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清代青海籍诗人“八景诗”中的江南情结

来源:华佗健康网
清代青海籍诗人“八景诗”中的江南情结

孔庆蓉 青海师范大学 新闻学院 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美誉。贵德有美丽的丹霞地貌,有大片植被繁茂的湿地。但诗人们选出的八景则几乎可以说是平庸:春天涨水的黄河、冬天还热着的温泉、东边烟雨迷蒙的山、南边的溪流声、插入云霄的山脉,水潭。既使将积雪覆盖的山岗算作特色,贵德的独有的可能也只有它和“羊峡古碑”——一块峡谷中古老的石碑了。至于李[2]协中西宁城西别墅里看到的“八景”就更是乏善可陈了。东南西北、春夏秋冬,诗人似乎只是为了完成这个工稳的对仗格局,拼了八景,内部基本没什么新鲜的内容。青海本地文人在诗歌内容创作中以赞美家乡景物的诗本籍诗人写得最多的还是那些表现封建时代士大夫生歌居多,文人们出于对家乡的热爱,诗词中有多首皆在赞活趣味,描写青海风光的诗作。他们或登高远眺,或饮酒美家乡的风景状物,从遣词造句到情感表达,渗透了浓重赏花,或于匆匆行旅中驻足四望,高原的风景终于被他们的乡音乡情,以青海“八景”诗歌题材为代表,而在这些的主人呈现出来。试看几首。写景诗中,高原的独特风光在诗人笔下大多呈现出小桥流严宜《庆梦斋郡伯新辟署园兼为亲寿四首》其一:水式的江南景致,这是很独特的文学现象,其原因何在?膏雨春风遍陇关,还将雅意寄林泉。山从阶下层层是诗人们有意为之还有另有隐情,笔者试图探讨一二。绿,树向窗前面面圆。“八景”作为中国传统景观的重要范畴,常被记录于百亩花胜笼宿雾,千竿竹影拂晴烟。板桥曲径苍苔一地历史与地理的地方志中,“八景”文化起源于魏晋南软,合是诗翁觅句还。(《续志》475)北朝,产生于隋唐,成熟与宋元,发展与明清。宋沈括这是诗人参加梦斋在新成园林内为其亲人做寿的酒宴《梦溪笔谈》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时作。诗中呈现出一片安逸祥和的氛围:山岗苍郁,繁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盛开,翠竹摇曳。春天、细雨,世界是如此温润,生活在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这世界里的诗人是如此恬淡安然。再看《晚登南禅寺三清之‘八景’,好事者传之”,到元朝时,文学上大量出现有殿》:关“八景”的专门内容,潘士骥《黄岩八景诗》就是元石蹬层层路不平,登临绝巘四望惊。田分万井村高代“八景”文化的代表,清代康乾时期是“八景”的繁荣下,烟点三川树纵横。时期,嘉道时期以后,因过分注重八景形式,涉及家乡风山势东来围古塞,河声北走撼边城。自然落日遮青物或地方名胜时言必称八景,成为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流海,欲泻杯中水一泓。(李荣树《咏青诗选》)弊,使得“八景”诗中自然神韵与思想文化及美学交融的[1]南禅寺居于西宁南面的半山上,建于明永乐八年特点逐渐散失。因此遭受严厉批评,八景之风渐趋衰寂。至今留存的青海的“景”都是“八“:碾伯八景(乐(1410),永乐十四年(1416)明成祖赐额“华藏寺”,是西都)、湟中八景(西宁)、丹噶尔八景(湟源)、河阴八景宁一著名的登临地。这首诗的颈颔两联写俯瞰之景,田野(贵德)等,此外还有李协中在西宁“郡城西门外番厂”纵横,村庄高下散落,烟雾迷蒙。南山由东向西,南川河所建别墅的“时乐楼八景”。由南向北环抱古城。近景:一点两线,城、山、河三者我们首先看一下这些地方八景的特点:亲昵和谐。远处,青海湖清深广阔。他化用李贺《梦天》湟中:“清风”、“晓日”、高耸青翠的山峦、凤台,夜“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泄”句。青海湖恰在西月下的水潭、春天的河流、山上的瀑布、山中的烟雨。宁西面,晚霞中,青海湖的水波荡漾,仿佛要流泻而出。乐都:烟笼万井迷芳甸,月度双桥印碧潭。(南楼远这首诗大气开阔,虚实结合(青海湖距南山二百余公里,景)能见度再高肉眼也无法看到),是青海登临诗中的佳作。[3]月空波心舟似画,夜沉涧底树分行。(长桥夜月)李荣树另外还有一首登临之作,同样是登南禅寺:岚气回环映水光,麦花吐秀菜花黄。痴儿今日忘尘皎洁凌空似玉山,深秋常见羽人还。(南山积雪)事。孔雀楼头看夕阳。铜池泻出千潭月,石室分开一柱烟。(莲台夕照)简单、明快,着意描写的是田野上闪烁的河水、沟渠湟源是农业区与牧业区的结合部,茶马互市所在地。无论是人文还是自然的角度,这本应该有很多它独特的、的光亮,碧绿的麦地与金黄的油菜花交错,安详而和乐。总云即叙此西戎,数代长征始奏功。湟水流春烟雨迥异于内地的东西。但除了石洞藏字、日月古迹大概还能外,峰巅挂瀑画图中。标示出它的地域特征外,哪里没有高插云霄的山峰?何处洗心泉印空潭月,扑面沙惊石峡风。往古来今徒感不见古树鸣泉、峻岭孤松?再看贵德。贵德在黄河上游,这里的黄河水清澈见底, 下转(第58页)摘要:自清代以来,青海涌现了一批本地文人,就目前笔者所收集到的本地文人文集或者零散的作品来看,文人们深受儒家经典文化影响,诗词格调古雅,笔力清新尤以张思宪和来维礼为最,拟唐诗之痕迹较深。内容多样,体裁以五言、七言为主。笔者以先后顺序为例,以表格绘制青海籍诗人创作概貌。关键词:清代;青海;八景56

