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_周易_译介史论_张继文
JOURNALOFKAIFENGUNIVERSITY
Vol.26No.1
Mar.2012
《周易》西方译介史论
张继文
(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周易》要:作为儒、道两家重要典籍的传入西方已300余年,其间经历了四次译介高潮。
宗教附会→宗教比较与融合→文化传播→文化汲取这一译介理念发展脉络,反映了西方对《周易》
摘
乃至整个中国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入,体现了西方多角度阐释《周易》义理、全方位汲取《周易》智慧的趋势。
;《周易》;译介理念关键词:西方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周易》居六经之首、三玄之冠,包含着深厚的
华夏民族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在其西行的300余年中,它经历了四次译介高潮,每次都呈现出不同的译介理念。本文拟通过分析各个时期《周易》西方对的译介活动,梳理西方《周易》译介理念之脉络,以期对我们今后的典籍外译活动有所裨益。
、《周易》一其书
《周易》:《易经》。《易包括两个部分与《易传》
。经》指西周时期形成的典籍,汉朝人尊之为“经”《传》是指对《经》所作的文字或内容上的解释。广
义地讲,凡是对《经》所作的解释都可称之为传;狭义地讲,它是指先秦时期形成的解释《易经》的十部
“十翼”(《系辞》、《文言》、《彖》著作,即上下上下、《象》、《序卦》、《杂卦》、《说卦》),上下这十部著作
在战国时期,最迟至汉初,已经取得“经”的地位。《易经》国外所说的通常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
《周易》。分,亦即本文所说的《周易》原本是西周时期形成的占筮典籍,即算
卦用书(持这种观点的人以宋代大哲学家朱熹为代表)。从春秋时期开始,对《周易》的理解发生了很
,《周易》大变化被看成义理之书,即主要讲天道、地道、人道的著作,是探讨事物始终之书(持这种观点的人以魏晋时期著名玄学家王弼为代表)。学者金:“《周易》《易传》景芳曾说之所以可贵,端在有为发
收稿日期:2012-02-20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J09WC71)
作者简介:张继文(1967-),女,山东青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典籍翻译。
文章编号:1008-343X(2012)01-42-03”由此我们可掘它在卜筮外衣下所掩盖的哲理。
,《周易》以说既是占筮之书,又是义理之书。
《周易》二、西方译介之理念
《周易》西行始于16世纪和17世纪之交。西《周易》方的译介史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7世纪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中前期、20世纪和18世纪、
60年代至今。每一次译介高潮都产生了众多的《周易》译本,并呈现出不同的译介理念。
(一)17世纪和18世纪的《周易》——宗翻译—教附会
17世纪和18世纪(明末清初时期)是中西文化首次大碰撞的时期,从此开始,西学东渐。罗耀拉创立耶稣会(1540年)之后,众多经过严格训练的传教士被派往中国。他们放弃了国内优越舒适的生活,
[2]
“为基督征服世界”肩负着的神圣使命,历尽艰辛来到中国传教。但是,由于儒、道、佛思想在中国根
[1]
深蒂固,要使中国人基督化并非易事。为了传教,他们中的很多人开始研习中国文化,并将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典籍译成西方语言。翻译的目的,用古莱神
,“不在于把中国智慧带给欧洲学者,父的话说而是
[3]
用来当着工具,使中国人皈依基督”。这一时期,他们所做的就是尽力寻找天主教与儒教的契合点,
为传教活动提供儒家信念上的支持。这种做法,就是以西方宗教比附中国的儒教。他们深入研读汉文,“力图从中找出天主创造世界,化经典灵魂不灭,
42
天堂和地狱的存在并非虚构的依据”
[3](P35)
。比如,
:“吾天主,利玛窦在深入研习儒家经典后得出结论
。”“历观古书,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而知上帝与天”基于这样的目的,主,特异以名也。在对典籍中
他们就以西方宗教文化一些特殊概念词的翻译上,
这成为一种必然。中的概念来比附儒教中的概念,
例如:他们用西方宗教中的“天主”比附儒教中的“上帝”;以“theSaint”,“theGreatMan”等指称耶稣
、“大人”基督的词来翻译《易经》中的“圣人”等。利玛窦等人对中国文化的解释实际上是“以基督教
义理化的‘天学’作为先秦儒学的‘原义’与‘真,从而使儒学概念发生了义理的迁移。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传教士对《周易》的翻译是本着宗教比附的理念进行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对《周易》乃至整个儒家经典的翻译是不可能为了尊重中国文化的异域性而做到忠实的。
