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精品教案【最新】
【教学目标】
“莹、裹”等12个字,会写“晶莹、摇篮”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这个观点的。 4.能结合实际,设计环保宣传语,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这个观点的。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查找生活中人们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等破坏环境的事例,查找火星和月球的相关知识;“”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莹、裹”等12个字,会写“晶莹、摇篮”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创设情境: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神舟”号宇宙飞船到太空去旅行,请大家观看太空美丽的景色。(课件出示:播放太空行星运行视频,地球逐渐清晰,最后定格)
2.引导交流:这个美丽的星球就是我们居住的家园——地球。谁能用一句话夸夸咱们的地球?(指名回答)
预设:地球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养育着我们,滋润着我们。
3.导入课文题目:地球不仅是人类的母亲,还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母亲。今天我们一
起来学习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4.引导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抓住“只有”“一个”发散思维) 预设: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题目质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板块二 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初读感知: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说课文大致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地球美丽但渺小,地球的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还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2.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相机正音。
(2)根据字形结构归纳特点,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慷”“裹”“基”的书写。 提示:“慷”最后四笔是点、提、撇、捺,不要写成“水”;“裹”是形声字,中间的“果”要写得小一些、扁一些,与下面的部件穿插避让,以免整个字太长;“基”上面的部件撇捺要舒展,包住下面的“土”。
3.抓住关键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
自读提示
·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
提示:抓住关键句来梳理内容。在说明文中,往往有一些说明主要内容的句子,它们多位于一段文字的开头或结尾处。
(2)交流指导。
①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关键句子。 课件出示: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语文要素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②联系关键句,思考: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4.小结方法:我们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读懂每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梳理文章的主要观点。
【设计意图】关键句是文中能揭示题意、点明主旨、归纳要点、承上启下的语句。让学生自己找出关键句,提取有用信息,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快、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板块三 研读课文,感受对比
1.自主学习。
默读第1~2自然段,用“__”画出描写地球美丽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地球渺小的句子。
2.交流反馈。
(1)预设:感受地球的美丽。
①交流:从哪里可以感受到地球的美丽? 课件出示: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②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预设:通过“晶莹的球体”“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等描写,可以从形状、颜色等方面感受到地球的美丽。
③指导朗读:地球这么美,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预设:感受地球的渺小。
①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呢?谁来读一读描写地球渺小的句子?(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
比,地球是渺小的。
a.实例比较:如果把我们的教室当作宇宙,那么地球可能是什么呢?(它也许是一粒尘土,也许是我们手中铅笔的笔尖。总之,在茫茫宇宙中,地球是渺小的。)
b.补充资料:我们知道了地球在宇宙中是那么渺小,那么,宇宙到底有多大? 课件出示:
一光年,即光在真空中一年内所走过的路程。一架普通客机飞一光年,要花上约122万年;一架火箭飞一光年,要花上约3万年。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其直径约920亿光年,甚至更大。
交流要点: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其直径约920亿光年,甚至更大。而地球半径约为6371千米,直径相当于0.0000000013光年。
c.提炼方法:通过比较和数字的陈列,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这两种说明方法分别是作比较、列数字。
②探究:“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这一句里的哪些词触动了你的心弦? 预设:“只有”“这么”“不会”“再”。
3.引导交流:只有一个地球,它是如此美丽壮观,却又那么渺小。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地球母亲说?(指名交流)
4.课件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自主研读文本,让学生体会地球的美丽与渺小,并及时补充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在宇宙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深刻理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
板块四 研读课文,深化对比
1.自主学习。
默读第3、4自然段,思考:课文列举了哪些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资源的有限?圈出关键词,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反馈。
(1)通过数字体会资源的有限。
①从“几百万年”“几亿年”等数据,联系对身边熟悉的古建筑或动物、植物化石的认知经验,体会矿产资源形成的时间之漫长。
②明确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感受课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科学。
(2)通过人类行为体会资源的有限。
预设:从“不加节制”“随意毁坏”“不顾后果”“滥用”等词和短语中,体会人类对资源的破坏行为。
(3)通过资源的现状体会地球资源的有限。
预设:从加速枯竭、不能再生、生态灾难、严重威胁等情境中,体会地球上资源现状的危机之严重。
3.品味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1)课件出示语段,指名读,让学生注意加点的连词。 课件出示: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
(2)比较:去掉加点的连词,与原句作比较,你体会到了什么?
