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方佳人”特征化看稼轩词女性观
摘要:稼轩词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据笔者统计,被泛拟化描述了的“佳人”意象共出现了15次,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李延年笔下的“北方佳人”则出现了4次,并且明显被特征化了。本文总结了辛词对“北方佳人”形象的因革,并进一步探究了稼轩词的女性观及其成因。
关键词:稼轩词;“北方佳人”;女性观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稼轩词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除了对“北方佳人”之美貌的延续性描述外,辛词又赋予了“北方佳人”三个重要特征:至尊地位、可与花媲美、神性与人性的融合。在文学创作这一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作者蕴含的思想观念会体现于艺术形象之中。由此推知,辛弃疾把女性看作了抒发不满的意象工具,将女性与自然同归于“他者”世界。同时,在潜意识里,辛弃疾认同终极意义上的男女同尊。
一 从“北方佳人”的至尊地位看稼轩词的女性观
李延年笔下的“北方佳人”的突出特征是容貌美。“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将女子置身于空旷纯净的朔漠黄昏之中,与长河落日遥相呼应,幽远高洁。“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仅仅两顾,其瑶台仙色便足以使国人产生“佳人难再得”的惋惜之情。辛词中的“北方佳人”完全继承了李延年“北方佳人”“瑶池倾国艳”的特征。“怅绝代佳人独立”、“倾国无媒”、“翩然绝世而独立”,待“倾
国艳,难再得”之时,便深深感叹“还可恨,还堪忆”,艺术手法可谓如出一辙。由此可见,辛弃疾对“冰肌不受铅华污”的容貌美之重视。
更重要的是,与李延年不同,辛弃疾赋予“北方佳人”以至尊地位,构造了一个以佳人为中心的男女二元世界。佳人不仅令“雍容千骑”小驻,而且“入宫见妒”,甚至在时间意义上实现超越,堪称“古来频损”之“蛾眉”;在四维空间也获得了极高的赞誉:“使君、文度旧知名,方相识。”
辛词对“北方佳人”至尊地位的营造有着深刻的人类学原因。在纸醉金迷的南宋,辛弃疾收复失地的抱负难以施展,于是通过树立佳人的至尊地位完成对权力的幻想,以释放被压抑的民族主义。而这种民族主义则是“生民之良知本能”,“自太古原人之世,其根性固已潜在”。具体而言,动物甚至原始人类为了满足性本能,形成一种对自己活动领地的保有欲,并逐渐固定为具有遗传性的本能行为。随着人类群居意识的强化,这种本能行为便逐渐转变为对群居领地的捍卫,进而发展为反侵略的民族主义思想。辛弃疾的民族主义本能行为长期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生存本能便一方面渴望回到无机状态,转化为以杀戮为特征的攻击本能,另一方面“转移到他所希望的幻想生活创作中去”,“以高兴的崭新方式重新安置他的世界中的事物”。于是,辛弃疾把现实中不能满足的民族主义本能行为投射于对“北方佳人”的艺术塑造中,通过树立其至尊地位完成幻想。正是在这民族主义本能行为的驱动下,辛弃疾无数次“梦回吹
角连营”、“沙场秋点兵”,为了捍卫“多妩媚”的大好江山,不惜“马革裹尸”,立下“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誓愿。但辛弃疾“奉表南归”后依然”正目断、关河路绝”,只得在“烟柳断肠处”“西北望长安”。
故而,辛弃疾强调“北方佳人”的至尊地位,完全是为了满足未实现的本能行为,以释放“被压抑的冲动”。“北方佳人”仅仅是辛弃疾在精神领域校正“令人不能满足的现实”,释放压抑情绪,以获得快感的意象工具。
二 从“北方佳人”的物格化看稼轩词的女性观
以上词句中,除了《满江红》外都是以花为意象来展示佳人之美的。词人在“日暮云合”之际,见宛若“照影溪梅”的佳人“纫兰结佩带杜若”,在“西风黄菊”的映衬下,无论是“喷薄”之香还是“香泽”微微,都令人难以自拔,佳人与花已经完全统一于自然这一他者世界。这说明,在辛弃疾的潜意识里,女性已成为“被剥夺了话语权而沉默存在的物体”而“未被允许成为人”,并且“与自然同处于‘他者’和‘边缘’的地位”。
辛弃疾潜意识里男女有别的思想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据统计,“花”是古典文学作品中比拟美人时最常用的意象:“云想衣裳花想容”,“人面桃花相映红”,“梨花一枝春带雨”,“名花倾国两相欢”……以此为切入点,并结合对神话和女性生理特征的分析。本文认为,辛弃疾以女性为他者的女性观源于发自偶然的“从原始时代就用一些记忆意象的明确形式传了下来”的集体无意识。
