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对于中国电影弊大于利 四辩稿
对方辩友今天给出了我们商业化的利弊。商业化能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的种种利处我们都认可。而弊端,例如明星效应,新闻炒作,甚至是市场的趋利性影响影片的内容选择等等这些弊端是商业性所决定的,我们最多只能千方百计的减少其影响,但不可避免。用我方给出的利弊比较标准,商业化确实是如对方辩友所论证的利大于弊,但是,我方再次不厌其烦的强调,今天的辩题是商业化存在于中国电影的特定土壤中的,欧美商业电影市场即便再完美论证了商业化理论的有利方面,也不足以让我们忽视这样一个现实:“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我们说商业电影因其商业性对于利益的追求,市场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片内容,这一点无论商业化放在哪发展都是肯定会存在的。但人们的需求是多样的,所以在完全自由的商业市场中影片的内容种类仍是繁多的。但在中国,就是因为会出现多样性的电影市场,所以电影审批制度带着纯净市场的“光荣使命”驻扎在电影市场门口。色情暴力被挡在了门外,但像《活着》《鬼子来了》等一系列反思社会现状的影片也因话题敏感而被禁止于院线之外,我们损失的是一大部分精神食粮。当然今天我们不是来讨论电影审批制度的,但是我们要看清楚商业化因为行政所产生的阻力同时也是中国式商业化的最大弊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两副枷锁。冯小刚曾言辞激烈的指出:“在这种背景下,关照现实的作品纷纷回避,为了审查的安全,一窝蜂地去拍历史题材。作为一个导演,近些年来没有能够拍出几部记录这个时代的深刻变革的作品,我们是有愧于心的。”冯小刚身为主流电影人代表钱是赚够了,却有愧于电影人的身份,这是他身处于商业选择与行政桎梏的夹缝中的无奈和辛酸。
当然,也有努力拍出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兼具的小众电影人,贾樟柯,张元,王小帅等人都是代表。被
商业片垄断的市场只留下20%的市场给他们,贾樟柯之类的代表人是幸运儿,他们脱颖而出,在中国电影市场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浮华表象上努力绽放着思想之花。然而,根据数据显示,2010年投拍的526部电影中,有80%因为不能上院线处于亏损状态。那些因为商业电影垄断而无法上映的电影该何去何从?
另外,人都有荣誉感,说难听些就是虚荣,对于爱面子的中国人来说,这点尤甚。张艺谋把《英雄》推向了国际,开启了中国式商业大片时代以后,那些大导演纷纷把野心瞄准国际各大奖项,这就导致中国的一些导演或多或少地去考虑西方人的思想,把电影拍得中不中,西不西。到头来两边都不讨好。商业化在中国施行的有些过于急功近利,我们甚至没有时间仔细考虑,我们的电影究竟是拍给谁看的?观众还是国际大奖的评委?获不获奖到底是不是评价一部电影的真实标准?这里提一下《卧虎藏龙》,有很多人心里觉得不好看嘴巴上要说好,那是因为有奥斯卡的头衔压着,你不说好别人觉得你不懂。但是心里,有多少人觉得非常好看的?一个混搭的不伦不类的电影,取悦不了审美纯粹的观众。
就如陈凯歌在一个采访里所说的:“面对一个时代的问题,我无能为力。”单凭几个电影人的力量无法对抗一个时代,几部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兼具的纯粹电影也无法动摇一个时代,观众的审美疲劳和批评也不足以改变一个时代。在这个中国式的商业电影时代,有一批人他们让急功近利的心态蒙蔽了艺术追求,有一个力量一方面支持电影产业的发展,又在一方面给中国电影市场带上镣铐,这个时代需要这一批人和一个力量的觉醒,需要我们放慢盲目追赶欧美的脚步,商业化才能踏踏实实的在中国电影市场扎稳脚跟,商业化的利处才能得以凸显,中国电影才能内外兼修的走出国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