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0406004 课程学分:3 课程总学时:48
适用专业:经济学(转本)专业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经
济学、金融学专业的基础性理论课,也是经济类、管理类等多个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有较系统的掌握,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经济、金融从业者以及管理者应当具备的正确观察、分析和解决当前经济、金融领域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理念
鉴于本课程是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所以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传统的单纯以讲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注重理论知识与现实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与政策相结合,综合运营案例教学法、课程实验法、研讨性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等多种课程教学方式。课程评价要侧重综合能力的评价,采取理论考核、论文考核部分和实践考核相结合方式,构建科学、合理、适用的考核机制。
(三)开发思路
按照南京晓庄学院关于“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以培养学生概括和归纳能力、写作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内容,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以考核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课程评价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使学生对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
识,对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金融监管等基本范
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有较系统的掌握。
2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
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能力目标
1 .能够运用现代金融的基本理论和经济政策,分析金融发展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金融理论的知识和方法,分析金融现象和金融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
出相应货币与金融政策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1 .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2 .培养良好的概括和归纳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科研能力。 3 .培养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达到以下目标: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章节名称 绪论 金融概念的产生 金融学研究内容 金融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起源 第二节货币职能 第三节货币制度 说。 2 .货币形态的历史演变。 3 4 5 .货币层次划分。 .货而的职能探讨。 .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货用。 掌握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全面理解信息存在的客观依据。 6 1 .中西方关于货币起源的学厘清货币起源思想、掌握货币形态变化及其主要特征,理解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 理解货币在国民经济中的作7 知识要求 技能要求 学时 安排 1 .金融的概念 全面理解中文文献与西方文献对金融的定义。 系统了解金融学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 2 .金融学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币制度的历史演变、国际货币制度。 第二章信用与利息理论 L信用概念及其构成要素、信用存在的客观依据、高利贷信用、信用 第一节信用理论 第二节利息理论 作用。 2 .信用制度及其形式。 3 .利息本质。 4 论。 5 .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决定理论、利率结构理系。 厘清高利贷与现代信用的关掌握信用制度及其形式。 理解利率决定理论和利率结构理论。 第三章金融机构理论 第一节存款货币银行 第二节中央银行 1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商业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的银行的业务、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2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中央基本理论。 掌握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理解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 8 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探讨、中央银行体制下支付清算制度。 第四章金融市场理论 第一节金融市场概述 第二节主要金融市场 第三节金融市场国际 化 1 .金融市场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2 .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 3 .金融市场的功能。 4 5 .金融市场的主要类型。 .金融市场国际化趋势。 理解金融市场构成要素、运行机制。 掌握金融市场的主要类型。 了解金融市场国际化趋势。 7 第五章货币均衡理论 第一节货币供给 第二节货币需求 第三节货币均衡 L存款创造与现代货币供给、货币供给11径及其控制机制。 2 .货币需求理论。 3 .货币需求的宏微观视角。 4 .货币均衡与市场总供求。 理解存款创造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了解货币需求理论。 掌握货币均衡及其在市场中的作用。 7 第六章通货膨胀理论 第一节通货膨胀的一 般理论 第二节通货膨胀成因 及其治理 第三节通货紧缩理论 1 .通货膨胀概念及其理解通货膨理解并掌握通货膨胀概念及其注意事项。 理解并掌握通货膨胀的经济胀需要注意的问题。 2 3 .通货膨胀的分类、计量方法。 .通货膨胀经济效应:再分配效效应。 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 理解通货紧缩的经济效应。 5 应、产出效应。 4 5 6 7 .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通货膨胀的治理。 .通货紧缩的经济效应。 .通货紧缩的治理。 第七章货币政策 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 L理论界对货币政策的认识。 2 .货币政策主要工具。 理解并掌握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效应。 目标 第二节货币政策传导 机制及其效应 第三节财货政策的搭 配使用 用。 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效应。 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搭配使财货政策的搭配使用。 7 四、课程实施建议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本课程的重点
