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调动
略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调动
临泉县高塘乡中心学校 王 懂 艳
2010年3月10日
略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调动
【摘要】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文化素养课,各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它。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育可以说是更加受到世人的重视。但在迅猛发展的社会中,语文教学也走入了“误区”,人们仿佛只注重“升学率”、“优秀率”,这就促使教学者片面的去追求“高效速成”,因此功利性的“教”、“学”也便成了教学的全部。曾几何时,那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不在拥有,取而代之的是一味的分析讲解,学生成了装载分析要点的容器,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品味、领悟文学的整体魅力;这种急功近利和盲目追求“高效速成”的做法,实在是语文教学中的莫大失误。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审美过程,许多美文佳作都是作者精心营造出来的情感世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让学生在一个有血有肉的情感空间中,去领悟作品中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情感调动
近几年来,教育教学工作可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语文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曾几何时,那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不在拥有,取而代之的是一味的分析讲解,使学生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品味文章中美好情感,鄙人认为从文章中去体味作者所赋予的情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语文教学主干的阅读教学,更需要也能够充分发挥它自身的特点,“唤醒”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语文美的感受能力,让学生在美的教育中得到人格完善,个性的发展,没有一定的情商水平,也就没有人文精神,那么,人格会丧失、情感会麻木,成为一个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注意调动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
一、 情感调动在初中语文阅读中的重要性
首先,从阅读的本质特点来看,阅读除了复杂的心智活动和语言技能活动外,更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现代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学习过程是理解、思考、记忆和情感、意志、个性等共同参与的过程。情感是阅读教学中的清泉。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情感在认识过程中的特殊功能,利用情感驱动,激活学习动机、陶冶性情,对于提高阅读效率,进行审美教育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现在不少中小学生根本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更不用说从阅读中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了,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阅读兴趣和习惯,并在阅读中感受文章所富于的美好情感。
其次,从语文教材方面看,初中语文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具有掩饰不住的情思,它会给人以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感情熏陶。阅读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凭借文中形象的感知和想象,可获得感情情感信息;阅读议论文,通过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方式,从中获得理性情感信息。比如在教《安塞腰鼓》时我会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中感受到西北高原人民生命中奔放的力量,因而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以抒情的语言、浓厚的情感,抓住课文中特有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情感,使读者与作者通过文字载体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基调,以增强语文阅读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因为学生积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思维情感。
最后,从初中学生方面看,初中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所以,初中学生情感丰富却不易外露,有时情感偏激,或振奋而洋洋得意,或沮丧怄气而消极。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用直观形象的、充满情趣的语言动作,巧妙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稳定在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状态上。这样,就能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和学生“乐学”的情境,使他们在课文那种节奏明快、舒缓、急骤、轻柔相间的旋律所创造的情境气氛中,情不自禁地和它一同升降沉浮,而进入一种新的境界和天地,从中学生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并且通过这种情境的长期感化和熏陶,逐步形成稳定的情感特征。因而,老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更多地采用直观教学、趣味教学和情境教学。
2
二、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进行情感调动
首先是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情感。我们要使学生乐学,就必须努力营造一种各谐的气氛,做一个能够沟通师生情感的“交流型”教师,而不是那种刻板的“工作型”教师。教师要在学习、思想、身体和生活上全面关心学生,处处想着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爱”是教育工作的润滑剂,是建立师生正常关系的桥梁。教师以满腔的热情去喜爱和尊重自己的学生,对学生有着深厚的感情,学生对老师也去尊敬,发自内心的喜爱,并且还往往因人而异,迸发出“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情感。
其次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释放情感能量,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恰当的方法,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当好课堂情感的“调度员”,释放情感能量,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语文教学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审美过程,许多美文佳作都是作者精心营构出来的 情感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把学生带入一个有血有肉的情感空间,领略作品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
1、融洽的课堂气氛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所以巧设情境,激发情感在课堂上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很好的利用图画、影视、幻灯、音乐、摄影、语言描摹渲染等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再现课文中反映的生活情景,使课堂更加生活化、故事化和趣味化,这样学生就乐学、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觉得愉悦,同时阅读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2、教师要言语传情,态势造情。因为饱含感情的语言其感染力是巨大的。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当范读的时候,要把文学中的精神理趣在声音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出深切的了解。”(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所以,语文教师在范读作品时,不仅要正确的使用普通话,更重要的是要用“抑扬顿锉”之声,读出“酸甜苦辣”之味,读出“喜怒哀乐”之情,将文中信息化为有声有情的场景语言,去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确定课文的情感基调,为理解打下基础。 阅读教学要生动活泼,除了教师要有深厚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教师加进表情、眼神、手势等“佐料”以作渲染和配合。表情、手势、眼神有