(二)19世纪中后期的《周易》——宗教比翻译—较与融合
19世纪中后期(清朝中晚期),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后迅速崛起,他们将殖民目光投向了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来华的新传教士们汲
“礼仪之争”取前期的传教教训(如的后果即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被禁止)而改变了策略,他们面
对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努力寻求更有效的传教途径。可以说,这个时候,西方人才慢慢认识到了《周易》对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思想的重要性。在来华的新传教士中,以英国传教士最为著名,理雅各便是其中的代表。
理雅各于1841年出任英华书院(起先设在新加1843年6月迁至香港)院长。他在华30余年,坡,
直到1873年。在中国人王韬的协助下,他完成了“四书”、“五经”的翻译工作,使儒家主要经典有了完整的英文译本。由此,他于1876年获得了法兰西学院儒莲汉籍国际翻译奖。总体说来,理雅各的《周易》翻译不同于先前的宗教比附,他的翻译体现了宗教比较与宗教融合的理念。
:“在浩如烟海随着对中国的了解,理雅各认为
的中国文学当中,有九部著作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尊位……对于所有有头脑的人来说,这些训练了中国
毫无疑问需成百万的知识分子三四千年的‘圣经’
[5]
”“在他看来,要予以极大的兴趣。那种认为人们
用不着花时间去学习当地宗教,而只需要就像常说
[4]
获得长久的结果。我认为,这将有助于未来的传教
士们的工作,如果所有儒家经典都能够翻译出版并”且还附有注解的话。
[5]
随着在华时间的推移和他对中国经典研习的深
理雅各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来入,
,“基于强烈的基督教传教士立场,他认为基华之初
督教优于孔教,耶稣必将代替孔子。他宣传,中国肯定要与基督教文明强国发生冲突,其结果是中国一定会被打得支离破碎;中国人的希望在于抛弃古代
[6]
的圣人而转向西方的上帝”。一段时间之后,他“虽然对基督教的信仰和对上帝的忠诚没有丝毫改[7]
变,但是他对孔子的理解和同情大为增加”。他:“我对他的性格和观点了解越多,说我就越发尊敬
”传’
[2](P5-6)
他。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影响总的说来对中国人是很有益的,他的教义对我们这些基督之徒有”对儒家思想态度的转变使他能着重要的启示。
,而不是以基督够以一个学者的眼光来翻译《周易》
教文化附会中国文化。如在“译名之争”中,他曾撰
《儒教与基督教的对比》(ConfucianisminRelation文
toChristianity),“上帝”就汉籍中等概念词的翻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汉籍中的“上帝”与基督教的God相对应,而不是其他词语。再者,他的《周易》翻译体例也足以说明这一点:对中国文化的注释占了整个译本的三分之二。他的异化翻译策略保留了中国文化的异质性,体现了他宗教比较与融合的翻译理念。他的《周易》英译本被称为《周易》翻
,可见其影响之大。可以说,译史上的“旧约全书”
他的基督教信仰定势与他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成为他
融合中西方文化的翻译理念之源。
(三)20世纪中前期的《周易》——文化传翻译—播
20世纪中前期(清末民初时期)的《周易》翻译当数德国来华传教士卫礼贤(RichardWilhelm:1873—1930)的成就最大。卫礼贤在来华10年后开
《周易》。他十年磨一剑,始翻译在儒师劳乃宣的协助下完成了德文翻译。1924年在德国耶拿出版。1950年,在卫礼贤之子卫德明(也是《周易》研究专家)协助下,由美国德译英专家C.F.Baynes夫人转译的英文译本在美国出版,影响极大,被称为《周。卫译本也属学术型,翻译史上的“新约全书”易》《经》、《传》有部分,也有长篇注释,只是将注释部分《传》和的部分穿插于《经》中,便于读者理解经文。与理雅各译本相比,卫-贝译本语言更通俗易懂,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有西方学者认为,卫礼贤《易,“标志着西方真正认识和普经》英文转译本的出版
43
[6]
‘去传播福音’的就行了的观点,只会使得传教士和
[5]”“……我们传教士传教事业变得可鄙而且无效。
给这里的民众传教,也需要充分的智慧,这样才能够
[8]
《易经》遍接受的开始”。
)的如果说理雅各翻译儒家经典(包括《周易》
他的读者群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初衷是为传教服务,
传教士的话,卫礼贤翻译《周易》等儒家典籍则体现
