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早产的原因及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对孕妇早产的原因分析,探讨治疗孕妇早产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近期收治的早产孕妇100例,对她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影响孕妇早产的几大主要因素,总结有效临床处理方法。结果经过对早产孕妇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影响孕妇早产的主要原因有妊高症(78%)、多胎妊娠(157%)、胎膜早破(586%)、胎盘因素(48%)。不同孕周的新生儿apgar评分、低体重儿发生率及死亡率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产前检查、及时预测早产发生并进行有效干预,可减少孕妇早产发生率,对围产儿不良结局有显著改善。 【关键词】孕妇早产;原因分析;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29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00-02
一般认为,妊娠妇女在孕周28w-37w期间进行分娩即为早产,生产婴儿为早产儿。孕妇早产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妊娠并发症,我国发病率在5%-15%之间[1]。由于不足孕周分娩,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未完全成熟,因此各器官功能较正常生出婴儿不同,常出现并发症,严重者会导致死亡,这也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分析孕妇早产的影响因素,针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临床处理,可以改善母婴结局,本次实验选择我院早产孕妇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用作实验研究的病例来自我院2011年7月——2012年10月产科收治的早产孕妇100例。此期间100例早产孕妇所占比例为96%。年龄范围在22-3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5±37)岁。孕周在28w-37w,平均分娩孕周为354w。其中单胎妊娠的有88例、双胎的有12例,共产下早产儿112例。100例早产孕妇中包括初产妇76例、经产妇24例。
12方法采用综合处理方法对早产母婴进行处置。当产前检查发现有先兆早产症状的妊娠病例,嘱其卧床休息,少运动,卧床尽量取左侧位,并给予间断吸氧;如果胎儿存活,胎儿无呼吸窘迫及胎膜破裂等威胁胎儿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的病例,给予常规监护,监测各项生命体征;采用抑制宫缩、应用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联合促胎肺成熟措施综合干预,当出现胎膜破裂的情况时,应立即给予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以帮助胎儿顺利产出,避免胎儿窒息。当产前检查有早产先兆病例,应加强对其管理和各项指标监测。比较分析28-34w和34w-37w的早产儿apgar评分、低体重儿发生率及死亡率。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两组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对早产孕妇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影响孕妇早产的主要原因有胎膜早破(586%)、不同孕周的新生儿apgar评分、低体重儿发生率及死亡率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21孕妇早产原因分析结果从本次资料回顾分析来看,胎膜早破是引发孕妇早产的最主要和直接原因,占所有病因的586%,其次为多胎妊娠(157%)、妊高症(78%)、胎盘因素(48%)。 22不同孕周早产儿各项指标比较结果早产儿孕周范围在28w-37w,这期间还可将其分为两个时间范围,比较他们的不同。从结果来看,28w-34w的早产儿apgar评分要低于34w以上早产儿、低体重儿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的值要高于34w以上早产儿,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1。 3讨论
目前,我国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新生儿死亡中有约15%为早产儿[2]。早产不仅提高新生儿死亡率,也给家庭、社会带来经济和精神双重负担,因为早产儿中弱智、体弱的比例远远高于正常婴儿。因此加强高危妊娠监管力度,做好孕妇早产的预防工作意义重大。关于早产的影响因素研究,我国从未停止并逐渐深入,但国内外并没有相关明确的阐述和理论成果,主要因为发病原因的复杂性,但是从细胞生理来看,可以确定成tnf、il-1、il-6、il-8等细胞因子大量释放是造成早产的主要分子因素,这些物质的释放,会降低细胞溶酶体稳定性,从而促进了,磷酸酯酶释放,前列腺素增加,引起宫颈扩张,造成早产[3]。而临床实验研究证实,上述细胞因子的释放多余绒毛膜感染刺激胎膜有关[4]。胎膜早破多是由这一机制构成,是早产常见的直接原因,占所有因素比例最大,本次实验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一致。早产也与其他多种因素有关,如胎位异
常、子宫内膜压力增高、孕妇营养不良等,往往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从社会环境因素看,孕妇早产还与孕妇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生活饮食习惯、流产史、妊娠高血压等有关[5]。
综上所述,鉴于孕妇早产原因的复杂性,需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降低早产发生率。包括产前检查、加强高危妊娠管理、营养支持、药物应用、健康教育等干预手段全方位综合处理,从而降低早产儿死亡率,保障母婴安全,改善不良结局。 参考文献
[1]黄大雁,等300例早产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0,27(009):1722-724
[2]彭泽琴,蔡俊97例孕妇早产的原因及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2)
[3]傅晓丹,等胎膜早破合并早产128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19(13):90
[4]孟志新早产80例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018):3455-456
[5]欧红新早产85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