语言,答案要有激情,有力量。
9. 约定 才 离开 拉,牵拉
10.(1)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1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2.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13.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分析】
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年代:南朝宋
参考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9.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期”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约定”的意思;“下车引之”的意思是“便下车拉元方”,“引”的意思是“拉”。
10.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信”“惭”“引”“顾”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答案第3页,共8页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面对友人发怒的情况,元方从“无信”“无礼”两个方面对友人的行为进行了批判,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就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意思是: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1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文中相关句子。结合前一句“友人惭”,可知他下车来拉元方,是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歉意;再结合元方反驳他的语言来看,可知“引之”是出于对元方的语言、智慧的赞美与认可。
1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回答合适,从友人的“无信”“无礼”来说;回答不合适,从尊重长辈的角度回答。
14.一是指赵大爷的帮助所带来的温暖;二是指“我”愧疚后感到了沉甸甸的亲情。 15.这句话写屋里冷,从侧面写出母亲在家里的无助与孤单,也为作者的自责埋下伏笔。 16.一是看到母亲蜷缩在被子里,不想吃东西,心里既难受又自责;二是赵大爷的一席话触动心扉,使作者感到内疚,对不住母亲。
17.赵大爷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他照顾“我”生病的母亲,送劈柴给“我”;他还是一个心思缜密、考虑周全的人:他能发现母亲生病,叫“我”去生火,去他家拿劈柴。 18.示例:强调当父母老了的时候,子女更要对父母负起责任,尽量在父母身边尽孝,多陪伴和照顾他们。 【分析】
14.试题分析: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内容和主旨理解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根据故事内容可知,题目中的“温暖”指的是赵大爷的帮助给我和母亲带来的;联系主旨可知,这里的温暖还指我感到了对母亲的愧疚,也感受到了母亲给我的亲情的温暖。据此分析可作答。
答案第4页,共8页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现效果。作答时,需先明确描写方法,然后结合描写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语句“推门进屋,屋里黑洞洞的,没亮灯”是对我家环境的描写,写出了家里的冷清,也从侧面写出了母亲的无助与孤单,同时也为下文我听到赵大爷的话后产生的自责与愧疚做了铺垫。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作答时,需联系具体的语境和人物当时的处境,结合自己的情感体悟分析。第一处,我看到母亲一个人孤单的躺在床上,又不想吃什么东西,再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心里升起一种难过和自责之情。第二处,赵大爷的话让我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也明白了母亲的不易,心里感到内疚,对不起母亲。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7.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根据赵大爷照顾“我”生病的母亲,送劈柴给“我”可知,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根据他能发现母亲生病,叫“我”去生火,去他家拿劈柴可知他是一个观察细致,考虑周全的人。据此概括作答。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与掌握。“父母老,不远游”是说要在父母跟前尽心侍奉,即使有事情要出门也要把家里的一切安排好才出去,这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作答本题时,围绕“当父母年老时,应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多陪伴照顾他们”来表述即可。本题不设统一答案,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
19.记发生在当年的几个兄弟吃凉粉的温馨动人的故事,表现互敬互爱的浓浓兄弟情。 20.几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小弟弟享受吃凉粉的过程
21.例:文中兄弟几个‘吃凉粉的场景’最动人,因几个兄弟互推互让,互敬互爱的浓浓兄弟情在传递。(答案不唯一,文中有多个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2.①爱吃但不贪吃,懂互相谦让,想吃,最后自己却只吃了小小一点。②顽皮,会耍赖。③说话算数,会体贴人,懂互爱。