了解货币的产生,货币的职能,通过对货币形式发展的学习,充分认识并掌握货币如何通过其职能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重要作用。
了解信用的职能与作用,掌握信用的各种形式,了解利息的一般分类和决定利率的一般因素,通过学习利率调节经济的机制,能解释并掌握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利率政策的客观性和杠杆性;
掌握国际收支的含义及失衡的原因、影响和调节;外汇、汇率的定义及标价法;主要的汇率决定理论;
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主要业务,理解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掌握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相关知识。
了解金融市场的特征、分类和机构,掌握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的金融工具,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效能,能够根据金融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解释与分析影响金融市场变动的因素,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了解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基本含义和种类,掌握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基本原理,理解货币均衡的基本含义,理解货币供给均衡的实现及其社会总供求均衡的关系。解通货膨胀的成因、类型及特点,掌握通货膨胀的产生与分配效应以及治理对策,能够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的根源。
了解货币政策的目标,掌握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目标,分析货币政策的特点与效应,理解并掌握货币政策的运用及与财政政策的搭配。
2 .本课程的难点
充分认识并掌握货币如何通过其职能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重要作用。 理解并掌握利率决定理论和利率结构理论。 理解并掌握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 理解并掌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
理解并掌握学术界关于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基本理论。 理解并掌握货币均衡思想。
理解并掌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政策效应。
3 .解决途径
(1)引导学生课外多阅读金融机构的相关前沿理论成果,通过对不同观点的比较,扩展学
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视角,培养学生多维思考问题的能力。
(2)引入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金融中介的基本理论。
(3)采取课程讨论、专题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的研究性思维。
(二)教学建议
1、教学管理
(1)考虑到不同专业的知识需求差异化,实施差别化授课。
(2)在教学设施方面,可使多媒体设备和黑板并存,且保证计算机网络通畅、保证桌椅量
满足选课学生需要。
2、教学方法
打破传统的单纯以讲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注重理论知识与现实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与政策相结合,综合运营案例教学法、课程实验法、研讨性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等多种课程教学方式。
3、教学手段
(1)普遍应用多媒体教学,以PoWerPoint为主要演示工具,体系清晰,重点突出,设计
精美,信息量大,提高授课效率。
(2)网络教学作为帮助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随堂使用的资料、思考题以及每个作业
都将及时更新,发布在本课程的公共邮箱或课程主页。
(三)教学评价
考核分为三部分,即理论考核部分、论文考核部分、实践考核部分。
理论考核采用闭卷考试,权重为70%,试卷内容要实现多样化,既要考核基本内容,又要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文考核可以通过教师命题或同学自选题的形式,结合当前保险营销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求学生做一篇课程论文,权重为10%。
实践考核权重为10%,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材选用
黄达.金融学(第三版.精编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1 .教辅材料:教师寻找来源于实践或热点问题案例,并开发课程习题、参考文献,为学生自
主学习提供便利。
2 .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课件等各种信息技术,加大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上传
与课程相关的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习题、前言热点问题、文献资料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环境条件。
3 .实训条件:本课程实训条件要求有教学做一体化的经管综合实验室,以及与课程相关的
软件做支持。校外要求有与学校长期合作的外贸企业和金融企业做实训基地。 五、其他说明
(一)教材选用
黄达.金融学(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二)参考书目
曹龙骐.金融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李健.金融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美)博迪等.金融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九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美)梅奥.金融学基础:金融机构、投资和管理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李扬.金融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姚遂.中国金融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三)推荐课外学习资源
1 .经济类报刊及相关资料
《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经济日报》、《21世纪报道》、《金融研究》、《中国
金融》、《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金融与保险》、《证券与投资》、《中国货币市场》、《中国资本市场》及各财经类院校的学报;《商业银行法》、《中央银行法》、《贷款通则》、《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文件汇编》。
2 .网络资源
国内网络资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报、金融时报。
国外网络资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经济学家及各国中央银行。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专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