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他传播中国文化的意愿,他的读者群是受过一些教育的普通人。可以说,卫礼贤是本着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和理念来翻译《周易》的。
卫礼贤于1899年来到中国青岛地区传教。在其后的20余年间,他目睹了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他开办医院、学校等帮助中国人。他置身于中国人中间,对中国人有深刻的了解。他认为中国人并不是西方人眼中懒惰、狡猾、残忍的代名词,那些被叫做“苦力”的中国
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眷爱着自己劳动者也是人,
并且正是为了自己的父母妻儿,他们忍的父母妻儿,
辱负重,甘愿自我牺牲;只是在奴役他们、压迫他们
[9]
的欧洲人面前才显得麻木不仁。这一发现为他“打开了通往中国人心灵的道路。因为,你只要人
《周易》:“只有到了本世纪欧英译本前言中就曾说
洲人才真正开始了解和索取东方精神财富,而以前
[10]
”陶瓷和珍珠等什物。可以只不过是拿走香料、
说,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西方《周易》翻译呈现出了
“文化汲取”的理念。这一时期的《易经》翻译与研
精彩纷呈。究成果层出不穷,
由前文所述可知:20世纪上半叶以前的西方
《周易》翻译都是立足于对儒家思想的解读,尤其是理译本和卫-贝译本。而这一时期的《周易》翻译则呈现出阐释角度多样化的特点。
这一时期较著名的西方《周易》翻译家有JohnBlofeld,ThomasCleary,JohnRichardLynn,StephenKarcher,MartinPalmer&JayRamsay等。这几家的译本呈现出不同的特点:Blofeld译本(1965)较卫-贝译本更为通俗,有导言、经文和附录部分,兼具义理和占筮;Palmer&Ramsay译本(1995)也有序言、导读和学术评论,属学术型翻译,特点是爻辞翻译有诗化倾向;ThomasCleary虽然推出了不同的译本,如TheTaoistIChing(1986),TheBuddhistIChing(1987),TheConfucianIChing(1992),尝试从不同《周易》,角度阐释但其译本意译成分较多且不甚准确,属大众普及型译本;JohnRichardLynn译本(1994)是第一个以王弼的《周易注》《<周易>略和例》为源本的全新译本,代表了西方《周易》阐释角度的变化,属学术型翻译。总之,半个世纪以来的《周易》西文翻译融合了占筮与义理两方面,但更多《周易》“智慧之书”看做来阐释。的是把
三、结语
《周易》翻译理念的发展脉络(宗教附会→宗教比较与融合→文化传播→文化汲取)反映了西方对《周易》乃至整个中国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入,体现了
《周易》西方多角度阐释义理、全方位汲取《周易》智慧的趋势。国内典籍翻译界也应从中得到一些启
示,即今后的《周易》翻译应该有不同的译本,对义理的诠释有不同的侧重,从不同角度展示《周易》中蕴涵的智慧,给读者以更多的启迪。参考文献:
[1]金景芳.周易溯源·序[M].成都:巴蜀书社,2006.[2]刘耘华.诠释的圆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马祖毅,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任荣珍.汉籍外译史[
2003.社,
[4]利玛窦.天主实义[A].李之藻.天学初函[C].台北:台
1986.湾学生书局,
道地对待他们,而不是想从他们身上捞取什么好处,
要么榨取他们的钱财,要么剥削他们的劳动,或者令他们更加感到难堪,去劝他们放弃自己的信仰,为了获取永生而皈依某种外来的宗教,只要你不这样做,那么,你就会发现,中国人乃是世界上最友善、最诚
[9](P55)
。他还发现,“中国压根儿实、最可爱的人民”相反,倒有不存在需要他去感化或者惩戒的异教徒,
[9](P55)
。着悠久而发达的值得尊敬的精神文化”
卫礼贤对中国人、中国文化的了解决定了他能
够以公正的眼光看待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这也就决——文化传播,定了他的翻译理念—他要以更通俗易
懂的语言与西方展开对话。他在“短短十年间的努
[9](P55)
(德国汉力,彻底改变了中国在欧洲的形象”
学权威鲍吾刚语)。西方人由鄙视、仇视中国人转
而对中国人同情与景慕,由对“黄祸”的恐惧转为对
[9](P59)
。为此,东方智慧的渴慕卫礼贤的知己WalterF.Otto曾经送他一雅号“dergrosseDeutsch-Chi-nese”(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
(四)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周易》——翻译—文化汲取
卫-贝译本出版后,引发了西方的《易经》研究热潮。两次世界大战给西方世界带来巨大创伤,西方人深感前途迷茫,这促使部分西方人开始寻找解决西方世界矛盾和冲突的新途径。于是,他们把注意力转向了东方,特别是中国和印度。Blofeld在其44
(下转第61页)