“慎终追远”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共同情感。神话即产生于人类对先民的崇拜与敬畏。希腊神话中的原始神卡厄斯的后代是第一批创世神,而中国的混沌之神盘古却“呼吸变为风云,声音变为雷霆,两眼变为日月,肢体变为山岳,血液变为江河,发髭变为星辰,皮毛变为草木……”,与自然融而为一。因而,西方原始神卡厄斯的原型是一名女性,且其分娩过程为同伴所见,出于对自然行为的无知性敬畏,她即被传为神。而中国的混沌之神盘古则应为一名功劳较高的男性,出于偶然原因死亡或出走,遗体也未被同伴所见,于是同伴将其与他们所敬畏的自然化而为一。所以,在“原始时代遗传下来的”集体无意识中,中国人与自然的依赖关系更强,并且在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下,以后中国人对女性分娩的认识也与对自然的认识紧密联系。“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 于泥中,举以为人”,人必与黄土等自然事物联系在一起,脐带也被认为成“绳 ”,大概就是中国的远古先民对分娩这一生理过程最初的认识。又由于女性的生殖功能与细胞分裂的自然形态相近,在人类对自然敬畏的时期,妇女在社会生活中也处于中心地位;在人类频繁征服自然的时期,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就处于从属地位。所以说,辛弃疾对女性他者地位的确立是源于集体无意识地在处理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阶段性认识误区。
由此可见,“中国人认为美的极致在自然,西方人认为人是万物的灵长”。而在自然界中,“花的颜色、香气、姿态,都最具有引人之力”,“花从生长到凋落的过程明显而又迅速,撩起人生命易逝的
情怀”。所以,在他者的世界中,人类,包括女性自己,最易选择花作为自然的代表物来比拟同属他者世界中的女性。
综上所述,基于男性与女性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共同产生的阶段性误区,辛弃疾以花喻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反映了他源于集体无意识地把女性和自然同归于“他者”世界的男女有别的性别观念,也就是男权中心主义思想。
三 从“北方佳人”的仙化与人性化看稼轩词的女性观 在用来把“北方佳人”物格化的诸意象中,有一个意象是物性与人性的临界,展示了词人内心的纠结与平衡。她就是那位“阳台之下”“朝朝暮暮”“看行云行雨”的“巫山之女”、“高唐之客”。通过对高唐神女的分析,结合辛弃疾家世生平,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辛弃疾女性观中男女平等的思想渊源。
首先,辛弃疾对高唐神女人性化的塑造源于词人对生活的体悟。辛弃疾“姿英伟,尚气节”。从绍兴三十二年起义南渡,到淳熙年间“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再到开禧年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他都满怀着忠君爱国之情。但由于特殊的归正人身份未受重用,只好“笔作剑锋长”,“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而此时,可以和他用“铁板铜琶”高唱“大江东去”的却只有“淡妆娇面”“一朵梅花”,可以和他在“梨花院落”“一声吹裂”的却只有“两行红袖”“娇魂瘦影”,可以在“钧天梦觉”时 英雄“清泪”的却只有“玉簪螺髻”“红巾翠袖”。于是,辛弃疾在三仕三已的仕宦生涯中与身旁的女性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其次,辛弃疾与侍妾的类同地位诱发了他对女性的身份认同。宋朝实行一夫一妻外加多妾制,侍妾的地位非常低下。侍妾在家庭关系中的卑贱地位,直接引发了辛弃疾对侍妾的身份认同。在中国古代“家天下”的宗法制社会体系中,臣子的地位同样非常低下。早在西周、春秋时期臣妾就是奴隶的通称,后来泛指统治者所役使的民众。辛弃疾“在那个可悲的时代里走完他被迫无为的道路”,潜意识里自然会与侍妾形成一种身份认同。这种源于身份认同的怜悯之情,又常常成为士大夫表达伤心失意、展现君臣关系的寄托。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使辛弃疾在潜意识里有了男女平等的思想萌芽,也就是大乘佛教所说的“男女人格平等、皆有佛性”的男女同尊的终极关怀。