与制作实际中的“镜”发展对应的则是道教中的“镜”内涵与功能不断的发展。在道教典籍中,镜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工具存在和意象存在。日本学者福永光司提出:“在中国古代,认为镜不只是映照物象的实用器物,而且具有某种哲学或神灵意义的思想,起源于道家,不见于儒家本来的经典。”在道教的源头,老庄之中,镜就提曾有提及。早期的道家认为宇宙起源与根本即为“道”,而了解与认识“道”的方法老子则提出“涤除玄览” 。高亨先生《老子正诂》认为,“览”“鉴”相通,“玄鉴者,内心之光明,为形而上之镜,能照察事物,故谓之 玄鉴”。庄子《骈拇》有言:“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 应而不藏。”;《天道》又云:“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发展至汉代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逐渐走向宗教化,西汉末谶纬之学的兴盛时儒家宗教化的表现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谶纬之学又被道教所吸收利用,两汉时期出土的铜镜实物可以证明此时道教对于镜的影响。魏晋时期的葛洪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照妖镜”的概念。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又万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托人形,以眩惑人目而试人,唯不能于镜中易其真形耳。是以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镜径九寸已上,悬于背后,则老魅不敢近人。”至此,铜镜的照妖功能第一次被明确书面化提出。而在此后的文学作品中照妖镜也成为一个长盛不衰的题材。上接(第56页) 镜是“毋纳私”的,人们用它来整理仪容因为镜子总是毫无偏执的反映着一切所投像的物品。孙悟空神通广大,却无法逃脱照妖镜的追踪;纵使外貌相同却能在照妖镜中显出本质原形;牛魔王七十二变,在照妖镜中也被照出本相而动弹不得,这些都是基于镜子基本属性—投映物像上的延伸和发扬。道家强调抛弃我执方能得道,照妖镜之所以能够降妖除魔在于它可以正是因为镜有“毋纳私”的物理属性和“金精”的认为赋予的精神属性,在道家的综合之下,镜终于被视为降妖的利器,也最终成就了照妖镜这一文学概念和实际生活中的道教法器。参考文献:

[1]吴承恩著.西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4.[4]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福永光司.道教的镜与剑——其思想的源头[A],刘俊文主编,许洋主等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七卷[C],北京:中华书局,1993.

作者简介:王巍(1991-),男,安徽安庆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2015级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喟,敢将弄斧献诗筒?(289-290)这首诗作于1919年冬至,是诗人受西宁道尹黎丹邀请会饮时作。“中间两联选取所谓西宁八景中的四景进行重点描写,表现了西宁以及大通、互助、湟中、平安一带壮阔美丽的景象”这首诗是边塞与山水结合得较好的一首诗,既写了统一的辉煌,又表现了河山之美,尾联还做到了适度的谦逊。最早出现“八景”作品是绘画,先画后诗是八景作品的特点之一,最早的八景诗都是以文字对画面加以注释和演绎。模山范水是中国画中最重要的一支,而八景画亦是取山水的典型形象。“一自高人成八咏,城头怀古耐题 [4]诗”。八景重视地域文化,彰显地方人文特色,是地方文脉的重要部分。八景“从产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具[5]宋迪“潇有十分浓厚的文化创造意味与心理想象色彩”。湘八景”组画一经出现,便以其高超的绘画艺术和意境表达赢得了士人的厚爱,八景的风格符合士人的审美特征,是基于文化传统的一种景观文化的再创造。审美对象是以一种“感性魅力”来触动审美者的生活积累,从而产生一种反馈效应,产生出新的审美表象。“八景”的景象表达既可是客观的实景,也可是心理感触或历史联想所触发的非客观实景。景致、诗情、画意息息相通。八景从最初的精英(文人墨客、乡绅仕宦)审美逐渐演化为一种集体意识,或者说是一种文化记忆,综观各地八景,无不展示出一幅幅意境隽永或气势非凡的大地景观,或优美宁静如田园牧歌,或波澜壮阔富于变幻,或悦人耳目,或沁人心脾。“清人把万物山川当成生命的主体,而超越了畅神怡性、托物寄意的客体范畴;以自然为人生的终点,清人则和万物山川寻求互证,要约结盟,他们以山川为鉴,洞彻[6]人类精神与灵魂的本来面目。”清人笔下对西北、东北、西藏、台岛山川风物的歌吟咏唱,无不是欣欣向荣之象。清人把天地山川当成一副大山水,边关塞上、中原山川都是万里山水,妙笔生花。纪昀的《乌鲁木齐杂诗》将乌鲁木齐的民俗、节令、山川、风物娓娓道来,使人恍若置身草木繁茂、波光潋艳的暮春江南。故而,青海本籍诗人笔下的青海山水有江南化倾向也就不足为奇了。参考文献:[1]张廷银:《西北方志中的八景诗述论》,载《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9月

[2]李协中,字和庵,西宁人,道光十七年(1837年)拔贡,曾任直隶大兴、束鹿、广东从化等地知

[3]李荣树,西宁人,贡生,约生活在清嘉庆、道光、咸丰(1796—1860)年间

[4]沈均安.步东坡韵[M]∥赣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据清乾隆二十一年刊本影印.

[5]张廷银.传统家谱中“八景”的文化意义[J].广州大学学报,2004(4).

[6]时志明.生态学背景下的清代山水诗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12(2).

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