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四)讲授稿
第四种模式:
分 析 炼 字 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析】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加以分析。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示例】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加以分析】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第三步点出该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练习】
1.(05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洲。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问: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答:“望”义为向远处看。【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所望的景象是“燕云”“大江”“夕阳”和江上的沙洲。【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加以分析】“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第三步点出该字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2.(05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宁 夹 口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 下 建 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1:“应有”更好。【第一步摆出观点】“应有”二字蕴涵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第二步展开联想,结合原句内容分析其优点,加以比较】 “应有”二字,可谓传神之笔。【第三步点出该字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答案2:“犹有”更好。【第一步摆出观点】“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第二步展开联想,结合原句内容分析其优点,加以比较】“犹有”二字,可谓传神之笔。【第三步点出该字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3.(06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闲居。 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
由。
答: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第一步摆出观点】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第二步展开联想,结合原句内容分析其优点,加以比较】“敌”字可谓神来之笔。【第三步点出该字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4.(06江苏卷)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问: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又,义为再一次。【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与爱妻天各一方。【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加以分析】“又”字饱含了词家的思念之苦与万般无奈。【第三步点出该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0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问: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
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6.(07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问】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7.(07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题】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 “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诗人于清秋日暮的溪亭散步,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多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孤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8.(0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题】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9.(0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题】简析“遍”“稀”二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10.(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题】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11.(08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题】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答】“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12.(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 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题】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13.(05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