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河南省新乡八县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来源:华佗健康网


河南省新乡八县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

历 史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42~48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24.对“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批评先后出现在(明)都穆《听雨纪谈》、(清)黄宗羲《高元发三稿类存序》和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这反映了

A.社会转型时期更需务实学风的支持 B.经世致用是历代主流文化理念 C.儒家思想革新的进取性不强

D.空谈导致了封建社会的衰落

25.图10反映的是美国1899年与1937年的工业生产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B.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D.拥有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很少

26.著名作家龙应台写道:“全球化跟国际化这样子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它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可能是,你到底找不找得到那一个铁轨跟铁轨衔接的地方。也就是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旧的跟新的,衔接的那个点。然后找到那个点之后,大概就可以在席卷而来的那个全球化的大浪里头,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这里,龙应台主张 A.全球化要实现西方化 C.全球化要立足民族化

B.全球化前提是区域化 D.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

27.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

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变法维新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社会主义

28. 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

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一材料说明了 A.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C.西方文明比非洲文明更易接受新事物

B.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D.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

29. 六十余年来,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时而紧张,时而和缓。这一期间双方有过两次如胶似漆

的蜜月期。既值得留恋,也值得检讨。这“两次如胶似漆的蜜月期”是因为 ①土地改革 ②农业合作化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0. 追求的是人性的高贵,不深迷于一事一物的得失,本质上把人看成非功利性的存在者,

它的人是有着宇宙性视界并展现着史诗般尺度的人,是大写的人。这反映了 A.墨家学派的诉求 C.智者学派的主张

B.阳明心学的主旨 D.启蒙运动的追求

31. 1837年6月,《中国时报》发表文章称,假如设在广州的领事得以立足,“那么一俟机遇来临,如碰上革命或事态逐渐变迁,他就能抓住时机,一举而推开中华帝国的大门。”这里的“机遇”是指后来发生的

A. 清政府废除闭关锁国政策 B. 清政府派林则徐查禁鸦片 C. 清政府派琦善为议和大臣 D. 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起义

32.雅典民主“这种专政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材料认为雅典民主

A.是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C.易形成集体暴政

B.是一种直接民主 D.是少数人的民主

33. 在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上,富兰克林一直在琢磨刻在华盛顿座椅上的太阳是日出还

是日落。当他含着激动的眼泪在宪法文本上签字后,他说:“现在,我很高兴地知道,那是日出,而不是日落。”从1787年宪法确立的宪政体制角度理解“日出”一词,不正确的是

A.宪法赋予联邦政府强有力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稳固

B.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权力之间相互制衡,防止专制独裁 C. 重申了《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的精神 D. 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34.“苏俄绝大多数老近卫军、干部和党员是因投身革命而走到领导岗位的,心中充满革命

理想主义和阶级斗争观念。有些领导干部一再说,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在苏联经济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了”。此材料表明了新经济政策在二十年代末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不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B.配合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C.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心理 D.缺乏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应

35.著名的历史学家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史学的对象是

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那个主义„„史学便是史料学。”他强调的是

A.以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历史 B.要依照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来选择史料 C.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 D.史学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史料

第II卷

40.(25分)近年来,中国与周边邻国领海争端摩擦不断,诸如中日钓鱼岛问题,中菲、中越南海问题等,历史和严峻的现实使我们认识到海权的重要性,保障海权成为我们的重要共识。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水上武装力量在西方谓之海军,在古代中国则称为水师。两种不同的称谓背后代

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传统。两千多年前,地中海孕育了希腊雅典舰队、罗马舰队、威尼斯舰队等强大舰队,成为近代海军的摇篮,导致海权意识的早熟。古代中国虽有漫长的海岸线,陆权主义却极其浓厚,海军和海权意识很难在中国萌发出来。

——摘编自《世界海军发展史略》 材料二:随着15世纪晚期至18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近代海权思想兴起。1537年,

拥有强大舰队的西班牙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海军陆战队。16世纪末英国蕾莱爵士更直截了当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在1890年出版的《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进一步指出,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

强国;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强大的海军和足够的海军基地,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战略海道的控制;要重视“海上交通线”、“中央位置”和“内线”。马汉也被后人公认为海权论的鼻祖。