3
能力,从而达到语文的教学目的。
使讲析形神兼备,能将作品人物的声态、心理、言行作角色处理,让人物情感更直观地表露出来,进而把学生带到“忘我”境界,使其感情起伏与作品的情感脉搏相吻合,例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春》这一课时,教学中,我首先采用了情感朗读的方法,并配以柔和的充满春天气息的音乐。我的朗读声音欢快、轻柔、流畅,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把春天里人们的满怀希望之情都表现出来,由此感染了学生,学生们完全被作者那质朴清新的语言描写所吸引住了。
3、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确,多读才能细细的品味,进而领悟文章的中心。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作品的情感世界,带领学生进入充满魅力的艺术氛围,教师必须从文学作品的形象化、情感化特征出发,在教学中,师生一起参与课文的分析与体验,努力与作者形成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在分析课文时,情感朗读也不能忽视,边朗读,边分析,边理解,这几点相辅相承,其中情感朗读又是基础。情感朗读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体会到语言的美。例如,在讲都德的《最后一课》时,为了渲染气氛,创造出一种体现课文感情基调的氛围,我对韩麦尔先生讲话部分进行情感范读,声音低沉、缓慢、伤感、悲痛,把韩麦尔先生对法语的热爱和失去教授法语的痛苦以及对阿尔萨斯的热爱和对自己的责备充分表现出来。教室里静极了,学生们似乎听到韩麦尔先生苍老、痛苦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4、在情与理的整合中完成思想教育的任务。阅读课具有反映生活的巨大可能性,同时也包含着很大的教育力量。因为优秀文学作品它的精神内涵是一种人情美、人性美、人格美,如果在教学中多介绍美文佳作,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上感悟文本,通过长期的熏陶不仅会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同时使学生在动心动情中也感受到了教育。例如在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我会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人物心理,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如何把握好阅读教学中的情感调动
首先,转换教师角色,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而现在的许多教师似乎只在冷眼旁观“别人的世界”,在讲“别人的故事”,对作品没什么感触,在教
4
学过程中缺乏情与理的思考,他们只把文章作为传授知识的例子,只知道把里面的“ 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在考试中能得高分,根本无法对文章进行感性思维,也使得语文阅读教学偏离了方向。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引出学生的情。那么就要求教师首先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深入挖掘,理解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被课文的人情美、言辞美所感动,没有这种情感的积聚也就不可能倾情,这就对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在教《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自己能感受到斑羚为了拯救种群的生存机会而自我牺牲精神,才可能将潜藏在课文中的情传给学生。学习《散步》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能被母子之情所感动,学生才能体会的亲情的伟大。进而起到教育的目的。
其次,情感调动要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感情基调和实质内容。语文教材为我们创设课堂阅读,教学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依据。只有挖掘教材中的感情、趣味、智慧,使之成为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感情、共同趣味和共同智慧,才能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基调。或轻快、或深沉、或肃穆、或幽默、或悲哀、或豪放等。在共同的课堂基调上,师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统一、共鸣,便于调动兴趣、陶冶情感、培养个性和创造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才能调动学生的内在精神因素,使之集中在教学的实质内容上,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在教学中要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其中,教师的范读至关重要。教师的范读要融之以情,读出感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总之,要想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教师必须先“动情”,要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要善于通过自身丰富的富于变化的表情和情真意切
5
的语言等,将自己的内心真情向每一位学生进行“辐射”,以情激情,以情带情。
最后,张扬学生的主体性,激活学生的情感,阅读教学的前提与关键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是学生个性情感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的情感稳定在一定的心理状态上,使激发培养的情感处于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状态。情感具有极大感染力,良好的情绪和情感能使人点燃智慧的火花。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观点和健康的情感去认识和感知世界,并在情感力量的推动下形成积极的联想的想象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情绪的兴奋性和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性,而且能借助课文强烈感染力,去陶冶学生的性格,升华他们的感情,潜移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巧妙的去营造情感氛围和审美空间,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世界之中,去领略作品的艺术情感,提高鉴赏能力,提高语文阅读水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幅精美的画,是一曲动听的歌,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忍俊不禁,心向往之.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在整个情感氛围中遨游于无限的艺术空间,使读者与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体现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这样就会更加搞好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默化地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① 《语文课程新探》、路志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7页。 ② 《新世纪教师素养》、张行涛,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9页。 ③《语文教育论集》上册、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35页。 ④《新课程教学法》、郭根福,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春,2004年,第39页。 ⑤《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第35页。 ⑥《新课程 新理念》、陈旭远,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7页。 ⑦《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靳玉乐,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⑧《有效备课》、任丽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第50页。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