效果。高职院校应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平台,把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拓展生命教育的渠道。如建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档案,为生命教育提供重要基础数据;开展消防安全系列活动;在模拟遇险中学习如何应对;为医院病人送祝福等。让同学们
尊重生命、爱惜生命,自觉探索在实践中认识生命、
生命的意义,使生命教育触及灵魂,只有这样,才能
使学生生发出对生命的关怀,提升生命的智慧。
[2]
参考文献:
[1]贾林祥.从生命意义的视角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142-145.其教育[
[2]李旭,卢勤.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0):1233-关研究[1235.
[责任编辑曹国荣]
OntheNecessitytoDevelopLifeEducationinVocationalColleges
———TakingKaifengUniversityasanExample
LIN
Ning
(DepartmentofScientificResearchandDevelopmentPlanning,KaifengUniversity,Kaifeng475004,Henan)
Abstract:Accordingtotheresultsofthequestionnaireoflife,theundergraduates'lifemeaningofKaifengUniversityiswellatpresent,butapartofstudentsisatlowsenseofthemeaningoflifeandlackingoflifemeaning,spiritualsenseofbelongingandpursuit.Mean-whiletheundergraduatesareindifferentinlifevalueexistenceandlackingoflifeeducationguide.Thus,itisimportanttoestablishtheideaoflifeeducation,createthree-dimensionallifeeducationteachersandsetuptheindependentlifeeducationcurriculuminvoca-tionalcolleges.
Keywords:themeaningoflife;questionnaire;lifeeducation
(上接第44页)
[5]段怀清.理雅各《中国经典》.翻译缘起及体例考查[J]
2005,(3).浙江大学学报,
[6]JamesLegge.TheChineseClassics[M].HongKong:At
theAuthor’s,1861.
[7]JamesLegge.TheChineseClassics[M].HongKong:
HongKongUniversityPress,1893.
[8]蒋树勇.《<易经>文献书目提要》———为一门宏大学
.http://www.cnindex.fudan.问所编的工具书[J/OL]
edu.cn/zgsy/2007n4/jiangshuyong.htm.
[9]杨武能.卫礼贤———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J].德国
2005,(3).研究,
[10]Blofeld.IChing:TheBookofChange[M].NewYork:
PenguinGroup,1968.
[责任编辑曹国荣]
OntheWesternTranslationNotionsofZhouyi
ZHANGJi-wen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WeifangUniversity,Weifang261061,Shandong)
Abstract:Zhouyi,themostimportantclassicofbothConfucianismandTaoism,hasbeenspreadtotheWestformorethan300years,duringwhichthereappearedfourhightranslationtideswithdifferenttranslationnotions.Theevolutionofthenotionsfromreligion-a-nalogytoreligion-comparison,thentoculture-spreading,andatlasttoculture-assimilation,notonlyreflectsthecontinuously-deepeningunderstandingofZhouyiintheWest,butalsoindicatesthetrendofmulti-anglesofinterpretingZhouyiphilosophyandas-similatingZhouyiwisdom.
Keywords:theWest;Zhouyi;translationnotions
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