——摘编自《世界海军发展史略》

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清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海防问题的大讨论。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变

局观分析了中国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认为“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1875年清廷发布上谕,称“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自是年起,清政府先后向英法两国订购军舰,并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自造军舰。1876年起陆续派遣学生分赴英法各国学习海军,又在沿海一带陆续开设海军学堂,学习英文、几何、代数、驾驶、天文、海图、算法等诸务。

——摘编自《清朝通史》 材料四: 东汉杨孚《异物志》有“涨海(南海)崎头(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

海诸岛的岛、礁、沙、滩),水浅而多磁石”记载。明代《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标有石塘、长沙和石塘(今南沙群岛)。1868年《中国海指南》记载了郑和群礁有“海南渔民,以捕取海参,贝壳为活,各岛都有其足迹,亦有久居礁间者,海南每岁有小船驶往岛上”。 1943年《开罗宣言》宣称“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1939年,日本侵占了南海诸岛,并划属台澎)等,归还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南沙群岛先后被划归广东省和海南省管辖,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并采取实际行动积极维护对南沙群岛的主权。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为什么地中海成为海军和海权意识的摇篮,而古代

中国却很难萌发海军和海权意识?(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海权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结合近代历史知识概括海权

思想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背景。(6分)

(3)结合有关知识分析促进中国近代海军产生的主客观因素,依据材料三中筹划海防的目

的和采取的具体措施,简要评价清政府的决策。(8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政府维护南海主权的依据。(5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 清军机处 图2 英国议会

上图反映的是19世纪中英两国政府的重要国家机构。比较图1、图2,直接提取材料中有关两国机构差异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5.【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44年,顺治元年)凡八旗壮丁、差徭、粮草、布匹,永停输纳。 ——刘墉《清朝通忐·食货略六》

(清末满族大臣端方说)旗人则以兵之名额,坐领饷糈,有分利之人,而无生利之人”。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未筹备立宪档案史料》 材料二 (光绪帝)谕内阁:„„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

之冗费,以致碍当务之急需。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共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事务甚简,半属有名无实,均即行裁撤。

——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 材料三 (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清政府谕令)旗丁生齿日繁,徒以格律定例不得在

外省经商贸易,遂至生计维艰,现当维新,允宜驰宽其禁,俾得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

——一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7 材料四 戊戊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

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太仆寺„„自奉旨后,群焉如鸟兽散,阒其无人,匪特印信文件,一无所有,即厅事户牖均已折毁无存。

——陈夔龙《梦焦亭杂记》第2卷 „„多失其所持,人心惶惶,更有与维新诸臣不两立之势。——梁启超《戊戊政变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清政府财政面临的主要问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

这一问题的原因。(5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戊戌新政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2分)

(3)据材料四,概括上述举措导致的结果,并指出其主要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深刻认识?(4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909年,由严复翻译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名著《法意》(即《论法的精神》)第七分册(也是最后一册)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问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清政府)法与令如猬毛而起„„(游欧时)尝入法庭,观其听狱,归邸数日,

如有所失„„非徒司法折狱之有术„„有辩护之律师,公听之助理,抵暇蹈隙,曲证旁搜。

——严复译《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律之所定为罚锾者,贫富皆罚„„惟教育深,故虽细民知自重,知自重,故示之以

辱,其效深于以刑也。„„自天子至于守宰,皆以一身而兼刑、宪、政三权者也,故古今于国事犯无持平之狱。 ——严复译《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法犹器也,犹道涂也,经时久而无修治精进之功,则格扞芜梗(荒芜阻塞)者势

也。„„往往见外国一二政利,遂嚣然欲仿而行之,而不知其立法本原之大异。

——严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严复翻译《法意》的主要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严复的法制思想,并逐一评价。(9分)

47.(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于1973年10月6日,25日结束,历时19天,亦称十月战