(3)明确:“本来”一词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到破坏,强调了“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其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但是”“因为”“不但”“还”说明了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给地球的自然资源乃至整个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恶果,重申了可再生资源破坏后人类面临的危机,从而给人们以警示。
4.对比思考:地球给了人类什么?人类又对地球做了什么?
补充介绍地球上资源的各种类型与丰富储量,突出地球“慷慨地提供”“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特点,与当前地球面临的资源危机形成对比,引导学生读懂自然资源的有限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
5.出示句子,齐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6.设置悬念: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只有一个地球》。
【设计意图】紧扣课文的关键句展开语言实践,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研读品悟,尊重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聚焦表达,形成对比,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这个观点的。 2.能结合实际,设计环保宣传语,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回顾,领悟观点
1.回顾朗读。
(1)教师引读: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女生接读第1自然段,男生接读第2自然段。(课件相机出示第1、2自然段)
(2)教师引读: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全班齐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导入新课:美丽可爱的地球这么容易破碎,那么,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只有一个地球》。
3.默读课文第5~7自然段,找出人类不能移居到其他星球上去的理由,并简要概括,小组交流。
交流指导:
(1)提炼不能移居的两个原因:一是有可能移居的星球距离地球太远;二是建造移民基地的设想还未能实现。
(2)联系第三单元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的内容,补充说明不能移居的其他原因。 4.抒发情感:是的,只有一个地球,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是幸运的。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个美丽壮观、可爱渺小,同时又太容易破碎的地球妈妈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
5.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设计意图】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来教,打通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壁垒,激发教材的活力,提出观点,找出依据,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提取、重组、评价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认识与表达、语言与思维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板块二 再读课文,梳理论证
1.课件出示关键语句,学生快速浏览,思考:“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个观点是怎么一步步得出的? 课件出示: 语文要素
a.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b.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c.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d.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e.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f.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1)理清关系:观点a、b、c、d、e与观点f之间有什么关系?(因果相关的内在逻辑关系)浏览课文,与同桌讨论。
(2)合作探讨:a、b、c、d、e、f这几个观点能否颠倒顺序进行说明?
不能。“美丽”“渺小”“资源有限”“无法移居”“容易破碎”与“保护地球”之间是因果相关的内在逻辑关系。作者先从地球的美丽与渺小谈起,激发人们保护地球的情感。接着指出自然资源有限,而人类又无法移居到其他星球上去,促使读者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保护地球不仅重要,而且必要,由此层层递进、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2.联系课文语句,发现前后的关联 。
(1)示例关联:地球的“可爱”与它的“破碎”是并存的。所以,作者引用宇航员的话:“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明确关联:如果在下面的每一行关键词句中间加上一个关联词,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会选择哪一个?说说理由。
课件出示:
即使 也 如果 就 但是 因为 所以 美丽壮观 渺小,不再长大 无私慷慨 (但是) 资源有限,不可再生 群星璀璨 若遭破坏,不能移居 (所以)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及其生态环境
(3)深入关联:作者是从这三个方面说明自己的主要观点的。请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概括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升华认知:因此,作者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教师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师生合作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师读)只有一个地球,(学生齐读)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教师读)
只有一个地球,(学生齐读)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教师读)只有一个地球,(学生齐读)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教师读)只有一个地球,(学生齐读)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发现关联,理解课文的前三个部分和最后一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前因后果,逐层推理,逻辑严密,构思缜密,使说明更具有说服力。认识到关联词在说明文中能使文字具有概括性与逻辑性。
板块三 结合实际,设计宣传语
1.发出号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是我们的心声,更是我们的行动。
2.迁移运用:我们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呢?(课件出示课后习题第三题中的句子)
(1)思考:指名读句子,你脑海里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乱砍滥伐、往河里乱扔垃圾等)
(2)交流:说说自己知道的破坏生态环境或浪费资源的现象,相互交流并补充。 (3)运用:请为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设计一条宣传语。 ①出示宣传语,让学生齐读。 课件出示: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母亲的美丽需要你我共同呵护,关爱地球妈妈!