23.围绕文章表面指的是四兄弟在那年拿出买盐的五分钱吃了一盘炒凉粉的欢喜,实际上是借这场欢喜表现他们几个互相推让,互敬互爱的浓浓兄弟情。(答案不唯一,但不可违背主旨) 【分析】
19.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需要把故事的起因、
答案第5页,共8页
经过和结果交代清楚。细读文本可知,这个故事的起因是母亲让我们去买盐,经过是我们没能经得住诱惑买了一碗凉粉,结果是我们感受到了贫寒岁月里的欢喜。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20.本题考查赏析动词。作答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即
可。细读这句话可知,这是对弟弟吃凉粉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弟弟吃凉粉时的动作、神态和声音,表现了弟弟对凉粉的喜爱,同时只夹了一点也表现了他想让哥哥们多吃一些,表现了他的懂事。
2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
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2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作答时,需要根据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结
合自己的情感体悟逐一分析。根据文本中我阻止弟弟们买凉粉,可知我是一个有自制力、懂事的孩子,根据我把两块凉粉送到弟弟的嘴里,可知我是一个关爱弟弟的人。写其他人物也行,言之有理即可。
23.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
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结合内容,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既可。
24.参考例文
人的一生,都在行走。行走,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或奔波,或疾驰,带着朝气勃发,风风火火;或漫步,或闲逛,带着一份悠然自得,闲适惬意的心情,走过乡间小涧,步过林阴大道。 这个世界变的太快也太迷离,置身于拥挤的街头,梦幻的霓虹灯眩目闪烁,高耸的大厦似乎迎面压下……喧闹的生活,钢筋水泥构成的世界,人们迈着匆匆的脚步擦身而过,有的只是透着紧张气息,笼罩天空。快节奏似乎已经悄悄上演生活的主基调。行走,步伐快的让人窒息,迷离,麻木。慢点走吧,留一点时间看看天。
答案第6页,共8页
散步,我衷爱的生活状态。
脚尖轻轻地拂过大地,缓缓地迈着步子,沐浴夏日夕阳的余辉,静听属于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的春夏秋冬,喜怒哀乐。一个人的散步,一个人的旅程,一个人的世界。
带着愉悦散步,感受到的是黄昏的美丽。双手插进口袋,嘴上哼着小曲,陶醉在无限遐想之中。没有了文言文,没有了方程,没有了ABC,把白天无尽的学习暂时抛在脑后,有的只是你自己简单的快乐。漫步,一路上看看道路两旁的风土人情,细细品味时代的变迁,也许你会欣然地发现你平常未曾挖掘的惊奇;漫步,一路上迎来熟人的笑脸,报之以淡淡的微笑,用目光进行简单的交流,即便只是擦身而过,也会铭记。郁闷的日子里,多散散步吧!一个人踏上没有目的的行程,用旅途的寂寞打发心中的单调,乏味。深深地呼吸户外的空气,抚摩叶片滑落的瞬间,想象自己已融入了自然的怀抱,抬起头,望望头上叶缝中的天空,零零碎碎,却有那么清澈。在天空的蔚蓝底下,烦恼会不知不觉地从指缝中消逝。
约上三两好友,一起散步,那又是另外一种滋味。大街上一群小鬼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大家走成一排,聊聊天,唱唱歌。在黑夜笼罩的世界里,几颗年轻的心互相沟通,互相撞击。华灯初放,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在大桥上来回漫步,昏黄的路灯下,影子忽长忽短交替更迭。我们看天上的皎洁明月,望水中浮动的月影,让人想起“疏硬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超然物外的意境。顷刻间,大家默默无语,彼此间的默契演绎得淋漓尽致。
晚饭后,没事的时候,一家三口便一起出去散步。我们会选择远离镇上的喧嚣,来到田野。这有条小溪,我们沿着溪水漫步而上,夏日的气氛总是这么热烈奔放,放眼望去,一片生机勃勃。和父母在一起,总能不由得感到别有的踏实。我说说学校里发生事情,爸爸妈妈拉拉家常,一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幸福,在一瞬间,紧紧地包围了我。记得莫怀戚在他的《散步》中写道:“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拉起父母的手,幸福地走在中间,这就是我的整个世界。
“荣辱不惊,”散步的时候,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悄悄地对自己说。 散步,我衷爱的生活状态。
慢点走吧,留点时间看看天。不要吝惜这一会儿时间,停下手中的笔,关掉眼前的电脑,带着另一种心情,出去散散步。看看天空的飞鸟,飘动的白云,你会发现自己的视野一下子从一个高墙所包围的小圈子里跳出来,在蓝天里展翅翱翔。 散步,我衷爱的生活状态。
答案第7页,共8页
【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片命题作文。“散步”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生活中的散步,我们还可以从各种各样的体会中去“散步”。例如,我们可以在各种名著书籍中“散步”,在自己的各种爱好中“散步”,等等。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思路打开,不要局限于步行方式的散步。写记叙文较易操作,能写出体裁文辞优美的散文则属上品。同学们若能把握散文这一体裁,并在“散步”中运用“发散性思维”,选取精当的材料,与“散步”和自己的主旨密切相关,做到“形神俱备”,则能写出优质的作文。
【考点定位】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答案第8页,共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