争。是以巴勒斯坦问题为核心的阿以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在战争中阿拉伯产油国以石油为武器展开斗争,10月16日,阿拉伯产油国决定将油价由每桶3. 01美元,提高到5.12美元,一举上涨70%。10月17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立即减产,以9月份各成员国产量为基准逐月递减5%,直到以色列撤出1967年战争中所占领的土地,巴勒斯坦人恢复合法权利为止。10月22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实施“分隔作战”,即宣布在两周时间内,把需要中东石油的国家划分为“友好、中立、敌对”三个类别,在石油供应上分别采取“正常、限制、禁止”措施。这对当时的国际关系和产生了巨大影响,有力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增长。

——摘自程凌雷《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石油斗争与世界多极化》 材料二 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将达4.5亿吨~6.1亿吨,而国内供应

量却只有1.8亿吨—2亿吨,缺口达2.5亿吨~4.3亿吨。由于我国石油产量不

可能大幅增长,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全部要依靠进口。到2020年前后,我国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

——摘自殷建平《上世纪70年代两次中东石油危机给我们的警示》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第四次中东战争对当时的世界经济和国际格局产生

的影响。(10分)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石油危机对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有哪些警示?(5

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留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何尝不可以称道梨洲的现实主义态度呢!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

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9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24A;25A;26C;27B;28B;29B;30D;31B;32C;33C 34B;35C 二、材料题:

40.(25分)(1)古代希腊和罗马多半岛、岛屿和港湾,地理环境优越;商业、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发达。(2分)古代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封闭保守。(2分)

(2)内容:建设强大海军,控制世界贸易和交通要道,夺取制海权,进而称霸世界。(2分)背景: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国家加紧开辟新航路,抢占殖民地,发展海上贸易;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世界贸易进一步发展,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西方国家间争夺殖民霸权和世界霸权的斗争日趋激烈。(6分)

(3)因素:客观上,殖民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西学东渐。主观上,洋务派力图通过洋务运动实现自强;洋务派兴办近代企业也为创办近代海军创造了条件。(4分)评价:清政府筹划海防旨在抵抗列强侵略,具有积极意义;兴办海军和近代教育事业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4分)

(4)依据:⑵依据:①大量翔实的中外史料对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提供了丰富的证据;②中国人民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开发经营以及中国政府对南沙群岛的实际管辖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③开罗会议及波茨坦会议等国际会议及其精神原则都明确了南海的主权归属。(5分)

41.答案:信息:清军机处室内装饰朴素简陋,席位不多;(2分)英国议会气势恢宏,席位

众多。(2分)

说明:清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注重政治决策的封闭性;(2分)它的设置提高了办

事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2分)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参与议会人员众多,议员可各抒己见;(2分)注重决策的集体性和民主性。(2分) 45.(15分)

(1)问题:财政困难(入不敷出)。(2分)

原因:旗人由国家财政供养:官俸开支巨大;对外赔款巨额。(3分) (2)措施:裁撤闲散衙门及冗官冗员;要求旗人自谋生计。(2分)

(3)结果:遭到很多群体的反对,引发社会混乱。 (2分) 原因:改革触及了他们的既得利益。(2分)

(4)认识: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改革势必触动特权阶层的既得利益;既得利益者是改

革的最大反对力量,而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坚持改革需要决心和勇气。(任2点,共4分)

46.(1)背景:清政府颁布大量法律;(2分)对欧庭审的观摩;(2分)受西方司法制度(辩护律师制度、听证制度、证据制度)的影响。(2分)

(2)内容及评价:主张执法要贫富平等,有利于社会平等;(2分)主张加强法制教育,有利于提高民众法制意识和素质;(2分)专制是导致动乱的根源,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2分)主张认为法律要与时俱进,反对照搬外国法律,有利于社会民主法制进程,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法律体系。(3分)

47.(1)影响:对世界经济:引发了197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分)

对国际格局:打击和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促进了西欧、日本摆脱美国控制的斗争,经济上逐渐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8分)

(2)警示:注重开源节流(加强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多渠道利用国外的石油资源),重视节能,降低对石油的过分依赖,加强石油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采取多种手段确保国家石油安全。(5分) 48.(12分)

(1)变化:由武装反抗、著书批评;到不仕清廷;再到托病力辞,派子替之;最后到认可、

赞誉清廷统治。 (6分)

(2)原因:清廷统治日益巩固,民族矛盾相对缓和;康熙采取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

黄宗羲对清朝统治的认可。(6分)

意义: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分,意思接近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