②交流反馈,评选出“最优宣传语”,推荐“地球形象代言人”。 ③拓展阅读《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3.课堂总结,升华感情。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人类别无去处!让我们一起向全世界呼吁:精心保护地球!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设计意图】生活即语文。引导学生在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活动中学语文并学会迁移运用:一是综合运用信息,二是引导观察与思考生活,增强保护地球的责任意识。 【板书设计】
18 只有一个地球
【作业设计】
见《·》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先细读课文的每个部分,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每个部分间的逻辑关系,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借助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批画关键句的方式读懂每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对课文层次进行梳理,了解课文写了“地球美丽但渺小”“地球的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还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这几个部分的内容。
2.自主梳理思路,层层推进。
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每个部分的意思说清楚的。例如教授本课的第一部分时,可以让学生默读第1~2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从哪些地方写了“地球美丽但渺小”,引导学生抓住地球的颜色、形状等特征感受地球的美丽,以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式说明了地球在茫茫宇宙中是渺小的。教授第二部分时,让学生自主交流,读懂自然资源的有限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教授第三、四部分时则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交流,体现了由扶到放的教学过程。
3.把握内在逻辑,水到渠成。
教学中,让学生思考课文的前三个部分和最后一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为了使表述的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可以提示学生用上恰当的关联词,既帮助学生梳理出“美丽渺小”“资源有限”“无法移居其他星球”与“保护地球”之间的内在逻辑,又得出了“保护地球”的结论,突破了教学难点。
19 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课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关于地球的诸多知识;文中还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就已经接触过多篇说明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说明文的能力,绝大多数同学熟练掌握了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对说明文的结构及语言特点也都有所了解。对于“环境保护”这一类的主题,学生在社会宣传、校内活动、科学课以及课外阅读中都有比较广泛的接触,所以学生在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方面较为容易,在理解体会“结论是如何一步步得出的”这一论证方法上有点难度,需要教师的指导。
教学时,可以围绕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发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吁,了解课文大意。然后通过抓关键句,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梳理行文思路,了解课文是怎么一步步得出“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个结论的;最后,还可以联系实际提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的问题,引导学生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生活当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作者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这个观点的。 4.结合实际,设计环保宣传语,并与同学交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阅读与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2.抓住关键词体会句子含义,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忧患意识,明白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义。
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环保意识。 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课文是如何一步步得出“保护地球”这一结论的。
教师:搜集有关地球的图片及介绍性文字。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
2课时
第一课时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重点体会地球的美丽与渺小。
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难点
理解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重点体会地球的美丽与渺小。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有一个谜语:“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自己变,每天能行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你们能猜到谜底是什么吗?(板书:地球)
2.面对人类的家园——地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从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预习情况。同桌间互查,小组轮读。 (1)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读音,教师正音。 (2)教师指导书写汉字。
裹:“果”要写得小一些、扁一些。
慷:最后四笔是点、提、撇、捺,不要写成“水”。 基:撇、捺要舒展,包住下面的“土”。
(3)出示词语卡,学生朗读,并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地球的?(出示自读提示)
(1)抓住关键句来理解。在说明文中往往有一些说明主要内容的句子,它们多位于一段文字的开头或结尾处。
(2)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小组内交流讨论。 2.全班合作解疑。
文章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介绍地球的:
(1)地球的美丽——“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2)地球的渺小——“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3)地球资源有限——“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4)地球是唯一的,人类目前无法移居到其他星球——“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3.感受地球的美丽与渺小。
(1)课件展示在太空中拍摄的地球图片,学生结合课文自由描述地球的外观。(晶莹的球体;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2)理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这句话。(这是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突出表现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喜爱之情。句中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