所以,在“臣”与“妾”彼此的情感观照中,“北方佳人”幻化为兼具物性与人性的高唐神女,在“仳离”之时表现出“啜其泣矣”的人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再次,稼轩词对高唐神女女性特征的展示源于辛弃疾对生活的观察。在将“北方佳人”羽化为仙的同时,辛弃疾赋予了她两方面的品格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止乎礼义”“尤在进贤”的德行。辛弃疾对高唐神女德行的强调一方面是源于他对妻子品行的赞赏,辛弃疾一生“室赵氏,再室范氏,三室林氏”,其中赵氏和范氏都十分贤德;另一方面是源于对自身节操的观照,辛弃疾一生虽“三仕三已”,但始终“以气节自负”、“爽尚气节”。辛弃疾在创作中不自觉地带着浓厚的主观性和主体性挖掘佳人形象内蕴的真实,从而将自身对“德”的关照外化为作品中的女性期待,并赋予词作中的佳人
以“贤”的特征。第二个特征是“罗襦襟解,微闻香泽”的娇柔。辛弃疾家中的侍妾美艳娇羞、多才多艺,其中有善吹笛的整整,笔迹隽秀的钱钱、田田,令辛弃疾“无语黯然销魂”的卿卿和娇痴可爱的香香。在与诸位女性共同生活的过程中,辛弃疾对女性美的观照已经从容貌内化为德行,更注重对女性精神世界的体察。于是,辛弃疾开始认同女性身份,并在他的性格深处产生了男女平等的思想萌芽,即对男女同尊思想的认同。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辛弃疾家世生平,我们获知了辛弃疾的女性观:1、由于辛弃疾源自本能的民族主义爱国热情长期受到压制,加上对较高社会地位的渴求,他塑造了拥有至尊地位的“北方佳人”形象,借“北方佳人”至尊地位的营造完成了对权力和地位的幻想。由此我们推知,在辛弃疾眼里,女性是男性在抑郁时为了释放压力、完成幻想的意象工具。2、辛弃疾多次将“北方佳人”与花互作比拟,将女性物格化,这反映了他潜意识里的男权中心主义思想。3、辛弃疾将“北方佳人”比作人性化了的高唐神女,反映了其潜意识里男女同尊的思想。综上可知,辛弃疾是一个男权中心主义者,女性只是他在发泄不满时的意象工具,但他潜意识里还留存着对男女平等地位的终极关怀。 参考文献:
[1]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2] 邓广铭:《辛弃疾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3] 孙中欣、张莉莉:《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 罗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 陈传才、周文柏:《文学理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 朱维之、赵澧、黄晋凯:《外国文学简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 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
[11] 董仲舒,周桂佃译注:《春秋繁露》,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版。
[12] 邓广铭、辛更儒:《辛稼轩诗文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13] 弗洛伊德,张唤民译:《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14] 刘成纪:《物象美学——自然的再发现》,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 陈邦瞻:《白话精评宋史纪事本末》,辽海出版社,2011年
版。
[16] 辛更儒:《辛弃疾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 [17]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18] 朱得才、薛祥生、邓红梅:《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年版。
[19]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王洁,女,1987—,山西阳曲人,武汉大学文学院2012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唐诗宋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