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课程编码:23403051 学分: 2.0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选修)
计划学时: 32 其中讲课: 32 实验或实践: 0 上机:0
适用专业:行政管理
推荐教材:张德,《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参考书目:1.[美]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2.周文霞等,《组织行为学教学案例精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3.俞文钊,《管理心理学》(上、下册),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
4.苏东水,《管理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5.杨锡山,《西方组织行为学》,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组织行为学基本理论掌握和有效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人际交流技能、认知技能、处理群际关系的能力以及适应或应对组织变革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性,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激励人的行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和组织管理能力。
1
课程的基本要求
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动口”意味着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随时提出问题,与老师进行广泛的交流;
“动手”即多做多实践,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促进知识的应用化;
“动脑”是最重要的要求,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都要求学习者积极思考,勤于分析,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体系,了解组织行为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概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主题发言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一、组织行为学发展简史
2
二、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
三、组织行为学框架模型
第二节 为什么要学习组织行为学
一、组织行为学的管理环境
二、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三、组织行为学对被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意义
第三节 学习组织行为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以权变的观点看待组织行为学
二、以应用的观点看待组织行为学
第二章:个体行为的基础(上)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能够对组织行为产生影响的个体因素,包括传记特点、能力、个性、学习等;明确这些因素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力,个性,学习。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
3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传记特点
一、年龄的组织行为学结论
二、性别的组织行为学结论
三、婚姻状况的组织行为学结论
四、任职时间的组织行为学结论
第二节 能力
一、智力(IQ)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二、情商(EQ)与组织行为的关系三、能力——工作匹配观
第三节 个性
一、人格的组织行为学研究
二、主要的人格组织行为学变量
三、人格与工作的匹配
4
第四节 学习
一、学习及学习原理介绍
二、怎样塑造员工的行为
第三章:个体行为的基础(下)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能够对组织行为产生影响的个体因素,包括知觉、价值观、态度、工作满意度等;明确这些因素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知觉,价值观和态度,工作满意度。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知觉
一、影响知觉的因素
二、知觉理论
三、知觉与决策的关系
四、在组织中的具体应用
5
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
一、价值观及其意义
二、价值观分类
三、价值观与员工行为
四、态度及其来源
五、态度的类型
六、价值观、态度的具体应用第三节 工作满意度
一、什么是工作满意度
二、工作满意度的测量
三、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四、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绩效
五、在组织工作中的应用
第四章:激 励
6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能够对组织行为产生影响的重要个体因素——动机,能够深刻领会激励理论的内涵,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不同时期激励理论的内容。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激励概述
一、动机系统概述
二、什么是激励
三、激励在组织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早期激励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麦克雷格的X理论和Y理论
三、赫茨博格的激励-保健理论
第三节 当代激励理论
7
一、爱尔德弗的ERG理论
二、麦克莱兰德的三重需要理论
三、认知评价理论
四、目标设置理论
五、强化理论
六、公平理论
七、期望理论
八、激励理论整合模型
第五章:群体行为的基础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能够对组织行为产生影响的群体变量,了解这些因素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群体互动分析,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及影响。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
[授 课 内 容]
8
第一节 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定义
二、群体的分类
三、群体互动分析——社会测量法第二节 群体行为模型
一、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
二、群体成员资源
三、群体结构
四、群体规模
五、群体构成
六、群体互动
七、群体任务
第三节 群体凝聚力
一、什么是群体凝聚力
9
二、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三、凝聚力对群体绩效的影响
第六章:激励:从观念到应用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能够将所学理论与具体的实际联系起来,能够利用所学提出有价值的激励方案或设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目标管理,员工参与方案,责任激励,认可激励,危机激励。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目标管理
一、简介
二、应用
三、理论基础
第二节 行为矫正
一、简介
10
二、应用
三、理论基础
第三节 员工参与方案
一、简介
二、应用
三、理论基础
第四节 浮动工资方案
一、简介
二、应用
三、理论基础
第五节 责任激励
一、简介
二、应用
三、理论基础
11
第六节 认可激励
一、简介
二、应用
三、理论基础
第七节 危机激励
一、简介
二、应用
三、理论基础
第七章:团队管理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能够了解团队建设和管理所涉及到的各种因素,了解这些因素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目标管理,员工参与方案,责任激励,认可激励,危机激励。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
[授 课 内 容]
12
第一节 团队管理概述
一、什么是工作团队?
二、我们为什么需要工作团队?
三、团队管理模式的由来
四、团队与一般工作群体的区别
五、常见的团队类型
第二节 高绩效团队的特点
一、高绩效团队的特点
二、团队管理模式的优势
三、创建高绩效团队的外部条件
四、创建高绩效团队的内部条件
五、团队建设中的障碍
撰稿人: 韩慧 审核人:高海虹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