(3)结合旧知,阅读第2自然段,体会地球的“渺小”。
过渡:在本册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中,有一段文字显示了地球之小,同学们还记得吗?(课件出示相关段落)请大家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再结合本课第2自然段,说说地球的“小”。
(4)出示例句,学生指出说明方法。
①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列数字) ②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作比较) 4.概括大意,初解课题。
(1)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联系主要内容,讨论交流:为什么课题说“只有一个地球”? (3)师生合作,概括课文内容。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课后搜集更多关于地球的资料。
2.通过网络了解全球生态环境的现状,感受地球面临的巨大危机。
地球的美丽(比喻)地球的渺小(列数字、作比较)
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资源有限地球是唯一的
第二课时
1.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2.抓住关键词体会句子含义,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课文是如何一步步得出“保护地球”这一结论的。 4.结合实际,设计环保宣传语,并与同学交流。
重点
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难点
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课文是如何一步步得出“保护地球”这一结论的。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复习检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知道了在茫茫的宇宙中,地球是美丽而渺小的。作者是用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这些知识的呢?(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相信同学们在以后介绍事物的时候,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将事物介绍清楚。
2.引入新课。
(1)过渡: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向我们描述了宇航员遨游太空时所见到的地球,我们也看了一些地球的图片。我记得同学们在欣赏文字和图片时发出了不少感叹,大家能说说当时的感受吗?(地球真美啊!地球真像宇宙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2)设疑: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时也有感叹,大家能把宇航员的感叹找出来读给老师听听吗?(指名读第8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自豪而又担忧的感情。)
(3)质疑:地球的可爱仅仅是因为它看上去美丽壮观吗?宇航员的担忧是多余的吗?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进一步感悟地球的“可爱”,从“自然资源有限”的角度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学生自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问题:
(1)地球用哪些资源养育了人类?(讨论交流后板书:自然资源——矿产、水、土地、生物) (2)文中哪句话生动地写出了地球的慷慨无私?(“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自然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吗?课文在说明这一点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自然资源不是无穷无尽的,如矿产资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会有枯竭的一天。这里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讨论交流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感受地球是“容易破碎”的,领悟“忧虑”之情。
(1)提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课文是从“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和“可再生资源遭受破坏”两方面来写的。)找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关键字词,感受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及严重后果。
(3)教师引入其他资料,或让学生交流他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感受地球所承载的重负与压力。 3.从“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1)学生自读第5~7自然段,讨论“人类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 (2)结合相关句子,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很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则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既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4.再次体会课题的深意,提升情感。
过渡:由我们刚才的讨论来看,宇航员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板书:精心保护。)这是因为这个美丽可爱、为人类无私奉献的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只有一个”。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宇航员的话,体会地球的美丽与脆弱,感受地球的珍贵。
(1)结合全文理解宇航员的感叹。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说地球“容易破碎”是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是灾难性的。“同时”提醒人们
如果“不加节制”“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破碎”,所以我们要懂得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
(2)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深入体会课题的含义。 三、结合实际,设计环保宣传语
1.说一说:读下面的句子时,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
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乱砍滥伐、乱倒垃圾、无节制开采、大肆捕杀、乱排乱放导致水资源及大气受到污染等现象。)
2.设计环保宣传语。
(1)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2)地球是我家,绿化靠大家。 (3)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课文从“地球的样子”“地球渺小、人类活动范围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和“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介绍地球,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由谈体会和感受,通过在读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在议中交流。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适时地补充有关知识:我国的森林资源危机及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